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的闪电活动特征

合集下载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任素玲;刘屹岷;吴国雄【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16(074)006【摘要】Climatologically,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onset first occurs at the Bay of Bengal (BOB)and then spreads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CS)and Indian subcontinent.The onset usually lasts for about one month.The summer monsoon on-sets in different areas show apparent inter-annual variatio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opical cyclone (storm)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BOB during the ASM onset is analyzed using the datasets from 1951 to 2010.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ropical storm activities over the BOB during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36 a.The earlier onset years are coincident with years of higher probability of up to 80% for tropical storm occurrence.For the three types of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 (early,normal and late),the high frequency of the BOB tropical storm appears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and the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become active before the high frequency occurrence of the BOB tropical storm.For the early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 years,tropical cyclones occur in about 40%-50% of the year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and the tropical cyclones usually occur over the SCS and near thePhilippines in the second pentad of April.When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normal,the tropical cyclones usually occur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in the fourth pentad of April.When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late,the tropical cyclones most likely occur over the Pacific,which is the easternmost among the areas of 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types of mon-soon onset in early May.During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s from 1951 to 2010,there are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29 a.In the early and normal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years,the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is high.The tropical cyclone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usually becomes active o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date or several days later.That is,the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tensifies first before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nset,followed by the enhanced BOB tropical storm activity and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nset.In early and normal onset year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tensifies a-gain after the BOB summer monsoon onset,and the SCS summer monsoon breaks out subsequently.%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

西太平洋台风最大风速与闪电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台风最大风速与闪电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台风最大风速与闪电活动特征杨宁;张其林【摘要】Based on the lightning data by 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 and the typhoon data from Typhoon Institute of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the paper presents the lightning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ning frequency and the maximum winds of 55 typhoons occurring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uring 2005 and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west Pacific,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lightning flash regions in mature typhoons. One significant maximum in the eyewall regions about 20-40 km away from the center;the other two are located in outer rainbands (280-340 km and 440-580 km from the center). Most typhoons have lightning activ-ity peaks before the maximum winds. The lag times ranges from 0 to 24 hours and the average lag times is 26.6 h. Therefore, the frequency of lightning activity is, to some degree, an indicator for the typhoon intensity development within 24 h.%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提供的台风路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10年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发生的55次台风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闪电频数与最大风速的相关性。

近10a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近10a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S Lixn,HUANG a — o g,HUANG n — i g,Z U — i M od n Qi g qn HANG h n h i C e — u
( e M e e ol gia Th t or o c lBur a ez o iy,Gu ng ng M e z u 5 4 1) e u ofM i h u ct a do iho 1 02
文 章 编 号 :1 7 — 4 1 ( 0 7 40 1 - 4 6 38 1 2 0 )0 — 0 1 0
近 l a西 北 太 平洋 海 域 登 陆 台风 的环 境 场 特 征 分 析 O
苏 丽欣 ,黄 茂 栋 ,黄 晴 晴 ,张晨 辉
( 州 市 气 象 局 ,广 东 梅 州 5 4 2 ) 梅 10 1
中 图 分 类 号 :P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47
Th a a t r s i s o e Ch r c e i tc f Env r nm e t a o t La di ph o n io n b u n ng Ty o n i t e No t we t r c f c Fi l v r t s c d h rh s e n Pa i i e d o e he Pa t De a e
Ab t a t Th l r e s a e n r m e t l ha a t rs is sr c : e a g — c l e vion n a c r c e itc of h l n n t ho t e a di g yp on, whih n he c i t
no t r hwe t r cfc fom a o O c ob r i he ye r r s e n Pa ii r M y t t e n t a s fom 9 o 0 4 we e a a y e 19 5 t 2 0 r n l z d. Re uls s t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侯曾译(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河南分局,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文章利用1980年~201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的计算确定,并分析快速增强个例的时空分布特征。

主要结果有:(1)在西北太平洋海区,选取-30hPa/24h作为快速增强热带气旋的阈值最恰当;(2)120°E~140°E、12°N~20°N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3)9月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数最高的月份,11月是最易形成热带气旋的月份。

