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问题

合集下载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孙冷【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1(037)008【摘要】文章用热带气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五方面的特点:(1)编号最少,登陆比例最高;(2)生成时间集中,生成位置偏西;(3)强台风和短生命期热带气旋比例偏高;(4)初台偏晚,终台偏晚;(5)登陆前少后多,登陆地点相对集中。

另外,还对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1)东印度洋持续偏暖是导致编号热带气旋异常偏少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影响也是重要外强迫因素之一。

(2)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直接原因,%Characteristics and causation for tropical cyclone(TO activiti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and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n 2010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ata of TCs,reanalysis data ofNCEP/NCAR in this paper.TC activ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1) forming the least,and the highest percentages of landing,(2) concentrated and westward genesis,(3) higher proportion of strong TCs and short life cycle TCs,(4) the later for the first TC and last TC,and(5) TC landing fewer in July—August and more than normal in September,5 of 7 TCs landing on Fujian.The causes were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Firstly,the warm mode in the East Indian Ocean in 2010 was one of the key extra forcing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least TC genesis in WNP andSCS in 2010,especially the lag response of extratropical atmosphere to El Nino.Secondly,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bnormity was the key reasons. It showed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multi-factors including the larger and stronger North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extending abnormally west,the abnormally westward monsoon trough and large vertical shear anomalies.【总页数】7页(P929-935)【作者】孙冷【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相关文献】1.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J], 张飞成;任玉清;张永宁2.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J], 龚振淞;陈丽娟3.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强El Ni(n)o现象对其影响的初步分析[J], 殷明;肖子牛;李崇银;葛耀明;贾亦君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J], 杨亚新;夏剑东5.3套资料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比较分析 [J], 张冬娜;张翰;程旭华;陈大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风百问(110)

台风百问(110)

西行台风有何特点?

“西行”是指在太平洋以东洋面生成的热 带气旋一直受东风气流牵引,进入南海并多在 广东到越南一带沿海登陆。此时副热带高压势 力强盛,东西向的脊线稳定在25-30°N之间, 其南缘维持深厚、持续的东风气流。受东风气 流操纵,“西行”热带气旋以较快的速度向偏 西方向移动,少有偏转。
西北路径台风特点如何?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有哪 几种?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主要可分为西行、西北行、 转向路径三大类。 ①西行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经南海在 华南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这条路径移行的热带气旋, 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岛影响最大。 ②西北行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先后登 陆台湾和福建;或从菲律宾以东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硫球群岛, 在江、浙一带沿海登陆。该条路径的热带气旋对我国华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转向东 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路径。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除以上三种基本路径外,有时也会出现 比较复杂的特殊路径,如打转、摆动、停滞,等等。

台风灾害有何特点?
热带气旋所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是 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灾害 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给人类生活 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必须给予足够 的重视和重点的防御。 热带气旋有带来灾害的一面,也有带来充 足雨水和凉爽天气、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 一面。

与台风移动有关的副热带高压是 一个什么样的天气系统?

南北半球纬度30度附近各常年存在一个高 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居 西太平洋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准东西 向带状分布,其强度、位置和范围随季节的变 化而变化。夏季副高强度最强,常西伸控制大 陆,其它季节多数盘踞在海上。副热带高压是 大尺度天气系统,与同在一个大洋的西北太平 洋热带气旋比起来属于“大哥大”。热带气旋 的移动经常受到副热带高压边缘气流的引导。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引言西北太平洋地区经常受到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研究热带气旋的对流和降水特征对于了解其演变和发展规律,提高预报准确性以及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对流与降水特征展开研究。

一、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热带气旋是大气环流系统的一种强大而复杂的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

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

首先,海洋表面温度必须达到28℃以上,以提供充足的能量。

其次,大气环境要相对稳定,避免强垂直风切变的干扰,以保证对流层有效热量的输送和释放。

形成热带气旋的基本条件满足后,在某一海洋区域上空,通过热对流层和上层风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封闭环流,且沿着副热带高压脊移动,最后发展成热带气旋。

二、热带气旋的对流特征(一)热带气旋的云团结构热带气旋的对流主要体现在它的云团结构中。

根据卫星云图可以看出,热带气旋内部常常存在着大范围的云层和云簇。

其中,眼部通常是热带气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一个天空晴朗、风速较低的区域。

眼部周围是风眼墙,那里的风速最大、云团最密集。

离开风眼墙,云团逐渐减少,直到趋于平静的天空。

(二)热带气旋的对流发展热带气旋的对流主要发展在风眼墙和雨眼两个区域。

风眼墙区域是热带气旋中最活跃的地方,云层受到强烈强迫上升,伴随着大范围的雷暴和降水。

在风眼墙区域,垂直上升的气流和旋转气流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了对流的发展。

雨眼区域是热带气旋的另一个特征,云层密集,降水强度大。

尤其是在热带气旋的盛行阶段,雨眼区域往往会出现明显的降水带。

三、热带气旋的降水特征(一)热带气旋季节降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降水特征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

