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一、基础巩固(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 )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ɡ)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盈袖.(xiù)萧.条(xiāo)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堪.摘(kān)戚.戚(qī)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暮霭.(ǎi)锦.书(jǐn)乍暖还.寒(huán)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的样子)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乍.暖还寒(忽然)D.怎敌.他(抵挡)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B.莫道不销魂..C.东篱把酒..黄昏后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4.下面是李清照的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B.小院闲窗春已深C.江梅已过柳生绵D.归鸿声断残云碧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外的。

,。

,。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真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A.③①②⑥④⑤B.①④②⑤⑥③C.③①⑥⑤④②D.①③⑥④⑤②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人教版必修4)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语言文字运用(2020·浙江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蒋勋先生讲宋词,不仅讲诗词本身的含义,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

他尝试以一朵花或者一片雪的姿态来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刚性之间,帮助读者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

不仅这种美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又如,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以文学特有的意境,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重拾对美和生命的感动,带领大家一起体验美。

古往今来,《诗经》的真挚含蓄,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田园风格,李白的热情奔放,杜甫的人间冷暖,李煜的繁华幻灭,苏轼的豪迈深情,李清照的欲说还休,辛弃疾的侠士之情,韩柳的民间声音,《牡丹亭》的梦幻纯真,《水浒传》的草莽叛逆,《红楼梦》的青春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美,沈从文的平和恬淡…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一段段意境与情思,文学的性情,(),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的体悟。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他“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更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得心应手侃侃而谈关照乃至B.游刃有余侃侃而谈关照以至C.游刃有余娓娓道来观照乃至D.得心应手娓娓道来观照以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美不仅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B.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

C.不仅这种美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D.不仅这种美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课后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课后测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销金兽:(2)佳节又重阳:(3)有暗香盈袖:(4)凄凄惨惨戚戚:(5)乍暖还寒时候:(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1)一种香料。

(2)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3)充满。

(4)寒冷萧条。

(5)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冷了起来。

(6)光景,情形。

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

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答案:词周邦彦姜夔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漱玉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3.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答案:易安南宋赵明诚诗词书画别是一家闺情相思孤寂凄凉4.李清照诗词中的名句有(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②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解析:①②③是李清照词中的,④是柳永词中的。

答案:①②③5.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_____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_____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_____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_____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_____而富有美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将进酒,杯莫停莫听穿林打叶声B.秦人开关延敌天下英雄谁敌手C.沉舟侧畔千帆过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D.总把新桃换旧符把酒问青天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代温庭筠、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4.下面各对联不是写李清照的一项是()A.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B.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D.八百里河山空入梦,流水凝愁,怎奈此身囚狱室三十年故国最伤心,酿词寄恨,忍听千古断肠声5.下列李清照的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落枕热忱耽误沉着B.梧桐恫吓胴体侗族C.兼并搛菜缣素蒹葭D.桑葚戡乱镶嵌堪称二、语言表达7.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7 李清照词两首-课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7 李清照词两首-课时

第二单元宋代词风7李清照词两首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次第.(dì) 乍.暖(zà)东篱.(lí) 梧.桐(wú)B.纱厨.(chú) 憔.悴(qiáo)寻觅.(nì) 瑞.脑(ruì)C.凄.惨(qī)玉枕.(zhěn)堪.摘(kān)将.息(jiānɡ)D.堆.积(duī)杯盏.(zǎn)销.魂(xiāo)莫.道(mò)解析:A项,“乍”应读zhà;B项,“觅”应读mì;D项,“盏”应读zhǎn 。

★★答案★★:C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解析:C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借代。

