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基本原理

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归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认识秩序,要求我们遵循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

第十二讲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基本概念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基本原理

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

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发展。

2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2017考研政治马原单选题实例解析:实践

2017考研政治马原单选题实例解析:实 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答案:B)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上面这道单选题是2015年考研政治单选题的第一题。这道单选题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常识部分的一般出题模式——出题人不会直接考查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也不会直接考查一些基本概念。 哲学这一部分的考查目的是要了解考生对于哲学原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考查考生利用原理解释生活生活现象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发现哲学原理的能力。这可以说是两个方向的考查。它们的出题形式也就集中在选择题和分析题。选择题侧重于在生活中“发现”哲学原理,分析题侧重于找到合适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既然我们了解了哲学原理这一部分的考查形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接着了解怎么能够正确快速地把答案选出来。这里的关键之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个就是直接判断选项是否为真、是否是无关项。 对于题干,我们没有必要把整个材料都看完,我们只需找到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和词语。对于选项,我们最好是先看它们的真假,有的题目就可以直接通过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就可以解答出来,尤其是我们哲学原理这部分题目。 现在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这道考研真题。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四个选项。由于这四个选项都是对哲学原理的表述,所以我们就拿教材中的原理对比一下,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它们的正误。先看A。A的表述不完全正确。在整个“实践—认识”链条之中,在终极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水平,正所谓“实践决定认识”;只是在这个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和某一个片段之上,“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正所谓“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接着看B。B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完全正确的表述也不一定是正确答案,关键还要看它表述的原理是否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是否契合题意。要想做好这一判断,我们必须回到材料,在其中找到一些关键词。材料中的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起了决定作用——“书本知识”、“电脑技术”和“田里才能种”。根据我们学习的认识论原理,我们便发现,前两者属于认识,第三者属于实践;再从“只有”这个关联词上,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B是正确的。再看C。C的表述是错的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最后看D。D表述的也不对。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实践才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目的。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道真题的分析,主要综合运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找关键词,一个是直接判断选项。在具体应用时,同学们要应时而变,灵活处理。如果题干特别短,就一到两行字,可以先找关键词;如果题干特别长,有三四行字,那就先判断选项。所以,同学们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生活现象和时政新闻,灵活运用原理,一方面要多做真题,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畴。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式 ①任事物都是容与形式的统一,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 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案例分析

一、 随着德国贝塔斯曼公司停止中国书友会运营的宣布,这个有着170余年历史的图书巨鳄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为什么在欧洲极其成功的贝塔斯曼公司会在中国折戟,苦心经营十三年而未实现盈利?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制消费。除了入会费之外,贝塔斯曼公司规定会员每季度必须购买一本图书,否 则取消其会员资格,这一协议是最为让中国消费者厌恶的,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背离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图书定位狭窄。书友会会员数量攀升后,公司没有考虑更有内涵的读物,依然力推 励志及言情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价格高。读者刚入会时可以得到低价购得图书的机会,但此后只能以九折购书,而 加上邮费之后往往价格会高出原售价。 4、开设实体店的战略。2002年公司更换CEO之后力推在法国成功的实体店战略,然 后在欧洲书价高、房租低,但在中国书价远低于欧洲,而房租几乎持平,于是这一模式反而成为公司的累赘。 5、标准外企的管理模式。在国外CEO的带领下,公司走的完全是西方式的管理道路, 与当地文化完全为进行融合,同时也忽略了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6、海外的出版运作模式。贝塔斯曼在国常常是针对作家买断版权,一本《克林顿自传》 就要付出1000万,这与国内与作家谈稿费、税率、印量的作法完全不同,使得公司耗费了大量资金而销量却往往不甚理想。 7、大型网络书店的迅速崛起。由于价格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当当 网、卓越网等网络书店的崛起给贝塔斯曼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由于高邮费的弊端,使得读者群大量流失。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贝塔斯曼公司没有考虑到其经营模式与中国固有图书市场的联系,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有经营理念,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利好讯息,图书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然存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必然过程,贝塔斯曼的经营理念不能遵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自然只能被淘汰。 所以,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看待事物要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遵从历史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要知道事物是普遍具有联系的,并且是永恒发展的。作为伟大祖国的未来复兴的中坚力量的我们,自然更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更加科学的看待事物,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二、 我认同“成功的模式绝不可能完全复制”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不同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一级没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特点,称之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一个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都是艰辛的并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的,这些矛盾之间具有共性也具有其各自的个性,有必然联系却又不尽相同。同样,在不同的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充斥的矛盾,自然也有相通的共性,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既然矛盾尤其特殊性,那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走的路线和采取的方法必然不同, 所以每个人和集体在追求成功的模式上完全照搬是必然会失败的。 贝塔斯曼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更是从实践的层面说明了这一观点。贝塔斯曼将其在欧洲的成功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却没有想到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贝塔斯曼忽略了在中国市场开拓疆土的特殊性,在13年经营而未盈利后终于退出市场。 所以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认识矛盾,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将矛盾转化为成功的奠基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4分)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第五章 习题及答案 (1)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 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原理: 提。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 松。 祝大家考研顺利!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 案例7: 在布莱克.威尔德提出中国贫油论,并得到美孚在陕北采油失败的佐证,而且这一理论还得到了西方许多地质学家的赞同和我国一些地质学家的附和。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光早在1928年就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孚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他经过对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庐山等地的长时间考察研究,发现大量冰川存在的证据,并得到国际公认,推翻外国专家关于“中国没有冰川”的错误结论。并于1934年,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部署下,在沿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现不少大型油田,宣告“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 “中国贫油论”的破产说明,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具有绝对性的,赞同中国贫油论的科学家,仅仅通过在陕北,延安一带没有打出石油,就盲目支持“中国贫油论”而没有对中国其他地方进行考察,就将贫油论推广到全国,不免生出谬误。而李四光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后,找出冰川存在的证据,打破了中国贫油论存在的基础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沿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上发现大量石油储备,用切身实践来证明“中国贫油论”的破产。 案例8: “水稻亩产十三万斤”通过大量的施肥,移植其他稻田中的禾苗,采用并蔸的方法,使这块田的密度升高。但仅仅如此,也还不能放出这颗巨大的卫星。在称量时,将其他生产队粮仓里的粮食挑出来,对已有粮食重复称量,用欺诈的手段造就了这颗史无前例的大卫星。这幕闹剧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人民在饥饿中死去,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从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避免此类闹剧再次发生,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妄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实践的失败。其次,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意志物化。要将你心中所想付诸于实际行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能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5年赶超英国,英国比我们早一百多年的工业化,科技水平,人才质量,物质基础远远高于百废待兴的我国。不可能简单的依靠群众的热情与干劲就可超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