在夏季,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在热带气旋路径上。

热带气旋的降水对于我国的江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降水量来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修改稿时间 : 2 0 0 7年6月1 7日; 2 0 0 7年8月1 6日。 初稿时间 :
现代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前沿学科 研 讨 会 的 论 文 集 “
[ ] 1 前沿与展望 ” 写祝词 , 他的这个倡议迄今仍然 得到
大气科学有关院校 、 研究机构和业务单位的支持 , 他 所提出的 中 国 大 气 科 学 重 大 研 究 方 向 还 在 继 续 发 在他仙逝之后又召开了第三 、 四届全国大气科学 展, 前沿学科研讨会 。 我作为聆听过谢义炳院士亲自授课的北大地球 物理系的一名学子 , 并长期得到他关心 、 指导和启发 的学生 , 我和我的学生从 2 致 0 世纪 8 0 年代中期起 , 力于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力变化及其对季风和台风活 动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 。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西 太平洋暖池热力作用下季风变异对台风活动年际变 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 而全球约三分之一 中国处于西太 平 洋 的 西 岸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 北京 , 1 0 0 0 8 0
摘 要
/ TWC 的热带气旋资料 、 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 及 S c r i s海 洋 研 究 所 的 海 温 资 料 分 析 了 西 利用 J p p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 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 结果表明 , 西北太平洋 T T C) C 移动路径有明 显 的 年 际 变 化 并 西北太平洋上空 T 影响中 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 。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 , C 移动路径偏西 , 相反,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 西北太平洋的 T 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 国的台风 个 数 偏 多 ; C 移动路径偏东, 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 。 本研究以西 太 平 洋 暖 池 处 于 冷 状 态 的 2 多, 0 0 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 的2 0 0 6 年的西北太平洋 T C 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 一 分 析 结 果 并 从 动 力 理 论 方 面 分 析 了 在 西 太 平 洋 暖 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 R 的 影 响, 池不同热状态下 , o s s b T D 型 波 动) y重 力 混 合 波 转 变 成 热 带 低 压 型 波 动 ( 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 T 当 C 生成位置 与 移 动 路 径 年 际 变 化 的 影 响 机 理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 , 季风槽偏西 , 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 对 流 层 低 层 R o s s b D 型波 y重 力 混 合 波 转 变 成 T 动的位置也偏西 , 从而造成 T 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 相反,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 季 C 生成平均位置偏西, 风槽偏东 , 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 R 以及 T 从 o s s b D 型波动的区域 , C 生成的平均位置 都 偏 东 , y 重力混合波转变成 T 而导致 T C 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台风 , 移动路径 ,年际变化 ,西太平洋暖池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确定及分布特征侯曾译(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河南分局,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文章利用1980年~201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的计算确定,并分析快速增强个例的时空分布特征。

主要结果有:(1)在西北太平洋海区,选取-30hPa/24h作为快速增强热带气旋的阈值最恰当;(2)120°E~140°E、12°N~20°N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3)9月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数最高的月份,11月是最易形成热带气旋的月份。

【关键词】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中心气压【中图分类号】P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8)05-0025-05Deter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Abstract: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hreshold vale of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wa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using the best route data of CMA - STI tropical cyclone from 1980 to 2011 provided by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 was analyzed. 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 (1)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30 hPa/24 h is the most threshold value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 (2)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is highest in the areas of 120 °E~140 °E and 12 °N~20 °N ; (3) September is the month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and tropical cyclones is most easily formed into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 in November.Key words: Tropical cyclone; rapid intensification; threshold value; central pressure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地面风环流的非锋面性的天气尺度系统,总是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1]。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其中,热带气旋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太平洋地区尤其活跃。

研究热带气旋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气候现象的认识,并为灾害预防和气候调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进展。

一、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近年来热带气旋的频次和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热带气旋的频次正在逐渐增加。

而且,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的强度也在增强,尤其是超强台风的数量在逐年上升。

这些变化对于相关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除了活动变化外,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研究发现,热带气旋路径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路径逐渐向西岛弯曲,造成了一些地区长期遭受热带气旋侵袭的风险增加。

而且,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在移动过程中的速度也在逐渐增加,这增加了对于热带气旋的预测和防御的难度。

三、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海域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了热带气旋的发生几率。

此外,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也会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太平洋地区风场和海温异常,进而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热带气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气旋的频繁发生和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热带气旋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风和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热带气旋还可能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灾害的预测和防御能力,为相关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

