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降酶药
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对联用药物有何影响 并举例说明

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对联用药物有何影响并举例
说明
酶的诱导:有些药物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
药酶诱导作用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个体差异及性别差异等。
苯巴比妥的药酶诱导作用很强,连续用药可使抗凝血药双香豆素破坏加速,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突然停用苯巴比妥后,又可使双香豆素血药浓度升高。
此外,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氯氮卓等连续用药,也能加速自身的代谢,而产生耐受性。
酶的抑制: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等能抑制肝药酶活性。
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
芳香化酶抑制剂:是目前乳癌内分泌治疗研究最活跃的部分,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
而肾上腺的雄激素只有通过周围组织,例如脂肪、肝脏、肌肉、毛囊中的芳香化酶,甚至乳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才能转化为雌激素。
而芳香化酶抑制剂这一大类的药物,可以与芳香化酶结合,使它失去酶的活性,使雄激素再也无法转化为雄激素,切断老年妇女雌激素的来源,起到治疗作用。
慎用降酶药

李光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多数保肝药物的疗效未经证实,有的还可能有促纤维化作用,即使作为辅助药物也需要重新评价。
再就是降酶药物,如五味子、联苯双脂、垂盆草等,虽有肯定的降酶效果,可以使丙氨酸转氨酶(ALT)很快复常,但肝脏炎症依然存在与发展,因此不应将这类药物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以联苯双酯为例。
联苯双酯是在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中间产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降酶药。
它在动物实验中对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小鼠ALT升高有降低作用。
用于临床后,发现它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损伤引起的ALT升高作用显著。
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观察到它对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作用有明显差异,并不断有联苯双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报道。
进一步的观察证实,联苯双酯仅对降低ALT 有效,而对AST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其有所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联苯双酯对重度慢性肝炎降低ALT的作用较差,对肝硬化患者的ALT升高无效,AST的平均值却比治疗前明显恶化。
一些研究者认为,联苯双酯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另一些研究者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作用是直接抑制血液及肝脏中的ALT,使ALT在血液中的失活加速,从而使ALT的活性降低。
有人对联苯双酯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氯化镉和丙烯醇引起的肝损伤无任何保护作用。
单纯降酶对患者并无实际益处。
不少人特别关注转氨酶变化,降则喜,升则忧,这未免有些片面。
转氨酶是细胞中的一种催化剂,肝细胞中含量高,血液中含量低,肝脏受损时释放入血。
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转氨酶能够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但不能反映造成伤害的具体原因,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一。
在没有查清原因的情况下,单纯使用降酶药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真相。
即使已经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单纯降酶而不是抗病毒,也只会造成转氨酶正常的假像,乃至延误治疗。
由于疗效多未经证实,有的还有副作用,所以应用保肝、降酶药应当慎重。
慎用“保肝药”

慎用“保肝药”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如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等等。
通常来说,可以将保肝药细分为:保肝降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几类。
不少医生对肝病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总喜欢给予保肝药。
认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患者多服、常服不会有害处。
其实,保肝药对肝病的治疗,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非根本性治疗措施。
