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前言《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性质为本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为Z7110X0033,英文名称为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编写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从事该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提供一个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范围的概要性提纲,以作为其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该课程将系统讲授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演进历程,内容包括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学科状况与特点,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先秦诸子时代的各大政治思想流派,中国专制天下时期(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等。

该课程每周授课时数为 3 课时,总授课时数为一学期48 课时,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特色所在。

导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导论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领域和主题,还要使学生对于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的历史阶段性分期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或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方法与意义。

导论授课时数为8 课时。

一、学科对象与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政治思想史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概括地讲,政治思想史的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可以说,政治思想史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另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其研究范围,如:政治哲学,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等。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知识点 -回复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知识点 -回复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知识点-回复摘要:一、政治学基本概念1.政治学定义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政治学2.中世纪政治学3.近现代政治学三、政治学的主要分支1.政治理论2.政治制度3.政治行为四、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1.政治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2.政治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政治学在中国的当前研究热点正文: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学科。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思想等。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分析等。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政治学主要是对国家治理、君主制和城邦制度的探讨。

中世纪,政治学受到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主要研究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近现代,政治学逐渐独立,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分支。

政治学的主要分支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政治理论主要研究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主要研究国家制度、政府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行为主要研究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决策等。

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富有成果。

早期,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政治学的影响,研究内容集中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方面。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当前,政治学在中国的研究热点包括国家治理、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等。

总之,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借鉴西方政治学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体系。

目录-《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目录-《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第四节 改良主义、 无政府主义和东方文明救国论 一、 胡适的改良主义 二、 黄凌霜等的无政府主义 三、 杜亚泉的东方文明救国论
◆小 结 ◆结 语 ◆阅读文献 ◆后记
◆第二节 王通 “三教可一” 的政治思想 一、 “三教可一” 论 二、 王道政治与仁政主张
◆第三节 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一、 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对隋亡教训的总结 二、 仁政思想 三、 法治思想 四、 谏议思想与政策主张
◆第四节 韩愈以 “道统” 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道统论的政治意义 二、 尊君主张
一、 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二、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三、 地主阶级改革派政治思想的变化
◆第二节 龚自珍的 “自改革” 政治思想
一、 “通经致用” 的经世思想 三、 挽救衰世的社会改革思想
二、 “讥切时政, 诋排专制” 的社会批判思想
◆第三节 林则徐的 “经世” 思想
一、 禁烟思想 二、 “用民心, 恃民力” 以反抗侵略的主张
◆第八节 唐甄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学即其政, 政即其学” 的思想主张 用为生民之命” 的养民思想
二、 对专制君主的反思与批判
三、 “财
◆第九节 戴震以批判理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对理学的批判目 二、 “体民情”、 “遂民欲” 的政治理想
◆小 结
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西周初期的 “敬天保民” 思想 一、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周公的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
◆小 结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王室衰微与社会秩序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序: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1、时间跨度:1840—19192、内容:政治思想是对政治的理论思考,它的存在形式是观念和理论。

(中国强调“政”是治国之道,即统治者用什么方法和什么人来管理国家;西方强调是政治是人们为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强调权力的起源、合法性和分配,政治思想就是对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见书第2页)3、意义:政治文化是当今中国的热点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特点1、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强势的影响,各种救国方案都是西方某一政治理论或实践的中国版。

2、政治思想或理论数量多、变化速度快,各种理论的生命周期都不长。

3、知识分子在近代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知识分子的思想、信念和处事方式对政治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清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界1840年中国社会从古代进入近代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外因是国外列强的侵略,内因是清政府统治的脆弱,请政府的脆弱从二方面表现出来,一是清朝中期政治统治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有社会危机的迹象;二是清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多种流派,有价值观分裂的迹象。

第一节清朝中期政治统治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有社会危机的迹象一、人口压力。

1835年,全国人口达到3.5亿,但是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百姓生计困难。

二、财政压力。

清政府年收入为5000-8000万两白银,这些钱刚刚够政府的日常开支,没有结余。

三、行政压力。

清政府的官员人数众多,官员以贪污着称,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

第二节清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多种流派,有价值观分裂的迹象一、理学居正统地位,但是社会和学术界并不重视理学是官方的学问,科举考试以朱子的书为标准,所以又叫宋学。

