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讲解
城市设计文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设计文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城市设计综合考虑了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城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从概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开始,介绍城市设计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即介绍本文的内容和各部分的组织方式;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引导读者对城市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概括论述城市设计的概念,对城市设计进行定义和说明;接着深入探讨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城市设计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后介绍城市设计的原则,指导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实践中遵循的准则。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城市设计的价值,强调城市设计对建设美好城市的重要性;展望城市设计的未来,探讨城市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潜力和前景;呼吁更多关注城市设计,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城市设计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设计,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城市设计这一重要领域,呼应文章标题“城市设计文本”的主题和宗旨。
1.3 目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城市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设计还可以引导城市发展的方向,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弘扬地域特色,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美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美学与城市规划一、介绍城市美学与城市规划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有关美学规律和美的构成要素的学科,而城市规划则是调整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提高城市质量的一种行为。
城市美学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更为美好、舒适和便捷的城市。
二、城市美学的组成1.城市美学的表现形式城市美学表现为城市的美丽与宜人,城市在环境、空气、景色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体现,城市也需要通过建筑、雕塑、园林、街道等多种媒介来展现美学。
2.城市美学的构成要素城市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美学、景观美学和文化美学。
其中,建筑美学是人们对城市建筑在外观、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美学效果等方面的感知体验;景观美学是人们对城市自然与建筑环境中的空气、光线、材料、颜色、形态、音响、气味等草木的感知;文化美学是人们对城市文化艺术的感知和欣赏,包含着城市语言、智慧、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三、城市规划与美学1.城市规划对美学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城市个性、生命的体现,城市规划需要将美学规律融入到城市设计中,通过设计出与自然和谐、与人性和谐的城市,来实现更高的城市美学。
2.美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美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在于城市规划的审美价值观念。
美学观念的不同会导致城市规划的设计风格不同,如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念可能会引起城市规划在建筑、景观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取向。
四、城市美学与城市规划的实践1.城市美学的实践城市美学的实践主要在城市不同的场景之中体现,如在城市重点打造的大型公园、广场、景点、景观中,要认真结合城市的文化特色,完善景观设计,发挥景观美的作用并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文化发展;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使人们在品读文化艺术的同时,更好地体验城市之美。
2.城市规划的实践城市规划的实践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过程之一。
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用美学规律调整城市形态,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特色景区,形成人文景观圈或精品景区,让城市在建设中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感和文化品位。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第一页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页此书简要介绍。
作者:[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5月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i. 强调整体性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2. 是不可预测的3. 是连贯的4. 是富于感情的。
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
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
“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
”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讲义

01 文明肇始:城市的产生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介绍的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城市+设计,城市是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设计的主体,而设计呢,就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是干预的工具,显然,只有在充分认识主体的基础上才可能开展恰当的干预,也就是说认知城市是我们开展设计的基本前提。
今天,城市已经成为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聚居地,全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末终于也达到了这一代表着城市发展重要节点的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整个世界和中国正在全面进入城市时代,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部分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城市具备了相当完备甚至复杂的空间形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更是大不一样。
