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是生理学课程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人体生理、理解生理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掌握生理实验方法。

本文将以引言、五个大点和总结的形式,详细阐述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

正文:一、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功能:代谢、分裂和增殖、信号传导3. 组织的分类和特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组织的适应性和再生能力二、人体的运输系统1.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2. 呼吸系统: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及其调节3.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循环4. 营养与代谢:消化系统、代谢与能量平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5. 排泄与水盐平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形成、体液与电解质平衡三、人体的调节与协调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器官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调节机制、感觉和运动的调节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分泌腺体及其激素、激素的合成和调节4.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器官、免疫反应机制、炎症和免疫疾病5. 生物节律和睡眠:昼夜节律、生物钟、睡眠的调节机制四、人体的感觉与运动1.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听觉、平衡、嗅觉、味觉和触觉2. 神经系统与运动:运动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运动的控制和调节3. 运动的能量供应和调节:肌肉收缩、运动代谢、运动补偿机制4. 运动与协调:运动学习、运动记忆、运动技能的发展5. 运动与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康复的原则五、人体的发育与遗传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生殖周期2. 受精和胚胎发育: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器官形成3. 遗传学基础: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突变和突变潜能4. 生殖与生长:生殖周期的调节、生长发育和生长激素、生殖健康和生育技术5. 人体发育与衰老:生育周期的调节、细胞衰老和再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总结: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运输系统、人体的调节与协调、人体的感觉与运动以及人体的发育与遗传。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生态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等。

2、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能量流动定律、物质循环定律等。

3、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开展简单的生态学研究。

4、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生物的生态幅(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的数量动态3、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4、种群的调节机制(四)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群落的种类组成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六)全球生态学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类型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大纲

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大纲

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学大纲摘要:一、引言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2.历史发展三、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物种相互作用2.能量流和物质循环3.生态位和生态金字塔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力1.稳定性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恢复力六、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布1.生态系统的分类2.生态系统的分布七、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1.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2.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八、生态系统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生态环境保护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3.生物多样性保护九、结论正文:一、引言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恢复力等方面。

2.历史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物种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相互依存,通过捕食、竞争、共生等关系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2.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3.生态位和生态金字塔生态位描述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金字塔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规律。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以及非生物环境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2024版生态学原理教学大纲

2024版生态学原理教学大纲

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0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物种保护和研究、提高公众保护
意识等。
0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如大熊猫保护、朱鹮保护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际法律法规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等。
在实验过程中引入随 机因素,以消除潜在 偏差。
04
控制实验条件
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 控制,以便准确评估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 响。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
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如观察、 测量、问卷调查等。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等预处理 工作,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01
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 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作用,包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02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 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作用,包括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技术创 新、加强制度保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环境治理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的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丧失等,并探讨其带来的机遇,如绿色经济发展、国际合 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介绍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实施路径,包括制定国 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导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突发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4. 气候变化与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生态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5. 生态学实践-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野外生态考察和调查方法- 生态学与环境管理的结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技能;5.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学实验和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4. 考察实习: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生态系统调查,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质量和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生态学实践或研究方面的论文。

4. 综合考核:结合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生态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柯勇等2. 参考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版),作者:王伟- 《气候变化生态学》(第四版),作者:刘明- 《生态学实验指南》,作者:张强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态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辅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各组织层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在科技发展、尤其在环境科技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

(三)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程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思考题:1.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作业: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2学时1.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4.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 —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本章小结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难点: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思考题:1.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现状的分布与地球历史变化过程有什么联系?2. 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作业: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2.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3.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4.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学时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学时1. 种群的概念2. 种群的基本特征3. 种群的动态4. 种群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种群调节2学时1. 气候学派2. 生物学派3. 自动调节学说本章小结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空间分布类型,种群统计学参数,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难点: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3 —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2.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r参数有什么生物学意义?3. 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机制是什么?作业:1. 具有什么特点的生物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2.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3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0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基础或环境科学基础,需要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参与讨论和勤于思考。

Ecology is one of the obligatory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Bioscience.Ecology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directing manki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beings and it’s environment could be elucidat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 biocoenosis, ecosystem, and biosphere, respectively, aiming at making the student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grasp thefundamental knowledge system of ecology and ecological ideology, a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logy, should have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bi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必选课程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植物生长的环境各个要素的组成;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掌握植物水势,水的运输和分配;必需元素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等;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污染物和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植物。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了解生理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生理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第一章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第一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第二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阶段第三节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特点,发展阶段第二章植物生长的环境第一节环境的基本要素1.环境的类型2.生态因子及其分类3.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4.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5.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习题要点:生态因子的分类第二节影响植物生理生态的主要生态因子1.光2.温度3.水4.二氧化碳5.氧气6.土壤习题要点:各个生态因子的生理生态作用第三节生态因子的基本观点第四节植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型1.植物对单因子适应的生态型2.植物与气候相适应的生态类型3.植物体对综合环境的长期趋同和趋异适应习题要点:植物对单因子的适应本章重点、难点:各个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理生态作用和植物对其的适应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响应和耐受能力,理解主要的生态因子。

掌握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驯化、休眠和内稳态机制的定义。

第三章光合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节光合作用1. 光合色素和光系统2. 光合作用简要过程习题要点:光合作用的过程第三节光合功能型1.C3植物2.C4植物3.CAM植物习题要点:理解C3和C4植物的区别第四节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1.光照强度2.温度3.二氧化碳浓度4.水分5.矿质元素习题要点:掌握主要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第五节光斑环境及植物适应1.光斑环境的特点2.林下植物在形态与生理方面的适应3.林下植物对光斑的利用习题要点:了解光斑环境的特点第六节植物群体水平上的光合作用1.植物群体对光的吸收2.叶面积指数3.消光系数习题要点:叶面积指数本章重点、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光合功能型,光斑环境及植物的适应,理解光合色素和叶面积指数,重点掌握光系统,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子。

