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其美学深受马克思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等。
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似乎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沉浸在“意识形态终结”与“历史终结”之中,这两个“终结”其实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极其典型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世界左翼也在行动,反全球化运动实际上是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的延续,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左翼美学,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左翼美学代表人物伊格尔顿、詹姆逊(F.R.Jameson)、安德森等人的声音强烈,本文详尽分析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美学实践及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审美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化伊格尔顿回溯美学产生的历史发现:美学从一开始就是个矛盾的、意义双关的统一体。
一方面,美学扮演着真正的解放力量的角色,美学的产生是与启蒙运动相联系的,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A.G.Baumgarten)最初提出美学一词时,首先指的是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
从学术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是朴素唯物主义以感官、肉体等去对抗长期理论专制的结果。
从更深层的政治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新兴的阶级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的强有力的挑战。
伊格尔顿描绘了大致的情景:18世纪的资产阶级围坐在桌子边,一边啜饮红葡萄酒,一边虚构用来解决他们的政治困境的美学概念。
另一方面,美学还有意识形态内化的作用,即通过审美,把社会统治更深地置放于被征服者的身体之中,并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政治模式而发挥作用。
内化,其实就是人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
伊格尔顿在美学史上首先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伊格尔顿认为,“随着早期资产阶级社会的成长发展,强制和赞同之间的比率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惟有向后者倾斜的统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所需要的高度自律的个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审美才在这些条件下获得了显要的地位”。
独辟蹊径――伊格尔顿论审美的兴起-最新文档资料

独辟蹊径――伊格尔顿论审美的兴起一.伊格尔顿论美学在18世纪德国兴起之原因伊格尔顿打破西方传统审美无功利论而揭示了美学兴起的政治原因。
自康德以来,审美无功利论一直是西方乃至世界美学的主流话语。
伊格尔顿振聋发聩地发出了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声音,他认为,现代审美史在根本上是政治的,既是资产阶级启蒙文明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塑造资产阶级主体的一种重要手段。
审美是个人本身对美的品味与欣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超越的融入状态,来自于身体、冲动等无法阻挡的融入型情感体验,是一种出神和陶醉状态的感性生命体验。
审美感受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自于身体最原初的本能领域,但是,这种动力一旦被利用而纳入文化领域就成为一种审美经验和审美艺术,明显地受到社会权力的支配与操控,当个体的审美变成受社会权力操控的审美文化,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体验,而是与价值文化、交往模式以及社会意识密切相关。
审美过程在文化中表现为个体认同与社会权力的一种交融,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审美体验的不同和强烈的个人性情感而导致与社会权力阶级与诸种的冲突,调节这种冲突在巩固社会权力的统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伊格尔顿认为,在18世纪的德国,审美的兴起或者说美学这门学科的兴起与资产阶级要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一点,美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地德国在18世纪的处境很能说明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处于封邦林立的专制混乱中,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把全体民众融合在一起的价值信念凝聚力,伊格尔顿指出这种不稳固性很大程度是由于统治者无法合理而有效地管束人们的感性世界。
他认为,鲍姆嘉通的美学就是寻求理性保障自己的绝对权力和同时穿透感觉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只要使美学仿佛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就能以自然的方式达到控制…使之不再由于有害运用而受到损害。
”[1]可以看出,鲍姆嘉通创立美学的目的是使感性受到控制,以一种接近并独立与理性特有的操作方式把感性领域整理成明晰而完美的再现场地。
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作者:陈泽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陈泽云(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
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 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关键词:审美;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035-03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为了弄清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必然性、矛盾性和内在规律性以及它与历史物质条件的联系,伊格尔顿首先从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等角度探讨了作为意识形态现象的美学的兴起问题。
Aesthetics,作为美学的名称,是亚历山大·鲍姆加通从希腊文中找到的一个词,它的本意是“感觉学”。
对于美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黑格尔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或者说“美的艺术的哲学”[1]。
“席勒则把美学准确地定义为粗俗的感觉和崇高的理性之间的枢纽或者说过渡阶段。