1、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理论潜力基本被挖掘出来,在它的体系内很难有所发展。

2、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凸现,理学对个人欲望的压制越来越不合时谊,这些造成了理学的衰落。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小 结 ◆结 语 ◆阅读文献 ◆后记
◆第二节 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一、 天道观 二、 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 三、 通变救弊之策 四、 均田安民、 地尽国用的思想 五、 “强兵” 之策
◆第三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 五行说 二、 “变祖宗之法” 的政治主张 三、 “众建贤才” 的思想 四、 均平思想与理财主张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天人合一” 论 二、 “为万世开太平” 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 恢复宗法与分封的思想主张
三、 “开眼看世界”
◆第四节 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 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二、 兴利除弊的变革思想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 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及其影响
◆第二节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一、 反清思想 二、 “小天堂” 理想及其实现举措
◆第四节 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一、 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二、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三、 “统物通变” 的政治调节思想
◆第五节 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
一、 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二、 民本思想与 “倡四维”、 兴教化的主 张 三、 礼法兼施与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节 枟淮南子枠 中的黄老政治思想
一、 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 二、 “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 的制度调 节主张 三、 兼容仁义与法势术的治国之道
◆第八节 唐甄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学即其政, 政即其学” 的思想主张 二、 对专制君主的反思 与批判 三、 “财用为生民之命” 的养民思想
◆第九节 戴震以批判理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对理学的批判目 二、 “体民情”、 “遂民欲” 的政治理想
◆小 结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它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探索实现国家统一的途径,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 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 人,受 业于子思门人。其生活年代约与 梁惠王、滕文公同时。孟子曾经 在齐、鲁两国做过客卿,但时间 都不长。他曾效法孔子带领学生 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接 受。后来退隐,与其学生万章等 人作《孟子》七篇。
相。 在用人原则上,荀子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根据人的才
能决定取舍。
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实行富国富民的政策。
他认为,足国、富民是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责任, “ 王者富民”。
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荀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前 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何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 :
在战国儒家看来,王道就是 以仁义道德治国,并因此获 得民众广泛支持的政治。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他认为,统治者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道义优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 益的主观动机。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所以要道义优先,是因为道义 之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 。
一、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 爱。“兼相爱” 便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的 途径。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 “非攻”。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 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具体理由有: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第一篇: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他从“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事实中,看到了 群众的力量,进一步认清了清朝统治的腐朽和力量 的虚弱。
冯云山在紫荆山地区开创的兴盛局面更给洪秀全极大的鼓舞 。反清思想迅即上升为他思想意识的主流。
这一时期撰写的《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明确阐述 了他的反清思想。至此,他的反清思想正式形成。
就当时的政治现实来说,“阎罗妖”就是指清朝皇帝,而“ 妖徒鬼卒”指的是清朝的官吏及一切效忠和追随清朝的地主 阶级。
洪秀全还从宗教的角度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正义性。
洪秀全自命是“皇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凡间人民的主宰 ,号召人民起来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这种天受命”的神话故事中。
二、变法自强的具体内容
为了改变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洪仁玕明确主 张学习西方,从而实现既迅速改变不利局势、又逐渐促使国 家富强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今之日,出死入生,任各军而事权不一也。事权不一 ,虽久安长治之国犹未可保”。