★★答案★★:C3.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C项应是“最难/将息”。

★★答案★★:C4.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之作,从下列语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A.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鹧鸪天·桂花》)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永遇乐》)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菩萨蛮》)★★答案★★:C5.下列对各句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销.魂红绡霄..汉硝.烟弥漫B.损.害筼.筜陨.石香消玉殒.C.舴.艋咋.舌蚱.蜢乍.暖还寒D.憔.悴礁.石愀.然白发渔樵.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篱把.酒黄昏后把:举,端起B.有暗香盈.袖盈:充满C.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D.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3.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相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凉”不仅写气候给词人带来的触觉上的凉意,更是描写词人心境之凄凉。

B.“满地黄花堆积”描写菊花凋零,堆积满地,词人借助这一衰败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悲凉落寞的意境。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正面描写词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孤寂难挨的情景。

D.“莫道不销魂”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融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①写出浓浓春意,②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④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Array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的。

,。

,。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A.③①②⑥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C.③①⑥⑤④② D.①③⑥④⑤②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课程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课程同步练习

7李清照词两首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暗示了词人的孤单寂寞。

B.“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突出了伤感的情绪。

C.“凉初透”的“凉”字,一语双关,不但写出重阳节时候天气的萧瑟,更含蓄地反映出词人心境的凄冷。

D.“东篱把酒”是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

项,“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理解错误,应为“表明词人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2.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菊花”形象的特点,从词人与菊花的相似点角度思考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四字,以议论开篇,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笼罩,备感忧伤。

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四暑假同步训练: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训练一、语段阅读(一)阅读《醉花阴》,回答1~2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是表达怀人的情思的,试分析词中景物、节令描写所蕴涵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片写秋凉情景。

“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写出了透入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串“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阳赏菊饮酒。

后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词中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不见一“菊”字,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请结合具体词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4(人教版)7 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溪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 盈袖.(xiù)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 堪.摘(kān)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 暮霭.(ǎi)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解析:A项,噎yē;C项,处chǔ;D项,怆chuànɡ。

答案:B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销.金兽(熔化)B.有暗香盈.袖(充满)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乍.暖还寒(忽然)D.这次第..(光景,状况)最难将息.(调养,保养)解析:A项,销:烧完了。

答案:A3.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

“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

“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解析:B项,“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答案:B4.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后,记性已经大为减退,自己的东西也总是寻找不到。

B.“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C.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解析:A项,“记性已经大为减退,自己的东西也总是寻找不到”错,应该是“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答案:A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愿(sù)履.行(lǚ)亟.待(jí) 茕.茕孑立(qióng)B.脚踝.(huái) 契.约(qì)教诲.(huì) 天崩地坼.(chè)C.拔擢.(zhuó) 趔.趄(liè)百舸.(kě) 鼎铛.玉石(chēng)D.庇.护(bì)笃.诚(dǔ)逋.慢(bū) 有条不紊.(wěn)解析:C项,舸gě。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销赃变本加厉明信片舐犊情深B.善长察言观色摄像机出类拔萃C.震撼不径而走绿茵场招聘启事D.焦躁蛛丝马迹挖墙角韬光养晦解析:B项,善—擅;C项,径—胫;D项,角—脚。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啊!B.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C.对于这一家人来说,那段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忘怀的。

D.这个人不讲究物质待遇,就是给他咸鱼和榨菜,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解析:A项,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C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D项,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无意中触摸到父亲的手,这双长年累月劳作的手像石头一样粗糙,布满了沟壑般的口子。

B.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大国国民意识复苏,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增强的时代。

C.当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煤电油和其他重要资源供求紧张,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0%以上。

D.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的灵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环节。

解析:B项“过程是时代”搭配不当。

C项“存在”后少宾语中心语,在“紧张”一词后加上“的情况”,“上升到50%以上”句式杂糅。

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心环节”或“要以……为中心环节”。

答案:A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恍若一场梦境。

①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②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③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④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A.④①②③ B.③④②①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解析:按照“落日降落”“剩下了半个”“已经消失”“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这一过程可判断。

答案:D二、阅读鉴赏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2)①运用叠词,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

②全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的上阕,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思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视觉嗅觉触觉(2)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无法排遣。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词上阕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动作和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