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原子核的组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粒子。

2. 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中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

2.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

2. 原子核的发现历程,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原子核的稳定性。

第二课时:1. 原子核的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 核反应,核能的释放。

3.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核的发现历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2. 讲解:讲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介绍核反应和核能的释放。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有关核反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衰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原子核衰变现象的理解,讨论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五、课后习题1. 简述原子核的组成粒子及其作用。

2. 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举例说明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4. 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新版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一、核心素养通过《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4.通过核结构模型的探究,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性质和原子核的组成。

五、教学活动【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我们最开始研究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时,最早是来自天然放射现象。

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

今天我们也从“天然放射现象”入手,逐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问题1】看书第65页,“天然放射现象”一部分,并完成讲学稿。

(一)天然放射现象1.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4.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例1、天然放射现象说明:(BC )A.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B.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C.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D.原子是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组成的【问题2】通过课件分析:1.在磁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正电,右偏的带负电,不偏的不带电。

2.在电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负电,右偏的带正电,不偏的不带电。

【问题3】看书第65页,“射线到底是什么”一部分,分组讨论进行总结,填入表格。

高中物理-高三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高中物理-高三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高中物理-高三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授课课题】高三物理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特征;
2. 掌握并运用质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等基本概念;
3.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4. 了解核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及特征;
2. 质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等基本概念;
3. 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4. 核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教学重点】
1.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及各种基本概念;
2.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3. 了解核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1.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掌握核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生活中关于核能的应用、熟悉的器材等,引导学生发言,展开对“核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讨。

二、概念辨析(10分钟)
1. 质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2. 同位素的概念与性质
三、原子核组成(20分钟)
1. 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2. 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
3. 放射性变换与核壳模型
四、核反应的类型(10分钟)
1. 裂变反应
2. 聚变反应
五、核能的应用(5分钟)
1. 核能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2. 核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原子核的了解,掌握了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进一步认识了核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3.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概念及组成。

2.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计算关系。

2. 原子核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越多,中子数越多,原子核越稳定。

5.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核。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结合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解析: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七、课堂练习:(1)氢-3(质量数=3,质子数=1)(2)碳-12(质量数=12,质子数=6)(1)氧-16(质子数=8,中子数=8)(2)铁-56(质子数=26,中子数=30)八、拓展知识:1.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编写:吴维根审核:陶海林【知识要点】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

2.三种放射线性质的比较:种类组成速度贯穿本领电离本领氦核42He(正电)很小(空气中射程为几厘米)很强电子01e-(负电)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较弱高频电磁波(中性)很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更小天然放射线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进行分离、鉴别3.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由________与__________组成,质子与中子统称为。

(2)核子数=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4.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ZX:Z: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_。

A: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甲、乙、丙三束,如图所示,其中A.丙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B.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C.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D.甲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例2.关于原子核21083B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子B.核外有83个电子,C.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D.核内有83个质子和210个核子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C.用a粒子轰击氮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电荷数,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课堂检测】第一课件网1.可见光和g射线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见光的衍射现象没有g射线的衍射现象明显B.用可见光照射某种金属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时,换g射线就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C.在同一种介质中,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比g射线的传播速度大D.g光子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都要大2.下列粒子从初速度为零的状态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电场后,速度最大的粒子是A.质子B.氘核C.a粒子D.钠离子N a+3.关于a、b、g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B.b射线是原子核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C.g射线一般伴随着a或b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D.b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4.我们说氕、氘、氚是同位素,是因为它们A.具有相等的质子数B.具有相等的中子数C.具有相等的核子数D.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5.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现象是玛丽·居里夫妇首先发现的B.它说明了原子核不是单一的粒子C.g射线必须伴随a射线或b射线而产生D.任何放射性元素都能同时发出三种射线6.将a、b、g三种射线分别射入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图中表示射线偏转情况中正确的是7.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第5章5.1原子核的组成学案(3)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第5章5.1原子核的组成学案(3)

