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
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8年、1959年本所先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上海微系统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部委省市级奖励330余项。
本所于5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并成功解决了包头高含氟铁矿的冶炼和稀土元素回收问题;60年代初研制成功用于浓缩铀235的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该项目负责人吴自良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臣之一于1995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60年代以后,本所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超纯金属和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基地和发展了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工业实用PN结隔离集成电路、ECL高速电路、国内第一块8位、16位微处理器等微电子器件,80年代中期利用微电子技术基础开展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SOI材料的研究,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开展了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5月,上海微系统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经对科技活动目标进一步凝炼,确定将本所建成一个以集成微系统为核心科技活动方向的、基础技术力量雄厚的、富有持续创新活力的、开放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所。
为中小企业做“靠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建设专业服务平台记

司的投 资信心 , 专门请 风投 公司与平 台技 术人 员一起 来讨论 投 资的可行 性 。 投公 司得知 该公 司的产 品研 风 发 将 与 微 机 电 系统 平 台合作 时 , 资方 表 示 对 投 资 投 前 景 充满 信 心 , 马上 进 行了第 一期 投 资。 平台 的支 在 持 下, 该公 司创 业初 期 , 不仅 获得 了宝 贵 的第一 笔 投 资, 而且 开发 出了自己的产 品 , 开始了销 售。目 该 并 前
信技 术 发展 需求 而 确立 的重 大科 研 项 目确定 目标 , 要
自主研 制我 闰首 颗 重量 在 lI O) 公斤以 r 的低 轨 道 数 通信 小卫星 及 其通信 系统 , 要的研 制 任 务就落 到 r 主
这 样不 但 技 术 攻 关 的 目标 更明 确 、 节省 资源 , 且 加 而 快 了彼 此 的发 展步伐 。 作 为 一 个科 研所 , 海 微 系统 研 究所 坚持 以需 上
家。 中国 科 学 院 上 海 微 系 统 与信 息 技 术研 究 所 本 着
天
ME 传感 器 、 MS 小卫 星 、 息领域 的行 业领 军 信
说做 系统 所 是 在 不 断 革 新 中怏 速 行 进 , 毫不 丝 夸 张 在 1 9 年 : , 系统 所 的 科 研 人 就 已绛 99 { 微 月 接 到 r重 大 的挑 战一 一 中科 院根 据 家 未 来 星地 通
微 系统研 究 所在 新时 期推 出的一 个 未来 发 展方 。 它
已经 不 仅仅 是 一 个慨 念 , 今 , 如 它还 在 不断 地 被 完 善 规划 , 际操 作也 正在一 步 一步推 进 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
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8年、1959年本所前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前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21年8月,按照研究所最近几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招聘职位信息数字电路设计工程师(上海、南京)---4人(职位编号:SIM01)职位描述1.在FPGA或DSP平台上进行无线数字基带和保护操作模块的设计工作。
2.主导或协助完成高速多层PCB板的设计调试。
职位要求1、通信、电子及其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精通C/C++语言编程3、有高速度的多层PCB板的设计和调试的经验优先;4、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无线通信通信软件工程师(上海、南京、北京)---18人(职位编号:SIM02)职位描述1.完成嵌入式通信协议软件的开发、调试、测试、优化和成立文档。
职位要求1、计算机、电子及其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精通C,C++;3、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DSP工程师(南京)---1人(职位编号:SIM03)职位描述1. DSP模块开发与调试2. 相关定点平台开发3. 参加系统测试与后期保护职位要求1. 通信、电子、计算机专业,硕士以上学历2. 精通C/C++语言编程3. 熟悉TI C64x/C55x系列DSP的开发与优化技术4. 具有必然的数字信号处置基础5.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MAC协议工程师(南京)---2人(职位编号:SIM04)职位描述1、参与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2、主要负责业务流配置、MAC相关协议、数据面管理设计与实现。
探秘神奇世界“芯”藏电子蓝图——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教授田彤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2018年,集成电路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实体经济发展第一位。
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18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这一消息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田彤教授备受鼓舞,多年来,他一直为推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研发四处奔走。
“象牙塔”中的教授、商场上的总裁、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田彤的角色很多,但主题都与集成电路有关。
