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旋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5°N~20°N的纬度带内,南海中部海面、菲
律宾以东海面和关岛附近海面是主要发生源地;平均每年发生热带风暴(Tropical Strom,TS)等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23.5个,较常年平均偏少;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以西行、西北行和转向路径为主,占所有路径出现频数的80%以上,
上,出现狂浪和狂涛的概率在95%以上&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4
文献标志码:A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YANG Yaxin, XIA Jiandong (Department of Navifation,Nanton/ Shippin/ Colleee,Nanton/ 226010,China)
第42卷第-期 2019 年 6 月
文章编号:1000 -4653(2019)02-0114 -06
中 国航海
NAVIGATI0N 0F CHINA
Vol. 4- No.2 Jun. 201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杨亚新,夏剑东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系,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为掌握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利用2006—2015年热带气旋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
其中转向路径频数最多;热带气旋的移速与纬度关系密切,在东风带中移速较慢,进入西风带中移速加快;平均每
年约有8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少于常年平均;热带气旋10级和7级以上大风圈半径平均值分别约为100 n mile
和200 n mile;热带气旋最大波高与其强度关系密切,中心气压低于950 hPa的强热带气旋,平均最大波高在8 m以
热带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
对 西 北 太 平 洋 热 带 气 旋 的 活 动 规 律 作 了综 合 评 述 , 单 回 顾 了 热 带 季 节 内 振 荡 ( O) 征 和 厄 尔 尼 诺 / 简 MJ 特 南
方 涛 动 ( NS 特 征 以 及 两 者 间 关 系 , 系统 地 总 结 了 近 年 来 国内 外 学 者 关 于 MJ 和 E O对 西北 太平 洋 海 域 热 E O) 较 O NS
气旋 活动 也具有 和 E O循 环 相 近 的 3 NS ~4年周 期 的年际 变化 。此 外 , 国是 受 台 风危 害最 为 严 重 的 我
低 南方涛动指 数 特征 , 包括 赤道 东 太平 洋 暖水 ( l 又 E
Nio 和冷水 事 件 ( aNia , 这 些 事 件 发 生 都 有 n) L n )且
间尺度 介于月 、 季之 问 , 因而与 长期 天气 变化 和短期
旋 , 中 8 %发 展成 热带 风暴 或 台风 。热 带 气旋 生 其 O 成 存 在显 著季 节变 化 , 秋 两 季 集 中 了全 年 热带 气 夏 旋 频 数 的 8 。热 带 气 旋 生 成 时 间 也 呈 活 跃 期 及 0
Wa e 环 流 , 致 赤 道 西太 平 洋对 流 活 跃 区东 移 到 l r k 导 中太平洋 , 雨 区东移 l 。同 时 , 1 n 年 西太平 洋 多 _ 7 ] E o Ni
3 年 的准周期 。因此 , ~7 近年来又将 E O事件称 为 NS
E S N O循 环 , 暖 状 态 和 冷 状 态 的 循 环 出 现l 。 即 | 5 ]
E O NS 是全球海洋 和 大气 相互作 用 最强 的信 号 , 其爆
发结束 时间 、 发展 阶段 和强 度及类型 的不 同都 会对全 球气候带来 明显影 响 , 对热 带太平洋 地 区影 响最为直 接和强烈 , 与赤道 中、 太平 洋 的增 暖 和信 风减 弱密 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区域气候漂移及成因初步分

SHI Yunhao1, LEI Xiaotu2
(1.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2.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030)
(3) 西北太平洋环境风垂直切变(VWS)的弱切变区向西向南的气候漂移和海表面温度正距平区域的向南扩展是导致发生
RI 的 TC 最北纬度显著向南漂移的可能原因,发生 RI 的 TC 最南纬度向北的漂移则可能与高海表面温度(SST)向北扩展密
切相关。(4) RI 集中区的 200 hPa 高空辐散变强、850 hPa 水汽输送加强等有利环境场条件的叠加,也对 RI 集中区的气候
Abstract:Based on the tropical cyclone data from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STI) and the NCEP reanalysis monthly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9-2015,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drift of rapid intensification (RI) concentrated area in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has be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frequencies of RI process and TC with RI process occurring both declined gradually. Additionally, the proportions of RI process duration to TC lifetime and TC with RI process occurring to total TC decreased. (2) The northernmost edge moved southward, the southernmost edge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whole RI concentrated area moved northward and shrunk. The westernmost edge moved eastward, the easternmost edge moved westward and the whole RI concentrated area moved westward and shrunk. (3) The domain of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drifted westward and southward, and the domain of positive anomali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extended southward. These