”[2]在鲍姆加登所作的最初的系统阐述中,这个术语首先指的不是艺术,而是如古希腊的感性所指出的那样,是指“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3]。
克尔凯郭尔认为的美学同样不是艺术,而是“感性经验生机勃勃的全部领域,即产生出有意义的文化产品之前的日常生活现象”[4],而维特根斯坦却坦言:“美实际上是无法定义的,对于像美这样不可言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
”[5]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美学学说,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对“美学”的理解显得很宽泛,在他看来,美学不是关于美和美的规律的理论,不是关于艺术的理论,也不是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而是关于“人”的理想以及人的(感性的)现实生活的理论[6]。
论审美意识形态及其遗产——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探析

摘
要 :作 为 当代 著名 的马 克 思主义 理论 家和批 评 家 ,伊 格 尔顿 文学批评 观念 的一 个重要特
点是 :对马 克 思 “ 意识 形 态” 观 的继承 和 创 新 。 以 《 十世 纪 西 方文 学 理论 》 这部 理 论 著 作 为 二
中心 ,我们可以考察到伊格 尔顿从无意识和形式两个层面重立 “ 审美意识形态” 。这样的理论是
一
种 创 新 ,但 仍 然 陷入 了意识 形 态 的悖论 和本质 主 义的 漩涡 。
关键词 :伊格 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 ;形式;本质主义
中 图分类 号 :I0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30 (0 2 5— 13— 3 26 6 1— 8X 2 1 )0 0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稿 日期 :2 1 4—0 0 2—0 4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 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中 国化研究” ( 目批准号 1A W0 1 的阶段 项 0Z 0) 性成 果 。
作者简介 :林 秀 (9 5一) 18 ,女 ,福建福清人 ,安徽大学文学 院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文艺学 。
a p r n a r : n ein n x adn eter o ” iel y rm K r Ma .T ruhhsm jr h o ni o at et e ih r gadep n igt o f doo ”f al r h g i ao e — m t f u i t h h y g o x o t
作为享有 国际声誉 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 理论家 ,在 中国 ,伊格尔顿的公众影响力越来越受 到关注 。伊格尔顿著述颇丰 ,对 于中国读 者而言 , 他 的理论著作读者群 最广泛 的大概莫过 于 《 十 二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 内被重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书目摘要:1、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第一章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第一节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开展第二节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奉献第三节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一节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第一节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第一节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以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三种元素在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复杂关系为线索,深入探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生产特性与理论建构特性。
重点探索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特性和思想启发。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1总论1.1 希望之旅:学术和思想历程1.2 伊格尔顿的奉献1.3 伊格尔顿的风格1.4 伊格尔顿的研究2 批评的功能2.1 批评的政治性2.2 批评或修辞学2.3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理论2.4 革命批判3生产方式和文化生产3.1 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3.2 生产方式的文本印记3.3 “文学〞建构性3.4 文化生产4 意识形态批判4.1 意识形态面面观4.2 话语和政治权力4.3 艺术与意识形态4.4 美学的意识形态5 文本科学5.1 文本的边界5.2 文本生产5.3 一种文本性5.4 文本的价值与阅读6 穿越后现代主义6.1 后现代主义幻象6.2 后结构主义因素6.3 重估“总体性〞6.4 反讽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
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协商实践的审美——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广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 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协商实践的审美———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李永新[提 要]伊格尔顿在20世纪90年代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深受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影响。
在界定意识形态概念的过程中,他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推进到话语的层面,指出不同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话语层面进行斗争,通过斗争实现其多重作用。
在此基础上,伊格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他从思想史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分析了美学学科建立的历史依据,并考察了审美的内在复杂性,认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协商的实践。
最后,伊格尔顿认为,“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并分析了审美、意识形态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领导权 意识形态 审美 身体 协商[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7)06-0164-06“转向葛兰西”,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理论范式转换。