为此,应施行以下措施: 一是“禁朋党之弊”,严禁拉帮结伙。 二是“权归于一”, 且上下情通。 三是适宜君主决断的一定交由君主决断,不适宜君主决断的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 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严重的社会危机
社会矛盾尖锐,人口暴涨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土地问题;地 主阶级与农民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由于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幅减少,以及政治腐 败、列强入侵、水旱灾害频发,民众生活状况不断恶化, 从而产生了大量饥民和无业流民,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洪仁玕(1822—1864),字益谦,号吉甫,广东花县人,太平 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洪秀全的族弟,在洪秀全创立拜上帝 会之初,即行入会。1852年避居香港,前后达七年之久,与外国传 教士交往密切,因而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及政治学说。 1859年,几经辗转来到天京(南京)。天王洪秀全“不避朝贵,特 加殊封”,不及一月,洪仁玕就被擢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 王”。同年秋,他向洪秀全呈上《资政新篇》奏折,提出了某些具有资 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他的著作除《资政新篇》外,还有《军次实录》、 《英杰归真》、《自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经致用”的经世思想
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倡 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 风气。
针对晚清学术界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弊病,龚自珍 强调指出:学术起源于政治,学术与政治本来是统一 的,舍政治即无学术。
二、“讥切时政,诋排专制”的社会批判思 想
龚自珍依据“三世说”,对清王朝的种种社会弊端进行 了无情的针砭和尖锐的批判。
其中“以夷攻夷” 和“以夷款夷”是策略,是权宜之 计,“师夷长技而制夷”才是战略,是根本之图。这 表明魏源不是简单地主张“师夷长技”,同时也主张 “制夷”以维护民族独立。
其三,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知识和新观念。
传统中国一直信仰“天圆地方”之说,认为中国是世 界的中心。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向国人介绍了有 关世界的地理知识。
他组织翻译外国书报,编译介绍世界历史、地理和政 情的《四洲志》、《澳门新闻纸》、《华事夷言》、 《洋事杂录》等,流露出渴求洞悉外情和探求新知的 强烈愿望,对外部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并运用新知 识批驳了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主张。
当然,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也有许多肤浅、甚至荒谬之 处。
比如,他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 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从而武断地认为“即其 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被成见蒙蔽,而是以一种 求真务实的态度去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成为中国近代 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首先,清王朝已经由盛世转为衰世。
其次,清朝的君主专制造成了种种政治弊害。 一是君主大权独揽,以威胁利诱手段实现了“ 一人为 刚,万夫是八股取士压抑、扭曲个性,扼杀人才。
最后,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严重。
龚自珍“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对清王朝的社会黑暗 、官场腐败作出了深刻而有力的批判,并将批判的矛头 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君主专制制度。
首先,明确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其次,变法要“除弊” 与“兴利”并举。 在兴利除弊中还要注意“时愈近,势愈切 ”的问题。
最后,要注重把握变革时机。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2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在《四洲志》的基 础上扩编整理成《海国图志》。该书介绍了世界各国 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 训,探讨了强国御侮之道,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
魏源的经世思想,
一方面以今文经学反思、批评旧学;
另一方面吸取旧学中对经世有价值的内容。
二、兴利除弊的变革思想
嘉道年间,清朝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各种社会弊端日 益突出,危机四伏。如何采取措施革除弊端、化解危机 ,成为思想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魏源提出了兴利除弊 的变革思想:
最后,严把海口,断绝鸦片来源。
林则徐的禁烟思想是比较全面、彻底的,既能对吸 食者、走私者进行严惩,又能严把海口,断绝鸦片 来源,真正做到了法在必行,禁烟运动因此取得了 胜利。
二、“用民心,恃民力” 以反抗侵略的主 张
虎门销烟后,他意识到英国势必会以武力保护鸦片 贸易,因此,一方面仍然雷厉风行地进行禁烟,另 一方面则积极备战,整顿海防,修筑炮台,购置西 洋火炮,日夜操练水师。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广东 海防成为英军最难攻克的防线。
一、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魏源生活在中国社会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承继了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的学术思想,提倡学 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
在他看来,研究古代学术典籍重在通晓经文大义,“ 治经”更要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他主张学问要“通于天道人事,志于经世匡时”,具体包括 :
首先是“通经致用”思想。他认为,“通经” 要有明确的 学习目的,要“先立其大者”。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地主阶级改革派是倡导经世思想的政治中坚和思 想精英,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
一类是统治阶级上层中的有识之士,如陶澍、贺 长龄、林则徐、黄爵滋等。
另一类则是官卑职小或未登仕途的士大夫,如龚 自珍、包世臣、魏源、姚莹等。
地主阶级改革派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在其权责 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达到了“自改革” 思潮所 能达到的高度,是鸦片战争时期提倡经世思潮、推动 社会改革的主导力量。