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6J u n.,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6-0610-07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陈光华,黄荣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摘 要:热带气旋和台风是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之一。

近20年来,对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成为台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研究回顾,揭示了造成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包括低频振荡、季风槽和西传赤道波动、E N SO和Q B O现象等,这些系统主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上空的环流,而影响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登陆我国台风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

还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和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此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了季风槽区能量交换、不同海域动力过程、赤道波动演变,以及热带气旋的季节和更长时间尺度的预测。

关 键 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每年在热带西北太平洋、热带大西洋和孟加拉湾海域发生数十个风速超过17.0m/s的热带气旋或热带风暴。

热带气旋和热带风暴,由于会带来狂风和暴雨以及风暴潮,故会给受影响的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全球突发性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西北太平洋(W N P)是全球唯一的一年四季都有热带气旋(TC)或热带风暴生成的海域。

每年在此海域年平均气旋生成数为30个左右,约占全球热带洋面上热带气旋年生成总数的1/3。

这其中有80%发展成为(最大风速超过32m/s)热带风暴(台风)。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摘要】通过卫星云图、海洋热状态和环境流场条件,分析了2015年7月上旬连续产生于西北太平洋的3个热带气旋成因,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从云图特征分析得知,这3个热带气旋都孕育发展于一条纬状分布的热带辐合带中;在2015年7月持续增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160°E以东的中东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大范围增温,对于这3个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并且导致了季风槽的东扩;季风槽中的对流不稳定、水汽条件、高低层相对涡度垂直切变以及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影响这3个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热带气旋;厄尔尼诺;季风槽【作者】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多发海域,由于海上观测资料不足以及对TC生成的物理机制缺乏认识,目前对于近海及登陆类TC活动研究较多,而对于深远海TC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1],海上TC的发生发展仍然是大气科学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2]。

Gray[3]和陈联寿等[4]概括了4个有利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它包含高于26℃的海表面温度(SST)、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及高相对湿度、对流层低层有强气旋式绝对涡度和高层反气旋式相对涡度、弱水平风垂直切变。

其中,前两项为热力条件,后两项为动力条件。

对于西北太平洋上TC生成的影响因子,不少研究[5]都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位置和强度对于此区域TC生成有重要影响,并表明了西北太平洋上70%以上TC的生成与季风槽有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在扩大,热带气旋作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人类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

本文从热带气旋信息基础要素之间相关性关系,以及构建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模型和对热带气旋等级标准的评估与优化展开讨论。

针对问题一,基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数据,利用相关性和显著性指标分析各信息要素间相关性水平,分析出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的相关关系,以及其相关关系程度。

针对问题二,根据所给数据中历年台风发生次数,建立台风发生次数模型,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图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优化,使得模型拟合度最高。

经分析近年来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整体呈震荡趋势,在最近三年有所上升,并根据此模型预测2014年发生频率为21次。

针对问题三,经过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国家等级划分标准过于单一,无法准确评估热带气旋,因此本文引进多项指标作为评定标准。

首先将热带气旋各信息要素进行聚类,从而简化信息要素,再根据简化后各要素对数据进行聚类,依据各类的指标,将其划为四类,接着对所划分标准与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比对和考证,说明划分标准的可靠性。

关键词:相关性、曲线拟合、聚类1.问题的重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2.模型的假设(1)假设附录所给数据真实可靠;(2)假设数据足够精确,能够放映出改热带气旋的各项指标;(3)假设附录中测量的数据有足够的依据。

3.符号说明符号含义x年份y台风发生次数4.问题的分析4.1 问题一的分析问题一是在给定326条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的基本数据,和11项基础信息下的不同数据的分析,寻找基础信息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程度。

其关键在于分析各个基础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性。

因此,本文拟用相关性和显著性这两个指标对各个因素逐一分析,找出存在的相关关系并求出相关关系程度。

4.2 问题二的分析问题要求根据所给数据中历年台风次数判断近年来台风次数的趋势,并预测2014年的台风次数,即需要建立与年份相关的台风次数预测模型。

因此,建立以年份为x轴与以台风次数为y轴坐标轴,在此坐标轴上画出年份与台风次数的散点图,观察并考虑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图像,即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值平方和达到最小。

在次基础上改进模型,判断比较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2R。

2R介于0和1之间,越接近1,回归拟合效果越好,一般认为超过0.8的模型拟合度比较高。

4.3 问题三的分析本文问题三在于讨论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是否合适,经过问题一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家制定的等级标准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只以最大风速为参考标准,因此本文考虑引进多项因素作为评定标准,从而更加客观的评定热带气旋等级,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一求解结果,利用SPSS软件将热带气旋的基础信息要素进行聚类,从而简化信息要素,再利用简化后信息要素将数据资料进行聚类,从而分为三类,并根据每类特点制定等级划分标准,再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比对考证,证明划分标准的可靠性。