are the two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northernmost latitudes when RI process occurs in TC activit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Meanwhile,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southernmost latitudes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high SST. (4) The combined effects from both the enhanced air divergence at 200 hPa and the intensive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at 850 hPa in the concentrated area also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drift in RI concentrated area. Key words: tropical cyclone; rapid intensification; climatic drift; typhoon climate; climatic change; cause analysis
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卢劲展;刘静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09(26)4
【摘要】本文对美国飓风中心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仅福建宁德-浙江宁波之间沿海及台湾岛可能受到超强台风的袭击,其他沿海区域则未见有超强台风影响.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极端天气经常被刷新,超强台风很有可能在120°E以西出现.28℃以上的海温、高空小的风速切变、有利的环境背景、强的暖洋流形成的高海温区、低纬度星罗棋布的岛屿及南半球强冷空气活动形成强的向北越赤道气流等因素是西北太平洋比其他洋域发生更多热带气旋、更多超强台风活动的重要原因.【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卢劲展;刘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福建省莆田市气象局,莆田,351100;福建省莆田市气象局,莆田,351100;福州市气象局,福
州,350014;(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4
【相关文献】
1.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J], 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
2.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 翟方国
3.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J], 钟颖旻;徐明;王元
4.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张超;张庆红
5.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石先武;方伟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带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综述

热带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综述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2(40)1【摘要】A brief review is mad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nd ENSO (El-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e modulation impacts of MJO and ENSO on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ies are summarized, involving the impact on TC formation, intensity, track, lifespan, etc. The respective dynamical mechanisms,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s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briefly as well.%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作了综合评述,简单回顾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特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和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包括源地、频数、路径、强度、生命期和登陆等几个方面,并简单讨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总页数】9页(P65-73)【作者】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ENSO事件对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刘子杨2.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陶丽;程守长3.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 [J], 曹智露;胡邦辉;杨修群;王学忠;何雪松;谭言科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与MJO的联系 [J], 何洁琳;段安民;黄永森5.MJO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J], 赵威;赵海坤;韦志刚;郑志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2000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
2西北太平洋TC活动与AO、AAO的变化特征
1979-2019年,西北太平洋生成TC共1237个,其中1979~1994年生成的TC偏多,年均生成34个 TC, 1989年和1994年达到峰值40个,远高于气候平均值;1995~2019年TC频数有下降趋势,年均生成 28个TC, 1998年和2010年分别仅生成21个和8个,远低于气候平均值(图1 (a) ) .TC生成主要月份集 中在6~11月,1~4月生成的TC仅占总频数的6.71%, 41年来8月份生成的TC共261个,2月份仅生成11个. TC生成源地在经度和纬度范围都存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10。N~18.3° N、127° E~150° E. TC生成的纬度分布存在的季节性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密切相关,体现了TC生成与活动的本质是地球 表面能量的运输与平衡的过程閃.不同强度的TC频数特征为TS>TY>S-TY>SUPER-TY>TD,随着TC强度的 增强,TC的生成源地越偏东偏南.
