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毕业论文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及文化研讨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及文化研讨近年来,随着文化民族多元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回族文化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其中,回族舞蹈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方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眼球。
而在新疆昌吉地区,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回族舞蹈文化,其中的“动态”形象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多以“黄土高原草原”为题材,通过舞姿的优美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草原上的独特风姿和美好生活。
在这里,舞者们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表现出了草原美景、牧民生活、民族文化等多样元素,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主要体现在舞蹈中所表现的生动感和自然感上。
在回族舞蹈中,动作的表现力很强,舞姿流畅、带有柔美,而且极具感染力。
此外,回族舞蹈中也常常用抽象手法、象征语言来表示具体的主题和内涵,使得舞蹈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更具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方面,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回族舞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代表了回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习俗风尚和审美观念等。
不仅为回族人民自身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沟通方式,而且也让其他族群更加了解、认识、尊重回族文化,从而促进多元文化共存与交流。
从艺术表现方面来说,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则展现了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回族舞蹈不仅具有优美的身体表现形式,而且更强调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的传递,同时也通过抽象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让舞蹈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思考。
因而,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在舞蹈创作、演出、教学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
总之,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在昌吉地区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中展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研究价值。
未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昌吉回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一定会更加精彩,展现出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回族舞蹈花?花儿赏析

回族舞蹈花?花儿赏析回族舞蹈花儿赏析。
回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回族舞蹈中的花儿舞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回族舞蹈花儿进行赏析,探索其舞蹈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回族舞蹈花儿的舞蹈特点。
花儿舞是回族舞蹈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以其轻盈、柔美的舞姿和舞蹈动作而著称。
在花儿舞中,舞者们手持鲜花,轻轻摇曳着身姿,仿佛花儿在微风中摇曳。
舞者们的舞姿柔美而又优雅,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花儿舞还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回族服饰,舞蹈中还融入了回族传统音乐和歌曲,使整个舞蹈更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花儿舞的文化内涵。
花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的未来。
在回族文化中,花儿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花儿舞在回族舞蹈中被视为一种寄托情感和表达美好愿望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手持鲜花,舞动着身姿,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整个舞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此外,花儿舞还承载着回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回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花儿舞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回族服饰,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如回族传统音乐和歌曲,使整个舞蹈充满了传统的韵味和历史的沉淀。
通过花儿舞,回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使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回族舞蹈花儿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它不仅展现了回族人民的优美舞蹈艺术,更承载着回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成为了回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花儿舞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优美的舞蹈艺术,更能够深入了解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对回族舞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民族舞蹈鉴赏论文

民族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民族舞蹈鉴赏论文舞蹈鉴赏—学后感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民族民族舞蹈欣赏课,我对民族民族舞蹈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民族民族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民族舞蹈和各地的民俗文化又密不可分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舞蹈本生就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舞蹈或者地方舞蹈更是继承了民俗文化,甚至发扬了民俗文化。
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查阅资料,对各民族舞蹈风格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
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
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
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回族地域文化民歌花儿(她是大西北的“花儿公主”)

回族地域文化民歌花儿(她是大西北的“花儿公主”)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就像保安族,虽然在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总人口只有20074人,大部分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有14000人,占总人口的88.5%,其余一小部分散居在青海、新疆等地。
在长期的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安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安族人各个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都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
是保安族独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绝大多数人都能随口吟唱。
其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万难》、《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爱。
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可以传承,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这块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曾涌现除了许多知名的歌唱家,马红莲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红莲,保安族,出生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著名的花儿演唱家,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会员。
马红莲从小就是唱着花儿长大的,上学读书时常参加文艺演出,在当地小有名气。
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多年时间,现居北京,是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会员,被誉为大西北的“花儿公主”。
2021年9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远在北京的积石山籍歌手马红莲也亲临家乡,用歌声为家乡县庆加油,演唱了《积石山我为你歌唱》。
马红莲的保安花儿”格调鲜亮,唱腔圆润,情感丰富,透着浓浓的民族韵味,她的演唱高亢、甜美。
悠扬的歌声,会把你带入天地合一、无限延伸的黄土高原和碧绿无垠的草原。
回族舞蹈发展思考