5.1 原子核的组成【学习目标】(2min)1.了解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的概念.2.理解三种射线的形成及本质,知道三种射线的特点.3.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的表示方法,掌握原子序数、电荷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4.理解同位素的概念.【任务1】课前预习(10min)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2.物质发出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3.原子序数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83的元素,有的也能发出射线.二、射线的本质1.α射线:(1)是高速粒子流,其组成与原子核相同.(2)速度可达到光速的.(3) 作用强,穿透能力较弱,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2.β射线:(1)是高速.(2)它的速度更大,可达光速的99%.(3)电离作用较弱,穿透能力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3.γ射线:(1)是能量很高的,波长很短,在m以下.(2)电离作用更弱,穿透能力更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三、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2.中子的发现: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一种质量与质子相同,但不带电的粒子,称为中子,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4.原子核的符号(右图) 5.同位素:具有相同而不同的原子核组成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它们互称为同位素.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任务2】探究一、三种射线的理解(10min)如图所示为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1)α射线向左偏转,β射线向右偏转,γ射线不偏转说明了什么?(2)α粒子的速度约为β粒子速度的十分之一,但α射线的偏转半径大于β射线的偏转半径说明什么问题?[例1] (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C.b为γ射线、c为α射线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任务3】探究二、原子核的组成(10min)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如图所示为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示意图.(1)人们用α粒子轰击多种原子核,都打出了质子,说明了什么问题?(2)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数都大于其质子数,说明了什么问题?达标检测(15min)1.截止到2020年7月5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1 110万,抗击病毒的道路更加艰巨.已知某肺炎病人拍摄的CT胸片如图所示,病毒感染处的密度与其他部分不同,片中显示为白斑.拍摄CT片,利用穿透能力与密度有关的是()A.无线电波B.红外线C.X射线D.紫外线2.(多选)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发出的三种射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粒子就是氢原子核,它的穿透本领和电离本领都很强B.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接近光速C.γ射线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它可以穿过几厘米厚的铅板D.以上三种说法均正确3.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D.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4.(多选)对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α粒子带正电,所以α射线一定是从原子核中射出的B.β粒子带负电,所以β射线有可能是核外电子C.γ粒子是光子,所以γ射线有可能是由原子发光产生的D.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5.(多选)关于γ 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核放射的B.它是原子内层电子受到激发时产生的C.它是一种不带电的光子流D.它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6.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A、B、C三束,如图所示,其中()A.C为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B.B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C.B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D.A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7.有关16O、17O、18 8O三种同位素的比较,试回答下列问题:(1)三种同位素中哪一种粒子数是不相同的?________.A.质子B.中子C.电子(2)三种同位素中,哪一个质量最大?________.(3)三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________.答案课前预习一、天然放射现象1.贝可勒尔.2.射线;放射性;射线.3大于;小于或等于.二、射线的本质1.α射线:(1)氦.(2)110.(3)电离.2.β射线:(1)电子流.(3)铝板.3.γ射线:(1)电磁波,10-10 m.(2)铅板.三、原子核的组成1.α粒子. 2.卢瑟福,查德威克. 3.质子;中子;核子.5.质子数;中子数;同一位置探究一(1)说明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2)说明α射线的比荷小于β射线的比荷.[例1] 答案:BC探究二(1)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2)原子核内还可能存在着另一种粒子.达标检测1.答案:C2.答案:BC3.答案:D4.答案:AD5.答案:ACD6.答案:C7.答案:(1)B(2) 18 8O(3)相同解析:(1)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故不相同的是中子.(2)16 8O、17 8O、18 8O的质量数分别是16、17、18、,故18 8O质量最大.(3)三种同位素质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同。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

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i分析卢瑟福做的“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用投影幻灯、投影片.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成分是什么?2.写出缪R&0■衰变的衰变方程.3.写出*Cu6衰变的衰变方程.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子的发现.(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1,卢瑟福做了用。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投影幻灯打出装置的示意图)容器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射出的a粒子射到铝箔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a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后面放一荧光屏,用显微镜观察荧光屏.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往容器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上又观察到了闪光.实验结论:实验表明,闪光一定是a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3质)子的发现.讨论提问: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怎样知道新粒子的性质.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什么有关物理量?归纳得到: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新粒子的电性?归纳得到:可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V.J’ExXJ'X XOyJ二二O Y:、v B图?图3如图2所示,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粒子带负电.如图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③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速度?归纳得到: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调节或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粒子所受的电场力与磁场力相等至=qBv,所以可求出粒子的速度芍=I.实验说明:这个新粒子速度很大,有很强的穿透能力.④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荷质比,即粒子的电量与质量之比(蓝卜归纳得到:使粒子通过匀强电场,根据粒子的偏转量求出.或使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根据半径求.如图,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偏转量为:为两极板间电压,则可测出荷质比为:q2dv2*ym-VI2如图,在匀强磁场中,粒子做圆运动的半经为.则可求出荷质比为:~=mBR结论:通过对新粒子的研究与测定,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通常用符号出或g表示.(4对)核反应过程的研究.这个质子是a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的,还是a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呢?图7分析:若质子是a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来的,如图中甲图,碰撞过程中应有四条径迹;若a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个复核立即衰变后放出一个质子,碰撞过程中应如图7中乙图所示,有三条径迹.为弄清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充满氮的云室里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原子核的组成 编写:吴维根 审核:陶海林
【知识要点】
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

种类 组成 速度 贯穿本领 电离本领
氦核42He (正电) 10c 很小(空气中射程为几厘米) 很强
电子01e (负电) c 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较弱 高频电磁波
(中性)
c 很强(能穿透几厘米的
铅板) 更小 天然放射线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进行分离、鉴别
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________与__________组成,质子与中子统称为 。

(2)核子数=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

4.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 :Z :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_。

A :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甲、乙、丙三束,如图所示,其中
A .丙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B .乙为比X 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
C .乙为比X 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
D .甲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
例2.关于原子核210
83Bi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 子
B .核外有83个电子,
C .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
D .核内有83个质子和210个核子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B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
C .用粒子轰击氮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 .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电荷数,因而原子核内还存
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课堂检测】第一课件网
1.可见光和射线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可见光的衍射现象没有射线的衍射现象明显
B.用可见光照射某种金属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时,换射线就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
C.在同一种介质中,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比射线的传播速度大
D.光子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都要大
2.下列粒子从初速度为零的状态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电场后,速度最大的粒子是
A.质子B.氘核C.粒子
D.钠离子Na+
3.关于、、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射线是原子核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射线一般伴随着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D.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4.我们说氕、氘、氚是同位素,是因为它们
A.具有相等的质子数B.具有相等的中子数
C.具有相等的核子数D.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5.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现象是玛丽·居里夫妇首先发现的 B.它说明了原子核不是单一的粒子C.射线必须伴随射线或射线而产生D.任何放射性元素都能同时发
出三种射线
6.将、、三种射线分别射入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图中表示射线偏转情况中正确的是
7.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

试问:(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3)若镭原子呈中性,它核外有几个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