范丽君等分析AO指数(AOI)和AAO指数(AAOI),发现在空间上两者都具有明显环状结构、在时 间上各季节有不同位相变化特征巴此外,A0在北半球夏季与冬季存在较大的时空特征差异,夏季A0从
收稿日期:2021-03-03 作者简介:陈仁容(1987-),女,重庆巫山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地貌与气候.
第39卷第3期
陈仁容,梁嘉欣,戚子琪,等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75
1970年左右开始出现准2年周期振荡吟現基于ipcc AR4耦合模式的模拟预估,AO和AAO在全球变暖背景
下将持续增强吧两大涛动的位相配置也受到关注,AO、AAO的反位相变化主要受到AO异常的影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1-32 ;修 订 日期 :2 1-12 0 1 —2 0 0 10—8
资 助 项 目:国家重 点基 础 研究 发展 项 目(06 B 0 60;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0 7 03 ;教 育部 博 士点 基 金(0 8 24 02共 同资 助 2 0c 4 3 o) 4 7 54 ) 2 0 08 0 2) 通 讯作 者 : 江静 ,女 ,湖 南 省人 ,教 授 ,博 士 ,主要 从 事气 候 变化 与气 候 模拟 的 研究 。E m ij nj j. u n - al i g@nue . :a dc
文章 编号:1 0 —9 52 1)10 0 —1 0 44 6 (0 20 .0 11
西北太 平洋热 带气旋 迅速增 强特征及 其影响 因子
梅双 丽 ,江静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9) 103
摘
要:选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C2 小时风速变化累积频率达 9% T )4 5 所对应的 1. m s 5 /作为迅速增 4
1 引
言
北 太 平 洋 上 充 足 的 水 汽 随 西 南 气 流 卷 入 T 内 C
部, 供给 T 能量 , C 使其迅速加强[e oa 等[ 3 s t ]B r ]
热 带气 旋 迅 速 增 强 ( ) RI 尤其 在 近 海 岸 加强 成 较 强风 暴后 登 陆 ,会 造成 严重 的生命 财产 损 失 。 目前热 带气 旋 强度 预 报远 没有 路 径预 报 准确 ,强 度 变化 特别 是 迅速 增 强 的预报 误 差很 大 ,主要原 因在于 对支 配 热带 气旋 (C 的 内核过 程 和 T 与 T ) C
2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T 本身特征和 内核作用对 R C j的影 响也非 常重
要 ,T 强度 变 化取 决 于这些 因素 的共 同作用 , C Jn s等 [讨 论 了影 响飓 风 Ei 度 的 因素 包括 oe ] r n强 环 境 和 内核条 件 。 ldy等 【检 验西 北太 平 洋 台 Hol a i ] 风 的迅 速增 强 ,发 现足 够深 的暖 水 ,T 在 夜 间 C 发展 和具 有较 小 的眼尺 寸是其 有利 条件 , De r 等 [研 究 大西洋 上 T Mai a ] C发 现最 大 的 4 8小 时增 强 率发 生有 利 条件 为 :较 小 T 尺寸 、离 最 C 大 潜在 强 度较 远 、较 快 的增强 史 、低 垂直 风切 变 和 弱 上层 强迫 。基 于 以上 研 究 ,本文 继续 寻 找有
T C迅 速加 强有 利 的大 尺 度环 境条 件 的研 究很 多 , De r Mai [发 现 大 西洋 上 弱垂 直 风 切变 、弱 上 a等 ] 层 强 迫 和离 最 大 可 能强 度 ( T较 远是 增 强 个 例 MP ) 的有 利环 境 ,之后 ,K pa [还发 现 暖 S T和 al n等 2 ] S
检验了飓风 O a 19) p 1 9 5,发现其迅速增强是由于 (
上 层 急流 入 口区赤 道一 侧 的辐 散增 强 ,垂 直风 切 变较 弱 ,以及其 经 过 暖 的海 洋 涡旋 时 热量 和水 汽 通量 增加 的共 同作 用 。Veta 等 【 现 ,西 北 nhm 5 ] 发
大尺度环境相 I 的标 研 u个例 的基本 特征以及 T 自 C 身特征 因子 与环境 因子对 R 的作用 。结果 表明 ,T I C迅
速增强过程 的持 续时间平均为 3 时 ,最长可达 7 3小 8小时 ,并且 T C经过迅速增强过程几乎都达 到了台风级 别 以上 , 中 ,一半 以上达到 了强 台风级别 以上 。对 比迅速增强(j和非迅速增强(o . I 其 R) n nR ) 个例得到 ,R1 个例 相对 于 n nR 个例发生 区域偏 南偏 东 ,两者的移动速度没有 明显差 异 ,但 R 个例有较大 向西移 动分 量并 且 o —1 1 前 l 2小时增强较大 ;相对 于 nnR 个 例 ,R 个例离最 大潜 在强度较远并且发生在较暖水 区和 5 %~7 %的 o.1 1 5 5 低层相对 湿度的条件下 ;R 个例发生在较小 的垂直 风切变和较弱 的对流层上层东风气 流情况 下 ,由上 层槽 或 1 冷低压 引起 的强迫弱于平均状况时 R J较易发生 。T C前 1 2小时强度变化( VMX) D 、海表面温度(S ) S T 和垂 直 风 切变(HR 是影 响迅速增 强的主要 因子 ,当 D S ) VMXI63 s R 发生 的可 能性最大 , > - m/ 时 j 达到 1 . 72 %。当有若
最 大 ,可 达 6 .%。 67
关
键
词:气候 学 ;热带气旋迅速增强 ;统计方 法 ;影响因子 ;可能性
文献标识码 :A Do:1.9 9 .s. 0 —9 5 0 20 .0 i 03 6  ̄i n1 44 6 . 1 .1 1 s 0 2 0
中图分类 号:P 4 44
较大的低层相对湿度有利于发生 R , 中, I其 在西
太平洋上迅速增强 以低层季风辐合为特征 ,以分
裂 的上层 流 在 T C北 边 流人 中纬 度 西风 带 , C南 T 部 流人 副赤 道 槽 为开 始标 志 。 以上表 明 环境 流在
天气 时间尺度上对 迅速增强起着 至关重要 的作 用。 除了大尺度环境条件对 R 的作用 , j 其它一些
干个影 响因子共同起作用时发生 R 可能性显著增加 ,其中以较大的前 1 小时强度变化( V >6 / 、 I 2 D MXI . m s 3 )
较 高 的海 表 面温度 (S S T≥2 . c ) 94 C 、较 弱的垂 直风切 变(HR≤59 m/ 、较小 的相 对涡旋 角动量 通量辐 合 s . s ) (E C≤一 .m/ ・ ) RF 1 ( d 、偏东经度( O I 18 ) 6 s) L N> 3 .o 和低纬度( A 2E L T≤1. N 共 同作用 时 , J 生的可能性达到 67。 ) R发
第2卷 第 1 8 期 21 0 2年 O 2月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V 1 8 No 1 b. . 2 .
Fe , 2 2 b. 01
J OURNAL TROPI oF CAL ETEOR0LOGY M
梅 双 丽 ,江静 .西北 太平 洋 热带 气旋 迅速 增 强特 征及 其 影 响因 子[] 热带 气 象学 报 ,2 1 ,2()11 J_ 02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