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章体例
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

小组讨论结论:
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此问题也难以在短时期内达成共识,编纂 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 许合编和分编长期共存、相互借鉴对历史 教材的进步和多样化的发展不无裨益。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
概念理解 1、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 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 教科书由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 2、它规定了微观的、每个单元(课)教学内容的 编排样式。 3、它需要采取和运用多种形式,如课文(文字表 述)、图片、图表、作业、练习等,以便于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研究
基础性结 体现教学 体现教科 包括基本
课文系统 构
内容为主 书的依据 课文、补
性(确定教 充性课文、
学内容的深度 史料性课
和广度,保证
其知识符合教 文、绪论
学目标和学生
的年龄特征)
性课文探 究性课文、
依附于课 体现教学 体现教科 包括图表、
课文辅助 文系统, 方法为主 书的工具 课旁提要、
系统
又具有一 体现教科 性(使学生 课文注释、
定的独立 书的 性
掌握知识,实 现教学目标的
工具)
课文思考 题、课后 习题等
总而言之,历史教科书的设计要做到:
1、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和丰富多彩的 图表编排,以增强课本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史料、导言、提要、索引等的设计,使教 科书具有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 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
容量大,系统性强 作为教科书的体例,可按照课时的要求讲
授对象的水平程度而灵活编排内容,做到 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初学。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魏六朝辞赋与骈文
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唐以后。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
“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
“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
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
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
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
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
前者一般是一句中的相对应结构,最少字数一般是四字的并列结构,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旷夫怨女、求全责备、摧枯拉朽、登峰造极、势均力敌、家喻户晓、何去何从、百依百顺、穴居野处等。
后者一般是上下两句或几句的并列结构。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
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
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的文章,以期给您带来有益的信息。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选,它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共计约五千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那么,它是如何编纂以及体例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首先,昭明文选的编纂来源于南朝梁武帝的命令。
梁武帝非常喜爱文学,认为文学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遗产,因此命令学者们编纂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文选。
这个任务被交给了文学大师沈约和范行事,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收集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开始进行编纂工作。
其次,昭明文选的编纂采用了什么样的体例呢?沈约和范行事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前人的一些文选,如《文选》、《晋书·文苑》等,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制定了一套合理的体例。
这个体例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是文选的核心部分,共20卷,采用了“破体”的手法,使得文体更加自由、活泼。
最后,昭明文选的编纂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通过沈约和范行事的共同努力,昭明文选共收录了约5000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骈文等多种文体,展现了当时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其中,不少作品如《洛神赋》、《对策》等,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引用。
总之,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选,它的编纂及体例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编纂这部文选,沈约和范行事展示出了他们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严谨的文学态度,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让我们有机会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在撰写本文时,我们遵循了严谨的写作态度,避免使用任何网址、链接、广告、敏感词和不良信息,希望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一篇优质的内容。
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非常欢迎您的反馈。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2009-6-14 13:56提问者:sjyazzy|悬赏分:10 |浏览次数:925次2009-6-15 02:02最佳答案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
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
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论语》的体例

《论语》的体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论语》的定义与特点
2.《论语》的体例分类
3.《论语》体例的意义与价值
正文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堪称儒家文化的宝典。
《论语》的体例,指的是它的篇章结构和组织形式。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语录体。
这是《论语》最主要的体例,也是儒家经典的一大特点。
语录体就是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不加修饰,不做渲染,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体例的好处在于,既能够准确地传达孔子的思想,又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个性和风格。
第二,对话体。
这是《论语》中另一种常见的体例。
对话体主要是通过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来展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体例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展示和阐述孔子的思想。
第三,论述体。
这种体例主要是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解读,是对语录体和对话体的补充和深化。
《论语》的体例,不仅是其内容的组织形式,也是其思想的展现方式,更是其文化价值的载体。
语录体展示了孔子思想的直接和真实,对话体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丰富和多元,论述体展示了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第1页共1页。
(完整版)古代文体知识 (2)

古代文体知识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
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1、疏又称奏疏。
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
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
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
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
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
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5、原推究。
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原君》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
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
订,论。
《订鬼》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
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二、记叙类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
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2、记记事、记言、记物、记人,应用广泛,不拘一格。
《核舟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游褒禅山记》《记王忠肃公翱事》《书博鸡者事》3、志记事的文章。
《三国志》4、游记我国古代记叙文的一大分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也称轶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左忠毅公逸事》6、笔记内容五花八门,篇幅短小精悍。
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等。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7、寓言寓,寄也.借助于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8、小说“演义”,根据历史或传说,敷衍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有“志人小说",还有“志怪小说”.——以上可总称为“散文类".三、韵文类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古代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名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
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书的有关体例作简要说明。
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文章体例
古代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名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
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书的有关体例作简要说明。
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
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