【关键词】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中心气压【中图分类号】P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8)05-0025-05Deter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Abstract: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hreshold vale of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wa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using the best route data of CMA - STI tropical cyclone from 1980 to 2011 provided by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 was analyzed. 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 (1)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30 hPa/24 h is the most threshold value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 (2)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is highest in the areas of 120 °E~140 °E and 12 °N~20 °N ; (3) September is the month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and tropical cyclones is most easily formed into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in November.Key words: Tropical cyclon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hreshold value; central pressure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地面风环流的非锋面性的天气尺度系统,总是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1]。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芮建勋;何梦梦【摘要】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 ~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The paper takes turning typhoons (both clockwise and anticlockwise)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s an example,and studi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urning typhoons which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1949 ~ 2011.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urning typhoons mainly come out in the ocean area between 110°E-150°E and 10°N-30°N,and their moving direction is most northward or sometimes westward.With latitude increasing,the centers of most clockwise typhoons are eastward.The high frequency of turning typhoons occurrence is usually from July to October,accounting for 73.7% of the total.There are two high-frequency regions of turning typhoons,one is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other is the east ocean of Philippines.There are two high-incidence season,summer and autumn.The frequency in summer is lower than in autumn but it makes wider range inland and the center gets to the northernmost.【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2)003【总页数】6页(P320-325)【关键词】打转台风;时空规律;季节变化;西北太平洋区域【作者】芮建勋;何梦梦【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70 引言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气旋性涡旋.当它的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称谓也相应有了变化,在西北太平洋称之为台风(大西洋称为飓风).按照其强度,世界气象组织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超强台风(SuperTY),其中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7 m/s)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强烈的热带气旋常伴有大风、暴雨、风暴潮等,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1].在全球几大热带气旋生成区中,中国位于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占全球总发生数的1/3以上)、强度最强(约有一半以上的热带气旋发展成台风)的西北太平洋西岸[2].受东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中大部分移向中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和韩国等地并登陆.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最多12个左右[3-4].而且,每次登陆我国的台风都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使粮食减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近百年来,不少学者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周俊华等[1]研究了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异,同时评估了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古月[5]分析了1949~2010年这62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规律;王磊等[3]发现了近30年登陆我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陈敏等[6]根据1949~1996年的资料指出了台风源地随季节变化的关系;袁金南等[7]针对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Chan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8].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热带气旋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比较多,而有关台风路径突变、台风打转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少量文献,如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9],逆时针打转路径的可能原因[10],打转台风的一些统计特点[11]等.