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路径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患者,并分别被给予有针注射胰岛素和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水平更加接近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注射胰岛素达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及曲线下面积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促进患者胰岛素药代动力学得到优化。
关键词: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胰岛素;糖尿病;应用效果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的分泌缺失和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糖类、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患者发生糖尿病以后,最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高血糖,并且其能够导致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就是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可以分为有针注射和Z型注射法在皮下注射两种,并且两种注射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现研究将11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研究将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7~72岁,平均(53.4±2.7)岁,病程1~16年,平均(9.4±2.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26例,年龄45~75岁,平均(52.6±3.4)岁,病程1~18年,平均(9.1±2.8)年。
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针 道关 闭 , 刺 通 道 随 即 变 成 Z型 , 此 针 故
或 不必要用静 脉注射 以及药物 刺激性较
强或药量较 大 , 不适于皮 下注射 , 均可 采 用 肌肉注射法 给药 。z型肌 肉注射 法 可 防止药 液 外渗 , 激皮 下组 织 或感 染皮 刺 肤; 具有减少病 人注射时疼 痛 , 别是减 特 轻注射后疼痛 , 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接受 肌 肉注射者 ” 。英 国主要采取 此种肌 肉注 射方法 。进行 z型肌 肉注射使患者 取
于任何肌 肉注射的药 物 , 操作简单 。 资料 : 以肌肉注射 维 D 果糖 酸钙 为 :
例 ,0 7年 1月 一 0 8年 2月 门诊注 射 20 20 维 D 果糖 酸钙病 人 3 。 6例 , 中男 6例 , 其 女3 0例 ; 年龄 1 8 2~ 3岁 , 平均 4 2岁。 部 位 : 择 臀 大 肌 、 十 字 定 位 选 用 法 。每位病人 的两侧臀部 分别用普 通 肌 肉注射法 和 z型肌 肉注射法作比较 , 即 第 1次用普通法肌 肉注射 , 2次用 z型 第 肌 肉注射法在另一侧进行肌肉注射。
苦。
z性 肌 肉 注射 药
我 院 自20 0 7年 1月 以来 , 门诊 3 对 6 例 患者采用普通肌 注法… 与 z型肌 肉注 射 法进 行 对 照 , 现报 告 如 下 。 资 料 方 法
综上所述 , Z型肌 肉注射法可 以防止 药液外溢 , 确保药液剂量的准确性 。适合
12 2 吉 林 省 吉 化 总 医 院一 院 注 射 室 30 1 摘 要 目的 : 减 少 药液 外 渗 , 讨 z 为 探
后, 常规皮肤消 毒 , 以左手示指 和 中指 将 皮 肤向同一方 向绷紧 , 并维持到拔针。右 手持注射 器 , 使针 头 与 皮 肤 呈 9 。 进 0角 针, 深度为针柄 的 3 4 注完药液后 , 停 /, 稍 5~1 拔 针 , 出 针 头 后 , 速 松 开 左 0秒 拔 迅 手, 此时皮肤和皮 下组织 的位置 还原 , 使
肌内注射法、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

肌内注射法、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肌内注射法并发症与处理】一.疼痛1.原因肌内注射引起疼痛又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及处理①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②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尔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去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课减轻疼痛。
③配置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必须分次注射。
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④轮换注射部位。
二.神经性损伤1.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预防及处理①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②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③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④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⑤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1.原因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预防及处理与皮下注射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注射氟维司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注射氟维司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蒋海华;粟东云;奉赛芝;郑培玲;范中意;方琳【摘要】目的探讨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注射氟维司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接受氟维司群治疗的女性患者20例,采用自身对照,即对同一患者左侧注射采用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右侧采用常规注射法,然后比较两种注射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所致患者的局部反应、药物外渗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Z型注射结合留置气泡技术用于氟维司群治疗中,可防止药物在皮下组织渗漏,有助于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药物浪费,确保氟维司群的剂量和疗效,减轻患者疼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Z-injection of Fulvestrant with indwelling bubble technique.Methods By convenience sampling,20 cases were selected.Fulvestrant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patients by Z-injection of Fulvestrant with indwelling bubble technique,and at the right side by the conventional injection.The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methods.Results The local re-sponse and drug extravas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improved method of injection were less than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injection(P<0.05).Conclusion Z-injection of Fulvestrant with in-dwelling bubble technique can reduce the extravasation of Fulvestrant in the subcutaneous tissues,and thus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duce the patient's pain and the medicine wastage,ensure maximaltherapeutic effec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Therefore,Z-injection of Fulvestrant with indwelling bubble technique is well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7(034)023【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氟维司群;肌内注射法;Z型注射法;留置气泡技术【作者】蒋海华;粟东云;奉赛芝;郑培玲;范中意;方琳【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9氟维司群是一种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拮抗剂。
Z型肌肉注射法在老年人中的应用观察

Z型肌肉注射法在老年人中的应用观察
杨冬梅;龙坚;甘英琴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1(009)011
【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病人采用Z型肌肉注射法药(血)液回渗发生情况.[方法]对照法,对每例病人分别在左、右两侧臀大肌进行z型肌肉注射法和常规肌肉注射法,统计药(血)液回渗发生率.[结果]Z型肌肉注射法比常规肌肉注射法药(血)液回渗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病人中,采用z型肌肉注射法可降低药(血)液回渗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肌肉注射法.
【总页数】1页(P978-978)
【作者】杨冬梅;龙坚;甘英琴
【作者单位】530300,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人民医院;530300,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人民医院;530300,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1
【相关文献】
1.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J], 张丽;王翠丽
2.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观察 [J], 连月卿;黄锦芬
3.肌肉注射应用Z型注射法和传统注射法临床对比 [J], 谢素嫦
4.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J], 黄结
5.Z型肌肉注射辅以中药外敷防治注射部位硬结效果观察 [J], 孙静怡;张卫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础护理知识:几种肌肉注射方法