滥用保肝药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同时一些保肝药长期在体内蓄积,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保肝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对症下药每种肝病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病情,医生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如对慢性乙肝患者,处于发病阶段,转氨酶、黄疸中度升高,此时使用保肝降酶、降黄药物,如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等,比较对症;如果仅仅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
中药制剂同样如此。
多数中药制剂,都标有主治与功效,主治范围规定该药适合于哪一种中医证型。
医生必须先明白患者属于何种中医证型,才能用药。
长期不合理使用保肝药,只能加重肝脏负担,往往使病情加重,有的还会打乱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致使病情恶化。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对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最好不要应用保肝药。
这些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治疗。
病毒被抑制,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对失代偿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对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警惕不良反应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应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诱发药物性肝炎。
肝病用药是有严格的临床指征,因此医生一定要和患者密切配合,告诫患者,任何不遵医嘱的用药都是极其危险的。
即使病情允许应用保肝药,种类也不宜多,不要超过3种。
对于强效降酶药物,如联苯双酯、甘利欣等药物的使用更要注意,长期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保护肝功能-降低转氨酶药物

保肝降酶药一:缓解炎症类(一):甘草酸制剂(甘利欣、甘草甜素片、复发甘草酸苷片、异甘草酸镁)1、甘利欣:主要成分甘草酸二胺。
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伴ALT升高的慢肝病人。
忌用:严重低钾、高钠、高血压、心衰、肾衰患者、妊娠、婴幼儿不适用。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血钾、血钠。
不适随停,或减量。
2、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改善肝功能。
成分:甘草甜素、甘氨酸、蛋氨酸。
不良:低钾,血压升高,钠、液体潴留,浮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假性醛固酮增加,对ALT升高者效果好,可退黄。
3、异甘草酸镁:肝细胞保护剂。
成份:18-α甘草酸。
抗炎、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
不良反应:长期或增量可出现低血钾,血压上升,钠或液体潴留,浮肿,体重增加及假性醛固酮增加。
4、强力宁: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利胆、解毒;抑制体内自由基产生和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具有降黄疸和氨基转移酶的作用。
副作用:高血压、水肿、低钾。
(二)苦参碱是豆科槐属类植物苦豆子的种子中提取的生物总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利尿的作用。
能缓解肝脏炎症、降酶迅速,停药后可能出现反跳,但是重复应用仍然可能有效。
二:降酶1、联苯双酯:是合成的五味子丙毒的一种中间产物,对CCL4所致的肝脏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CCL4代谢转化为CO有抑制作用,并降低CCL4代谢过程中,并降低CCL4代谢过程中还原型辅酶Ⅱ及氧的消耗,从而保护肝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也可降低泼尼松诱导的肝脏ALT升高,能促进部分肝切除小鼠的肝脏再生。
其降酶作用并非直接抑制血清及肝脏ALT活性,也不加速ALT失活,可能是肝组织算还减轻的反应。
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有明显诱导作用,从而加强对CCL4以及某些致癌物的解毒能力。
部分肝炎病人可改善蛋白代谢。
不能缩脾,停药可反弹。
2、双环醇:与联苯双醋结构相似。
一项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阎显示,24周治疗结束和停药12周后,双环醇组ALT和AST的复常率与联苯双醋组无统计学差异,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HbeAg/ 抗Hbe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 阴转率高于联苯双醋组。
乙肝治疗慎用“降酶药”

论 坛
乙肝洽 I 映用 “ 降酶药
,,
口 钱 军
的情况 ,乙肝 患者拿出 自己积蓄 中 的多数钱财 ,用在 “ 降酶药物 ”之 上 ,满 足于暂时性的转氨酶正常 ,
得过且过 ,不求根治 ,致使大量资
金花在无益的浪费之中。
一
减轻等肝炎 症状 ,可伴 有发 热 、关
由于 免疫细 胞 自相残 杀 ,其他 节酸痛或慢 性关节炎症状 。面部鼻
场 自己人打 自己人 的悲剧 。该病 器
表 现与病毒性肝 炎极为相似 ,首先 性肝炎 常常伴 有其他病 变 ,如关节 斑 ,红斑处皮肤有轻微肿胀。
首 先 ,各种 体检要 求转氨 酶必 各个 医生 自然要使 用降酶药物 以求 药物 ”为生 ,如果大量减少 降酶 药 须 正常 , “ 降酶 ”需求很 大。我 国 得尽快的临床治愈 。
的使 用 ,有可能导致 药厂关 闭。我
各 种体检 ,包括 公务 员、上学 、招 工 、入伍等等 ,首先就要 求转氨酶
患 者 。 而 调 查 显 示 ,正 是 为 了追 求
降酶药 无法阻挡肝脏炎症
我 国现 有各种各样 的保肝 降酶 多,不要超过三种。