对于运用历史台风数据,系统地进行打转台风时空规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作者将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1949~2011年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历史数据库,对台风路径突变中的打转现象及其时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提升对台风路径突变的认识,从而提高台风路径突变的预报水平,减少台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1.1 研究区概况在全球几大热带气旋生成区中,西北太平洋是形成热带气旋数量最多、强度最强的一个海区.绝大多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源于5°N~25°N之间,即南海到我国台湾省以及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包括马里亚纳、加罗林及马绍尔群岛所在海域. 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全年各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唯一地区[12].在5~12月每月的台风数平均在1个以上.台风出现的盛期为7~10月,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70%,其中又以8、9月最多,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41%.在1970~2001年这32年间生成的热带气旋年均27个,其中登陆的就有256个[4].且在2000~2008年这8年间发生超强台风的个数几乎占全球发生总数的一半(47.7%)[13].1.2 数据源及处理方法台风数据主要采用中国台风网“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1949~2011年).考虑到计算与分析的需要,基于MySQL数据库平台设计了台风数据库,主要属性项包括台风编码、时间、强度、经纬度、最大风力(级)、最大风速(m/s)、中心气压(102Pa)、移动速度(km/h)、移动方向、七级风圈半径(km)、十级风圈半径(km)等.2 打转台风的总体特征2.1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图1 1949~2011年逐年台风与打转台风发生次数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49~2011年的63年中,共有2172条台风记录(将在同一个区域同时发生的多条台风分开并各记为一条,尽管部分台风存在的时间较短).相邻的2个年份中,台风发生次数的多寡呈现交替分布,逐年连续增加或减少的现象很少.台风发生次数平均每年35次,最多的是1967年(56次),其次是1971年(53次),这和余帆等[14]关于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相符合.另外,按照每10年一统计,台风发生次数总和从高到低依次是1960年代(420次)、1970年代(394次)、1980年代(348次)、1950年代(336次)、1990年代(314次)、21世纪前十年(279次).可见,1960、70年代的台风最多,近些年出现减少趋势.在这63年中,台风数量减少的年份多为厄尔尼诺年,增加的多为反厄尔尼诺年,这与何敏等指出的台风活动在反厄尔尼诺年增加,厄尔尼诺年减少的结论相一致[15].另外,台风生成次数在1961~1971 年间明显迅速增多,但在1972年突然降到40次以下,且1975年以后次数再没有超过40次.这符合Chan等指出的热带气旋的生成次数在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中期具有减少的趋势[16].2.2 打转台风的统计规律(1) 如图1,在上述63年中,台风路径中较明显的打转共有278次,平均每年4.5次.其中,每年最多的打转次数及其对应年份分别是11次(1967年)、9次(1985年、1966年、1978年)、8次(1970年).其中1967年前后各5年内,台风打转次数较多,其余年份打转次数较少,有5个年份为0.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台风的打转次数较少,有些年份没有发生较明显的打转现象.可以看出,这和台风的年际变化规律有一定的相似.(2) 按照打转方向分类,顺时针打转共有105次(占37.77%),逆时针打转173次(占62.23%).顺时针打转的台风数量明显少于逆时针打转台风的数量,这可能是由台风周围的各块高压对台风影响的时间次序不同引起的[17].2.3 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如图2(a),按照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向西北82次、向东北79次、向西南43次、向西33次、向东南20次、向东10次、向北7次、向南4次.从总体上看,台风打转后以偏北方向(西北和东北)发展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台风在打转后西行.图2 台风打转后发展方向顺时针打转后的台风发展方向,如图2(b),以向西北(28次)、向西南(27次)为主,这两个方向各占26.67%和25.71%,向东北(19次)发展的占18.10%,向西(13次)发展的占12.38%;逆时针打转后的台风发展方向,如图2(c),以向东北(59次)、向西北(54次)为主,这两个方向各占34.10%和31.21%,向西(20次)发展的占11.56%,向西南(17次)发展的占9.83%.根据研究表明,西行打转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数量(仅占11.87%)虽然不大,但也不能忽视.3 打转台风的时空分布3.1 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 西北太平洋累年打转台风几何中心位置分布图通过计算打转台风几何中心并制图(如图3所示,用圆圈和三角形符号表示台风打转之处的几何中心).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位于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以菲律宾群岛、台湾省一直到长江口这一线为界,其中西侧的南海区域打转台风所占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打转台风主要集中在130°E附近,140°E以东分布相对稀疏.3.1.1 逆时针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图3(三角形符号),逆时针打转的台风主要位于110°E~140°E、10°N~30°N区域范围内,多集中于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首先,逆时针打转台风登陆的地点主要在海南岛,少量在福建省,极少会登陆我国其他地区.其次,与顺时针打转台风登陆福建省的位置比较,逆时针打转台风的登陆位置要更偏北些,几乎到了我国福建省与江西省边界处.3.1.2 顺时针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中(圆圈代表顺时针打转的台风中心),顺时针打转的台风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25°N的区域范围内.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升高出现向东偏移的现象,从而在经度上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但是大多数在纬度上却比逆时针打转台风偏低.而且顺时针打转台风在南海地区的分布要比逆时针打转台风的分布稀疏些,其登陆的位置主要在福建省.3.2 打转台风的时间分布特征3.2.1 累年月际变化特征(1) 台风生成次数的累年月际变化特征图4 1949~2011年西北太平洋累年每月台风和打转台风生成次数图利用最新资料统计1949~2011年这63年间西北太平洋各月台风的生成次数(图4实线).从图4中可以看出,各月台风发生次数在6~11月,基本以8月份为中心呈正态分布,7~10月是台风发生比较频繁的月份,这4 个月占总数的68.66%,其中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23.07%.