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角度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 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关联教材
分析《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视角的差异,比较它们不同 的表达效果。
《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好处:①使故事表达更真实,更流畅,更合理。“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连接者。 因为“我”去前线,所以小通讯员送“我”,和“我”一起借被子,送“我”馒头; 因为“我”, 连接起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故事。 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使主题更深刻。“我”是小说人物高洁人性和美好人情的见证 者。“我”见证了小通讯员的纯真、善良,见证了新媳妇的美丽娴静、纯朴,见证了 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来抒情,更真实可信。 ③使表达更含蓄,更有韵味。作品受“我”所见所闻的限制,不能全方位叙述故事情 节,展示人物。如通讯员过去的生活只能凭借“我”的想象来描写,他牺牲的原因及 场面只能通过“我”的听说来补充,新媳妇在小通讯员牺牲后的心理只能通过她的语 言、动作、神态来暗示,这反倒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表达更含蓄,更有余味。
女性视角《百合花》
a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文笔也相对更为细腻,引人 入胜;
b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 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动物视角
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 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 体验,更有情趣;
3.动物展示出的心理 活动,往往与人的心 理活动交替进行,从 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视角转换: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与文中人物视角的相互转 换《祝福》
●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 ●“鲁镇人”的视角出发 ●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
小说叙事角度

应用于模拟
2019.3潍坊一模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 造有什么好处?《老校长的雨靴》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
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线索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
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春秋》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 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 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 笔法”、“微言大义”。
“西”即诗题所云“西望”。百官自大明宫下朝,步出 五门,西望则是西内之太极宫、掖庭宫和东宫。西内是 玄宗游戏的重要地点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宜春院的梨园 弟子就生活在西内。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一阵阵 春风,把一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濛 濛。“尘起春风过御堤”一句虽为写景,却具有象征意 义,象征着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 唯有玄宗的荒嬉尚历历在目。
主题 ⑥ 揭 示 小 说 主 题 : “ 我 ” 的 明 哲 保 身 / 胆 怯 懦 弱 使 我 成 为 祥 林 嫂 悲 剧 命
运的帮凶,深化了小说主题。
叙述视角答题角度
角度一:视角作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角度二:人称效果(一二三人称作用) 角度三:人物塑造(自身特点与其他人物关系) 角度四:情节结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角度五:背景环境(提供背景,暗示/交代社会环 境,) 角度六:内容主题(揭示/暗示主题)
小说的叙述角度
明确概念
谁说故事 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一、叙述学中,一般把 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XXX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XXX的视角看贾府,XXX的视角看XXX,再用别人视角看XXX,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XXX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XXX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XXX,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来展现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的叙事视角以及语言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采用的故事讲述角度。
常见的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多角度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角的经历和感受。
例如,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由主人公尼克·卡拉威(Nick Carraway)来叙述盖茨比的故事,使读者与主人公情感上有了更强的共鸣。
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则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相对客观,适合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和发展。
例如,当代作家穆赫兰·达维奇(Murakami Haruki)的小说往往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呈现故事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一些小说也采用了多角度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看到故事中多个角色的不同观点和经历,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Martin)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就以多角度视角为特点,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众多线索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语言运用语言是小说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合理运用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首先,用词精准是语言运用的关键。
作者应选择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人物、环境和情感,以确保读者获得清晰而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描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如“明亮”、“璀璨”等来表达光线的明亮和温暖。
其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原创)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原创)展开全文上一篇《把握小说视角的意义》中谈到了视角的把握关系着小说写作的进程,是小说写作技巧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现结合专业理论的学习,谈谈几种常见具体的视角。
一、云端视角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
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主观型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著、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
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
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
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
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确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视察点、立足点。
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
依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干脆参加事务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行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观赏第一人称时要留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务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全部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静静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似乎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 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一一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一一他”一陛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凡人目光一一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一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一一我”一语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啼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琳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 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叙事角度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小说的叙事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含义叙事角(P256)叙事=讲故事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
