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合集下载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简介(中文)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简介(中文)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简介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是为纪念世界百位文化名人、我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而建的综合性文化场馆,为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

为弘扬临川文化,纪念先贤汤翁,抚州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在城南选址僻地百亩筹建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汤显祖纪念馆,1995年建成后正式对外开放。

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为更好地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2013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六千余万元对汤显祖纪念馆进行改造提升,并把该项工程纳入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2016年竣工。

纪念馆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主要有综合展馆玉茗堂、清远楼、牡丹亭、碑廊等二十余处景点。

其中,玉茗堂展厅布展凝聚了国内数十位汤学专家心血,采用了360度全景投影、幻影成像、场景还原、大屏幕影像互动等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完整展示了汤显祖波澜起伏的一生和其不朽的传世戏剧。

这让更多的人走进抚州,走近汤显祖,了解这位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汤翁故里对先贤最好的纪念。

汤显祖纪念馆现有国家二级文物清同治文昌汤氏宗谱、国家三级文物清光绪文昌汤氏宗谱、清乾隆汤显祖家传木刻版、明版清刻臧懋循雕虫馆《还魂记》、清代叶堂纳书楹《临川四梦》全谱、清版冰丝馆《还魂记》,明版《玉茗堂集》、《玉茗堂尺牍》等一批具有极高汤学研究价值的珍贵馆藏。

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向公众完美呈现戏剧大师汤显祖笔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美丽景致,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了解不朽名著《临川四梦》中的旷世奇情。

欢迎您到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参观游览、文化寻根,在汤公故里做一次别开生面的寻梦之旅!。

抚州市古代名人都有那些

抚州市古代名人都有那些

抚州市古代名人都有那些1、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2、陈自明陈自明,南宋医学家。

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

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

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

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3、朱思本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

元代地理学家。

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

父不仕。

入元后,家庭开始破落。

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

宋亡之痛,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元。

长辈们厌世遁迹、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李绂李绂fú (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

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

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

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5、李瑞清李瑞清(1867年-1920年)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

江西抚州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

抚州历代状元榜

抚州历代状元榜

xx历代状元榜xx华林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我国共举行过700多场科举考试,产生出700多名状元。

而在700多个状元中,抚州有6个状元。

现将其生平事略介绍于后:著述状元——乐史两登皇榜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抚州宜黄县霍源村人。

其父乐璋,曾任临川县丞。

相传他出生之前,母亲曾梦见一个异人送她一颗五色珠。

古人以五色珠代表文采。

这个传说,表达了他母亲希望生个才子的愿望。

乐史没有让母亲失望。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

但参加科考,屡试不第。

宋建隆三年(962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首次开科取士,以乔匡舜为知贡举,33岁的乐史再次参加角逐。

该科共取进士5名,乐史终于被取,且列名榜首,成为抚州的开山状元。

因此榜所取皆久滞科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则嘲之为“陈橘皮”榜(意即年久者为上)。

乐史及第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奏授秘书郎(九品)。

南唐亡国后入宋,乐史任平原(今山东陵县)主簿。

太平兴国五年(980)闰三月,51岁的乐史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吏身份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文、赋均已合格。

于是,乐史又一次荣登皇榜,再次进士及第。

因此,民间传说乐史为两科状元。

著作等身乐史第二次进士及第后,历任著作佐郎、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著作郎、太常博士、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知州、水部员外郎、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知州、职方员外郎、商州(治今陕西商县)知州等职。

景德四年(1007年)去世后,得赠从三品的兵部侍郎,敕葬于崇仁县云乡六都官山庵。

墓址在今崇仁河上乡官山村前凤凰窝。

综观乐史一生,他自33岁中状元到78岁去世,在官场上干了45年,一直没有做过大官。

但是他勤于著述。

著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孝弟录》20卷、《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广卓异记》20卷《续卓异记》3卷,《太平寰宇记》200卷、《广孝传》50卷、《总仙记》141卷、《宋齐丘文传》13卷、《李白别集》10卷、《商韵杂录》20卷、《坐知天下记》40卷、《总记传》130卷、《仙洞集》100卷、《诸仙传》25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卷、《杏园集》10卷、《掌上华夷园》1卷、《柘枝谱》1卷、《许迈传》1卷、《滕王外传》1卷、《杨太真外传》2卷、《绿珠传》1卷等等,共27种、948卷。