而2月份发生次数最少,为19次,仅占总次数的0.87%.(2) 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的累年月际变化特征图4中虚线是1949~2011年这63年间西北太平洋各月打转台风生成次数.从图4中可以看出,打转台风生成次数与台风生成次数的趋势基本一样,6~11月打转台风生成次数占全年的86.3%,尤其是7~10月其生成次数均超过全年平均数量,占总数的73.7%.可以说这4个月也是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其中8月为生成次数最多的月份,平均每年1.2个,占到总数的27.7%.但1~5月,却很少有打转台风生成,仅占总数的10%,其中2月份生成的打转台风次数最少,平均每年0.03个.3.2.2 累年季节变化特征如图5,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图5a)和春季(3~5月,图5b)为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的低谷期,从打转台风的数量上来看,冬季(20次)和春季(19次)几乎持平.从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分布来看,冬季打转台风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菲律宾以东洋面(10°N~15°N之间),少量在我国南海区域,影响范围比较小;春季打转台风的整体分布较为稀疏,出现向东分散的现象,且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密集区基本上已经消失,而分布在我国南海区域的打转台风已经由10°N向北移动至15°N.夏季(6~8月,图5c)和秋季(9~11月,图5d)两个季节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不仅生成打转台风的次数迅速增多(最高可达到70次左右),而且分布范围也更广,基本覆盖了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的两个打转台风的高值区(菲律宾以东洋面和我国南海区域)相对于冬季和春季的位置又向北移动,大概移动到了20°N,其中南海的高频区已经明显靠近我国大陆,菲律宾以东的高频区几乎北移到我国台湾省的东面.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高,而且其分布范围在纬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在经度上却向东移动.整体分布上没有夏季集中,而且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出现南移现象.又因为其分布整体向东移动,所以对我国大陆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四个季节中,只有夏、秋两季有打转台风登陆,但是从深入内陆的范围来看,夏季打转台风深入的范围比秋季要广一些,可到达福建省内陆,说明了夏季打转台风的强度较大.从春季到夏季,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在夏季达到最北,秋季又逐渐南移,这与陈敏等[3]指出的台风源地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一致.所以西北太平洋上打转台风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图5 西北太平洋累年打转台风几何中心位置季节分布图4 结论根据中国台风网1949~2011年这63年间的台风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 较明显的打转台风共有278次,1967年前后各5年内台风打转次数较多.从整体上来看,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西北和东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2) 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以菲律宾群岛、台湾省一直到长江口这一线为界,其中西侧的南海区域打转台风所占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打转台风主要集中在130°E附近,140°E以东分布相对稀疏.(3) 顺时针打转的台风要少于逆时针打转的台风,且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中心位置的纬度要低于逆时针打转的台风.(4) 随着纬度的升高,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出现偏东现象.(5) 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其中8月是生成次数最多的月份,占到总数的27.7%.2月份生成的打转台风次数最少,平均每年0.03个. (6) 夏季打转台风主要有两个生成次数高频区,分别为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从季节上看,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从春季到夏季其打转中心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夏季达到最北,秋季又逐渐南移.参考文献:[1] 周俊华,史培军,陈学文.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44-49.[2] 刘欢,刘荣高.1990年-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2):242-247.[3] 王磊,陈光华,黄荣辉.近30 年登陆我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32(2):182-188.[4] 李英,陈联寿,张胜军.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1):14-23.[5] 古月.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2,1:3-7.[6] 陈敏,郑永光,陶祖钰.近50年(1949-199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的再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10-16.[7] 袁金南,林爱兰,刘春霞.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2008,66(2):213-223.[8] CHAN J C L.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Meteorology atmospheric Physics,2005,89:143-152.[9] 罗哲贤,陈联寿.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的作用[J].大气科学,1995,19(6):701-706.[10] 罗哲贤.热带气旋逆时针打转异常路径的可能原因[J].中国科学(B辑),1991,(7):769-775.[11] 陈景奎.打转台风的一些统计特点[J].气象科技,1977,6:5-6.[12] 陈光华,黄荣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6):611-616.[13] 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等.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海洋预报,2009,26(4):19-24.[14] 余帆,李培,李向军,等.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2012,29(1):1-5.[15] 何敏,宋文玲,陈兴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17-25.[16] CHAN J C L,SHI J E.Long-term trends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6,23(20):2765-2767.[17] 钮学新.台风打转及打转以后的路径[J].海洋通报,1982,3(2):7-10.。

