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物体的浮与沉课堂使用

A.船受到的浮力变小,船身沉下去一些; B.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浮上来一些; C.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沉下去一些; D.船受到的浮力变大,船身浮上来一些。
[随堂练习] 重 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液体所受的____力 浮 和____力的大小。
大于 2.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 小于 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 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所受的 等于 等于 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悬浮。 小于 3.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重力; 铁制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的 浮力____重力。 等于
应用四、气球和飞艇
• 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 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升空时ρ平均< ρ空气。 • ②用改变自身的体积,实现沉浮。如减小体积,则有F浮<G球 下降。 • ③气球不能无限制地升入高空,当F浮=G球时,应该悬浮,实 际上在没有达到悬浮时,其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而破裂。
下沉
④下沉:当物体浸 没液体中时,物体 会向下运动的现象。
③上浮:当物体 浸没液体中时, 物体会向上运动 的现象。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与沉,就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①当F浮 >G时,物体就会上浮。
②当F浮 <G时,物体就会下沉。 ③当F浮 =G时,物体就会悬浮。 物体漂浮时,F浮 =G。
⑷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密度小,空气受热膨 胀,热气球体积增大,也就是增大V排 达到增大浮力的作用 。
⑸孔明灯
⑹飞艇 ——利用氦气、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 实现浮力大于重力而在空中上升 。
2. 浮沉条件的应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

物体在水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状态:
漂浮:当物体密度小于水时,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
例如,木块、泡沫等。
悬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水时,物体会悬浮在水中,保持在同一位置。
例如,盐、糖等。
沉没:当物体密度大于水时,物体会沉没到水底。
例如,石头、铁块等。
需要注意的是,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物体就会悬浮在水中;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它就会沉没到水底。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的情况下,的物体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潜水艇的原理是靠实现上浮和下潜。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
7、当泡沫塑料块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8、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
9、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
10、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时,会;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时,会。
1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
12、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当液体中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3、死海淹不死的原因是。
为什么叫死海?因为。
1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
一般情况下,,其产生的。
,其产生的。
15、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在液体中;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在液体中。
16、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所以。
17、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
1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答:。
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在水中是沉的,()、()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它们的()、(),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容易浮,()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容易浮,()容易沉。
水的密度与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水的密度与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水的密度和浮力是液体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而浮力是液体中物体所受的向上的浮力。
本文将探讨水的密度对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的影响。
一、水的密度和物体的浮沉现象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这意味着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水的质量是1克。
假设我们有一个密度大于1克/立方厘米的物体,这意味着它的质量比同体积的水要大。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因为它的重力大于浮力。
二、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相反,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那么这个物体将浮在水中。
这是因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三、密度相等时的物体浮沉现象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时,它将处于平衡状态,既不会浮起也不会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
这个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木块可以浮在水面上。
四、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来计算。
根据这个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因此,浮力=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五、浮力物体和浮力的应用浮力物体和浮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船只的浮力可以使其浮在水面上。
此外,浮力物体在潜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潜水员可以调整身上的气体来改变密度,从而控制浮力,实现在水中浮起或下沉。
六、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浮力和物体浮沉的现象不仅限于水,它适用于所有液体。
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所以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也不同。
如油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在油中浮起。
总结:在液体中,密度决定了浮力物体的浮沉现象。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它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它会浮起。
当密度相等时,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
浮力和浮力物体在航海、潜水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因此浮沉现象会在不同液体中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上是对水的密度与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的探讨,请注意本文只是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实际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解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一个经典的物理问题。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浮力和密度的知识,可以开展此项目的学习。
本文将介绍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解析,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2.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3.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规律,了解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教学准备制作实验器材:1.每组学生需要一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
2.每组学生需要一只蚂蚁上树或细面条。
3.每组学生需要一只铅笔、一只塞子和三只不同的小石子。
4.每个学生需要一本笔记本和笔。
5.教师需要准备一份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小测试。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浮力和密度的概念,如:你是否见过两个相同大小、相同形状、但材质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有差异?为什么木头比屑铁轻得多,但木块在水中却会沉下去?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加深对“浮力”和“密度”概念的理解。
2.实验(1)在一个透明玻璃杯里倒入水,然后小心地放入一只蚂蚁上树或细面条,观察它们的表现。
(2)用铅笔在塞子上穿一个小洞,将种子放入塞子内,再将塞子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种子的表现。
(3)取出塞子,将三个小石子分别放入塞子中,然后将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小石子的表现。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们要十分小心和谨慎地操作,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3.给出结论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老师可以请学生写下自己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心得,既能及时总结实验结论,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适量的引导,公布正确结论,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4.拓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提高学生复杂性别识别的环节,例如:以人与动物相比较。
通过引出更加复杂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加宽广的格局中应用所学知识。
关于“上浮、下沉、漂浮、悬浮”几个概念

