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行文思路分析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之三: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三:行文思路
针对心理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如“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再从中 提炼心理词,加以组合即可。(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 勾画关键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 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 ×××;④全文整体上写×××。
四、易错易误点分析
1、不会寻找标志词(句) 文章不论采用什么线索,写作中,作者总会情不自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抓住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可以快速理 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概括不精练,表述不连贯
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另外,还要将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清楚。如前面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铺垫”“张本”,后面的 内容“照应”“对比”“衬托”前面的内容,“突出”什么内容,“揭示主题”“总结全文”等。
(直接考查) 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 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暗考型 (间接考查)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 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 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 自己概括加工。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再概括段意,文脉便显示出来,也就把握了文章结构。针对心理 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如“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再从中提炼心理词,加以组 合即可。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三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解析版)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三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三讲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知识精讲】分析行文的思路与线索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层次是怎么安排的,以及是顺着一条什么线写下来的,以及线索的作用或效果。

[考向1] 梳理行文思路1.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主要是感悟式,即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2.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承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的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表现方式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或是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或是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关系,主要是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一般通过并列式和对比式展现内容。

第三种是相属关系,主要有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方法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分层归纳,最后整合。

注意转折、过渡性的词句。

4.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方向。

明确命题的着眼点——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即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这么安排行文思路的理由。

第二步:读文,厘清思路。

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判断哪些段落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大的行文层次。

第三步:作答,简洁规范。

组织语言作答。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5.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章是围绕××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6.答题规范(1)用“首先”“然后”“下一步”“最后”等词语来串联每一步的内容。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所谓的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的思维过程。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局部思路的考查,对整体思路的考查也偶有涉及。

即使不着眼于回答具体的题目,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掌握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路线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路线就是线索。

线索和脉络不是思路,而只是一条主线,但线索和脉络却能作为作者思路的航标。

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体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

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

在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了咸亨酒店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出场了,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孔乙己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及侧面描写,着力刻画了他迂腐、自命清高、虚伪、善良等鲜明的性格特征。

正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处处被人嘲笑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和丁举人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他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在小伙计的见证下发生、发展的,所以沿着文章的这条线索,我们不难理清作者的整体思路: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被丁举人毒打)→结局(死去)。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时空连“线”。

在许多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梳理作者的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梳理作者的思路
• 如《病梅馆记》
•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 (人、事)——抒怀念情
•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 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 景中需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 (5)叙史式:一语统篇——分述史 实——抚今抒情(文化散文)
•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 上的契合;感情需真实自然;如《道 士塔》
•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 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 就是局部思路。
•二、常见Leabharlann 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由虚入实,欲扬先 抑、由点到面、时空顺序、远近、 上下等。
• 三、常见的结构:
• (1) 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 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 注意:赏景的缘由要交代清楚,最好能 点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 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 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 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 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 、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 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 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 ,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 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 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 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 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第一步,扫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四、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上的契合; 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李顺富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握思路的流程: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联系,并作简要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 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 想。 ⑦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 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 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 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 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 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⑧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 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 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阅读后进行“勾连压缩”
• ⑴奇妙、美妙、千变万化的焰火,(总结句)会 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 的一些难忘瞬间。(过渡句) • ⑵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战争中的夜景(中心句): 惊悸、痛苦、恐怖、恶梦。(关键词) • ⑶炮火与焰火,两者天差地别。(中心句)炮火, 是战争;焰火,是和平。(支撑句) • ⑷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愿火药都被改做 成了烟花,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 的上空。(主旨句)
七、空课作业【试题演练】
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 作者的思路。(6分) (2009年重庆卷《瓷器的 意味》)
【参考答案】 首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分) 接着,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2分) 最后,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2分) [命题分析]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 思路”,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引出瓷 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3、4、 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 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 首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 测。 接着,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 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 类自身的反省。
5.文章是以“窗子”为线索展开的,请梳理 作者的思路。(2009年《书房的窗子》) 【参考答案】 作者首先写窗子的功用, 接着再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 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命题分析]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这 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 “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 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4.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参考答案】
梳理步骤: 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 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 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参考答案】
首先,写童年时代作者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 接着,写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最后,写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六、典例试题赏析
焰火的变奏 (2007年四川卷)
①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 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 画面。 ②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 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 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 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 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 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 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 映在湖里…… ③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 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 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 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一、考点解析
三、了解散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触发】 【过渡】 【感悟】
人、事、景、物的特征(外和内) 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个别到 一般、由眼前到回忆(时间、空 间的变化)、由感性到理性等
借景抒情、即事明理、托物言志
自我的认识与体会
【升华】
法指导
1、速读找“触发” 作者的“触发”往往是在标题和开头部 分,所以首先要关注标题,并速读开头 几节文字,勾画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 的词句。 2、浏览寻“过渡” “过渡”一般很简略,可能就是一句话 或一两个词,因此要浏览甚至跳读去寻 找过渡词句。(可明可暗)
④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 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 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 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 苦的呻吟。 ⑤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 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鸦,成群成 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 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 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 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 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 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 也是烟和火……
个线索,分析“行文思路”。答案第一小点分析的是文本第1段, 第二小点分析的是文本第2、3、4段,第三小点分析的是文本第5、 6段,第四小点分析的是文本第7段。全文思路是:不爱雾—喜爱 雾—思考雾—陶醉雾。
3.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
者的思路。(6分)(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散 文 阅 读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考试说明》:
2.分析综合 C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 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 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
行文思路可以理解为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 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 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分析行文思路,即是分析文章的结构;而分析文章结构, 即在梳理行文思路。
作者行文思路分析
• 线索是“焰火”,行文中“焰火”是如何变奏的? • 思路归结: 【触发】眼前美妙的焰火 联想 过去恐怖的炮火
(过渡) (由实及虚——时间空间随之发生变化)
【感悟】 和平的美好
战争的可怕
(惊悸、痛苦、恐怖、恶梦)
【升华(主旨)】 愿炮火变焰火,为和平祈祷 【照应】 由过去回到现实的焰火景象中
2.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梳理作者的行文 思路。(6分) (2008年湖北卷《雾》)
①作者开篇(首先)写“不喜欢”雾。 ②(接着)写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 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触发) ③(然后)再写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过渡和感悟) ④作者(最后)写他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升华和照应) [命题分析] 此题命题规范,题干明确要求考生紧扣“雾”这
3、细读明“感悟”
“感悟”往往是人生哲理或事物象征义的揭示, 作者往往要分析说理,可能揭示的点不止一个,因此 要细读,联系触发点的相关特征找准找全能表明作者 感悟的词句。
4、研读悟“升华”
“升华”是阅读中最高的一个层级,需要研读结尾 部分(有的要纵观全文),勾画能表明作者观点态度 或情感倾向的词句。
5、略读知“照应”
“照应”一般在结尾,因此略读了解即可。
五、答题步骤
1.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 件什么事情,写了什么景,记了几个人,中间穿插了 哪些典故、传说等。
2.以段落(句子)为单位仔细审读,内容相近的段落 要合并为一层,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3.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具体做法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总起句、中心句、 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 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无明显信息的段落, 应该通读全文,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分析合成 段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