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与2008经济危机比较

合集下载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有组织的工业化生产,聚集的庞大生产能力使垄断资本家聚集了巨额金融财富,却未使工厂内的工人(无产)阶级获得收入的实际增长。

其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那个金本位的时代,金融资产向垄断资本的聚集导致无产阶级消费能力的日益下降,而少数资本家的消费已经饱和。

生产能力的扩张与消费能力的低下的矛盾在那个时代不可调和。

2、垄断资本获得巨额资本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将金融资产用于扩大在生产的投资,短期内造成经济虚假的繁荣,却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再次扩张。

3、当垄断资本扩大在生产的投资的收益日渐衰退,他们将金融资产投向了股市,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股市一飞冲天。

银行的介入,使垄断资本利用金融杠杆将股市的台的更高。

但当股市下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4、美国经济在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扩张是向全世界输出生产力,导致全球金融资本向美国输入。

但对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却是很致命的。

欧洲的工业化在二战前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却是下降的,美国的廉价工业产品充斥世界。

使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又爱又恨。

欧洲产业工人的。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作者: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8期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金融史中的两次巨大灾难。

本文重点从金融监管视角对两次危机发生前夕的金融体系特征、危机演变机制、危机产生原因和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显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在市场失灵时,金融监管应该担当起责任,及时予以纠正。

一、两次危机前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比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与20世纪初期相比,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一)发起分销模式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近30年美国的金融创新持续发展,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增长,发起分销模式盛行。

本次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与大萧条时期已存在巨大差异。

1929年,美国存款类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56.9%,保险和养老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30.3%,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12.8%;而2007年二季度末,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比已不到四分之一,金融体系内的大量资产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

发起分销模式将银行资产进行证券化后销售给投资者,从而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在此模式下,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链条和风险链条拉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存在较大的风险漠视和激励失当问题,而监管部门却因为迷信市场自律而忽视风险监管,导致风险积聚。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班级:植保10-1 姓名:李容学号:20100427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

两次危机有着许多的异同。

关键词:1929 经济危机 2008 金融危机相同点不同点正文: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1932年,美国的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美国的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巨大冲击.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财政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二、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一场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在全球爆发,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雷曼和贝尔斯登、花旗相续倒下,高盛和摩根被迫转为传统银行。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一、介绍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复苏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章节。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但也不断重振,走向复苏。

这些危机和复苏,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经济危机1、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其特点是失业率高、民生破碎、生产下降、信贷紧缩、股市崩盘等多方面的表现。

这一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原因则是股市投资泡沫的破裂、追求高利润的商人们胆大妄为、以及政府之前践行保护主义政策等。

2、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十分复杂的时期。

其特点是物价高涨、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国有化和大规模破产等。

这其中,导致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则是眼高手低的宏观调节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

3、2008年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最近一次经济危机,其特点是全球信贷紧缩、股市暴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破产等。

导致这一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则是2000年至2007年美国低利率政策、美国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等。

三、美国的经济复苏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紧缩和财政政策的扶贫,采取紧缩政策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还增加了公共工程和人民的工资,扩大了国家消费的规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减税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商业活动得到扩大,为投资和增加就业提供了刺激。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1世纪的经济复苏21世纪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并推动科技创新和Open Innovation,加快美国股市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美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此外,还采取了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提高了公共支出,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等。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徐肖冰(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 要: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两次危机。

本文通过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梳理,比较分析了二者在危机爆发过程、对经济的影响、所处的货币环境及相应的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提出制度性缺陷是两次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

关键词:大萧条;金融危机;货币制度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4-0008-04收稿日期:2011-4-17作者简介:徐肖冰,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 济学。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它对经济思想以及之后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今天的金融危机,人们总是不禁要将它与大萧条相对比,因为它们都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两者都带来了股市崩溃、高失业、银行倒闭、通货紧缩等方面的危害。

那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把握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对比虽然人们一般将1929年10月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作为大萧条的开始,但事实上美国经济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下滑。