他是模拟/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辟了集成电路的新领域,并带领企业以高科技产品服务走向世界。
立足前沿,描绘微电子蓝图少年时期,田彤就对微电子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摆弄各种东西。
20世纪8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关于硅谷的故事令他心驰神往。
1986年,田彤考入华中理工大学,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固体电子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沿着自己的兴趣之路继续学习。
接着,他又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接连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建立了完备的工艺、电路和微电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将研究目光渐渐聚焦于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这一研究方向。
田彤始终保持着对学科专业的关注,他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并且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路走来,罗晋生教授、林金庭教授、陈堂胜教授给予他很多帮助,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诲指引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2020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招生简章

【导语】各⾼校2020考研招⽣简章正在陆续公布,⽆忧考考研频道整理了《2020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招⽣简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培养⽬标 学术型硕⼠研究⽣旨在培养全⾯发展,爱国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担负专门技术⼯作能⼒、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的⾼层次学术型专门⼈才。
专业学位硕⼠研究⽣⾯向社会需求,⾯向科技前沿,适应⼯程技术发展和创新需要,培养全⾯发展,爱国守法,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层次应⽤型专门⼈才。
专业学位硕⼠研究⽣与学术型硕⼠学位研究⽣,在我国⾼层次⼈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属同⼀培养层次的不同类型。
通过全国硕⼠研究⽣统⼀⼊学考试选拔录取,在导师指导下进⾏学习且具有学籍,毕业时达到培养要求者颁发硕⼠研究⽣毕业证和硕⼠专业学位证,⾮定向考⽣双向选择联系就业并正常派遣。
与学术型硕⼠不同的是,专业学位硕⼠研究⽣主要⾯向社会应⽤需求进⾏招⽣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和应⽤实践能⼒的培养。
⼆、招⽣专业 全⽇制学术型硕⼠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微电⼦学与固体电⼦学(080903)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 全⽇制专业学位专业: 电⼦信息(085400) 材料与化⼯(085600) 三、报考条件 学术型硕⼠研究⽣和专业学位硕⼠研究⽣采取“分列招⽣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招⽣考试模式。
(⼀)报名参加硕⼠研究⽣全国统⼀考试(含学术型硕⼠和专业学位硕⼠),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端正。
3.考⽣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2020年9⽉1⽇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020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经验帖(1)

2020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专业经验贴一、院校选择关于择校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先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择校心理历程吧。
我本科是在一所双非院校读的通信工程专业,当时班级里考浙大是最多的,由于个人原因,我是要往上海考的,起初也很早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819开始备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同学了解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就去网上各种找了有关于微系统所的资料,运气挺好的,找到了一个在新祥旭上专业课的同专业师兄,和他详细了解了之后就毅然决然的报考了上海微系统所。
对于微系统所的了解可以参考知乎上点赞最多的帖子,我就不赘述了,择校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适合自己去考,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学校老师帮忙找一些师兄师姐,这个咱们也可以借助外力去找辅导机构,新祥旭还挺不错的,不是打广告哈,师兄师姐是你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这个重要性我不再强调,其他的院校选择方法都是大家老生常谈的,我也就不重复了。
二、初试备考在定了学校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初试备考,不要有其他各种犹犹豫豫的想法。
鉴于通信工程专业的考研同学在大三下大四上还有很多专业课要上,我们就把考研初试备考时间安排在6月中下旬。
下面主要以数学和专业课为例说一下大致的时间安排:数学:6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把数学书和课后习题过一遍;8月中旬到9月底把全书(或者十八讲之类的辅导书)过一遍;10月初到10月底交给真题,顺便把书再看一遍;11月初到11月底把全书看一遍,顺便开始做一些模拟题;12月初到12月中旬回归真题,并穿插新的模拟题;12月中旬之后,查缺补漏。
这样可以保证每本书都看两遍,更好的理解题目。
数学方面我是用的书是:课本及课后习题解答,张宇高数十八讲,李永乐线性代数分册,张宇概率论九讲(这三本书是核心,里面的题目思路很全),李永乐660(我是一天只做20题),张宇真题,李永乐6+2,张宇八套卷,张宇四套卷。