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显然,今天的城市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着眼点,纷繁复杂的城市表象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回到起点,回到城市最开始的时候,将所有的外加因素都归零,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把握城市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被称为第二自然的城市并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城市如同人和自然生物一样,是具有出生、成长、疾病、衰败、乃至于死亡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认识城市就是要认识城市的内在机理、成长历程和发展规律。
如果让大家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城市,你会怎样描述呢?我们可以有上百种的描述方式,但城市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理解,他是人类生活的聚落。
作为与乡村共同存在的,人类最主要的两种聚落形式,他们是我们人类所有活动的发生地和承载地,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节点和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史,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发生过程和他们在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适应自身需求的生存场所,地球上差异化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价值观念等共同影响着城市聚落的营建方式和空间形态,伴随历史发展进程,每个区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形态,又成为影响空间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书籍推荐清单

城市规划书籍推荐清单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了解和学习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我在下面为你推荐几本优秀的城市规划书籍。
1. 《城市规划原理》(作者:Peter Hall)《城市规划原理》是一本经典的城市规划教材,作者Peter Hall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城市规划学家。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内容。
它对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非常有帮助。
2. 《城市经济学》(作者:Arthur O'Sullivan)这本书内容结构清晰,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
它介绍了城市发展的经济原理、城市劳动市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城市财政等相关内容。
它对于理解城市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非常有帮助,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经济工具来评估和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
3. 《城市的哲学: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未来》(作者:Alexander von Hoffman)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的本质和意义。
它引导读者思考城市的文化、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问题的新思路。
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感兴趣的读者。
4. 《城市生态学》(作者:Richard T.T. Forman)《城市生态学》是一本介绍城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经典教材。
书中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生态系统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5. 《城市的美学》(作者:Kevin Lynch)这本书主要关注城市的外观、形式和空间布局对于人们的感知和认知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城市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美学和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
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
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
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
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
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
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如今解构主义盛行,意义消解了,平面失去了,所谓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敬业精神都不存在了,剩下只是“图像”,这是很可悲的,被视为只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技术,却成了创造的艺术,高技派就这么闯进艺术殿堂,他手段(技术)当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
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
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中国园林中,北方园林,那是皇家园林,雄伟壮观,大有帝王之气,江南园林,那是私家园林,婉约秀丽,颇有书卷之味,还有岭南园林,中西合璧,布局精巧,幽深广阔。
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赋予城市生命力的关键城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多方面的任务。
它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历史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美学视角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
美学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和创造美的状况下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
美学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艺术、审美和情感的学科,与城市规划和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注重美学的应用,通过优秀的设计来创造美好的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关注城市的特性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使城市自身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城市的特性和文化遗产。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文化遗产。