药物数以百种 ,多是我 国 自主研发
不 少人特别 关注 转氨酶 变化 ,
“ 转氨酶 下降”这样的指标 ,我 国 的植 物 药 和 中 成 药 ,主 要 含 有 五 降 则喜 ,升 则忧 ,这 未 免 有 些 片 有近七成的乙肝患者把大量金钱花 味子丙素 、水飞蓟素 、甘草酸 等化 面 。在没有查清原 因的情况下 ,单 费在护肝降酶药上。
义 ,转氨酶复常只是解决 了乙肝 的 指标。遗憾的是我 国 目前近七成 患 成转氨酶正常 的假象 ,乃至延误 治
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有哪些

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研究背景介绍酶是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们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
然而,有时候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来说,需要降低或抑制特定酶的活性。
针对这种需求,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出了许多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
常见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1. 高血压药物高血压是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而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中,一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压。
例如,ACE抑制剂是一类常见的高血压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从而阻断血管收缩剂紧张素Ⅱ的产生,减少血压上升的趋势。
2. 抗抑郁药物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在抗抑郁药物中,一些药物通过酶抑制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SSRI类抗抑郁药物抑制了血浆中5-羟色胺再摄取酶(SERT)的活性,从而提高了5-羟色胺在神经突触的浓度,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3. 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治疗感染疾病,在这个过程中,抑制酶的活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抑制了细菌壁合成酶的活性,导致细菌壁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4. 抗生素辅助治疗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时候细菌会产生抗药性。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些药物来增强抗生素的疗效。
例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结合,并抑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进而提高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浓度,增加了抗生素的疗效。
酶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酶抑制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药物靶点。
有了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新的药物,治疗各种疾病。
但是,研究酶抑制药物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在酶活性抑制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间保持平衡。
另一方面,药物研究与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仍然存在药物设计与合成的困难。
结论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疾病,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不同类别的酶抑制药物,如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
联苯双酯胶囊使用说明

联苯双酯胶囊【用法用量】口服给药:1.滴丸:每次7.5mg,每天3次,必要时每次9~15mg,每天3次,连用3个月。
ALT正常后减为每次7.5mg,每天3次,用3个月。
2.片剂:开始每次25~50mg,每天3次;ALT 正常后减为每次25mg,每天3次。
疗程同滴丸。
【注意事项】慎用:慢性活动性肝炎。
【不良反应】本药少见而轻微,对造血系统无不良影响。
1.偶可引起胆固醇增高。
2.个别患者服药后有轻度恶心、口干、胃部不适、皮疹等反应,但一般不影响治疗。
3.有报道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服用本药后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和症状加重,但停药后症状迅速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应引起注意。
【禁忌】肝硬化患者。
【适应症】适用于迁延型肝炎和长期单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者。
【药物相互作用】肌苷与本药合用,可减少本药的降酶反跳现象。
【药理毒理】1.联苯双酯为我国研制的治疗肝炎的降酶药物,是合成五味子丙素的一种中间体,具有保护肝脏、对抗肝损害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
2.本药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减轻肝脏的病理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并保护肝细胞从而改善肝功能。