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分析

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分析

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台风路径分类概述•强台风降水特征分析•弱台风降水特征分析•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对比分析•台风路径分类对降水特征的影响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登陆台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台风降水是造成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台风降水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单一路径下的研究,而对不同分类路径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数据不完整、分析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现状与不足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概率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具体包括:建立数据库、数据预处理、GIS可视化、概率分析等。

同时,还将结合相关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02台风路径分类概述03根据台风活动时间将台风分为常年、季节性、非常规等不同活动时间。

台风路径分类标准01根据登陆地点将台风路径分为不同的登陆路径,如西北路径、西进路径、转向路径等。

02根据台风强度将台风分为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等不同级别。

不同路径分类的特点台风沿西北方向向中国大陆靠近,一般带来较强的降水和大风天气,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向中国大陆靠近,路径较为稳定,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西进路径台风在海上向北或向南转向,一般影响范围较小,但带来的降水强度较强。

转向路径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路径分类,如回旋路径、倒抛物线路径等,这些路径下的降水特征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其他路径通过对台风路径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有助于提高台风降水的预报准确率。

提高预报准确率指导防灾减灾增强公众防范意识了解不同路径分类下台风的降水特征和影响范围,有助于指导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

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

2015年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题目: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参赛队员:方根深李瑞琪韩若愚指导教师:王勇智参赛单位:同济大学目录表格和插图清单 ------------------------------------------------------ 2 1、引言 ---------------------------------------------------------------- 41.1台风简介与建模背景----------------------------------------------------------- 41.2文献综述 -------------------------------------------------------------------------- 42、相关理论----------------------------------------------------------- 52.1大气流体动力理论-------------------------------------------------------------- 52.2随机过程相关理论-------------------------------------------------------------- 63、数据来源及研究路线-------------------------------------------- 63.1数据来源及描述----------------------------------------------------------------- 63.2研究路线 -------------------------------------------------------------------------- 74、建模过程与模型描述-------------------------------------------- 84.1西北太平洋台风对我国影响估计-------------------------------------------- 84.2台风特征统计与描述----------------------------------------------------------- 84.3台风起点统计与建模----------------------------------------------------------- 94.4台风路径统计与建模--------------------------------------------------------- 104.5台风终点统计与建模--------------------------------------------------------- 124.6 台风路径形成 ----------------------------------------------------------------- 135、模型检验与评价------------------------------------------------- 145.1 模型检验 ----------------------------------------------------------------------- 145.2 模型评价 ----------------------------------------------------------------------- 15参考文献 -------------------------------------------------------------- 16表格插图清单表1 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资料表 (7)图1 台风移动的平均方向 (6)图2 台风建模区域划分 (6)图3 基于统计理论台风风荷载评价过程 (6)图4 西北太平洋台风时间分布规律和对我国影响 (8)图5 我国主要受影响区域分布 (8)图6 历史台风中心压强与风速极值的回归分析 (9)图7 台风起点主要分布区域统计和模拟 (10)图8 各区域单位统计时间行进距离分布拟合 (11)图9 各区域转向角度分布统计 (12)图10 历史台风终点分布与累积终止频率 (13)图11 台风随机路径模拟 (14)图12 同一起始点影响区域检验 (14)图13 台风影响区域检验 (15)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摘要】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是世界台风发生最多的区域,我国亦是遭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在每年8月受强台风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特征分析

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特征分析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 中心, 北京 10 8 ) 00 1

要: 利用 中国气象局 整编 的 17  ̄2 0 年 台风数据 , 析 了2 0 年 西北太 平洋和 南 海海域 生 91 09 分 09
成 台风 在 空 间和 时 间上 的分 布 以及对 比 17 ̄2 0 年 气候 态所具 有 的特 征 。2 0 年 台风 生成个 9 1 00 09 数 较 常年偏 少 , 其登 陆个 数 较 多所 占总 数 比例较 大 。在我 国近 海 沿岸 一 带 , 海和 南海 沿岸 受 台 东 风 灾害 影 响较 大 , 中南 海沿 岸登 陆 台风 最 多。20 年 在 南部 沿 海登 陆 的 台风 有 7 , 其 09 个 比常年偏
个 。在 我 国沿 海登 陆 的台风有 9 ,比常年多 1 个 ~2 个 。各 月生成 和登 陆情况详 见表 1 。
收 稿 日期 :2 1 — 5 1 000—2 作 者 简 介 :黄 焕 卿 (9 0 ) 18 一 ,女 ,工 程 师 ,主要 从 事 气 候 短 期 预 报及 研 究 工 作 。E ma :h h ag me . v n - i q u n@n f g . l coo