这些特性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但往往被忽略。
规划师和设计师要了解和尊重城市的特性和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
盛京东城窑遗址博物馆位于沈阳市东陵区。
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东城窑文化,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东城窑文化的特点和精神。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瓷片的交织,使建筑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艺术感。
这样的设计,重视了城市的特性和文化遗产,使城市规划和设计更具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城市的人性化是指城市空间和城市设施的符合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绿地。
这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生命力。
城市可持续性是指城市发展能够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城市绿地等方式,使城市发展更加环保、可持续。
无锡市太湖国际会展中心是一座集展览、会议、文化活动、商业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城市设计基础

三、城市设计的学科范畴
“概括的说,任何地域规模上的天然地形改变 或土地开发,都应进行城市设计,从一个大洲规 模的水源开发计划、城市发展地带、国家公园概 貌、国家路网、河流流域直到大学布局的规划设 计” E•D • 培根《城市设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将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 域分为以下几类:
英国的 “城市设计小组” 总结的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主要
概念有:
(1)创造“场所”(place) (2)多样性 (variety)
(3)连贯性 (contextual)
(4) 渐进性(incremental) (5)人的尺度 (human scale)
城市设计图纸成果
中规院-苍南城市设计
绥江城市概念规划 (城市空间景观结构规划)
城市规划 战略性 ( 总体规划、分 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宏观 二维 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为主
设计性质
指导性 ( 概念图、导则 )
计划性质
法定性 ( 图则、文本 )
(2) 设计的层次不同
城市设计介于规划与修建设计之间, 属于规划设计范畴,比例
尺一般为 1/1000 或 1/2000(最大为 l/500);建筑设计属于 修建设计范畴,其图纸直接指导施工。
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 间和形象,也可以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城市 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共同点是: (1)两者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2)两者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两者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 合作。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异点见下表:
(3) 设计深度不同
城市设计一般作到方案或概念性设计的深度,但应表达出形 体空间的具体形象;建筑设计应作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 城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还要为除了建筑设计以外的绿化 设计、小品设计、广告、灯光等一切公共空间内的专项设计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1期CITYPLANNINGREVIEWVol.23No.1Jan.199949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梁鹤年作者简介梁鹤年,男,祖籍广东顺德,香港长大,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执业三年,并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雷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
1979年起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执教至今,现任学院院长、教授。
梁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市容设计、住房分析、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研究。
他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财务部基建顾问、加拿大“土地论坛”创办人与主持人,加拿大多纳基金“中国土地管理事业培训”项目负责人。
主要著作有《主观性的政策规划与评估》(1985)、《简明土地利用规划》(1989)和《城市形象:内在观》(1992)等。
1984年起与中国原国家科委、计委、建设部及土地管理局等合作,回国讲学与研讨,并在本刊及国内其他报刊发表数篇论文。
作者寄语:20多年前我离开香港,离开建筑师的事业,是基于一个可以说是傻劲的希望。
我想观察西方的社会,学习他们的科技,将来在中国发展的路程上作点贡献。
部分是机缘,部分是选择,我的知识结构变得复杂和多元化(也是多源),我把自己看成城市规划专业东西方知识交流的拓荒牛。
因此有时难免粗枝大叶,挂一漏万。
开垦出的土地将来还需很多有心人努力去灌溉和耕耘。
我希望通过“美加飞鸿”以文会友,为城市发展共同努力。
前言什么是美?美是否主观的?个人的?武断的?主观是必然的,但主观不代表个人的武断,如果是纯粹个人的武断、那么世界上不可能有所谓“公认”的美人、美景。
罗马的壮、巴黎的媚、维也纳的秀、纽约的动都有相当高度的认同。
我们的“人性”(humaness)是共通的,我们的“城市阅历”(urbanex-perience)也是类似的。
我想提出一个城市设计里“美”的追求的一个理论构架,供大家讨论。
理论构架首先,我将介绍五个理论思想及我的立足点。
(1)“怀疑主义”(skepticism)并非新论。
消极的走,这是真理的幻灭。
如审裁耶稣的罗马总督比拉多的政治实用主义名句“真理是什么?”(Whatistruth?)。
积极的走,这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如笛卡尔的《方法论》。
我选择积极。
(2)“相对主义”(relativism)也非新论。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赖脱(He-raclitus)的“变更”论与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的“原子”论,早就播下了时间的相对和空间的相对。
既没有相同的时刻,也没有相同的事物。
消极的结论是“个人不能负责,也不应负责”。
积极的结论是“责任是个人的,只有个人才可以负责。
”我选择积极。
(3)“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以思考作为追求真理的途径。
我同意。
(4)“实验主义”(empiricism)是以官能为认识真理的基础。
我同意。
(5)康德的实用思想(practicalreason)指出: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我们思考系统的组织是共通的。
爱因斯坦也曾受到启发,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速度走动,但他们各自所测的光速是相同的。
可见,认识和追求真理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真理还是同一真理。