大家可以从网上找网课资源,然后下载后快进着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成果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最新科技成果汇编1.项目名称: 12英寸大硅片研制成功1)成果简介:上海微系统所发起设立的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直拉单晶法成功地拉制出第一根大产率的300 mm硅晶棒,并于11月亮相2016上海工博会,表明300毫米硅片研发线(产能1万片/月)贯通。
2)推广转化:对完善上海的硅材料布局、为我国深亚微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衬底基础,未来将有效地形成以硅产业投资公司为旗舰,新傲科技SOI晶圆材料、新昇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若干海外控股或参股企业为成员的“航母编队”,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硅材料产业基地。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2.项目名称: 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在智慧燃气中的应用研究----智能抄表实践与验证1)成果简介:为解决人工抄表入户难、工作效率低、及时性差等难题,研发了基于NB-IoT的智慧燃气终端模块和第三方检测平台,实现对燃气表具的计量数据实时采集,为建设大数据信息化的智慧燃气奠定了基础。
成果包含两个部分:(1)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智慧燃气终端模块(2)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燃气行业第三方检测平台。
与目前传输技术相比,本终端模块利用商用网络,实现低功耗数据上传,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目前其他技术只有5~6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国内首创,建立了燃气行业第三方检测平台,为上海智慧燃气表具的市场规范准入提供有效的、公平的检测手段。
该平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推广转化:从社会效益看,NB-IoT技术有望成为传统燃气行业智能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降低燃气表日常使用中的用电等成本,降低家庭燃气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将会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智能城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和便利性;而对于燃气企业而言,有助于燃气企业从传统公共事业部门转换角色,成为智能城市信息化时代的引领者,是确保燃气企业紧跟甚至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步。
导师简介-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导师简介:张苗,女,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唯一的SOI产业化基地-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
培养的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优秀奖、院长优秀奖等,其中一名博士生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5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200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作者简介:张波,男,博士研究生,2007年考入上海微系统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变材料与器件。
应变自如,释放由心记恩师张苗研究员求学20多年来,总希望遇到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好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专业的知识,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很庆幸的是,在我作为学生的最后阶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了影响我一生至深的好导师—张苗研究员。
张老师的研究领域为高端硅基衬底材料与应变材料,这是国际半导体领域的前沿课题。
从见到张老师的第一面开始,她治学严谨的科研风格、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独有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张应变”之于科研思维科学需要想象,科学更是创造;科学精神离不开理性、怀疑和实验。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应变材料的研究,从一开始,她便要求我瞄准国际前沿热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以“张应变”的方式去探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在张老师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在研究应变材料的同时,开展了应变材料相关器件方面的研究,不但加深了对应变材料本身的理解,还为进一步验证材料的性能奠定了基础。
其实,张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就具有极为开阔的科研思路。
张老师博士工作主要研究Si中注入H离子的性质,然而凭借她敏锐的洞察力,却创新性的发现,Si中注H后形成的气泡,对半导体中的杂质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这一技术对提升半导体工艺中的杂质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
系
推
荐
意
见
辅导员签字:
(学院盖章)
年月日
所在年级(专业)人数:排名:(/ )
申请人陈述
请介绍你的学术背景、曾参与过的科研工作、科研学术兴趣、其它特长以及你认为对于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个人陈述应由申请人本人独立完成。
本人保证,以上所填一切内容(包括本人所提供的所有材料)均经过本人认真思考和审核,而且符合本人真实情况,本人对此承担一切责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申请号
(系统报名时生成)
照
片
姓名
族
身份证号
感兴趣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及邮编
移动电话
本科就读学校、院系
入学时间
本科学习专业
英语等级及成绩
辅导员姓名
联系方式
特长爱好
何时获得何种奖励或处分
社会、学校工作
参加科研工作、课外科技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