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亡》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材《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

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

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东汉的兴衰》,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光武中兴,二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是黄巾起义。

本课上承“西汉”,下启“三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Ppt展示:(1.知识与能力: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制定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较为陌生,因而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通过用视频、材料、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课重难点,我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ppt展示:新课导入、讲述新课、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我采用的是播放《王莽新政》的视频,以此来创设情境,进入课题。

通过创设此情境,让学生感受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对东汉建立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东汉历史的距离,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学生在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为后续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了解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东汉时期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东汉兴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东汉兴衰的原因。

2.教学难点:东汉后期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汉的兴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东汉兴衰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光武帝、明帝的统治和东汉后期的腐败衰落,使学生深刻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6.黄巾起义:讲解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

7.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东汉兴衰的原因。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光武帝、明帝的统治3.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4.黄巾起义5.东汉的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七年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掌握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如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西汉历史,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罗甸县民族中学安丽
《东汉的兴亡》这篇课文是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

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课程标准上对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七年级学生学会读图,通过读图,从一些插图中了解相应信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历史内容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初学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该课课程目标的首先要能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

基于课标的要求,该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
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

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
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大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要
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最后,分析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

培养学生运
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读历史。

最后由答案来得出启示。

5、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