抚州历史人物

抚州历史人物


《 贯 篇》
《 经 宗 旨 )) 孝

《 溪子 明道 近
同 月 10 日
市慈 善 总 会 和 市邮政 局 在 市邮政大 厦

录》

《 溪 子 明 诗 集 》 等数 百 卷 近

罗 大 部 分 收进 《

举 行普 资 片 首 发 式 暨 慈 善 迎 春 幸福 和 谐 贺年 活 动 慈 善 总 会 以此 普资片为 载 体
维普资讯
I【 夏 文 化 1 I 华
上 海 集 邮
2 0 08 年

4

S H A N G H A l P H IL A T E L Y
陆 坊 青 田村 人

理 学 家和 教 育 家


与朱 熹齐名



不 注 重 著书 立 说
其 语 录 和 少量 诗 文 由其子 陆 持 之 汇


近 溪先 生 全 集 》
列 入 《 库 全书总 目》 四

99


《海 防

图》 2 卷


等 梦
” 。 “
牡 丹
)
表 1卷

《 屏书屋 文录 仙
初集
-

集》 2 6 卷


《 仙
亭 》 (T
玉 有 《 茗堂 集 * 等
王 安石
屏书屋诗录
诗集
后录
10 5 9


集》 3 4 卷
Ⅸ 申楚游 戊
临 川 四
政 治家

草 》 l 卷等

我的家乡:抚州

我的家乡:抚州

诗 人 、 文 学 家 、 改 革 家 , 唐 宋
中 国 历 史 上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 思
。 北 宋 抚 州 临 川 人 ( 今 临 川 区
号 半 山 , 谥 文 , 封 荆 国 公 。 世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2021/4/9
4
汤显祖

2021、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公 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 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 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 行,降为徐闻典史,后 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 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 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 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 响。在戏曲创作方面, 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 《邯郸记》、《南柯记 》、《紫钗记》,合称 《玉茗堂四梦》,以《 牡丹亭》最著名。在戏 曲史上,和关汉卿、王 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 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 要的地 5
春 风
桂 枝 香 》 等 。 而 王 荆 公 最 得 世
体 兼 擅 , 词 虽 不 多 , 但 亦 擅 长
王 临 川 集 》 、 《 临 川 集 拾 遗 》
怜 心 尚 在 , 后 来 谁 与 子 争 先 。
翰 林 风 月 三 千 首 , 吏 部 文 章 二
北 宋 丞 相 、 新 党 领 袖 。 欧 阳 修
梦湖
2021/4/9
6
临川一中
2021/4/9
7
抚州一中
2021/4/9
8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9
2021/4/9
3
王安石
“ ”
“ ”
又人,等传 百称八想邓人) 王
绿哄且。世 年赞大家家又, 安
江传有其文 。王家、巷称字 石

临川才子甲天下,这里是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

临川才子甲天下,这里是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在江南的江西省有这么个盛产“才子”的地方,被誉为“才子之乡”,这个地方就是江西临川,今天的抚州。

抚州名人雕塑园,园中有抚州名人雕像66座三国时期东吴置临川郡,此为抚州境区建郡之始。

隋朝废郡制,设抚州,取安抚之意,抚州之名始于此。

先看看临川(抚州)出过哪些才子。

改革家又是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曾巩;“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的晏殊、晏几道父子;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剧作家汤显祖;现代书法家舒同,电脑里的“舒体”就是他的字体...。

再往大了方面看,自宋而清,临川(抚州)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现出了举世瞩目的才子群体。

2008年,我们来到汤翁故里抚州,一睹才子之乡的风采。

抚州人民公园西湖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抚州文昌里便是汤翁(1550—1616)出生、成长和最后长眠的地方。

汤显祖21岁中举,文学成就斐然。

但因其重名节,轻富贵,坚拒当朝宰相张居正多次诱挟,并讥讽地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目睹朝政腐败,社会黑暗,汤显祖只好弃官回乡,潜心从事戏曲研究和创作,并将其居所作为演出中心场所。

其《牡丹亭》音律流畅,词曲优美,轰动一时,时人传诵:“牡丹一出,西厢(《西厢记》)失色”,此后《牡丹亭》一直为天下所传唱,亦是昆曲的绝对代表作。

王安石,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王安石自小聪慧,可谓神童少年。

北宋建朝百年之后,由于持续的冗官、冗兵、冗费政策,以致出现了“国用不足”和士风不正、吏治腐败的严重危机。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

列宁评价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但变法以受阻和失败而告终。

2008年5月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免费临川(抚州)出才子,文化古村多。

抚州市乐安县的流坑村,历史上科举昌盛、官宦如云。

诗人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

诗人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

诗人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诗人,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的故乡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1021年出生在临川,那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职临川军判官,此后王安石就跟随父亲一直生活在临川。

