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小说叙事特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叙事特点总结(共六方面)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叙事特点总结(共六方面)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技巧必备知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技巧必备知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技巧必备知识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技巧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叙述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

语句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小说叙事技巧的基本内容如下:1️⃣叙述顺序可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顺叙,也叫正叙,小说情节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的。

顺叙是所有叙述方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传统的古典白话小说惯用的叙述方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顺叙。

现代作家也有不少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人物事件,如张爱玲就比较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按照故事(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叙组织情节,刻画人物。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清晰,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感觉,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倒叙倒叙是相对于顺叙来说的一种叙述方式,它不按时间先后的顺叙来叙述事件,而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某些发生较晚近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先作交代,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①为了凸显小说的主题,可以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以示突出。

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1.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

这些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

2.在小说中,叙述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对于情节的呈现有很大影响。

第一人称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第二人称则可以增加亲切感,第三人称则可以更加灵活地描述故事情节。

视角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也很重要,如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五月的清晨被一股香气唤醒,娘揭开草锅盖,热气腾腾的甜醅子让五月和六月兴奋不已。

父母在院子里摆好供桌,XXX和花馍馍摆在桌子上,散发着神秘的味道。

父亲点了香,向天,娘则给孩子们绑花绳和插柳枝,全面武装。

五月和六月前往山上采艾,姐姐教弟弟如何用针和戴顶针。

六月看到蛇时,五月把他抱在怀里,告诉他只要不伤害蛇,蛇也不会伤害他们。

他们采艾时,六月开始怀疑自己,但很快沉浸在XXX的美好中。

最后,他们抱着一抱艾回家,带着一年的吉祥如意。

小说《水底的微光》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叙述了她与父亲的亲情故事。

其叙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说以回忆的形式叙述,穿插了女主人公的童年记忆和现实生活的情节。

这种穿插叙述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其次,小说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女主人公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例如,在女主人公与父亲一起潜水的场景中,作者通过对水底生物的描绘,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父亲的依赖和敬爱之情。

最后,小说的叙述具有地域特色。

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小渔村,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俗、风景和人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特色及真实与虚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特色及真实与虚构

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
更加清晰完整。
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
平 叙
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
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 来龙去脉。
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2)拓展作品容量。
类别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 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 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 叙述人称 •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 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 便于客观叙述,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 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 孰劣。
插 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 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叙 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
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文章主题。
类别
释义
特点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 2.人物描写技巧 • 人物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白描以及间接描写等,详细内容参见“学案四”。 • 3.环境描写技巧 • 环境描写技巧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技巧,详细内容 参见“学案三”
• 4.叙事方式技巧 • (1)叙述人称 •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 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 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2)叙述角度 • 如从表达效果切入,则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表达者的“表 达视角”考虑,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 这样写能对读者的阅读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
•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 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 事情,全都忘记了。 •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 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 “他们呢?” •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 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 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 的事情吗?…… •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 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 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 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姓名:班级:【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

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具体作用清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需具体阐释)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需具体阐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摇摆】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1. 叙述人称分类具体说明“我”第一人称(1)非“主人公”型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可以坦陈自己的疑虑和困惑,让读者去思考。

[链接教材:《孔乙己》中的“我”。

]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链接教材:《百合花》中的“我”。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

[链接教材:《变形记》(节选)中的“我”。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谈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旁观者,还是主人公。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你”第二人称叙述者以直接对话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你”进行交流。

使用这种叙述人称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略显拗口。

“他”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该叙述人称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还可以展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2. 叙述视角(1)常见的叙述视角类别说明及其效果全知视角大致对应“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视角。

作用:①视野开阔,适合讲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故事;②自由度高,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③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事件。

限知视角大致对应“内聚焦”。

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主人公视角就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视角。

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

见证人视角,即作品中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的视角,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 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拉近 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 《祭十二郎文》(韩愈)
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抒情性,便于作者更好地抒 发、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使人物心理刻画更为 细腻,给人以亲切感。
A.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视野开阔、便于全面地展示,不受时空 限制,灵活自由,全面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 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展开故事情节。
补叙和插叙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 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 渡的话。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 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 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
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在于:补叙补入的则是 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 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 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 中,不能在篇末。
“有人敲门! ”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 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 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 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旁观者: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真实客观地呈现故事。 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 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想象思考。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有限视角之主人公视角
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 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 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 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 对待“全知”视角那样百般挑剔质疑。另外,它多少吸 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 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 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 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保 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 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2014年课标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全国I
(叶紫)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4年课标 《鞋》(刘 3.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
Hale Waihona Puke 全国II庆邦) 理有什么好处?请简析
核心知识 导图重温
一、叙述顺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 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 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 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 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 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天嚣》
增强真实感,强化神秘的氛围,给读者留下 想象回味空间。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 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 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托尔斯泰便在作品中以这种视角去叙述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状况。
无怪乎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常宏大的,这样宏观 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而莫属的。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部 小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而‘全知全能’的作家 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来。” 这里所言“全知全能的作家”也就是全知视角。
主人公视角的主要局限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 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 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 所叙题材的错位,结果就会像全知视角那样不可信。由此 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 材,《战争与和平》不可能由娜塔莎·罗斯托娃来作总的 叙述者;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 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 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 有些扭捏造作。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 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 的空间。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
我们一般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 1.全知视角 2.内视角(有限视角) 3.外视角(客观视角)
1.叙述视角——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凌 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 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 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 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 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举例:孔乙己》中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画四文铜钱买一碗 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外柜 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作用:此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做某些解释,表明今 昔情况的变化。
二、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 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 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 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 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 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 补叙中有对人物进行描写则有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插叙
插叙: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 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 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这样的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它是记 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这类文章往往是陈述“他“的故事,文中以“他” 为陈述的对象,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的小说《药》。
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 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 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 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 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 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 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 它的一个优点。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 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 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 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 的完整性。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 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 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高考小说叙事特点考点突破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转的时候,高 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的新视野——叙事。小说作为 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 排技巧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更应该在复习中得到重视。如果 说先前的学习还处于零碎状态,那么现在有必要系统地思考与 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