它不仅对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明显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也正是以其为基础,伊格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一“领导权”是葛兰西所提出的诸多概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范畴。
后来深受其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括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也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卫・富加斯指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已经“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的核心”①。
领导权这一概念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1一个阶级或社会组织对另外的阶级或社会组织的统治以及被统治者的乐意接受;21统治者通过特殊的控制手段使被统治者接受其统治和控制。
领导权不是统治者将其意识形态以思想灌输的方式强加给被统治者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手段把461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观念渗入到被统治者的日常经验和实践中,与被统治者原有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交锋和协商,使其同意已经建立的秩序,这样,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压迫就变得非常模糊,因为它们已经转化为处在被统治者身边并对其进行塑造的话语策略和文化实践。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述评

特里·伊格尔顿(TerreyTagleton,1934——),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其父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后又得到英国老一辈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深受阿尔都塞及本雅明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
伊格尔顿已出版十余种文艺理论和评论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批评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75)、《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1981)、《文学原理引论》(1983)、《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等。
伊格尔顿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英国文学研究”的精辟分析、对现代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以及对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精湛分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之一。
(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深受威廉斯[i]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关注文学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关联。
然而,伊格尔顿不是一般地讨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与权力、经济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而是特别注重把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价值论以及文化学、修辞学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模式。
与许多当代西方文论家相似,伊格尔顿也特别关注文本,并试图建立文本科学。
他的基本思路是:文学文本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历史),而是思想(意识形态),声称文本与历史之间有直接和自发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应该彻底抛弃的朴素经验论。
“真正的”历史,即通常所谓的生活本质,从来不会直接地呈现于文本之前。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身体理论”的审美伦理功能比较研究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06-28作者简介:吴怡蔓(1999-),女,福建莆田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西方文化与文论。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身体理论”的审美伦理功能比较研究吴怡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207)摘 要:叔本华理论体系中的“身体”作为表象的世界和意志反映的镜子,势必与伦理、艺术、政治、审美等关键词相互作用。
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表现出对叔本华审美与艺术、欲望与同情等理解的关注。
通过建构唯物主义伦理学,伊格尔顿不断打破意志与身体的二元论式观照,逐渐发展其对身体作为功能性中介、工具理性等思维的研究。
叔本华的“主体论身体”理论与伊格尔顿的“身体理论”总结性言论是不同思想契机与不同时代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理论姿态。
研究二者在“身体”话语中的不同理论建构,辨析“身体”美学与伦理在社会思想环境中的不同走向,既是对主体论身体美学发展在发生学视角上的探索,也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借助感性基础进行身体革命的可能性与弊端的发现。
关键词:叔本华;伊格尔顿;身体;审美;伦理中图分类号:B82;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076-04 自我既具有自然性需要的身体,同时也具有实现这些需要的潜能的身体;是思考身体自然和身外自然的思想实践体,也是社会性需要的身体。
在《美学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拓展反思了叔本华的理论思想,既关注了叔本华对审美艺术的理解,对欲望、同情的思考,也对叔本华理论的可发展性持有不同的态度。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都重新审视了身体、意志的存在状态,认为二者并不是直接作用和平行的关系,都发现艺术审美与政治伦理在意识与身体之间的重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更新:2006年6月21日来源:(投稿)美学研究作者:段吉方阅读:6138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A自从鲍姆加登在十八世纪创立美学学科以来,美学话语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