在临川接受教育,到了年纪稍长的时候,父亲调职离开,王安石也跟着父亲一起宦游南北,所以其故乡是抚州临川。

但是关于王安石故乡说法也不一,一种说法是在临川,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东乡。

东乡是在江西东乡上池村,距离县城只有25公里,在这里人们发现了100多栋北宋时期的建筑还有就是与王安石有关的十几处遗迹,据考古发现,东乡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留存至今的建筑大都有着明清风格,因为在明清时期进行过修建,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清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5年,东乡村被列为省级旅游风景区,到了2000年,被列为文物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其中较为著名的景点要数与王安石有关的了,包括荆公别墅,荆公桥,荆公世第门等多个遗址。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要以东乡作为王安石故乡的一种说法。

但是又有说法称古时候的抚州临川就是现在的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但是终究还是众说纷纭,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王安石的故乡记载都是抚州临川,但是后来随着地域的划分与更新,王安石的故乡在古时候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有了很大的出入与不同也是大有可能的。

安石的后代怎样了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

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

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

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代确是很旺盛的。

有人会好奇王安石不是还有两个女儿吗?这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安持和蔡卞,这两支血脉也能算是王安石的后人,但是在资料中关于这两个女儿的后裔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记载,其最终如何也无从考证了。

抚州才子之乡的介绍

抚州才子之乡的介绍

抚州才子之乡的介绍
抚州自古就是才子之乡,多少人从这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四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是抚州人。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当时“北有李杜,南有杨杨”。

他的诗、词、散文
都被人称赞。

其中《临江仙》最为著名,其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

我的家乡——抚州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抚州既是历史名城,又是文化名城,更是一个旅游名城。

抚州是著名的才子之乡,这里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巨大贡献。

我们学校就有一位才子——谢延瑞。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

他还参加过全国比赛获得过许多奖项呢!
谢延瑞出生于1964年7月20日。

他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所以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能写一手好字。

在他上小学六年级时,他便开始了自己的书法之路。

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他就练习书法,每天都要练到十点多才能休息。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1]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

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

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和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1]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

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有《小山词》传世。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

江西南丰人。

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

清代学者。

嘉庆元年(1796)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

十八年后,分发广东,署四会知县,团练壮丁,连村自保。

后署博罗知县,补新兴县知县。

丁艰。

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巴县知县,修水利,散衙役,练地主武装,为总督所赏识。

七年升锦州知州,八年擢保宁知府,九年调成都,后擢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

未几病,遂乞归。

数年始卒。

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今最亲民,亦易厉民。

”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

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

刘衡为官公正,循声卓著,川民呼“刘青天”。

博罗、垫江、梁山、巴县皆请祀名宦祠。

学务经世,经史百氏无不通,尤嗜寻绎义律,究论古循吏为民实政。

著有《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

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

《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其子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

孙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

为清末文学家。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

宦居抚州,政绩卓著。

乾隆三十五年出生。

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

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

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他性格爽朗,声音宏亮,议论风发,常使座中听众赞叹折服。

读书用功,成绩优异。

15岁应童子试,一举夺魁,考取第一名秀才。

16岁补弟子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举人。

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试用,先后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湘阳等县知县。

继往江西之九江、袁州、饶州、南昌等府任同知。

又补袁州府同知,再升南康临江府知府。

道光四年(1823)授广信府知府,吉安府知府。

道光十二年(1831)以督催民久未完被降级,此年经大吏保举又委任抚州府知府。

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

离抚时,民众夹道送行。

十九年(1839),擢升江西按察使。

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

刘体重为官四十余年,其间东奔西颠、南迁北调十余处,但他不管到了那里,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

他在抚州当知府时,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的士民给予奖励;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的属吏革职查办;对包揽诉讼的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

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

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

旁听的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

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二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抚州百姓欢呼说:“这是刘公义仓啊!”。

又捐钱在邻乡购得禾苗,分发给农户,秋后获得丰收,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刘体重每到一地,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他在江西之南康、广信、吉安、抚州,湖北之武昌,都建有精美的校舍,以供学子读书。

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

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

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家境贫困的童生入学。

刘体重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俭朴,自贱至贵,从不奢侈。

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培养教育。

并训以做人做官的道理。

他的儿子刘煦,考取功名,后来做了道台。

刘体重二十二年(1842)四月因病请假归里,十二月卒于赵城家中,享年74岁。

同治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刘体重被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

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

官工部侍郎。

清代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兄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

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

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

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

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副部长),世称“五部侍郎”。

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

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

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

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

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

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的借鉴。

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陈希增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