关于“上浮、下沉、漂浮、悬浮”几个概念一、“上浮”、“下沉”是过程,“漂浮”、“悬浮”是状态。
⒈物体浸没在液体中,F浮>G物时,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开始上浮时,整个物体仍然浸没在液体中,浮力大小不变。
随着物体在液体中位置不断升高,最终将有一部分物体的体积露出液面,此时若仍为F浮>G物,物体继续上浮。
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逐渐增大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逐渐减小,F浮就逐渐减小,直到F浮减小到与物体的重力相等时,物体的上浮运动才结束,此时物体处在受力平衡状态(F浮=G物),漂浮在液面上。
所以,漂浮是上浮的结果。
⒉当浸没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所受的浮力时,物体下沉,直到受到容器底部对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为止。
此时物体静止在容器底部。
二、悬浮和漂浮的异同相同点是:都是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即F浮=G物不同点是:⒈排开液体体积不同。
悬浮时V排=V物;漂浮时V排<V物。
⒉密度不同。
悬浮时,ρ物=ρ液,而漂浮是,ρ物<ρ液。
⒊同一物体不可能在同种液体中既悬浮又漂浮。
饺子的浮沉: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了,如果把饺子放凉,再放入锅中,又会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饺子放人锅中,由于浮力小于重力而下沉;煮熟的饺子因为饺子内气体受热膨胀,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饺子上浮;凉的熟饺子因遇冷体积缩小使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而下沉。
把一个物体浸入某种液体中,要判断它的沉浮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①比较重力和浮力:使物体完全浸没入液体中,计算出其受的浮力,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其浮沉,若F浮> G ,则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若F浮= G(可以浸没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则悬浮;若F浮< G(最后沉底,此时F浮=G-N支持),则下沉;②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若ρ物>ρ液,则其重力大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力即完全浸没时的浮力,物体下沉;若ρ物=ρ液,则物体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液体的重力即完全浸没时的浮力,物体悬浮;若ρ物<ρ液,则其重力小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力即完全浸没时的浮力,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利用浮力知识求物体或液体的密度:1.对于漂浮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而浮力F浮= ρ液gV排,重力G物=ρ物gV排,因F浮≈G物,只要知道V排与V物的关系和ρ液(或ρ物)就可求出ρ物(或ρ液)。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
1、快速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 浮,把预测和理由填在表格中; 2、做实验验证结果; 3、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一: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块 预测
理由
泡沫 块
回形 针
蜡烛
带盖 空瓶
苹果
橡皮
结果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一: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石 块 预测
理由
泡沫 块
回形 针
蜡烛
带盖 空瓶
苹果
橡皮
结果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 与它们的轻重和大小有关系吗? • 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 1、首先将物体变小变轻,看一看它 的沉浮有变化吗。 • 2、再将物体变大变重,看一看它的 沉浮有变化吗?
大小 两枚
预测
理由
结果
回形针
三枚
更多
两块 木块 三块
更多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三: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 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两枚
预测
理由
结果
回形针
三枚
更多
两块 木块 三块
更多
通过 上面的 实验,我发现当同 一物体的重量和体 积变大时,在水中 的沉浮状态_____ 不变
苹果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 水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一半 橡皮 四分之一 预测 理由 结果
八分之一
更小 一半
苹果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通过苹果和橡皮的实验,我 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通过苹果实验,我们发现当苹 果的重量和体积变小时,在水 不变 中的沉浮状态_____
结论二: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 体,把它们的重量和 体积变大,它们在水 中的沉浮状态也不变
通过结论一和结论二,你 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一: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把它的重量和体积变小,它们 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结论二: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把它的重量和体积变大,它们 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变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 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 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 的沉浮状态不变
把橡皮和苹果分别切出 一半、四分之一、八分 之一、和更小的块。 小刀使用注意安全, 物体不能切得太小、太碎。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 水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一半 橡皮 四分之一 预测 理由 结果
八分之一
更小 一半
通过橡皮实验,我们发 现当橡皮的重量和体积 变小时,在水中的沉浮 不变 状_____
结论一: 同一种材料构 成的物体,把它们的 重量和体积变小,它 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不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三: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 沉浮情况
物体
同学要记清,发言仔细听 实验轻声做,科学动脑筋 记录要真实,合作很要紧 材料保管好,我们最文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和沉》
沉
古楼中心小学
浮
王小芬
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 底部的现象叫“沉”; 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 象叫“浮”。
用图示法表示:
沉
浮
如何观察物体沉与浮。 操作方法:必 须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物体要完 全浸在水中,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 不是放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