回族舞蹈发展思考作者:马琼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1期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各民族的艺术竞相绽放,舞蹈也不例外。
回族舞蹈在这段期间从微到显、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
回族舞蹈在时间维度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藏、蒙、维、朝、傣)和回族的其他艺术形式(回族音乐、回族文学)来说回族舞蹈还是落后很多。
回族舞蹈发展滞后有其历史必然性,本篇论文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从回族舞蹈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回族舞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于回族舞蹈发展的一点建议和看法,希望可以为回族舞蹈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回族舞蹈发展现状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平稳发展,回族舞蹈也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从2007年开始至今举办四届的回族舞蹈展演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回族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相继在全国舞蹈界最高级别的比赛中获得奖项,例如:在第六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中,表现西北地区妇女心灵手巧的舞蹈《剪花花》获得编导银奖、表现回族青年男女欢乐淳朴的舞蹈《踩点点》和表现回族妇女心灵洁净的《水之密语》获得十佳作品、编导奖。
在第八届荷花奖比赛中,回族舞蹈先后荣获三个银奖、两个铜奖。
回族舞蹈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色汤瓶》进入大型音乐史诗《复兴之路》、《花儿与少年随想》在2015年作为少数民族板块登上央视春晚等等。
回族舞蹈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回族舞蹈风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回族气质。
2、回族舞蹈在发展中受到宗教的限制3、回族舞蹈无“史”可寻。
二、回族舞蹈发展问题分析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有挫折,,下面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1、回族舞蹈风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回族气质。
在现有的回族舞蹈体态、动律、手势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碎摇头和屈伸步。
但此种舞蹈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回族?回族是由一个融合了伊斯兰教和中华文化的民族,当需要用肢体语言去诠释回族文化的时候必须兼容上述两种文化,那么宗教文化是回族舞蹈不可规避的一个方面。
学习青海花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感想

学习青海花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感想作为一位机器学习专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多民族文化,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藏文化。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前往了西北地区的青海,参观了当地的花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景点。
青海是一个神秘而多彩的地方,这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
这里的藏族人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之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这些文化特色和信仰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色彩斑斓的青海文化。
在青海的旅途中,我参观了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名胜古迹。
在这些景点中,我看到了神秘而美丽的佛教建筑,感受到了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
在茶卡盐湖的辽阔盐田上,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塔尔寺内,我看到了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和敬仰之情。
他们在雪山之巅珍宝般的寺庙中祷告、念经,那种认真、虔诚的氛围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心灵受到的震撼和启迪。
“花儿与少年”是一部青春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电视剧,它在东南地区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口碑。
而在青海,鄂尔多斯、黄南、果洛等地拍摄的“花儿与少年之青春抒情篇”和“青海之旅”更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儿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在青海,我们看到了高原上美丽的风景和人文特色。
藏族民众在这里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同时也接受并融合了汉族、回族等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不管是汉族的苏式园林、还是民族的手工艺品、歌舞等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融合,都成就了青海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
正是这种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平等互谅、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形成了青海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在这样的文化融合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价值。
从青海文化融合的美妙之处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个性中蕴含的文化与品位,可以对他(或她) 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海的文化融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和体验。
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文化和民族传承的关注,尤其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促进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更将闹市与静谧之处贯串一起、历史与未来紧密相扣,继续绽放五彩斑斓、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魅力和幸福。
从舞剧《花儿》看回族舞蹈的新发展

