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理解应对技巧

高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理解应对技巧

高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理解应对技巧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练习与解析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

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叙述方式1.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正文部分大都转述“她”即祥林嫂的事情;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契诃夫的《苦恼》,穿插了很多车夫约纳和乘客之间的对话,以及他的内心独白,有力地表现出了他丧子后极度悲伤却无人可以倾诉的痛苦。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对话与心理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节省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文章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

对话交代前因后果,体现人物冲突,叙述明快简洁。

内心独白、潜意识、主观抒情都属于此类。

如海明威《杀人者》多对话,伯尔《在桥边》多内心独白。

关联教材:《变色龙》用对话展现奥楚蔑洛夫的心理。

3.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

最典型的当属沈从文的《边城》,开篇便是: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美舒展的写景片段,这些写景和叙事相结合,写出了湘西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以自然风光之明净映衬出了当地民风人情的纯净美好。

4.回忆(历史)与现实交织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丰富内容(人物故事),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叙事特点总结(共六方面)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叙事特点总结(共六方面)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

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 3.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
• 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 以……话题引入等等。
• 4. 叙述安排上的技巧:
• 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 中。
• 5. 叙事节奏:快速(概要、省略)、慢速(停顿、场景)。
• 6. 小说叙事语言:
• 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 为主。
• 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 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 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 小说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1. 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 叙述人称及视角: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 视角” )、其他(如儿童视角,动物视角的)。

小说之叙事技巧范文

小说之叙事技巧范文

小说之叙事技巧范文叙事技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用来传达故事、吸引读者并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叙事技巧:1.高潮纷呈在小说中,高潮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通过合理安排高潮事件的先后顺序,可以提高故事的张力和吸引读者的兴趣。

同时,高潮事件的描写要精彩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和悬疑。

2.人物的内心描写一个好的小说应该有丰富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内心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

内心描写可以通过直接揭示人物的想法和情感,或者通过对话、动作和环境等间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夸张和冲突夸张和冲突是增加故事趣味性和张力的重要手法。

通过夸张处理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产生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冲突是推动故事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元素,它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内心矛盾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反转反转是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之一,用于改变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发展方向。

通过反转,可以给读者带来意外和惊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反转可以是故事情节的反转,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或性格的反转。

5.描写细节细节描写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精心描写环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细节,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并且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鲜活感。

6.合理的叙述结构合理的叙述结构是保持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基础。

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故事的起承转合,统一时间线和人物线,并避免不必要的插叙和跳跃来实现叙述结构的合理性。

7.适当的节奏和节制适当的节奏和节制是保持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控制情节的展开速度和紧张程度,可以让读者产生期待和悬念。

适当的节制是指在故事中适度安排情节的发展,避免故事过于冗长或剧情紧张度不够。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叙事技巧。

在创作小说时,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以林黛玉之眼看贾府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林黛玉进贾府》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的叙述角度):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作用: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改变了叙述视角,由作者全知的视角,变成了小说中人物黛玉的视角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人称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 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冷静且客观,视角或有 限也可无限。 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项链》中叙述人对马蒂尔德的生活境况无所不知,仿佛一个上帝俯瞰 着马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我”——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和它的特殊作用
(1)人物:一般作为次要人物参与故事,衬托主要人物; (2)情节: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
“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 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作为小说的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
(3)主旨:作为小说的代言人,代替作者议论、抒情,和主要人物椅子表达 主旨。 (4)读者:作为小说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 距离,便于抒情。
四、情节手法补充(80--81页)
设问方式(一)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九节车厢》(2011年高考浙江卷)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2016年全国3卷)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老校长的 雨靴》(2019年潍坊一模)
三、叙述顺序:53本第80页
(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来写。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文字,再接续原来的内容。 作用:补充相关情节,使内容丰富/使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铺垫或照应。 (4)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为后面作必要交代,使结构严谨,情节完整/行文富于变化,情节波澜起伏/铺垫或照应 (5)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作用: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老校长的雨靴》(2019年潍坊一模)(53本90-91页)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丰富了 老校长的形象。
第二人称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 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直接对话,亲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
作用: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 感交流。
小结:
人称也是小说家根据审美、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等选择的。 常用的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的选择,涉及到叙述动机和叙述的效果。 2,分析叙事者的作用和效果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充分考虑叙述者的身份、 年龄、地位、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等。 ຫໍສະໝຸດ ,叙述视角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可以多个。
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 人物,来表达作者意图隐藏的一些环节,讲究含蓄,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 去推理、判断与评价。这时的读者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被动地听故事, 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例如海明威先生的《桥边的老 人》。
作用(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 主动参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必备知识
一、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无所不在,全知全能,他对所有线索、发 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楚,甚至还走到 前台对人物评价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常用第三人称来叙 事。中国古典小说常采用全知视角。
作用(效果):1)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读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8小说中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 国1卷)
《第九节车厢》(2011年高考浙江卷)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 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注意: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无优劣好坏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 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者有限视角,也可能由视 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序幕写祝福场景和鲁四老爷,尾声写祝福景象和“我” 的感受。这两处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我”俨然一个旁观者,从未 对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中间部分写祥林嫂的故事则 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我”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参与到故事中讲述,是有 限视角。
二、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感 受者。 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方便叙事和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 举例:《祝福》中的“我”
4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四岁小男孩”,请简析其表达效果。《血乳》(2014·安徽安庆、宿州、 亳州三市一模)
5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英雄》(佛刘)
6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捡烂纸的老头 儿》(2015年浙江卷)
7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11年高考山东卷)
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高三语文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 小说既然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及人称的选择问题,故事的讲述 顺序就是小说的叙述方式。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故事由谁来讲,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 听到的或者想到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第二、第三三种 人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