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形态特征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例如:(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山体滑坡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体滑坡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山体滑坡是指由于重力作用下,山坡上的岩石、土壤或碎屑物质沿着滑移面向下滑动的地质灾害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增加,山体滑坡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也日益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山体滑坡的科普宣传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体滑坡的科普介绍,让读者了解山体滑坡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特征以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同时,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山体滑坡防范措施,以及宣传山体滑坡科普的重要性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增加对山体滑坡的认知,提升对山地安全的重视程度。
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减少山体滑坡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和表达方式。
一个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山体滑坡的科普: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山体滑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2 山体滑坡的分类和特征3. 结论- 3.1 山体滑坡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3.2 山体滑坡科普的重要性和宣传途径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山体滑坡的基本情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然后,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文的组织方式和写作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
首先,我们将对山体滑坡进行定义,并详细解释其形成原因,包括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介绍山体滑坡的分类和特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和描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山体滑坡的多样性和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4.5_滑坡研究-识别及分类

74
vajont水库滑坡剖面图
①-灰岩:②-含粘土岩夹层的薄层灰岩(侏罗系); ③-含燧石的厚层灰岩(白垩系); ④-泥灰质灰岩;⑤-老滑坡;⑥-滑动面;⑦-滑动后地面线
75
(3)切层滑坡
• 滑动面切过岩层面的滑坡 • 多发生在岩层面近乎水平的平迭坡条件下 • 滑动面一般呈圆弧状或对数螺旋曲线
43
(9)主滑线
• 滑坡在滑动时,滑体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 线 • 代表整个滑坡滑动方向,位于滑床凹槽最 深的纵断面上,可为直线或曲线
44
(10)其它
• • • • • 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 滑坡泉 马刀树 醉汉林
45
46
47
二、滑坡的识别
• 滑坡识别是研究滑坡的最基础工作。 • 对于正在活动的滑坡来说,因形态要素清 晰而容易识别。 • 处于“休眠期”的老滑坡则因后期改造强 烈而难于识别
59
60
四、滑坡活动的阶段性
• 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是一个累进性变形 破坏过程,而且往往具有多次周期性活动的特点。 • 根据每一期次滑坡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可划分为 四个阶段:
– – – – 1.蠕滑阶段 2.滑动阶段 3.剧滑阶段 4.稳定阶段
61
1.蠕滑阶段
• 变形阶段,表现为: • 斜坡坡肩附近及坡体某些部位出现拉张裂 缝 • 坡体内局部剪切破坏面亦出现,并向贯通 性的滑面方向发展 • 蠕滑阶段的持续时间与斜坡中应力集中和 分异的速度以及外力作用的强度有关,一 般持续时间较长
14
来源:重庆晚报
6月5日,重庆消防总队武隆县大队的 消防战士正在事故现场紧张搜救
15
来源:新华网
16
17
18
案例4:湖北秭归千将坪特大滑坡
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形态特征可以被定义为滑坡发育过程中清晰可见的地表表现形式。
滑坡形态特征指的
是斜坡在滑坡事件发生后发生的扭曲和变形表现。
滑坡形态特征分为滑坡起点特征、滑坡
路径特征和滑坡末端特征。
滑坡起点特征是指斜坡上的滑体型变形,经常与滑坡事件一起
出现,常常伴随着拉裂表现和岩屑型地貌,形成显著距离下降。
滑坡路径特征是指在滑坡
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结构,例如快速滑动的路径、沟槽以及棱形地貌。
在这种地貌的形成下,斜坡的起点会沿着坡向表面移动,形成一个较大的坡度。
滑坡末端特征往往表现为滑体坡
度的大幅降低,剩余物体的坡向变化,没有显著的拉裂表现,岩质滑体的碎屑等。
滑坡形态特征是观测滑坡形态发育过程和分析原因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对滑坡形态特征的
科学观察、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滑坡风险评估、诱发原因分析方面,滑坡形态特