⽬前世界上常⽤的肌⾁注射⽅法有3种:
1. 常规肌⾁注射法在我国⼴泛应⽤于临床
2. Z径路肌⾁注射法(Z-track method),盛⾏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3.⽓泡封堵肌⾁注射法(air-bubble method),流⾏于美国、加拿⼤等北美国家
这3种肌⾁注射法的注射过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注射前的准备⼯作:
1. 第⼀种⼤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2. “Z径路”于注射前以左⼿中指和⽆名指使待注射部位⽪肤及⽪下组织侧移(⽪肤侧移1cm左右),然后以左⼿⾷指和拇指朝同⼀⽅向绷紧固定该部位⽪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此时侧移的⽪肤和⽪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3. 第三种留置⽓泡技术运⽤于肌⾁注射,其⽅法是⽤注射器抽吸适量的药液后,再吸⼊0.2~0.3ML的空⽓。
注射时,⽓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后,在注⼊空⽓。
该⽅法可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肌⾁组织内,并可防⽌拔除针头时,药液渗⼊⽪下组织,从⽽减低组织受刺激的程度。
减轻疼痛。
另外,还起到将药液限制在注射肌⾁局部⽽利于吸收的作⽤。
Z径路肌内注射法与常规肌内注射法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解 放军护理杂 志 J
u ̄le 2008,25(6B ) N “r J Chin PLA
Z径 路 肌 内注 射 法 与 常 规 肌 内注 射 法 临床 效 果 的 Meta分 析
黄 加 干 ,鲍 鹤 玫 ,褚 静 菇 (解 放 军 第 302医院 肝 胆 外 科 ,北 京 l 00039)
rion,w ith less local adverse reaction and less related com plications.Z-track m ethod is worth popu—
larizing in the clinic. Key words:intram uscular;iniection;Z—track m ethod;routine method nursing care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Z—track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and routine intramascular injection.M ethods Articles oil lhe two injection methods in China were retrieved using computer and were subjected to M eta analysis.The details of the subjects in the 7
Clinical Effects of Z—track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and Routine Intramascular Injection:
Z径路肌肉注射法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Z径路肌肉注射法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李素华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9(025)022
【摘要】目的观察Z径路(Z-track)肌肉注射法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7年4-12月预防接种的1145例婴幼儿按到来的先后顺序编号.分为Ⅰ组573例,Ⅱ组572例,观察记录2种方法的疫苗液外溢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008年1-3月在其他3家医院预防接种的婴幼儿982例使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观察记录疫苗液外溢情况,与572例Z径路肌内注射法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注射方法比较在疫苗液外溢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针眼处渗血差异不明显.结论 Z径路肌肉注射法适用于婴幼儿预防接种,可避免发生疫苗液外溢现象.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李素华
【作者单位】101500,北京市密云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舒适护理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2.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3.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在预防接种中的调查分析
4.人文化注射方
法在婴幼儿肌肉注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5.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查法开展预防接种率监测的可行性探讨——兼对PPS法开展预防接种率调查适用性的讨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路径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为减少药液外渗,探讨Z径路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方法随机抽取800例患者,采用普通方法及Z路径进行肌肉注射,并进行自身对照。
结果普通法注射400例,药液外溢352例;Z路径注射400例,药液外溢6例。
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
结论提示Z路径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溢。
【关键词】 Z路径肌肉注射法;普通肌肉注射法;药液外溢
2009年1—10月,我科注射链霉素病人800例中400例采用Z路径肌肉注射法,并与普法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肌肉注射链霉素为例;800例患者,其中男630例,女170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0岁。
1.2 部位选择臀大肌,用十字定位法和连线定位法。
每位病人的两侧臀部分别用普通肌肉注射法和Z路径肌肉注射法作比较,即第1天用普通注射法,第2天用Z路径法在另一侧进行肌肉注射。
1.3 注射器选择选择长度为3.5cm的7号针头的5ml注射器。
1.4 操作方法 (1)评估:评估患者全身情况,了解患者病情、年龄、体重、治疗情况,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自理能力等。
检查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瘢痕等。
评估环境清洁、光线充足。
拉床帘,保持患者隐私[1]。
(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3)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局部定位后,用0.5%
聚维酮碘消毒皮肤,直径不得小于5cm,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皮肤向同一方向绷紧,并维持到拔针。
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90°角进针,深度为针柄的3/4;抽动活塞无回血后缓慢推注,注完药液后,稍停5~10s拔针,用无菌棉签压针眼处,快速拔出针头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位置还原,使针道关闭,针刺通道即变成了Z型,故称Z路径肌肉注射法。
1.5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原则。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药。
(3)注射时切勿将针柄全部刺入,以防针柄从根部折断,一旦发生断针,应尽快用血管钳将断端取出。
(4)5岁以下患儿不宜使用Z路径肌肉注射法。
2 结果
采取拔针后即刻观察针眼有无药液外溢,第2天局部有无深褐色染色斑来判断。
400例病人中,普通法有肉眼可见的药液外渗352例,次日有150例出现明显可见的深褐色染色斑。
Z路径肌肉注射法药液外渗有6例,次日有2例可见深褐色染色斑。
提示普通肌肉注射法和Z路径肌肉注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3 结论
结果表明,Z路径肌注法可防止药液外溢,不增加病人痛苦和组织损伤;易掌握,适应于消瘦,需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谢少清.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