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整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类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懂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又要明白各类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具体要求与发展趋势。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研究上较为常用的必备方法,包括经典的及前沿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用生态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课程性质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

第三节现代生态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习题要点:(1)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它们有何联系?(2)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展望。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理解并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

别及它们间的联系

第二章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

第一节生态学试验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生态试验类型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

习题要点:生态学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试验设计类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掌握生态学试验必须遵循的规则。

第三章动植物种群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第一节标记-回收技术

1.标记方法

2.Petersen方法

3.Schnable方法

4.Jolly-Seber方法

习题要点:(1)利用三种标记回收方法估计出种群大小。(2)分析三种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教材上的P3,P4,P5。

第二节去除法和再观察法

1.比率变化法

2.Eberhardt去除法

3.捕获效率法

4.再观察法

5.其它捕获和标记法

习题要点:捕获效率法中影响估计结果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教材上的P1.

第三节样方估计法

1.样方大小和形状的确定方法

2.样方框取样

习题要点:样方大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教材上P1。

第四节切割线法和空中观察法

1.切割线法

2.空中观察法

习题要点:空中观察种群的数量估计

第五节样带法和距离估计法

1.点样带法

2.线样带法

3.距离法

习题要点:(1)线样带方法估计出种群的大小。(2)距离法估计出种群大小。教材上P1,P4,P5。

本章重点、难点:标记回收方法、捕获效率法、去除法、线样带法及距离法估计动植物种群的数量。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动植物种群数量估计的各类方法,理解其估计原理,掌握各类方法的使用条件、具体操作和异同点。

第四章动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和分散指数

第一节空间图式

1.最近邻体距离法

2.第二至第n邻体距离法

第二节相邻样方法

第三节空间格局的距离指数法

第四节样方指数法与地统计法

习题要点:最近邻体距离法判断出种群的空间分布。教材P2,P4。

本章重点、难点:邻体距离法判断空间分布、地统计法判断空间分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空间分布判断的各类方法,理解最近邻体距离法估计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思路,掌握各类估计方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五章取样大小的确定与统计

第一节连续型变量取样数的确定

第二节离散型变量取样数的确定

第三节特殊变量抽样数的确定

习题要点:调查时取样数如何确定,其影响因子有哪些。教材P1,P6。

本章重点、难点:决定取样数多少的影响因子,样本方差数据的获得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类型变量抽样数的影响因素,明确并掌握抽样数估计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与确定方法。

第六章抽样设计

第一节随机抽样

第二节分层抽样

第三节选择抽样、顺序抽样与多重抽样方法

习题要点:各抽样方法的操作与步骤。教材P4,P6,P8。

本章重点、难点:分层抽样层次划分标准与步骤。选择抽样方法和多重抽样方法的操作。不同抽样方法间的异同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类抽样方法操作要求与异同点,理解分层抽样、选择抽样和多重抽样

的具体过程,掌握分层抽样层次划分方法。

第七章生态学研究试验设计

第一节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试验单元

2.处理

3.重复和假重复

4.对照

习题要点:试验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试验设计类型

1.直线加性模型

2.因子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案例分析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有环境影响的试验设计

1.试验设计方法

2.数据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案例分析有环境因子影响的试验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重复与假重复的区分、处理与对照的设计、因子间的作用估计、有环境干扰因子下的试验设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理解试处理、重复和对照的设置方法,掌握有环境干扰状况下的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方法。

第八章群落相似性及聚类研究方法

第一节相似系数分析

第二节数据的标准化

第三节聚类分析方法

第四节群落梯度分析与排序法

习题要点:案例分析群落相似性指数的计算、群落的聚类与排序。利用软件进行群落参数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相似指数的估计方法、聚类方法和排序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群落相似性估计的原理和群落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明白群落排序的步骤,理解并掌握群落聚类分析方法的步骤。