征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滑坡过程及其原因,从而为防止和减缓滑坡提供科学依据。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色滑坡在平面上的界限和形态特色与滑坡的规模、种类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
一个发育完好的滑坡,一般包含: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走开的滑动部分; 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裂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 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 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走开的分界面,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因为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别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超出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四周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限,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关闭凹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关闭凹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 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 1,散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散布在滑体中部双侧的剪切裂隙;3,散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散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
因而可知,一个滑坡完好的应当包含以上 11 个部分构成。
自然,在实质的滑坡现象中,有时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显然的界限。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察看滑坡体,能够依据一些表面迹象和特色,可大略的判断它的稳固性。
已稳固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色: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固;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懈倒塌现象。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洗过的现象; (4)当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散布; (5)滑坡体双侧的自然冲洗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楚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固的滑坡体常拥有以下迹象: (1)滑坡体表面整体坡度较陡,并且延长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重生冲沟; (4)滑坡表面有不平均沉陷的局部平台,错落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懈,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对河水冲洗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山体滑坡知识介绍

(4)滑坡周界 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圈定了滑 坡的范围。 (5)滑坡壁 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其坡角多为350一 800,平面上往往呈圈椅状。滑坡壁上经常可以见到铅直方向的擦痕。 (6)滑坡台阶 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一些错台。大滑 坡体上可见到数个不同高程的台面和陡坎。
(7)滑坡舌(滑坡前缘) 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它往往伸入沟谷、 河流,甚至对岸。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研究 滑坡剪出口高程对研究滑坡的形成年代以及滑坡与该地区近期地壳抬升 运动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8)滑坡裂隙 由于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各部位受力性质和大小不同,滑速也 不同,因而不同部位产生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有拉张裂隙、剪切裂隙、鼓 张裂隙和扇形裂隙等。拉张裂隙位于滑体后部,有时滑床后壁附近也有,呈 弧形分布,与滑动方向垂直。剪切裂隙呈羽状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的两侧, 它是因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相对位移的力偶作用而形成的,与滑动方向斜交。 鼓张裂隙一般分布于滑体前缘,由于滑体后部的推挤鼓起而成,与滑动方向 垂直。扇形裂隙位于滑体舌部,是因前部岩土体向两侧扩散而产生的,作放 射状分布呈扇形。
(3)剧滑阶段
滑移速率急剧加大,后缘拉裂缝急速张开和下错,后壁不断坍塌;两侧及前缘表 部坍塌。滑动面(带)上岩土体结构进一步破坏,含水量增大,有时随滑舌伸出而流出 大量泥水。滑坡体以较大速率向前滑移,滑速可达到每秒数十米,滑距较大。在滑速 很大时甚至产生气浪。此阶段的持续移后,滑体重心降低,滑动时产生的动能逐渐消耗于克服滑移阻力和 滑体的变形中。滑体中部分地下水排出,使滑面强度有所提高。滑移速率渐减以至停 止滑动。此时滑坡处于稳定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滑坡都会出现这四个阶段,主要取决于滑动面的特征以 及外力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如有的滑坡滑动阶段较长,而不出现剧滑阶段;有的滑坡 则是蠕滑和滑动阶段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剧滑阶段。此外,滑坡处于稳定阶段期间, 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又会重新滑动,故一个滑坡往往有多期活动性。