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再思考,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论构架去探讨城市的美和城市设计经典作品中的美。
它就是:真、善与美。
“真”———按柏拉图和阿里斯多德的传统,真的追求有主观和客观两部分。
客观的追求靠外在的鉴定,产生的是知识。
主观的追求靠内在的判断,产生的是见解。
真知的追求就是见解与知识的结合,辨法是对证。
最高一层是“自明”(self-evident),但为数极之有限(如数学上,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其次是“无可置疑”(beyondreasonabledoubt);再其次是“大量的证据和理解”(preponderanceofevidenceandreasoning)。
真知的意义在于追求(不断的增加、取代、改正、丢弃),不在于拥有。
“善”———善是“美好的事物”。
包括值得去获取的,如财富;值得去做的,如义举;值得去达到的,如健康;值得去知的,如真理。
善的追求来自欲望。
霍布士(Hob-bs)和斯宝诺莎(Spinoza)都强调欲望有两种:实在有的欲望和应该有的欲望。
也就是阿里斯多德的表善(apparentgood)和真善(realgood)之别。
表善与真善不一定是矛盾的。
近代美国哲学家阿德勒(Adler)解释表善为“需求”(wants),是基于我们个人(individu-alpersonhood)的欲望,是个别的,有选择的,后天培养的。
真善是“需要”(needs),是基于我们的人性(humanness),是人所共通的,无可避免的,与生俱来的。
善的追求就是个人欲望与人类欲望的协调,是需求和需要的协调。
起点是要明白什么是真善,这必须以追求真知的态度去鉴定和判断真善。
因此,真知是真善的依据,真善是真知的追求。
这也就是善与真的连接。
“美”———圣·亚奎奈(St.ThomasAq-uinas)给美的定义是“见而使悦的”(“thatwhichpleasestheeyeuponbeingseen”)。
“悦”是官能的享受,是欲,是善的追求。
这是美与善的连接。
如果这官能的享受单是个人的,它会受文化、品味的影响而改变。
这样的享受只可以是表善,这种美也只是表美(apparentbeauty)。
如果是真美,官能的享受也应同时是人类共通的(“食、色性也”。
“人之欲也”。
)。
因此,真美是真善的追求;通过真善,也是真知的追求。
“见”是观察与辨别,是知,是真的追求。
美的鉴赏必定要通过知识与判断,也就是美与真的连接。
诗人济慈(Keats)的名句,“美是真、真是美”,这是“你们在这世上所知的,也是你们只需要知道的”。
几部经典之作有许多城市设计的经典作品,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建立其设计理论的。
下面我将介绍几本从真、善、和美角度入手的代表作。
美的追求:形卡米洛·席蒂(CamilloSitte)席蒂《以艺术原则为依据的城市规划》(CityPlanningAccordingtoArtisticPrinciples)的灵感来自“自然”和“历史”。
他本身是艺术历史家,对中古的城市设计特别有好感。
他认为“现代建筑”(对他来说“现代”是指后文艺复兴期与工业革命时代)太着重丁字尺与圆规,他反对几何式的设计。
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relationship),特别是城市设计和规划工作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的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
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互相辉映的。
他反对长长直直的大道和像结婚蛋糕的建筑物。
他欣赏中古式的街道拱门,因为它打断了长长大道的长长透视。
对席蒂来说,设计是“环境合作”(environmentalcooperation)的结晶,是活动、方位与地形的结合。
他强调“向自然学习”(gotoschoolwithnature),特别是地形与地貌。
广场设计落墨的地方应是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比例,特别是“人的尺度”(humanscale)。
建筑设计的重点在选位,街道两旁建筑物(特别是大形建筑物)的方向与位置应制造视觉上的刺激。
他强调多姿多彩(dra-ma)的透视感。
席蒂的城市设计实在是一种人类活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他向前人找灵感,在某种程度上他是现在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先声。
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他与席蒂站在美学上两个不同的极端。
他的著作很多,现只谈《明日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
勒·柯布西埃是个乐观者,成长于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带来辉煌的科技成就,但工业社会也带来贫穷和混乱。
他认为只有展望未来和利用工业社会的力量才可以解决工业社会的问题,才可以发挥人类的创造力。
他相信“完人”是个可达到的理想。
为此,城市有它高贵的使命,仿古的艺术再没有存在的理由,取而代之是新的建筑、新的城市、反映群象的需要、工具和意向。
他比喻说:骆驼(packeddonkey)走路时眼睛总望着地,有石头的地方就避开,难走的路不走,易走的路才走,结果走出来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这也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反,人走路时应该是眼睛向前,望着目标直去的。
柯布西埃的设计重心是“秩序”(order),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
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绝对服从大自然的规律,但也绝对有易于大自然的外观。
正如直角是大自然的规律(地心力和地平线的相交),大自然中却没有直角的物象。
他认为城市设计的原则是:(1)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
(2)崇尚秩序、功能与朴实。
(3)理性与效率至上。
(4)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
(5)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
(6)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他用这些原则设计了一个300百万人的假想城市,这个“为群众服务”的城市有建在高跷上的摩天大楼,宽阔顺畅的架空路网,完整的绿地系统和明确的功能分区。
柯布西埃说:“我的设计是酷烈的(brutal),因为城市的存在与生命本身就是酷烈的:生命是无情的,四周都是死亡,它必须自己保护自己。
去克服死亡,我们必须不断活动……,秩序是每一个活动的钥匙;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
”“在混乱中出现纯净的形。
它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
这样,人的心智并没有白费,他以适当的工具去创造了秩序。
”(P95)这就是柯布西埃的美。
戈登·卡伦(GordonCullen)他的《城市风貌》(Townscape)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的传统,是对欧洲理性主义的回应。
广义上,这也反映了英国与欧陆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制度。
卡伦强调城市景象之间的对话(conversationalstyle),特别是“连续景象”(serialvision)的构成。
他认为眼睛就像照相机,连续而又断续的(seriesofjerks)去观察四周。
这是所谓视觉的感性(sensbility)。
他提出两种不同的视觉层面———客观和会意。
一扇门可以是“家”,也可以是一片有颜色的方块。
但我们不能把这两个层面分割。
眼睛像一个诗人,留意着城市环境的比例、个性与“场所感”(senseofplace)。
成功的设计使市民在城市漫步时,视觉会告诉他们:“现在进入一处地方”,“现在处于一处地方”。
这种设计是一种“处理关系”的艺术(artofrelationship),有以下三个焦点:(1)视觉官能(op-ties)———创造成功的连续景象。
(2)地点意识(place)———营造空间的扩张感与压缩感之间的对比;“这里”与“那里”的对比;“这个”与“那个”的对比。
(3)内涵(con-tent)———加强城市景象的结构、颜色、质地、比例、风格、性格、个性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