从舞剧《花儿》看回族舞蹈的新发展作者:张靖宜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0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张靖宜一、舞剧《花儿》的舞蹈特点舞剧《花儿》的主线是美丽的回族歌手花儿与牧羊人羊哥的凄美爱情,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绽放着人性美的光芒。
在花儿与羊哥的爱情遭到草大的“黑手”时,温顺的羊们誓死护卫着,当花儿与羊哥跳崖后,羊们托起他们的孩子奔向远方,又带给人们希望。
舞剧把编导的情感和回族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把现代舞蹈的创作手法和回族的伊斯兰信仰结合在一起,向观众展现了一台别具一格的回族舞剧。
全剧由“花儿开了”“花儿俊了”“花儿黄了”“花儿红了”“花儿谢了”及尾声“永远的花儿”组成,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其中,被人格化的羊是舞剧《花儿》的一大特色。
编导没有按照一贯的表现手法,而是使舞剧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能准确的表达出人们对善的虔诚,对恶的憎恶。
在传统的回族舞蹈动作上,注入了新鲜的表现方式,使动作发生了夸张的变化。
编导以缤纷的想象和浪漫的表达,诉说了黄土地上人们刻骨铭心的牵挂以及永恒瑰丽的生命。
舞剧《花儿》充分体现了回族舞蹈的形态特征,由著名编导张继刚历时三年之久创作出来的,他通过几次到宁夏当地的采风,被那些淳朴的民风、善良的百姓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和音乐所感动,激发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
该舞剧通过人羊合一的方式,将宁夏“花儿”、回族舞蹈和伊斯兰信仰融为一体,表现了一个美丽、凄惨的爱情故事。
舞剧的音乐也独具魅力,是由著名的国家一级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加上诸多明星献唱,使舞剧的音乐如梦如幻。
这部舞剧无论是在舞蹈编排上,还是在音乐配合上,都作出了成功的实践。
在舞剧中还有一段“踏脚舞”也是极具民族特色。
从踏脚的动作步法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攻击力强、动作高难的武术运动。
在回族历史上就有崇尚习武的传统,早年的踏脚作为武术运动形式有其完整的套路。
后来,“踏脚”成为一种男子民间娱乐活动,在陕西径源,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会这种活动。
谈回族舞蹈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谈回族舞蹈艺术的生存与发展●赵阳[摘要]回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部分。
其在当下社会中如何找到自身生存价值及发展方向,是值得深思和考究的重要命题。
回族舞蹈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理念,既保存与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又以现代精神将其发展创新。
以“身体的原点”为切入点,逐步建构回族舞蹈语言符号体系,创建回族舞蹈的文化品牌。
[关键词]回族舞蹈;传统与现代;生存价值;发展方向;文化品牌一、回族舞蹈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分为“民俗性”舞蹈和“学院派”民间舞蹈两大类。
“民俗性”舞蹈即以民间表演为主,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将老一辈民间舞蹈家和艺人的精髓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作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
“学院派”民间舞蹈分为两种,一种用于课堂教学,另一种用于舞台表演。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从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挖掘动作元素,提炼动律特征,提高学生对民间舞蹈在形态与风格上的把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训练目的;在舞蹈表演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现代形象演绎新时代民间舞蹈的文化风情,提高民间舞蹈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呈现民族性格和思想内涵。
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既不是把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动作直接搬上课堂与舞台,也不是把传统符号和现代元素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着重继承一种自古至今始终延续并贯穿其中的文化精神。
(二)存在环境及欣赏对象的确立回族舞蹈的发展,其存在环境及欣赏对象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即适合回族舞蹈存在发展的环境以及需要回族舞蹈艺术的欣赏人群。
这主要是由回族特殊的宗教背景所决定的。
1.存在环境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而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建筑标志和宣扬伊斯兰教的主要场所,回族人在此学经、礼拜,进行本民族的宗教活动。
宗教的神圣与神秘,形成了清真寺严肃、庄重、收敛、沉静的环境氛围,因而载歌载舞的现象与清真寺氛围有所不符。
清真寺内的主要宗教人士,宗教信仰几乎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几乎不需要舞蹈艺术在生命中担当任何角色,因此,对回族舞蹈也不甚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回族舞蹈的认识——以《花儿与少年随想》为例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支,它分布广泛,属于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人口较为众多、经济文化整体相对发达的民族。
由于回族很早就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因此,在他的民族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在我国,虽然回族人民分布各地,经过长期与汉民的杂居,已经与汉民建立起的深厚而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仍然聚居着密集的回族人民,回族人民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特色,这些民族特色在他们的民族舞蹈——回族舞蹈中有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回族民族特色民间舞蹈舞蹈特色
目录
引言 (3)
一、回族舞蹈中“花儿” (3)
二、《花儿与少年随想》中舞蹈的民族宗教性 (3)
三、回族民俗对肢体语言的影响 (4)
四、民族心理与舞蹈艺术的相互作用 (5)
结论 (1)
参考文献 (2)
致谢 (3)
引言
我在本次毕业晚会上参加了《花儿与少年随想》的舞蹈表演。
回族的舞蹈曾经在国内舞坛独树一帜,20世纪50年代的一支《花儿与少年》让回族舞蹈红遍大江南北。
而《花儿与少年随想》则是根据《花儿与少年》改编的。
这支舞蹈曾获得第九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银奖,以及2012夏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作品金奖,并在2013年春晚上进行演出,成为红遍中国的舞蹈佳作。
在本次表演中,在以往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从民族性的角度上对舞蹈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加强。
在舞蹈中,更多的增添了回族民族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
在对这支舞蹈的学习中,我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凝聚在舞蹈中世世代代的回族历史积累所造就的独特文化,这对于舞蹈者和舞蹈艺术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一、回族舞蹈中“花儿”
《花儿与少年》作为具有典型的舞蹈,其具有典型的回族特色。
“花儿”是回族民间的一首典型民歌,这首旋律悠扬的民歌中吸收了民间社火和汉民歌谣的因素,是典型的回汉文化的交流结合产物。
“花儿”也被成为“野路子”“散路子”,唱“花儿”在回族之中也被成为“漫花儿”。
动作就是一手心掌向上靠在耳后像听声音,另一手掌心向上向侧前方伸直,有把声音送远或打招呼之意。
这种动作被叫做“花儿手”,是最典型的回族民间舞蹈动作,它源于生活在宁夏山区的回族人民在山头间进行喊叫的形体动作演化而成。
“跳花儿”的舞蹈的动作优美舒展,舞步节奏明丽,潇洒利落,舞动起来摇曳生姿,前后摆动的姿态颇像盛开的花儿。
在《花儿与少年随想》中,回族的民族特性以及回族的民族舞蹈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花儿与少年随想》中舞蹈的民族宗教性
宗教性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回族人民一直以来都信仰伊斯兰教,也因为回族人民分布广泛,伊斯兰教甚至被称为“回教”,足以见得宗教对于回族人民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