滑坡形态要素

滑坡形态要素滑坡形态要素是指滑坡在形成、发展及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和现象,包括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体的结构特征以及滑坡体的运动特征等。
这些要素是研究滑坡的重要基础,对于滑坡的识别、分类以及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体的结构特征和滑坡体的运动特征三个方面,对滑坡形态要素进行详细阐述。
一、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滑坡体的形状、坡面特征、滑面特征和滑坡前缘特征等。
滑坡体的形状可以分为线状、面状和点状三种类型。
线状滑坡主要表现为沿一定的线路发展,如沿河谷岸线发展的河谷滑坡;面状滑坡则是以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发展,如山坡滑坡;点状滑坡则是以局部点位为中心发展,如边坡上的局部滑坡。
坡面特征指的是滑坡体的坡面形态,可以分为光滑、凹凸不平和覆盖植被三种类型。
滑面特征是指滑坡体上形成的断裂面,可以分为单一滑面和多重滑面两种类型。
滑坡前缘特征是指滑坡前缘与未滑区之间的边界特征,可以表现为高差明显、地形变化明显和地面裂缝等。
二、滑坡体的结构特征滑坡体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滑坡体的岩性、断裂、节理和脆性构造等。
滑坡体的岩性是指滑坡体所处地质岩层的性质,不同的岩性对滑坡的发生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断裂是指在滑坡体内部或滑坡体与周围地层之间形成的断裂带,对滑坡形成和滑坡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节理是指岩石或土体中存在的具有一定规律排列的裂隙,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脆性构造是指滑坡体内部可能存在的断层、褶皱和岩石的脆性破裂等,对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滑坡体的运动特征滑坡体的运动特征是指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运动特征,主要包括滑坡体的滑动速度、滑动方式和滑动路径等。
滑动速度是指滑坡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可以分为缓慢滑动、中速滑动和快速滑动三种类型。
滑动方式主要包括滑动、流动和倾倒三种类型,不同的滑动方式对滑坡的形态和破坏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滑坡学

第二讲滑坡勘察整治的技术准则第 1 讲滑坡学基础1.1 滑坡的概念滑坡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国是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区普遍有滑坡分布,尤其以中西部山区最盛。
全国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亿元以上。
减灾防灾的任务非常重要、也非常繁重。
1.1.1滑坡的定义滑坡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欧美国家过去把滑坡定义为:形成斜坡的岩土物质结合体向下、向外的移动。
这就是把所有的斜坡移动都称为滑坡,即所谓的广义滑坡。
狭义的滑坡定义为:构成原始斜坡的岩土体沿特定的面或组合面产生剪切破坏而向下滑动的现象。
按照滑坡的定义,滑坡现象有以下特点:⑴滑坡体的成分就是构成原始斜坡的岩土体。
而斜坡上的其他物质(如冰雪体、动植物体等)顺坡面下滑则不属于滑坡现象。
⑵滑坡体可能在移动过程中分成几个块体,甚至发生解体,或者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但移动是整体性的。
滚石、坡面泥石流、碎落等现象则不是整体性移动。
⑶滑坡体沿着特定的滑动面滑动。
滑坡的滑动面可能不止一层,但发生的是剪切破坏。
而崩塌则是岩土体发生倾倒,甚至翻滚,破裂面是拉张破坏。
⑷滑坡的概念包含了滑动过程和滑动堆积物两重概念。
滑坡研究,通常注重滑动过程的危害。
而滑动后构成停止后的堆积物,也可能形成一些次生灾害,也应该是滑坡研究的内容。
1.1.2滑坡的形态特征图1-1所示。
岩土,简称滑体。
动的稳定岩土体。
滑坡壁:常可见到滑动擦痕。
切作用而发生揉皱、错动等结项目负责人培训讲座滑坡勘察与防治构性破坏的层位,称为滑动带。
滑坡体脱离母体、产生滑动的贯通剪切破裂面称为滑动面,常因为上下岩土体错动摩擦而留下滑痕。
滑动带和滑动面同时存在时,滑动面位于滑动带内部。
滑动带的厚度从几厘米带几米不等。
但有的滑坡只有滑动面,或者只有滑动带,因剪切带岩土性质而异。
滑坡舌:指滑坡体滑动后越出滑坡床,覆盖于前方坡面的部分。
滑坡滑动后,斜坡表面会发生改变,留下变形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
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
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
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滑坡(landslide)的定义与组成要素定义: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2.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与外界诱发作用的影响。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4.影响滑坡的活动时间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大致有如下规律:(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5.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
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