第九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第一节物种多样性的表征方法

第二节物种丰富度的测度方法

第三节群落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群落均匀度的测度方法

习题要点:物种多样性的内涵,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的估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理解并掌握物种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第十章生态位的测度与资源偏爱测定方法

第一节生态位概况

第二节生态位宽度的测度

第三节生态位重叠的测度

第三节资源喜好性测度

习题要点:生态位宽度、重叠程度的计算方法。案例分析资源喜好性估计试验的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位重叠程度的意义,资源喜好性估计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位定义及其宽度、重叠度的估计方法,理解并掌握资源喜好性的估计试验设计。

第十一章种群存活率估计与生命表技术

第一节种群存活率定义

第二节生命表方法估计种群存活率

第三节生命表的制作与利用

第四节种群行为研究方法

习题要点:案例分析种群生命表,完成生命表中的各项内容。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与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存活率的含义,生命表的定义及组成部分,明确生命表的类型及应用价值,掌握生命期望生命表和繁殖率生命表中各项的获取方法。

第十二章生态学数据的转换方法

1.对数转换法

2.平方根转换法

3.反正弦转换法

4.倒数转换法

5.Box-Cox数据转化法

习题要点:不同数据分析时转换方法的选择。

本章重点、难点:数据转换的目的、转换方法选择、Box-Cox转换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类转换方法,理解数据转换的目的,掌握常用转换方法。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小测验、作业、讨论及闭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闭卷笔试占50-60%。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生态学研究方法》,刘向东编著,2007 (自编教材)。

Ecological methodology (2nd),Charles J. Krebs. Addison-Welsey Educational Publisher Inc,1998。

参考书:《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Sutherland W.J. 编著,张金屯译.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

大纲修订人:刘向东

大纲审定人:李保平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 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总学分:2.0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中一门前言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基因流以及遗传分化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习题要点:简述分子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第一章生态学中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突变及其类型 第二节重组 第三节PCR、DNA类型、 习题要点: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DNA重组。 本章重点、难点:PCR以及DNA数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PCR在分子遗传上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遗传模式 第二节分子遗传标记(如RAPD、AFLP、RFLP、Microsatellites等)。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如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单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哈德—温伯格原理 第二节遗传漂变 第三节瓶颈效应、自然选择 第四节中性学说 第五节Wolbachia与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习题要点: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哈德—温伯格原理,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单种群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哈德—温伯格原理在分子生态学上的意义,掌握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多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遗传距离 第二节基因流 第三节支序地理学 习题要点:遗传距离的测定、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和影响影子、分子钟、进化树。 本章重点、难点:测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流程度。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第五章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遗传标记方法 第二节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软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以期末课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占30%、期末课程报告占70%。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要点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1:《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cology》,Trevor Beebee 和Graham Rowe编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6pp。 参考书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388 pp。 大纲修订人:洪晓月 大纲审定人:韩召军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北林考研大纲-生态学

《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生物科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等生物和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是报考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和《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生物与环境 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光的生态效应及生物对光的适应类型,温度对动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及其变化规律,水与生物的生态关系;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学意义;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种群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种内、种间关系及其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种的进化。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演替);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过程。 第五部分应用生态学 涉及环境、资源、农业、生态安全等的一些生态学问题。 三、考试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重点掌握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生态学观点深入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 四、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 20% 简答题约 40% 论述题约 40%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 40%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生态学(双语)大纲