药理实验证明,本药对多种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及硫代乙酰胺所引起的,以及由于皮质激素诱导肝脏蛋白所引起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并具有降酶速度快、幅度大的特点。
3.本药减低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原理系阻抑了四氯化碳的毒性代谢物导致的肝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4.本药能抑制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抑制四氯化碳与肝微粒体、脂质的共价结合,并能抑制四氯化碳代谢转化为一氧化碳以及四氯化碳代谢过程中对还原型辅酶Ⅱ及氧的消耗。
5.本药对肝脏解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终末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有明显诱导作用,可加强肝脏对毒物(如四氯化碳)及某些致癌物的解毒能力。
【包装】盒装【国家/地区】国产【剂型】胶囊剂【药代动力学】本药口服后吸收率很低,仅20%~30%被人体吸收利用,滴丸剂的生物利用度为片剂的1.25~2.37倍。
使用降纤酶应注意什么

使用降纤酶应注意什么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蛋白水解酶。
降纤酶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个别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少量皮下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也可以有暂时性的肝功能指标轻度上升,停药后多数可以自行消失。
降纤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用药后可能有出血或止血延缓现象。
因此,治疗前及给药期间应对患者进行血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出血及凝血功能的检查,并密切注意临床症状。
给药期间一旦出现出血和可疑出血时,应中止给药,并采取输血或其他措施。
如果患者有动脉或深部静脉损伤时,使用降纤酶有可能引起血肿。
因此,用药前后应避免进行如神经节封闭、动脉或深部静脉等的穿刺检查或治疗。
对于浅表静脉穿刺部位有止血延缓现象发生时,应采用压迫止血法。
降纤酶必须用足够量的液体稀释后方可使用,一旦稀释后应立即使用。
滴注过程中应该注意速度,一旦出现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时应减慢滴注速度。
个别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少量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或有一过性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上升,停药后自行消失。
下列患者禁用降纤酶:①有内源性出血倾向、过敏体质患者慎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②手术后不久者。
③正在使用具有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功能药物者。
④正在使用具有抗纤溶作用制剂者。
⑤重度肝或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如乳头肌断裂、室中隔穿孔、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⑥对本制剂有过敏史者。
下列患者慎用降纤酶:①有药物过敏史者。
②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
③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者。
④70岁以上高龄患者。
降纤酶需按专业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
如有外观异常或瓶子破裂、过期失效等情况不可使用。
降纤酶必须用足够量的输液稀释,并立即使用。
注意静脉点滴速度,点滴速度过快时,患者易有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
降纤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用药后可能有出血或止血延缓现象。
因此,治疗前及给药期间应对患者进行血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出血及凝血功能的检查,并密切注意临床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光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多数保肝药物的疗效未经证实,有的还可能有促纤维化作用,即使作为辅助药物也需要重新评价。
再就是降酶药物,如五味子、联苯双脂、垂盆草等,虽有肯定的降酶效果,可以使丙氨酸转氨酶(ALT)很快复常,但肝脏炎症依然存在与发展,因此不应将这类药物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以联苯双酯为例。
联苯双酯是在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中间产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降酶药。
它在动物实验中对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小鼠ALT升高有降低作用。
用于临床后,发现它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损伤引起的ALT升高作用显著。
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观察到它对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作用有明显差异,慢性肝炎降低ALT的作用较差,对肝硬化患者的ALT升高无效,AST的平均值却比治疗前明显恶化。