其四,主张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
早在鸦片战争前,魏源就曾提出过“重本” 而不“抑 末”的重商思想。
战后,他又提出“缓本急标”的口号,将发展商业置 于重要地位,并主张将西方近代工业制造引入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的生产。
思考题:
1简述龚自珍“三世说” 的主要内容。 2试析林则徐“民力可恃” 的思想。 3试论魏源经世思想的进步意义。
社 会批判思想 三、挽救衰世的社会改革思想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 瑟人,一字伯定,号定庵,又名巩祚 、易简, 浙江仁和人。出身世代书香 家庭,是段玉裁的外孙,少年即得段 玉裁教诲,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1819 年,在北京师从今文经学 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使他找 到了表达自己改革思想的手段。他的 仕宦生涯并不顺利,第6次会试才得 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 和礼部主事等官职,1839年因讥 议朝政,得罪权贵,愤然辞官南下。 此后在丹阳云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 教书,1841年秋暴病卒。龚自珍 一生著作颇丰,后人将其编成《定庵 文集》、《龚自珍全集》等。
其次是学术经世思想。魏源认为,经世之学的目的是实现“ 治经”与治世、救世的统一,学术研究不仅是提高道德修养 的途径,更要承担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功用。
最后是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的思想。以史为鉴是我国 古代史学的传统。魏源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要以中 国古代史事为现实提供借鉴。
魏源讲求通经致用、以史为鉴,但并不照搬古学, 而 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有所“审取” 。
第四节 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二、兴利除弊的变革思想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 人,原名远达,字默深,出身于小官僚地 主家庭。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 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江苏巡 抚陶澍办漕运、水利。1841年,入两 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1 844年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 任东台、兴化知县。他依据林则徐所辑《 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51 年授高邮知州,倡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 ,对抗太平天国。晚年弃官学佛,185 7年卒于杭州,终年63岁。魏源一生著 述颇丰,以《圣武记》和《海国图志》最 为有名,另有《古微堂集》、《书古微》 、《诗古微》、《公羊古微》、《孙子集 注》、《元史》。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思想实现了从 “通时务”到“知夷务”的转变,提出“ 师夷长 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长技”,以抵抗西方的 侵略。
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是军事技术,即其坚船 利炮及养兵练兵之法。
第二节 龚自珍的“自改革”政治思想
一、“通经致用”的经世思想 二、“讥切时政,诋排专制”的
三、挽救衰世的社会改革思想
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龚自珍逐步认识到了进行社 会改革的必要,“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
龚自珍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 主动实行的“自改革”,另一条是由外力引发的“劲 改革”。
龚自珍认为清王朝只有实行由上而下的自我改革才能 继续生存下去。龚自珍“自改革”思想包括:
其一,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八股文,改试策论。 其二,君主要以礼待臣,以便实现君臣共治天下。 其三,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改革主张。 其四,改革边防制度。
第三节 林则徐的“经世”思想
一、 禁烟思想 二、“用民心,恃民力”以反抗侵略的主张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 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近代 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是其人生信条。他曾在多地任职 。1837年任湖广总督。1838 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 片。鸦片战争爆发后被革职查问,流 放新疆伊犁。途经镇江时,将《四洲 志》及有关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嘱咐 编撰《海国图志》。1845年被重 新起用为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 抚。1850年奉旨前往广西镇压农 民起义,赴任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县 。著作有《林则徐全集》等。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 社遍及全国,农民起义接连发生。
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更大挑战的是叩关而来的西方资 本主义列强。
鸦片贸易给西方殖民者带来了血腥而高额的利润,却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更加腐败,加之外敌不断入侵, 国土不断被蚕食,民族生存面临严重危机。
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他们以抨击秕政误国,呼 吁社会改革,谋求“师夷长技”,抵抗外来侵略,而 走到了时代前列。
三、地主阶级改革派政治思想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探究 两大问题:
一是研究和试图解决鸦片泛滥而引起的社会和财政经 济危机。
二是抨击时政,揭露社会黑暗与政治的腐败,要求整 饬吏治,实施变革。
林则徐认为“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民众是反抗英 国侵略的重要力量。这一思想在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发 挥与运用。
在抵抗外来侵略上,林则徐还主张发动民众以拒夷。
明令“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凡 杀白头鬼一名赏洋银一百元,杀黑鬼子一名,赏银洋 五十元”。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发现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甚为狡诈,对禁烟运动 百般抵制与破坏,他敏锐地感觉到,要战胜对手,必 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禁烟斗争的需要促使林则徐去了解对手,探求和认 识西方。
一、禁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