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掌握“光武中兴”的背景、目的、措施和结果。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3、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学习难点】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自主学习】认真看书,思考以下问题,在课本中做好标记:1、王莽为什么能夺取西汉政权?他为何最终又失败了?2、东汉是谁、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定都在哪里?3、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4、东汉中期以后,为什么会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的?5、外戚、宦官是如何专权的?造成了怎样的后果?6、黄巾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7、黄巾起义有什么特点?结果怎样?对东汉造成什么影响?【合作探究】1.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在封建社会,如何才能避免外戚宦官专权?【达标训练】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A.农民起义B.世袭继承C.谋权纂位D.联盟征战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结合所学历史和地理知识,想一想这么称呼的原因应该是()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3.“光武中兴”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明帝4、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后汉是指哪个朝代?是谁建立的?材料中的“京师”是什么地方?(2)黄巾起义是由谁领导、在哪一年爆发?(3)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1. 东汉建立1. 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 光武中兴(东汉兴盛)1. 光武中兴出现的目的: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

2. 措施:(1)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 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衰落)1. 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 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 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研读: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打击)1.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 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 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 结果:历时九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二十多年。

6.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不同点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184年领导人陈胜、吴广[来源:学科网]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主要原因秦的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统治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相同点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案设计(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案设计(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无答案)学习目标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学习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新课导航一.光武中兴1.西汉的灭亡(1)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西汉是怎样灭亡的?2.东汉的建立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建立时间是:;东汉定都在:。

3.光武中兴(1)光武中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光武中兴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外戚和宦官专权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形成在何时?2.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表现在哪些方面?4.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产生了什么危害?三.黄巾起义1.黄巾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2.黄巾起义的概况(1)起义爆发前张角做了哪些准备?(2)起义爆发的时间是:领导人是:。

(3)黄巾起义有什么特点?(4)起义的结果如何?(5)黄巾起义有什么影响?合作探究根据所给提示理清“东汉的兴衰”线索()年()后期()中期以后()年巩固练习一.填空1.西汉灭亡于公元年。

2.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的是外戚。

3.东汉建立于年,开国皇帝是:。

4.东汉的都城是:。

5.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出现的局面是:。

6.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现象是:。

7.黄巾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8.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太平道的创立者。

9.黄巾起义的特点是:的农民大起义。

10.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二.选择题()1.刘秀是一代明君,下列局面属于刘秀统治时期的是()A.文景之治B.汉武帝大一统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2.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皇帝专权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3. 《后汉书》记载: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东汉的兴衰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理解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2)光武中兴;(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3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读“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及“跋扈将军”故事,思考东汉政治制度的情形。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君权旁落——夺回君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谋杀异己→东汉衰亡的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 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第4题。

4.黄巾起义的背景、口号、规模,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发;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3)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4)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深化探究】 (一)深化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二、自主预习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三、合作探究1.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四、随堂演练1. 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A. 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2年C. 公元9年 D.公元25年2.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人口增加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 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5.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五、课后反思【答案】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自主预习1. 92. 253.外戚、宦官4.184三、合作探究1.四、随堂演练1.D2.D3.D4.C5.C6.A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4.分析党锢之祸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校区初一年级学案
课题: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
科目: 历史 设计教师: 宫文英 设计日期: 年 月 日
使用学生:班同学
一、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刘秀建立东汉和“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学会初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爆发农民起义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走向灭亡 D. 诸侯割据一方
3.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这种状况与东汉中后期政局有什么关联?
三、展示评价(落实自学,评价观点,探索事实)
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了黄巾起义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③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④起义最终被东汉军队残酷镇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2.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5)比较汉高祖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结果
西汉初
汉高祖施政
东汉初
光武帝施政
共同原因:
(5)仔细研读课文,阐述一下黄巾起义。
背景:
时间:
领导人:
宗教:
结果:
影响:
特点:
二、互助探究(组内交流互助,完善自学内容;发现新问题)
1.(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对材料所述理解正确的是()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刘秀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5、教学反思和补充
3.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 ) A.咸阳和镐京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洛阳
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5.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东汉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在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2、问题导学(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完成以下题目)
(1)西汉灭亡的标志是什么?王莽施政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结果怎么样?
(2)东汉哪一年建立?都城在哪里?谁建立的?历史上的哪个皇帝?
(3)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4)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重新兴盛?
1.
2.
3.
四、迁移应用(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1.结束西汉政权的是( ) A.刘秀 B.刘邦 C.王莽 D.梁冀
2.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 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