一些研究者认为,联苯双酯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另一些研究者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作用是直接抑制血液及肝脏中的ALT,使ALT在血液中的失活加速,从而使ALT的活性降低。
有人对联苯双酯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氯化镉和丙烯醇引起的肝损伤无任何保护作用。
单纯降酶对患者并无实际益处。
不少人特别关注转氨酶变化,降则喜,升则忧,这未免有些片面。
转氨酶是细胞中的一种催化剂,肝细胞中含量高,血液中含量低,肝脏受损时释放入血。
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转氨酶能够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但不能反映造成伤害的具体原因,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由于疗效多未经证实,有的还有副作用,所以应用保肝、降酶药应当慎重。
现代医学“疑药不用”的态度是坚决的。
这类药物有数百种之多(不少是中成药),要严格选择。
有些保肝药是针对发病机制而发挥作用的,临床证明效果肯定、突出,特别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可以选用。
有时候保肝药是必要的,它比单纯的降酶药重要的多。
我认为有必要指出,切不可迷信保肝、降酶药的功效,以为有益无害,不加节制地使用。
可用可不用的药不用为好。
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肝和丙肝),应以抗病毒药为主,这是控制病情的关键,保肝药只能作为辅助措施;多数情况下只应用抗病毒药物即可,不需要合用保肝药。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保肝药没有多少治疗效果。
脂肪肝患者也应慎用保肝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诱发药物性肝炎。
肝病患者必须明了,肝脏病用药是有严格的临床指征的,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用,因此一定要和医生密切配合,任何不遵医嘱的用药都是极其危险的。
即使应用保肝药,种类也消除只降酶不抗病毒的误区误区1:只重降酶,不抗病毒。
常。
实际上,保肝降酶治疗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内使病情得到缓解。
但是,体内病毒一直存在,不能主观地排除抗病毒治疗方案。
另外,转氨酶也不是评价病情最可靠的指标。
如果病情处于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期,就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误区2:盲目忌口。
民间向来就有患病要忌口的说法,不少乙肝患者列出长长一条“忌食”单,胡乱忌误区3:道听途说,自作主张。
有些乙肝患者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只相信别人的治疗经验,听到别人说这种药好就用这种药,听说这种药不好就排斥这种药。
其实,药物的效应和毒副作用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建议患者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复诊。
误区4:心理负担过重。
慢性乙肝患者终究有人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性肝病。
这种现象使许多患者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其实,慢性乙肝罹患肝癌只是少数。
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
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
所以,建议乙肝患者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才是明智的做法。
降酶药无抗病毒作用长期服用达不到保肝效果许多肝炎病人迷信降酶药,也有少数医生没有认清降酶药的“本质”。
直到今天,我国们认为,转氨酶降了,就说明肝细胞恢复了正常,就达到了“保肝”的目的。
降酶药能不能保肝?降酶药算不算保肝药?它在肝炎治疗过程中占何种地位?这类问题一直没有澄清,在医生中或许也有争议。
现在的降酶药以五味子、联苯双酯为代表,后来又衍生出一些复方制剂或改造品,但仍然以降酶为主。
其实,降酶药不是保肝药,它也“保”不了肝。
第一,如果它能“保肝”,为什么在停用后转氨酶就会很快反弹呢?降酶药的降酶原理多数认为是抑制了转氨酶的活性,肝酶活性降低,检测时出现假阴性。
也就是说,虽然转氨酶降下来了,但是肝细胞炎症并没有消除,转氨酶正常也只是假象。
第二,有人对病人应用降酶药前后对照观察,并没有发现肝脏组织学好转,它对肝脏炎症没有影响。
第三,降酶药没有抗病毒作用,即使转氨酶降下来了,但病毒的载量不会有丝毫下降,那么病毒诱导的肝细胞免疫损伤不可能迅速康复,肝组织炎症继续存在并不会减轻。
第四,没有人证明降酶药物能保护肝细胞膜、细胞器、促进肝细胞再生。
尽管有的降酶药说明书直陈此点,但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这些制剂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
”即使如此,保肝药也不应当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力军。
应用降酶药治疗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弊端?1.迷惑了病人,出现“好转”假象,让病人盲目乐观,从而延误了抗病毒药的应用。
2.影响医生的判断,使医生难以正确评估抗病毒药多数保肝药在保肝、抗炎的同时也有降酶作用,不一定非要应用降酶药物。
有关方面应组织对保肝、降酶药物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双盲对照等的研究,筛选出确切的保肝、降酶药物,以供临床应用,国内多数保肝、降酶药尚缺乏这方面详尽的、令人信服的资料。