5.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Step1:Pearson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它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如衡量国民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身高和体重、高中成绩和高考成绩等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值域等级的解释(见表 1 )表 1 相关系数和值域等级系数值域等级解释0.8-1.0 极强相关 0.6-0.8 强相关 0.4-0.6 中等程度相关 0.2-0.4 弱相关0.0-0.2极弱相关或无相关Pearson 计算公式:i i cov(X ,Y )cov(X ,X )cov(Y ,Y )i i i i i R =展开得:2222=N X ()()i i i ii i i i i N X Y X Y R X N Y Y -⎡⎤⎡⎤--⎣⎦⎣⎦∑∑∑∑∑∑∑其中i X 、i Y 代表各个基础信息要素,i R 代表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的Pearson系数。

Step2:显著性水平P 检验显著性的含义是指两个群体的态度之间的任何差异是由于系统因素而不是偶然因素的影响。

我们假定控制了可能影响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的所有其他因素,因此,余下的解释就是我们所推断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不能够100%保证,所以有一定的概率值,叫显著性水平。

显著性水平是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内,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显著性是对差异的程度而言的,程度不同说明引起变动的原因也有不同:一类是条件差异,一类是随机差异。

它是在进行假设检验时事先确定一个可允许的作为判断界限的小概率标准。

P 值的理解: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用SAS 、SPSS 等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假设检验,在假设检验中常见到P 值( P-Value ,Probability ,Pr),P 值是进行检验决策的另一个依据。

P 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 < 0.05 为显著,P<0.01 为非常显著,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小于0.05 或0.01。

运用显著性水平P检验来分析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可能性大小。

Step3:模型求解依据上述原理结合附录1中数据,将不完整数据补全空数据以0代替,寿命统一换算为小时单位,经过SPSS程序依次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如下:表 2 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性相关性最低气圧(hPa) 最大风速(kt)暴风域最大半径(nm)强风域最大半径(nm)强风域最大直径(nm)移动距离(km)寿命(h)平均速度(km/h)维度幅度经度幅度最低气圧(hPa) 1 -.978**-.784**-.502**-.549**-.721**-.753**.067 -.602**-.571**最大风速(kt) -.978** 1 .778**.467**.511**.727**.754**-.045 .600**.586**暴风域最大半径-.784**.778** 1 .711**.736**.690**.647**.019 .628**.510**强风域最大半径-.502**.467**.711** 1 .965**.559**.493**.073 .568**.340**强风域最大直径-.549**.511**.736**.965** 1 .587**.538**.044 .575**.375**移动距离(km) -.721**.727**.690**.559**.587** 1 .848**.231**.825**.771**寿命(h)-.753**.754**.647**.493**.538**.848** 1 -.213**.656**.681**平均速度(km/h) .067 -.045 .019 .073 .044 .231**-.213** 1 .253**.163**维度幅度-.602**.600**.628**.568**.575**.825**.656**.253** 1 .380**经度幅度-.571**.586**.510**.340**.375**.771**.681**.163**.380** 1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最低气压与其他九种基本信息要素呈负相关,其中与最大风速、暴风区域最大半径、强风区域最大直径、强风区域最大半径、移动距离、寿命和经纬度相关性较大。

最大风速除与最低气压和平均速度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除与平均速度外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暴风域最大半径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除与平均速度外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强风区域最大半径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除与平均速度外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强风区域最大直径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除与平年份与台风次数的散点图05101520253035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年份台风次数次数均速度外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移动距离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寿命除与最低气压和平均速度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平均速度除与最大风速和寿命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与移动距离、寿命和经纬度显著相关。

维度幅度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经度幅度除与最低气压呈负相关,与其他因素呈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

5.2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Step1:建立以年份为x 轴与以台风次数为y 轴坐标轴,在此坐标轴上画出年份与台风次数的散点图图 1观察易知,台风次数呈上下震荡趋势,因此,考虑采用三角函数拟合图像。

Step2:首先考虑采用较为简便的三角函数拟合,因此选择函数()()()0111 f x a a cos x b sin x ωω=++利用MATLAB 曲线拟合工具箱,可得到拟合图像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1416182022242628xyy vs. xuntitled fit 1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1416182022242628xyy vs. xuntitled fit 1图 2 ()1f x 的函数图像其中()()()1 24.340.4282 2.456 2.681 2.456f x cos x sin x =--,20.2244R = 因此,可知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2R 较小,拟合效果较差,不符合问题所需的预测模型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