1928年,美联储出于对当时股市上投机行为的担心而在7月通过提高贴现率、减持政府债券等手段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很快就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随着10月24日股市崩溃之后,美国的经济产出水平开始迅速下滑:经季节调整的工业产出在1929年8月至10月仅下降了1.8%,但从10月至12月却大幅下降了9.8%,之后的一年间则又下降了23.9%。

此后,1930年10月、1931年3月以及1933年1月的三次银行业危机导致大批银行破产或被兼并清算,这不仅使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还导致了原有信贷关系的破裂,从而提高了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未受很大影响.而1929年是实体经济发生衰退后,才爆发危机.1929年金融危机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度弱点,不完善的制度和各国之间不合作下(一战之中各国之间怨恨和统治阶级更换造成治国能力下降使各国很难合作),金本位国家发生通货紧缩. 1929年危机发生在金本位国家,而银本位国家,例如中国未受很大影响.这次危机是美元作为主导国际货币,没有防波堤,因此危机会蔓延到全世界,如果应对不好,是更大灾难.这次金融危机不同在于,没有货币造成通货紧缩,而是信贷紧缩.1929年大危机,世界各国没有联合对抗金融危机,没有国家出来领导,30年代英国和美国还发生了金融战争,罗斯福政府计划形成银本位集团.这次危机,为了使救助方案获得通过, 保尔森甚至向众议院议长下跪! 但是,方案通过后,市场反应很消极. 因为市场发现, 因为政治上原因, 各国对金融危机处理仍然会矛盾重重.欧洲内部达成一致更困难.美国的救助计划起了领导作用,如果成功,其他国家会跟随,所以关键看美国.现在国各央行联合降息,以避免热钱不正常流动,注入了流动性.30年代英国和美国金融战争之中,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在英国帮助下发行法币,为中国未来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在抗战中,英国在金融上能支持中国,在日战区维持了法币,美国对中国援助不是很够.中国金融抗日战争,也以此为背景.如果,中国能继续维持银本位制,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可能不能靠通货膨胀发动内战.两次危机也有相同之处.1929年大萧条, 按照伯克南分析, 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信贷紧缩打击实体经济,使得危机持续. 现在,世界金融系统已经陷入困境,陷入了信用紧缩,美国信贷市场已经冻结.影响到实体经济, 维持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股市终于不支.1929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过高的杠杆, 金融机构经营变得不谨慎,现在与1929年大萧条一样.因此与1929年危机一样,首先要使金融系统恢复正常,通过购买不良资产恢复流动性,但是金融系统恢复正常还要一段时间,因为金融系统情况很复杂,资本金和坏帐数额庞大.美国商业银行资产估计有一半问题资产, 按照资本充足11.3%(2006年),资产中5.65%是问题资产(比如抵押債劵,还有雷曼之类的债劵).按照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购买30000亿美元问题资产,将减值3/4左右,这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投资银行杠杆比例很高是商业银行一倍,20倍,对冲基金杠杆比例达40倍.随着把这些金融机构纳入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为达到资本充足率,急需弥补资本金。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例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例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例
资本主义危机是指由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以及其他因素,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失衡,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以下是一些资本主义危机的实例: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美国房价泡沫的破灭和次贷危机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波动,导致了全球的经济危机。

2. 日本198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198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信贷泛滥,导致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出现了泡沫,最终在1990年代初破裂,引发了长期经济衰退。

3. 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1920年代,美国股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由于贸易保护和财政政策的问题,整个市场在1929年崩溃,最终引发了大萧条。

这些实例表明,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持稳定,以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

专业姓名:m 学号:1929、2008年经济危机之比较摘要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的心脏,它的每一次搏动都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它既是财富又是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1929、2008年经济危机皆与此不无瓜葛。

下面将以两次经济危机之异同为探讨要点,从原因、特点、措施、影响等主要角度简要分析。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体会到金融因素在时代上的延续与变迁,以更好的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指导金融活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原因特点措施影响罗斯福新政一、两次经济危机之异1、从原因上讲,有不同处,一是后者深受虚拟经济的影响,欧美等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欧洲大部分国家选择了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大量外移,呈现了服务业虚高的产业空心化现象[1].而服务业本身是不会产生价值的,而且制造业的大量外移也造成了劳动力吸收率的降低,产生了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而在二十世纪出,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

