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教材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主题:东汉的兴亡目标:通过学习东汉的兴亡,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东汉的兴起1. 刘秀的起义和东汉的建立。
2. 东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
3. 东汉初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二、东汉的盛世1. 光武中兴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2. 初平、永平、建和三年的政策与成就。
3. 东汉盛世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
三、东汉的衰败1. 东汉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 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兴起。
3. 黄巾起义的爆发和对东汉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学过东汉吗?请你们简单谈谈东汉时期的一些特点。
二、讲授通过讲授教师介绍东汉的兴起、盛世和衰败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相关事件,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变革和重要人物。
三、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东汉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
2. 学生讨论东汉的衰败原因,是否只是因为黄巾起义?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东汉走向衰落?四、展示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总结,总结东汉的兴亡原因和影响。
五、拓展教师讲解东汉的发展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朝代的联系。
六、归纳总结学生总结东汉的兴亡过程和原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东汉兴亡的长篇作文,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深入分析东汉的兴亡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纸笔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兴亡课程标准:了解东汉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光武中兴、外企宦官交通专权、黄巾起义。
简述了东汉建立初期,在刘秀励精图治下出现了光武中兴,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导致世风日下,政治腐败,最终走向衰落。
而张角发动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东汉兴亡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得故事性都是比较强,所以对学生而言,充满趣味感。
学生也很好理解政治斗争特殊,喜欢历史表像上故事,所以打开本课大门并不难,老师应该设计更为巧妙教学结构,让学生们理解历史现象背后历史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主要内容,知道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基本史实、黄巾起义和东汉衰亡。
2、通过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专权对比,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外戚宦官专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基本规律。
通过光武中兴和教学重点:光武中兴表现和外戚宦官专权带来消极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衰败原因和表现。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2、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公开课教案_0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自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内容。
东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前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它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课是今年2016年人教新版根据2011年新课标而增加的。
二、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带有活泼好奇的童真,对于学习热情和兴趣高,但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还有不足之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四、教学环境囗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囗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囗移动学习囗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使用得媒体和技术:(1)PPT课件(2)交互式白板2、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节:(1)PPT课件为授课平台(2)EN白板一直调于右侧,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时使用标注笔功能;3、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精美真实的画面如数字故事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和技术使得课堂容量大一些,使得知识结构能完整地呈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认识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3.探究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危机的原因;4.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谈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2.介绍东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引出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
2. 了解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3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2.探析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30分钟)1.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
4. 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1.给学生提供思路,讨论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危机”是怎么造成的;3.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危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5. 总结(1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东汉政治变革和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练习1.东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时期的皇帝是谁?在位时间是多少?3.你认为东汉政治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东汉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今天,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建立:刘秀称帝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光武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打击:黄巾起义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内容探究】
一、光武中兴
1.教师讲解: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8页的内容后回答,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王莽政权被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
2.教师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简表,并指导学生填写完成。
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汉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刘秀(光武帝) 公元25年公元200年
3.
生阅读课本第59页第一段的内容,问: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
4.教师讲解: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5.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文景之治”的内容并提问: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
6.教师升华:“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教师过渡]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8和59页《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并过渡:安逸祥和的东汉宅院画像砖,表情幽默的说唱俑,这些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展示了东汉的兴盛。
可是到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61页“课后活动”中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9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内容,提问: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
2.教师找一个学生回答: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教师讲解: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过渡]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三、黄巾起义
1.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
教师引导: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发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第一段的内容,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和刚才的材料,思考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讲解进行总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第二、三段的内容,并问: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发生在哪一年?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领导人:张角。
时间:184年。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小结】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亡。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3.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背景
2.影响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2.概况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