鲍姆加登的《美学》开篇就直接地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2。
康德曾把这种感性认识视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他说,“为了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3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不是逻辑的,它的形成来源于“用愉快的感觉去意识它”4。
这句曾被黑格尔认为是“关于美所说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5正说明了美学话语的感性特征自始就被认为是美学和美学研究的学科标识。
凡是对美学话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学话语的这种感性特征使它钟情于审美体验的发生和审美感受的感知而区别于逻辑上的明晰认识。
但是,伊格尔顿却不这样看。
他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自信批驳了那种反对美学与任何理性分析相联系的观念,并且把审美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对审美话语作了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解读。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中。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著作,谈的是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从舍夫兹博里,一直到后现代视野中的福柯、利奥塔、德里达,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用伊格尔顿自己的话说,这部著作不是一部西方美学史,而是对这些西方美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进行的历史性考察。
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不但它有着美学史的效果,而且伊格尔顿的历史考察中也强烈地渗透着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一贯关注和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因此,它是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思考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伊格尔顿的思考是从审美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开始的。
他注意到,在启蒙主义时代以来,随着人类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觉醒,现代欧洲思想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了。
但是审美并不是一个自在的特殊的感性领域。
在欧洲的思想发展中,审美在承认人类需要和感性欲望的基础上,不断地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理想的普遍王国和人的特殊欲求之间的断裂发起批判性进攻,所以,审美话语并不仅仅是感观体验的直接综合,它同时也包含了一种理性观念,审美话语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
这是伊格尔顿中对美学话语进行思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他认为,自美学诞生以来,审美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文化思想的演进中起到如此突出的作用,关键是因为审美话语对它所置身的意识形态语境提出了异常有力的挑战,并为人类提供了探索意义和价值本原的话语方式,所以,审美话语自始至终都明显地表现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痕迹。
伊格尔顿的这个观点明显地突出了审美话语的意识形态内涵。
在对审美话语的认识上,虽然历来都存在着“艺术论”和“人生论”两种认知取向,但伊格尔顿在审美话语的价值属性上明确标举意识形态性并上升到对美学问题的基本认识,这却不啻为一种惊人之谈。
伊格尔顿从美学学科产生那一天开始讲起。
在第一章《审美的兴起》中,伊格尔顿综述了审美兴起的过程,考察了审美与资产阶级主体性确立的关系,以及审美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关系,描述了审美与法律、资产阶级社会规则之间那种既认同又批判的复杂过程。
对这个过程的描述,其着重点是十八世纪美学兴起过程中审美话语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自启蒙时代以来,与绝对理性主义对主体、感性的忽视相伴随的是生活世界被重新发现了。
“哲学似乎突然意识到,在它的精神飞地之外存在着一个极端拥挤的、随时可能完全摆脱它控制的领域”,也就是“我们全部的感性生活”6。
这个感性生活领域正是审美关注的地方,鲍姆加登所建立的美学就是对这种审美领域加以强调的结果。
但是,伊格尔顿认为,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现实中,鲍姆加登的美学注定是与德国社会的政治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十八世纪的德国是一个邦国林立的封建国家,既缺乏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根基,又缺乏一种总体文化。
当时自私自利的贵族已经无法领导文化界的启蒙运动,是一些职业的文化阶层肩负起了这个重任。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审美话语体现出了与意识形态既保持距离又亦步亦趋的联系。
在当时唯理主义观念普遍盛行的情形下,理性话语为了找到直接深入感觉世界的方式不得不考虑感性的生活,而当时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反封建,另一方面却还对封建权威极端尊敬,典型的如康德,他既是勇敢的启蒙思想家,又是普鲁士国王驯顺的国民。
美学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政治情境之中,它是十八世纪专制主义统治的内在的意识形态困境的预兆。
对鲍姆加登来说,审美认识介于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特殊性之间,美学的任务是以真正的理性运作的方式把模糊混乱的感性生活整理成清晰明确的表象,从而使统治阶级能够伸入到那些至关重要的感性生活的领域。
因此,鲍姆加登的美学开拓的是理性的殖民化过程,美学体现了资产阶级解决政治困境的方式,它作为理性的补充把启蒙时期的理性拓展为超越理性范围的充满活力的领域,把理性忽略了的或者无法认识的领域变得清晰易解,在它的协助下,确定的具体化的东西也就可以被聚合成历史叙述,从而适应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
伊格尔顿通过对英国经验美学的考察向我们指出美学是如何有效地协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掘进并进而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帮凶”的。
舍夫兹博里通过道德的审美化把丰富的人文主义传统引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感染了自由、个性等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从而为资产阶级社会奠定了比理性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情感基础;休谟以想象为武器,通过“知性”的感性化弥补了舍夫兹博里道德审美化的不足;深谙理性力量的崇高感觉的爱德蒙·伯克则通过对一种更具体的审美感觉的强调配合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从而使理性的统治成为可能。