另一方面,能源、食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后者的显著因素,中东地区政治动荡,气候恶化、生产成本提高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物价,有是一重要不稳定因素。

2、从特点上来讲,两者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为数众多的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殖民地没有直接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继1929年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2008年,全球经济将面临世界性经济危机,其规模与危害则是史无前例。

随着生产力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更加深入,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为经济危机的蔓延开辟了坦途与温床。

就连以中国为首的号称“金砖五国”新兴经济体也难以全身而退。

3、从措施上来讲,后者时期,各国在处理措施上更加注重国际间对话与合作。

在初期,普见关税贸易壁垒与摩擦,倾销与反倾销,货币贬值。

各国纷纷进入孤立的自救,其中最著名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罗斯福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报告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1929与2008经济危机对比及启示土地资源管理2011-2 谢伊梦 20116993摘要: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性。

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都是由美国爆发。

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关键词:经济危机比较异同点启示正文:1、1929经济危机与2008经济危机异同点对比1.1 危机发生的状况1.1.1 1929~1933经济危机发生状况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1.2 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金融危机的演变进展以美国为代表,全球金融危机(环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以来,第一波在2008年底接近尾声;2009年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袭来,而且其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1.2 危机产生的背景1.2.1 背景的相似之处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

1929经济危机前,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

而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采取的都是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引发了危机。

1.2.2 背景的不同之处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然后是长达10年的“柯立芝繁荣”,借助宽松的生产信贷政策,美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张。

而在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同时,消费需求能力并没有跟上,这种扩张远远超过了消费需求能力。

这样,作为生产信贷扩张过度的美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其庞大的生产能力找不到消费者。

最终导致银行亏损以及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发生。

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情况是,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采用低利率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发展。

到2007年年利率降低为-1.7%。

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以“两房”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住房按揭贷款上创新,发行了大量的消费信贷,贷款给收入不稳定的借款人(即次级贷款人)买房,使美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迅速扩大,次级贷款也迅速发展。

但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美联储为防止通货膨胀,不断提高利率,次级贷款人无力偿还房贷,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使金融机构面临资金短缺.引发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使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购买的各种次级房贷衍生品大幅缩水,投资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1.3 危机产生的原因1.3.1 原因的相似之处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与1929年经济危机各具不同的特点,导致危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商品生产的盲目扩大严重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结果,是实体经济内部不均衡发展的外在表现;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样表现为“生产过剩”——资本证券化规模盲目扩大而导致的金融资本“过剩”,虽然金融业不生产实体产品,“过剩”比较隐蔽,但如果金融资本发行量盲目扩大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则会形成经济泡沫引发危机。

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经济的“生产过剩”,都是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结果,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在运动中无限增值。

在实体经济中它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而在金融经济中则表现为金融资本的限量发行,二者的发展都为资本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使其跨越了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界限无限扩张,最终实体资本或金融资本的“过剩”必然导致危机的爆发。

1.3.2 原因的不同之处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出现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金融资产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

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经济,它通过金融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

融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

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

因此,金融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金融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1.4 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1.4.1 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范围1929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家从殖民地以及低成本获得原料,投入生产,再把商品倾销回殖民地,获得利润,资本规模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国家实力增强,于是资本家和政府一同去抢更多的殖民地回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报酬却没有增长,反而有些下架(资本家的本质),造成国内供需不平衡。

抢殖民地需要更多的财力来支付军费开支等,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越多的资本国家伸手向美国借债,由美国掀起的经济危机必然影响各资本国家。

1.4.2 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范围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

表面上,大家都认为是次级债引起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

其实,次级债只是表面上的替罪羊而已,而不是根本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落后的货币政策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不配套,给经济穿了小鞋,就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大家庭还住在几间小屋里一样。

因此,危机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的管理体制、货币与社会发展不配套产生的恶果。

简而言之,就是国际经济失衡。

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经济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

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