《生态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生态学(双语)课程名称(英文):Ecology 课程编码:04081004 开课学期:4 学时数64、学分数:4 适用专业:园林 先修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 后续课程:《生态设计》、《园林规划设计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增强生态意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够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第四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部分学习,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其科学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生态学做好准备。 第一部分个体生态学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第二章能量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 第二节生物对光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第二节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第三节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通过本章学习,系统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内容,了解各个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以及生物的适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指导生产实践,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第三节种群调节 第四节集合种群动态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第一节生物种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第三节物种形成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第一节能量分配与权衡量 第二节体型效应 第三节生殖对策 第四节生境分类 第五节滞育和休眠 第六节迁移 第七节复杂的生活周期 第八节衰老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系统掌握种群生态学的内容,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四节群落的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九章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十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一节群落的分类 第二节群落的排序 系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内容,重点了解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指导生产实践。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实验时数:16 学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50418 课程名称:生态工程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3.0 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以及非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生态学教育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植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气象学 二、课程简介 生态工程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工程及相应技术,重点介绍生态工程学原理、发展的历史与主要理论,生态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农业、工业、环境、景观、湿地、城市及园林建设中生态工程的理论应用和相应的技术配套体系,现代高新技术在生态工程学领域中的应用等。通过学习,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工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并能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xpounded more entirely and systematic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rrespond technology, emphases introduce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major theory, the design theory and measur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application and correspond systems of compou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environment, landscape, everglade, city and gardens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odern high and new technic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assed through study, made students comprehend and hold the major theories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can apply in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城市生态学在简洁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导论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原理的了解,同时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步掌握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生命的定义; 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 维生环境的形成及组成; 地球的生命力量―Gaia假说;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观点; 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 MAB, IGBP和DIVERSITAS;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起源的理论,尤其是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主要时期; 熟悉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几大生态学派的基本观点;

17版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300063 学时: 32 学分: 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细胞生物学是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生态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生命活动的专业基础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生命活动规律,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提高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遗传学、细胞工程。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理解并掌握各个亚细胞结构功能及各结构的装配。 2.理解并掌握细胞重要生命活动(增殖、分化、衰老及调亡等)过程的规律及调控,各细胞 组分的互动与网络架构及细胞调控的基本规律。 3.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历史,了解该领域研究重点及热点。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 重点:重点讲授各个亚细胞结构、各结构的装配及功能,细胞生命活动(增殖、分化、衰老及调亡等)过程的规律及调控,个细胞组分的互动与网络架构及细胞调控的基本规律。 难点:细胞结构的功能中涉及的作用机制(包括假说、模型等)以及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如蛋白质的分选、膜泡运输等)。 本课程力求做到突出重点内容,讲清难点内容,并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细胞结构、功能是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也是了解生命活动和生命 现象的基础,更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石。图文结合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来 系统的认识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使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生命活动 规律。 2.了解相关的学科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在传授传统的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当加入相关内容 的学科历史,以及研究进展。熟知历史可以更好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生态学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 Monitor 课程编号3404027 实验总学时:2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7 实验课学分:1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徐建强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学科,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质量保证。掌握环境样品采集、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正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以及写好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Biology 课程编号1104038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5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宋玉芝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的生物学基础性实验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技术,包括显微操作、制片技术、动物与植物解剖和分类、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动植物培养与观察等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生理生态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s of Physiological Ecology 课程编号1104039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0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王传海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态基础实验技术,包括试剂配制、糖、蛋白、核酸等物质含量的测定,酶和蛋白等物质的提取,活性的测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科研打好扎实的基础。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 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绿洲农业生态学/Oasis Agronomy ecology 课程编码:Z101224 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8/1.5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集农学、生态学、绿洲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反应干旱区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学科。它的研究以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导向,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农业建设的实践,这是绿洲农业生态学开设的宗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过程分析;绿洲农业生态资源形成机制、特点及评价;特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机制;绿洲农业资源的潜力与优势分析;绿洲农业特殊的技术体系;绿洲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绿洲及地域系统(3学时) 第一节绿洲的认识 绿洲(oasis)的共识、分布及绿洲的分类。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讲授国内外绿洲及绿洲特殊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是形成绿洲及其绿洲农业的基本条件。新疆“三山夹两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貌条件,形成了典型的CODS结构。 重点讲授山盆系统的特点、资源分异规律及资源耦合效应。 第三节绿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重点讲授绿洲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基于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的演替特征。 【重点】:国内外绿洲及绿洲农业的研究进展,山盆系统的特点 【难点】:“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第二章绿洲农业的资源特征及耦合效应(4学时) 第一节绿洲农业的气候资源特征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掌握植物生长的环境各个要素的组成;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掌握植物水势,水的运输和分配;必需元素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等;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污染物和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植物。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了解生理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生理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 第一章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 第一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 第二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特点,发展阶段 第二章植物生长的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基本要素 1.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3.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4.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习题要点:生态因子的分类 第二节影响植物生理生态的主要生态因子 1.光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整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类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懂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又要明白各类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具体要求与发展趋势。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研究上较为常用的必备方法,包括经典的及前沿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用生态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课程性质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 第三节现代生态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习题要点:(1)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它们有何联系?(2)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展望。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理解并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