掌握光合作用、光系统、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呼吸和暗呼吸的定义第四章呼吸作用第一节呼吸系统的基本特征1.TCA循环2.线粒体代谢3.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控制点习题要点:TCA循环第二节交替途径的生理生态功能第三节环境条件对呼吸过程的影响1.受淹和缺氧2.盐分和水分胁迫3.养分供应4.光照5.温度6.二氧化碳习题要点:环境因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第四节呼吸作用在植物碳平衡中的作用1.碳平衡2.与植物生长、维持及离子吸收相关的呼吸作用本章重点、难点:TCA循环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线粒体代谢,ATP产生过程。

重点掌握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径和TCA 循环的过程,理解环境因子对呼吸过程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第一节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1.束缚水与自由水2.植物细胞的水势3.植物细胞的吸胀作用及代谢性吸水习题要点:了解束缚水与自由水概念,掌握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理解水势的定义第二节植物个体的水分吸收和运输1.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2.水分在茎中的运输和储藏3.叶子中的水分与蒸腾作用习题要点:蒸腾作用第三节液流1.根压、蒸腾拉力与液流2.内聚力学说与补偿压学说3.空穴化/栓塞化作用习题要点:掌握根压的定义,理解水分运输的两个学说第四节土壤-植物-大气连续提中的水分流动1.土壤中水分的可利用性2.植物体内的输水通道习题要点:理解SPAC的定义第五节植物个体的水分平衡、水分生态类型和群落的水分平衡1.个体水分平衡2.水分类型3.群落的水分平衡习题要点:水平衡的含义本章重点、难点:植物的水势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概念,植物体内的输水通道,重点掌握植物的水势的组成,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理解水分上升的动力学说。

第六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矿质元素的来源1.地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2.分化作用与土壤的矿物组成3.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离子交换4.土壤的pH及养分有效性习题要点:土壤中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养分有效性第二节植物对矿质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吸收1.必需元素2.生物膜3.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4.根部对矿质营养的吸收5.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6.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7.植物的根外营养习题要点:植物的必需元素,细胞膜的特点,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第三节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利用与分配1.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2.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利用3.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分配习题要点:矿质元素的运输、利用和分配第四节矿质元素的排出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碳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硫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习题要点:氮素和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章重点、难点: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地壳和土壤的化学组成。

重点掌握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及其运输、利用和分配,理解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和氮素和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解碳素和硫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七章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1. 生长的一般过程2. 植物体发育阶段3. 植物生活史的不同模式习题要点: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第二节生长和发育对环境因子的响应1. 光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2. 温度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3. 水分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4. 矿质营养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5. 植物生长与气候节律的同步性习题要点:环境因子对植物和发育的影响第三节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生态对策1. 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策略2. 植物的生殖策略习题要点: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策略本章重点、难点:环境因子对植物和发育的影响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发育不同阶段。

重点掌握环境因子对植物和发育的影响,理解植物生长发育中采取的不同策略。

第八章自然环境胁迫与植物的适应第一节强光胁迫1.强光胁迫的概念2.强光对植物的影响3.植物对强光胁迫的适应习题要点:强光胁迫的概念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1.光抑制现象2.光抑制机理3.光一致后后光合功能的恢复4.光抑制破坏的防御习题要点:光抑制的机理第三节太阳紫外线辐射对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1.紫外线辐射对遗传物质DNA的伤害2.紫外线辐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抑制3.紫外线辐射信号的感受和传导4.植物的保护机理5.植株和群落水平的响应习题要点:紫外线辐射对植物的伤害第四节温度胁迫与植物的适应1.高温胁迫2.低温胁迫习题要点:高温和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之的适应第五节干旱胁迫与植物的适应1.旱生植物的概念及类型2.营养器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3.种子传播和萌发对干旱的适应习题要点: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和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第六节盐渍化生境中的植物1.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2. 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的适应性及其机理3. 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的生态分化习题要点:盐害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对之的适应第七节涝渍化环境中的植物1. 涝渍化环境产生的原因2. 涝渍化环境对植物的危害机理3. 植物对涝渍化环境的适应4. 植物对涝渍化环境的适应机制习题要点:涝渍化环境对植物的危害机理和适应机制本章重点、难点:各个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及植物的适应机制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强光胁迫和光抑制的概念,理解光、重点掌握温度、干旱、盐害对植物的伤害机理第九章环境污染与植物的反应第一节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危害1.环境污染2.环境污染的类型3.大气污染的危害习题要点:环境污染的类型第二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其危害1.二氧化硫2.氮氧化物3.总悬浮颗粒物4.臭氧5.氟化氢6.重金属习题要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的危害第三节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1.植物抗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基础2.植物抵抗大气污染的形态学基础习题要点:植物抗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基础第四节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与监测作用1.生物指示与监测2.大气污染监测植物选择的标准和方法3.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习题要点: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本章重点、难点:植物抗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基础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危害。

重点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的危害和植物抗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基础。

了解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

第十一章动物生态学1. 动物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2. 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3. 当前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动向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动物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占总考核成绩的70%,在试卷中通过增加判断题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加强联系当代生态学问题的论述题的比重,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生态学知识和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加强平时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效果,如通过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和发言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问题占总成绩的10%、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选用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稳定的国家、省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近3年出版(再版)的新教材和外语原版教材。

教材:《植物生理生态学》,蒋高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标准书号:978-7-04-016180-9。

参考书:《植物生理生态学》,Hans Lambers等编著,张国平周伟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标准书号:7-308-042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