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东汉的灭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灭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灭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状况;
2.掌握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
3.理解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
2.东汉灭亡的原因;
3.东汉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东汉灭亡的多重原因;
2.如何分析东汉灭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东汉灭亡的兴趣。

二、讲授:
1.简要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内乱;
2.分析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内部矛盾等;
3.讲解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等。

三、讨论:
分组讨论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具体影响,学生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探讨。

四、展示: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对东汉灭亡的理解和观点。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东汉灭亡的多重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东汉灭亡的短文或演讲稿。

教学评价:
1.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对东汉灭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东汉的产生和基本背景。

二、讲解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15分钟)
1. 汉光武帝的建立和统一
2. 汉明帝的开明政策和国力强盛
3. 汉章帝和汉和帝时期的内乱和外患
4. 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5. 汉献帝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王莽篡位
三、讨论东汉灭亡的原因(15分钟)
1. 政治腐败和宦官干政
2. 地方豪强的割据和农民起义
3. 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
4. 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东汉的兴亡原因,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作业布置:
1. 思考东汉的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东汉的重要事件。

3. 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东汉兴亡原因的看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但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表现比较 passively,需要加强课堂互动。

下节课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活跃地参与进来。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科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为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似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一、说教材本课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从西汉灭亡讲到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统治的全过程。

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课本内容进行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事实。

(2)通过阅读教材,史料结合,分析东汉盛衰的原因,学会初步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和谐国家的基础。

(4)学生尝试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东汉历史。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事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五、教学方法根据本科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本课将东汉的兴亡整合为以下环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再回首:感悟历史。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问题设计: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这样一位清廉有为,造福百姓的好官能够受到光武帝重用,可见,光武帝是很重视人才的。
经过光武帝30余年的励精图治,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教师讲解:刘秀本是西汉皇族,公元25年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方,一般称为东汉,又叫后汉。所谓“中兴”有“由衰微而复兴”有含义,即中兴汉室之意。
总结本课知识
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
一、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到来
二、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走向衰落
三、黄巾起义——加速灭亡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拓展空间
课后搜集一幅关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图片,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
学生课下按照要求完成活动
通过该活动学生初步发展搜集材料、研读材料的方法。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单元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七年级历史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介绍光武帝刘秀:史书上记载他才兼文武,豁达有度。他善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秀先后消灭了更始、赤眉等割据势力,最终使得自莽新末年以来分崩战乱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因定都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方,这个王朝史称东汉。
问题设计:刚刚建立的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此外,还涉及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其兴衰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了解不深。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对于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学生还能够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东汉的兴衰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学生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教学难点: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 historical cases,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

4.时间线索:以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东汉的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替引起的社会动荡。

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史料分析问题等方式,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东汉建立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掌握黄巾起义的史实。

目标二:通过让学生对史料、历史年表研读,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目标三: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只有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那么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盛世的?而东汉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衰亡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就带领大家去看看——题目。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时空观念一:光武中兴问:西汉经历了汉武帝大一统鼎盛时期之后,就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下列的问题:谁灭了西汉?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问:光武帝在位期间,东汉达到了了鼎盛时期,你知道原因?让学生阅读找到答案。

(意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过渡:东汉中期以后,有一种职业很危险,那就是——皇帝。

我们就进入下一个模块看看这个危险的职业皇帝。

时空观念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导致东汉灭亡时空观念三:黄巾起义根据提示,让学生找出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原因,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让学生知道黄巾起义只是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

三.知识总结,感情升华教师:自古以来,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民安则国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1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课前思考:本课主要讲东汉的兴盛和衰亡,要求学生一定搞清“盛”的原因和表现,“衰”的原因和表现。

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有教必练”的原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是如何灭亡的?乱世当中谁又成为了真英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汉的兴亡(出示课题)新授:1、(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独立自学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查看有无太难的内容需要解释。

设计意图:培养独立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小组内交流答案,如有疑问可以组内讨论或者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展示自己的学习3、教师展示幻灯片,说明西汉新朝东汉三者的顺序。

设计意图:加深三朝前后顺序认识4、看图学史,为什么叫东汉?(生回答:都城在长安以东)设计意图:读图用图的能力5、教师出示东汉建立之初史料,请同学们思考东汉初年的现象是否似曾相识?(类似当年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的社会景象)回忆当年刘邦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休养生息等等)设计意图:回忆刘邦建国时的状况和解决的措施,为展开二者比较做准备。

6、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呢?请大家找出答案,同学相互说一遍。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问:这些措施有何作用?作用:……设计意图:突出重点。

8为什么老师觉得这些措施和作用又似曾相识呢?(生自由回答:休养生息以后的措施,以及作用很类似)设计意图:为二者比较做准备。

9、幻灯片出示,两汉出现两次盛世的共同原因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坝陵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
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
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法设计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等图片
教师: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

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

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
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
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
常安,西汉灭亡。

展示: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
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
民的不满。

材料: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
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东汉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