摆脱乙肝降酶误区乙肝患者往往以为降低转氨酶就行,事实上单纯起到降酶作用的药物,存在不少问题,抽血检查转氨酶是乙肝患者最关注的化验项目,不少患者常常被反复升高的转氨酶脏等,当这些器官受损时,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中,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转氨酶升高只是一种现象,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坏处。
从理论上说,治疗乙肝完全可以不用降酶药物,但是转氨酶数值升高明显,有时高出正常值几十倍,患者心中十分畏惧;有的患者平常转氨酶时高时低,心理压力很大,如果有什么药物能够迅速降低转氨酶,势必会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降酶药物也有一定可取性。
但是使用降酶药物一定要慎重,使用不当,反而不好,这是因为:降酶药物可能会掩盖病情真相不少降酶药对转氨酶能起到迅速裂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谷丙转氨酶,因而能迅速降解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作用立竿见影,但是对于其他酶类(如谷草转氨酶、转肽酶等)没有降低作用,证明单纯的降酶药物作用很有限。
仅仅谷丙转氨酶降低了,根本不能证明病情好转了,相反有可能掩盖了病情真相,只注意了谷丙转氨酶下降,而忽略了其他酶谱数值的变化,转氨酶从表象上看是下降了,但是这是靠药物硬性压下去的,不代表肝脏炎症活动的减轻,转氨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和降解,并非转氨酶已不存在。
单纯转氨酶降低未必就是好事相当多的患者在使用降酶药物后,转氨酶恢复到正常值,患者放弃了进一步治疗或是长年累月靠使用降酶药物硬性压着转氨酶,在转氨酶保持正常的背后,乙肝病毒复制不断,肝脏实质受损日见加重,反映肝实质受损的指标,如转肽酶、胆碱酯酶、白蛋白等等异常逐步加重,病情越发严重。
从这一点上讲,降酶药硬性将转氨酶降至正常,未必是好事。
病情真正好转的标志是包括转氨酶在内的所有肝脏酶谱都正常。
使用降酶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降酶药物,如中药五味子制剂(联苯注意:乙型肝炎病毒的帮凶——保肝降酶药物2004年我们参与的一个科研结束时,观察到两个慢乙肝的病例,都是用相同的免疫刺激剂,用到一年时,两个患者的转氨酶都突然升到了800以上,一位患者没有换药,在一个月后复查,转氨酶降到180,HBV-DNA和HBeAg都转阴了。
另一个患者按照治疗规范加了干扰素,还加了甘利欣,结果三个月后,转氨酶一直维持在300多,HBV-DNA 和HBeAg都依然是阳性。
这两个病例一直让我们思考,同样的病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没有转阴的病人按照治疗规范加抗病毒药干扰素,加保肝降酶药甘利欣,为什么不加药的患者反而效果好呢?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难道是有药物起了相反的作用?一下子我们开悟力宁以及护肝片等保肝降酶药。
为什么这类药物用量大?源于患者对乙肝的恐惧,源于转氨酶是医生评估患者肝功能的指标之一,患者不必“视酶如虎”,一味追求降酶将走弯路。
“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都在购买市面上各式标榜‘保健品’的保肝药,有的患者长期无症状甚至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喜欢吃保肝药。
”陈汝福表示,很多“自我保健意识强烈”的肝病患者认为保肝药既然是保健品,坚持服用肯定有百益而无一害。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陈汝福介绍,其实,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它们实际是各种肝病的通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作为“根本性治疗”的手段。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剂量、成分都不相同,而每个肝病患者的自身病情、暂时状态等也都不一样,自主选择保肝药保健品,很可能挑错药。
事实证明,使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偏大的现象都可能随之发生,对人体产生危害。
“最值得警惕的是,保肝药用多了可能增加肝脏负担,打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
”陈汝福介绍,因为肝脏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分解、转化吞服入体内的药物,而保肝药长期服用很可能无形中增加肝脏负担。
据了解,甚至出现过不少患者服用过多保肝药诱发药物性肝炎的先例,因为,不能排除某些药物中存在有毒成分。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导致肝细胞再受损、脂肪肝或纤维化。
陈汝福强调,肝病临床用药有严格指征,每个患者情况都不一样,对应药物也不同,隐瞒用药无异铤而走险。
慢性乙肝、丙肝基本无需加用保肝药“临床发现,其实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都处于病毒携带状态,就是病毒可以跟身体‘和平共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破坏。
但很多患者认识上有误区,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也需要保肝。
”陈汝福介绍,类似治疗慢性乙肝、丙肝等都应该以抗病毒药为主,而保肝药本身只是配合治疗,甚至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放弃不用的。
他指出,临床“还有一些患者甚至觉得中西药自己治疗、保肝就可以了,但是这是无法真正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的,而且还可能遮掩病情严重程度。
”陈汝福说,保肝药可能可以使得人体内转氨酶下降,制造了假象、没治好疾病,却误导了医生。
他表示,患者不要一看到转氨酶下降就认为肝炎“好了”,还有其他很多指标才能确定疾病是否好转。
专家提醒,应当选用疗效相对确切的保肝药,谨慎对待任何一种广告鼓吹的新药,对于未曾使用过的新药,一定要详细阅读其说明书,特别应该注意药物的临床应用报告,治疗结论有无夸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