3 在南海登 陆的台风较 常年偏 多
20 0 9年 ,在 西 太 平洋 和南 海 海 域生 成 的 台风 路径 大 致分为 3 :一是远 海转 向;二是 西行影 响 种 南 海 ;三是 西 北 行 影 响 台湾 海 峡 和 东海 。在 登 陆
我 国 的台风 中 ,除 0 0 号 强 台风 “ 93 莲花 ” 0 0 号 和 98
6 登 陆我 国的台风 降水较常年偏 多
为 1级。 0
岛 以及 福 建 浙 江 带 来 强 降雨 ,有 些 地 区降 水 量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联系人, qiex@
收稿日期: 2009-01-18; 接受日期: 2009-08-3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 KZCX2-YW-206)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专项经费资助
均取为 1600 km.
2 台风闪电的整体分布特征
对 2005~2008 年登陆我国的 1 1. 分析发现, 尽 管由于台风个例之间的差异造成闪电总数具有较大 的变化范围, 对于 800 km 范围内日平均闪电频数来 说, 最高可达 7496 fl·d−1, 最低的只有 613 fl·d−1, 日 平均闪电一般在 2000~3000 fl·d−1, 考虑到 WWLLN 对地闪 26%和总闪 13%的探测效率[15,16], 可以发现台 风中的闪电虽然低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的地 闪频数 260 次/5 min[19]和雹暴系统中的总闪频数 55 次/min[20], 但闪电活动仍然较多.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年 第 40 卷 第 2 期: 252 ~ 260
论文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的闪电活动特征
潘伦湘①②, 郄秀书①*, 刘冬霞①②, 王东方①, 杨静①
引用格式: Pan L X, Qie X S, Liu D X, et al. 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super typhoon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Sci China Earth Sci, 2010, doi: 10.1007/s11430-010-0034-y
台风虽不断移动, 但由于台风移速比较小, 时速 最高只达到 25 km(约 0.25 个纬距), 而闪电的发生又 具有瞬时性且发生频数相对较低, 因此, 取样时利用 从台风定位时刻至未来一小时发生的距中心 800 km 范围内的闪电来代表该定位时刻台风内的闪电. 在 台风初始时期, 由于每隔 6 h 才给出一次定位, 为了 得到每个小时台风的位置, 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 算出逐时的台风位置. 台风的直径一般为 600~1000 km, 最大可达 2000 km, 最小只有 100 km[18]. 本文所 选取的台风为强、超强台风, 根据数字台风网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提供的 MTSAT1R 静止卫星云图查看了 7 个台风云图, 台风直径平
摘要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定 位资料,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 2005~2008 年登陆我国的 1 个强台风和 6 个超强台风的闪 电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成熟时平均闪 电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三圈结构:眼壁上存在一个明显的闪电弱密集带(20~80 km), 而距离台 风中心 80~200 km 范围内闪电密度接近于零, >200 km 的外雨带中闪电又逐渐增加. 外雨带 中的闪电远远多于台风中心或者眼壁上发生的闪电, 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所占比例小于总 数的 1%. 若把距台风中心 100 km 范围内的闪电定义为台风眼壁闪电, 则在台风中心最大 风速急剧增大的阶段, 眼壁上的闪电爆发, 而在眼壁闪电爆发的几个小时后中心风速达到 最大值, 有个别台风在台风最强期间的前半段眼壁闪电爆发, 这对台风强度的预报有一定 的指示意义. 在台风减弱阶段, 中心闪电发生很少.
另外, 本文还利用了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定 位资料, 包括台风编号、时间(年、月、日、时)、位 置(中心经纬度), 台风中心最低气压, 中心附近最大
1) Solorzano N N, Thomas J N, Holzworth R H, et al. Global studies of tropical cyclones using 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S Annual Meeting 2008 in New Orleans, 2008
253
潘伦湘等: 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的闪电活动特征