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
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
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
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
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⑶观察者叙事(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例文: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
”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
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
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
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⑵参与叙事例文: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狐狸急忙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昂起头闭上眼,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啊!她已经上了我的圈套。
”狐狸简直有些欣喜若狂了。
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狡猾地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
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参与叙事的角度,就是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
由于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同时也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⑶客观叙事客观的叙事角度,虽然也使用第三人称,却很像摄影机,作者完全处于画面之外,只写出所见所闻,而不写他未见未闻的事。
这使作者与他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拉大,读者必须自己最大限度地来理解故事。
海明威的许多短篇都是采用这种叙事角度。
例文:清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飞过。
“啊,我真想吃那块奶酪。
”狐狸悄悄地说。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她一开口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对乌鸦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好像很得意,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小结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时,故事是由故事里的某一个人物讲述的。
这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同时也使故事更令人信服,于是就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第一人称叙事可以造成戏讽、幽默等效果。
如故事通过一双“幼小的眼睛”看到,与从一个傻子的嘴里讲出,都是第三人称叙事难以做到的。
弊端是,不能有效地描写人物心理;同时叙事人必须活到故事的最后,否则故事就会让人难以置信。
⑴主要或次要人物叙事例文: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块奶酪。
我是一个很聪明的狐狸,所以我决定把那块奶酪弄到手。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我就在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我冲着它说:“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想,这下行了吧。
然而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脯。
“哦,”我心里暗暗地高兴。
“它是想让我再恭维它几句吧。
”于是我继续说:“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愚蠢的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当然它一开口唱歌,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落到我跟前。
“谢谢你,乌鸦小姐。
”我讽刺地说。
“为表达对你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我很得意,把那块奶酪吃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拔腿就走。
如果用故事里的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结果就是:一天清晨,我衔着一块奶酪在天空上飞过的时候,看见一只狐狸。
当我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便在这棵树下坐下来,扬起头来冲我喊:“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知道人们都很赞赏狐狸的聪明。
因此我听了狐狸的这番甜言蜜语非常高兴,于是我拍拍翅膀,挺挺胸。
狐狸接着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能给我唱支歌吗,美人儿?”我想审美能力这么高的动物,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
我应该答应它的要求。
于是,我挺起胸,闭上眼,张开口唱起来。
你可以想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除我之外谁都会想到奶酪将从我的嘴里掉出来,落到树下的狐狸跟前。
我恐惧地望着狐狸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然后那只狡猾的狐狸又说了些什么忠告我的话——千万不要听信那些献媚的人。
它说得有些道理。
可它对我唱的歌却一个字也没有说,它喜不喜欢我唱的歌呢?⑵观察者叙事如同第三人称叙事,观察者(报导者)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使故事完全客观——叙事者只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评论,不加解释。
这就产生一种戏剧性效果,叙事节奏也比故事里的人物讲述慢得多。
例文:一天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从空中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它被一只狐狸发现了。
我这个对动物本性很敏感的观察者,就马上记录下狐狸与乌鸦之间所发生的事。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那只狐狸也在那棵树下坐下来,仰面朝天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那只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
狐狸接着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毫不犹豫地挺起胸脯,抬起头,闭上眼睛放声唱了起来。
它一开口,奶酪便从它的嘴里掉了出来,落到狐狸跟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
我听见它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感谢你的奶酪,我要给你一个忠告: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说完之后,我见它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小结三、叙事角度的转换在某些作品里,叙事角度有时被更换。
如: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摸样,跟着也来坐下。
(《水浒传》第九回)《水浒传》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此例中“看时”开始,则是李小二眼中所见,很生动地表现了他满腹狐疑的心理,制造了一种特殊紧张的气氛。
是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参与叙事。
再如鲁迅的《祝福》。
“写什么→怎样写”是作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则令读者大伤脑筋。
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自己的叙事角,就如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叙述”、“描写”一样。
作家想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角是技巧问题,采用这样的叙事角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则是创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书目:1.《叙事学导论》,罗钢,云南人民出版社。
2.《小说叙事学》,徐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小说修辞学》,布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练习题(一)分析下列节选的作品片段,指出它们使用的是哪一种叙事角度。
1.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2.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象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老舍:《月牙儿》)3.象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的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
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
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鲁迅:《示众》)(二)使用恰当的叙事角度改写寓言《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狼就故意找茬,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
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
”“就算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