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七年级上册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起走进《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吧。
答案:①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②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过渡语: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政治日益黑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序号题授年月日课新授时课型间教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建立的史实;掌握“光武中兴”;理解外学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了解黄巾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目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分析、比较、概标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重重点:光武中兴点难点: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难点教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学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整合教材即把本课分成四部分。
方第一篇章汉之启第二篇章汉之兴法第三篇章汉之患第四篇章汉之衰【学生准备】教学准备自学本课,了解本课的知识。
【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典型案例图片及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东汉的兴亡启兴患衰计设计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学环节师:文物是历史发展通过欣赏的见证。
请同学们欣赏四文物图片,幅文物图片学生观看四幅文引发学生创师:他们用无声地语物图片,思考:图片见对问题的设音诉说着哪个朝代的兴证了哪个朝代的历思考、回情盛呢?东汉是怎样建史?答,自然导景立?又是如何走向兴亡入了新课。
的呢?我们一起走进 13导东汉的兴亡。
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授师:带着本课的学任务。
习目标我们扬帆起航学习第一篇章汉之启出示自学指导题: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学生会的1/新朝建立的时间、案。
生回答问题。
不用讲,注人物。
重对学生课2、东汉的建立者、自学能力时间、都城?的培养。
师:刘秀是何许人便于学生也?他建立的朝代为什指明学生读刘秀明了为什么叫东汉呢?简介资料。
么叫东汉。
出示刘秀简介资料光武帝是怎样的皇过帝呢?让学生明“每旦视朝,日仄学生结合这段材料思了光武帝乃罢,数引公卿郎将经考:光武帝是位怎样的的勤政、善理,夜分乃寐”。
皇帝?于纳谏。
-----《后汉书 .光武帝纪》师:正是这位贤明的皇帝是东汉走向了兴程盛。
我们学习授第二篇章汉之兴汉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的呢?还要从西汉后期说起。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3通过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一)王莽篡汉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
(二)东汉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一、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
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
【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阅读】
教师补充: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问题: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三。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3、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认识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3.探究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危机的原因;4.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谈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2.介绍东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引出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
2. 了解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3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2.探析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30分钟)1.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
4. 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1.给学生提供思路,讨论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危机”是怎么造成的;3.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危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5. 总结(1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东汉政治变革和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练习1.东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时期的皇帝是谁?在位时间是多少?3.你认为东汉政治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东汉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今天,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重点】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能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
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途穷日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亡》,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光武中兴”形成的措施和表现各是什么?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光武中兴
1.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内容,思考: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是怎样建立的?
课件展示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2.学生依据课本第59页内容复述“光武中兴”的目的、措施和具体表现。
课件展示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学生依据课本及《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叙述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大致过程。
2.研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的理解。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教师明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正直的官员遭排挤。
三、黄巾起义
1.课件展示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
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的反抗的情绪、愤怒情绪。
2.人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愤怒,请依据课本回答。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3.学生简要叙述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1)时间:184年。
(2)领导者:张角。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