平均风速, 台风移动方向, 台风移动速度等. 2005~ 2008 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 94 个热带气旋, 其中有 56 个发展成为台风. 所选的 7 个台风个例包括 0505 号 海棠(Haitang)、0513 号泰利(Talim)、0601 号珍珠 (Chanchu)、0608 号桑美(Saomai)、0709 号圣帕(Sepat)、 0813 号蔷薇(Jangmi)、0815 号森拉克(Sinlaku), 除了 0601 号台风珍珠是强台风(最大平均风速>41.5 m·s−1) 外, 其余 6 个均为超强台风(最大平均风速>51 m·s−1), 路径见图 1, 这 7 个台风在我国大陆及台湾登陆, 台 风登陆均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例如桑 美台风登陆时曾造成 483 人死亡, 138 人失踪, 直接 经济损失为 196.6 亿元().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年 第 40 卷 第 2 期
Jerry 在 18 h 内也只有 691 次地闪, 均远远少于飓风 Andrew. 两个飓风中的正闪比例远远高于探测网探 测到的平均值. Lyons 和 Keen[6]利用 LPATS 资料分 析了 1987 年一个靠近陆地但未命名的热带风暴、飓 风 Diane(1984)、Florence(1988)和飓风 Elena(1985)等 的闪电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Diane 和 Florence 两个飓 风中心的闪电在飓风剧增阶段闪电爆发. Diane 的闪 电主要集中在距飓风中心 200 km 以外的外雨带, 而 Florence 在眼壁附近闪电频率较高, 特别是在其增强 阶 段 就 更 明 显 . Molinari 等 [7]利 用 NLDN 资 料 对 1985~1991 年间大西洋上 9 个飓风的地闪特征进行了 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飓风的地闪频数最大可达 5700 fl·d−1, 最小接近零. 但平均而言, 飓风眼壁附 近有一个弱的闪电密集带, 眼壁外 80~100 km 范围内 存在一明显的小值区, 而外雨带(距飓风中心 210~ 290 km)则是闪电高发带, 眼壁闪电在飓风增强阶段 或者在最强阶段爆发. Cecil 等[8]利用 OTD 卫星闪电 资料分析了十几个热带气旋(TC), Cecil 等[9,10]利用 TRMM 卫星 LIS 闪电资料对 261 条轨道扫过的 45 个 TC 进行分析, 也得到了类似于 Molinari 等[7]的结果. 同时也发现大部分的眼壁闪电出现在强 TC 中(最大风 速>49 m·s−1. 另外发现, 眼壁上的闪电密度也比陆地 上的雷暴闪电密度要小. Squires 等[11]综合 LLDN, TRMM 卫星以及飞机探测(WP-3D)资料分析了大西洋 两个影响极大的 5 级飓风 Rita 和 Katrina, 发现在飓风 剧烈增强的阶段, 眼壁上的闪电爆发. Shao 等[12]利用 LASA 分析了 Rita 和 Katrina 飓风里的闪电活动. Solorzano等 1)利用 WWLLN 研究了 2 个大西洋飓风和 3 个西太平洋台风, 也都证实了 Molinari 等[7]的结果.
前人的研究得出一些富有指示性的结果, 使我 们对台风中的闪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 NLDN 探 测网只能探测靠近海岸的飓风, 卫星携带的探测器 (例如 OTD, LIS 等)虽可弥补地面闪电探测网的不足, 但由于卫星轨道扫过的区域和时间有限, 也只能了 解台风某一阶段、某一区域的闪电情况. 本文所利用 的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覆盖全球, 可以对闪电 进行实时观测, 弥补了常规定位网和卫星探测的不 足. 前人的大量工作主要针对于大西洋地区的飓风, 对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闪电活动分析还比较少.
Christian 等[3]利用 OTD 资料分析全球闪电发生的频 率及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陆地和海洋的平均闪电密 度近似为 10:1. Molinari 等[4]利用美国国家闪电探测 网(NLDN)获取的地闪资料对飓风 Andrew(1992)登陆 前后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根据闪电特征 把飓风分为 3 个区域: 眼壁区域、内雨带和外雨带. 主要集中在飓风眼壁区域和距飓风中心>190 km 外 围雨带中, 而 40~100 km 范围内地闪密度几乎接近于 零. 发现距飓风中心 300 km 以内的区域, 平均发生 地闪 4400 fl·d−1. Samsury 和 Orville[5]也利用 NLDN 资料分析了 1989 年的两个飓风 Hugo 和 Jerry 的地闪 特征, 发现其特征与飓风 Andrew 差别很大. 强飓风 Hugo 在 18 h 内仅发生了 33 次地闪、中等强度飓风
Lay 等[14]用 WWLLN 资料与巴西闪电探测网 (BIN)资料作比较, 发现 WWLLN 对地闪的探测效率 只达到 0.3%. Rodger 等[15,16]用 WWLLN 探测网与澳 大利亚闪电定位网(Kattron)做比较, 发现 WWLLN 对 总闪(地闪+云闪)的探测效率约为 13%, 对地闪的探 测 效 率 约 为 26%, 对 云 闪 的 探 测 效 率 约 为 10%. Jacobson 等[17]用其与 NLDN 及 LASA 作比较发现, 对 Ip>40 kA 的闪电, WWLLN 探测效率达到 4%. Rodger 等[16]最近把 WWLLN 与新西兰闪电探测网 (NZLDN)进行对比, 发现对 Ip>50 kA 云闪的探测效 率约为 10%, 这说明 WWLLN 对强闪电有很好的探 测效率. WWLLN 的探测精度约为 10 km, 时间精度 为 30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