因此,这三位经验主义美学家都是主张审美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典范。
经验主义美学在一个基本的认知方式上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疏通了感性的统治渠道,同时这种疏通也是美学借以确立自己的思想和学科地位的方式。
而这也正是十八世纪审美话语的主要特征。
在伊格尔顿看来,康德的美学同时体现了审美意识形态的精髓,康德所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无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通过恢复客观秩序来恢复主体性的形式,他实际上是在主体经验的结构内追寻超越主体经验的物质世界的真实性,最终以一种“无法之法”平衡了抽象的政治权力和主观世界,所以康德的美学是感性受理性压制的,康德的判断力是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手段,这正说明了美学的意识形态性是资产阶级政治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审美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构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审美成了一种值得信赖的政治统治形式,而“意识形态话语在所指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必要的情感内容,在表面上赋予世界以特征的行动中描述了说话者与世界之间的生动关系。
”7进而言之,审美意识形态就是对审美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这种深层次的联系的揭示,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逻辑在于它一方面保留了事物的物质性,使特殊性没有被抽象为普遍的法则;另一方面这种物质性、我(特殊性)却神秘地担当了普遍法则的强制性逻辑的角色,物质性和我的特殊性不但最终要走向普遍性,而且它们还把自己的这种“强制”说成是合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悖论的形式,它一方面深入经验(主体),另一方面深陷理论(客观的普遍性),它要达到是审美的抽象。
但审美意识形态的意义恰恰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能使我们在一个更深刻的意义上透析审美话语的价值本性,同时也能为我们理解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隐蔽方式提供思考路径,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而这也正是伊格尔顿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意义所在。
B《审美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立场是在审美话语内涵的内在分裂中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从而揭示美学话语的内在运行机制。
伊格尔顿的话语逻辑是感性话语自产生之初就与理性话语有着分工上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理性话语时刻想要僭越感性话语的疆界并借感性话语达到统治霸权,感性话语则通过感觉、体验等感性经验对理性话语的统治形式有所裨益,但感性话语并没有完全屈服于理性话语的淫威,感性话语始终向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形式提出了挑战。
这种话语逻辑表明了伊格尔顿对审美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看法:一方面,审美话语诞生在理性话语的一个危机的时刻,“没有什么比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更无能的了,因为它除了自身概念之外,便一无所知。
”8在这种危机中,审美话语恰如其分地配合了理性话语向人们的生活世界的挺进过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资产阶级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了新的主体形式;另一方面,审美话语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理性的某种危机,标志着潜在的解放思潮或乌托邦思潮的确立,它促使理性话语在一种危机中回复感觉自身,从而反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
从伊格尔顿的逻辑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更多地强调后者,也就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审美话语是如何在一种张力形式中与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形式有所关联同时又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
在伊格尔顿看来,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强调是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内化的压抑”9从而达到人类心灵解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种反抗和解放的途径是必须通过对“肉体”的重视和重新理解才能实现的。
“肉体”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在它的介质上,集聚了美学大量的感性法则和神秘情感,人类审美追求中的理想最终要在这个介质上得以丰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尼采说肉体是比意识更丰富、更清晰的领域;马尔库塞在它那里发现了艺术革命的实现方式;西美尔通过它探索人与现代性文化对抗的途径。
所以,在美学意义上,肉体是人的所有感性领域的综合,它是人们在现代文化空间中标示存在和知觉自身的特有形式,正像著名现象学学者梅洛-庞蒂所言:“我的身体是所有物体的共通结构,至少对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体是我的…理解力‟的一般工具。
”10“因为身体有行为,所以身体是这种奇特的物体,它把自己的各部分当作世界的一般象征来使用,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经常接触‟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一种意义。
”11伊格尔顿则对肉体在感性经验上与审美的关系作了重新的阐发。
在伊格尔顿的观念中,肉体既是一个美学概念,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
在美学上,作为一种感性的舒展形式,肉体以它对快感的执着而尽心的追求和对欲望真实而率情的表达展现着审美理想的最基本的特征,肉体是审美的亲密伙伴,不但审美的发生依靠感性的肉体作为介质,而且审美的价值判断也必须在肉体的本能欲望中发现它的基础;在意识形态上,肉体则包含了所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它帮助资产阶级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塑造规顺的主体,所以它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标志和代码。
按着这两种意义导向,伊格尔顿探讨了肉体与审美、肉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