别及它们间的联系 第二章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 第一节生态学试验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生态试验类型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 习题要点:生态学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试验设计类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掌握生态学试验必须遵循的规则。 第三章动植物种群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第一节标记-回收技术 1.标记方法 2.Petersen方法 3.Schnable方法 4.Jolly-Seber方法 习题要点:(1)利用三种标记回收方法估计出种群大小。(2)分析三种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教材上的P3,P4,P5。 第二节去除法和再观察法 1.比率变化法 2.Eberhardt去除法 3.捕获效率法 4.再观察法 5.其它捕获和标记法 习题要点:捕获效率法中影响估计结果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教材上的P1. 第三节样方估计法 1.样方大小和形状的确定方法 2.样方框取样 习题要点:样方大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教材上P1。 第四节切割线法和空中观察法 1.切割线法 2.空中观察法 习题要点:空中观察种群的数量估计 第五节样带法和距离估计法 1.点样带法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讲授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由于城市生态学又是一门复杂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元素,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案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实地参观,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地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推出,因此在内容上应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所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为重点,以城市生态学古典学说和田园城市理论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学依据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解城市生态学和“田园城市论”的定义、内容和主要精髓,了解国内外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第一章城市化及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第二节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化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城市化发展趋势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深刻理解城市化的机制、内涵和趋势,了解城市的建制标准、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城市化的特点。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结构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资源利用链结构、生命-环境相互作用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结构,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群 第一节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容量 第三节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人群人口的规模和构成以及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为重点,以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等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人口的规模、构成以及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城市人口的动态趋势,从构成上理解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城市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第一节城市气候与空气污染 第二节城市水文与水污染 第三节城市土壤与土壤污染 第四节城市噪声环境 第五节城市的建筑、交通和垃圾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与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的城市气候学、城市水文、城市噪声等特征为重点,以诠释导致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的机理为难点。

《生物制品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物制品学》双语教学大纲 Biological Products (bilingual education) 一、《生物制品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Biological Products (三)开课对象: (四)课程性质: 生物制品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而生物制品学是让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生物制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它采用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技术和方法,制备生物制品,用以解决人、畜疫病防治和诊断。本课程由六大篇组成,第一篇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制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它篇章系统地介绍了几大类生物制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制品的制备方法和基本要求;掌握预防类生物制品制备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技术;掌握治疗类生物制品制备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技术;了解生物制品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掌握生物制品制备的生产技术,具备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的工作能力;具备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培养学生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习惯。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六大篇组成,第一篇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制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它篇章系统地介绍了几大类生物制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免疫调节剂和微生态制剂以及诊断制品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生态学》课程(ECOLOGY) (学时60) 一、简要说明: 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Ecology)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302912 学 分:2 总 课 时:30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环境学,环境工程导论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来学习,可以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理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 重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难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其生物适应性。 重点内容: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难点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第三章 生物种群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种群动态与种间关系,包括:生命表的构建和分析方法;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对策及其实践意义;生态位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重点内容: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 难点内容: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生物群落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包括: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的时间、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岛屿理论及其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重点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难点内容: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第五章 生态系统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生态平衡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