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古典戏曲史学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这里所说的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以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实含戏曲)与群治之关系》的著名论文作为上限,以1931年吴梅《南北词简谱》脱稿作为下限,前后大约三十年时间。

这一时期戏曲史学、戏曲美学、戏曲音律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限于篇幅,这里只谈戏曲史学与戏曲美学。

一、戏曲史学的规模初创二十世纪以前的曲家,虽然也有不少关于中国戏曲史的论述,但大都比较零星,不成系统,很难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史学。

二十世纪初叶,终于产生了第一部科学的完整的戏曲史专著,这就是王国维1912年完成的《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治宋元戏曲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清晰的文艺发展史观。

《宋元戏曲史序》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这一观点,是借鉴焦循在《易余籥录》中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对于研究宋元戏曲史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因为元杂剧过去不受重视,“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

而从文艺发展史观看问题,就能给元杂剧以公正的评价。

第二,明确的“真戏曲”的观念。

在王国维那里,“戏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歌舞戏、滑稽戏,也包括“真戏剧”。

“真戏剧”的标准是“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真戏剧”既然必用“歌唱”,那就离不开戏曲,所以“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但“戏曲”要进而成为“真戏曲”,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曰“乐曲上之进步”,即戏曲音乐要有足够的表现力;二曰“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

以此为尺度,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称得上“真戏曲”者当自元杂剧及南戏始。

对于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王国维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原始舞蹈和祭祀活动中的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戏曲表演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在汉朝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戏曲演员被称为“弦歌”,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杂剧、散曲、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杂剧,它以嬉笑怒骂、滑稽幽默为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在唐朝时期,戏曲成为了皇室贵族和民众娱乐的重要方式。

唐代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皮黄”,它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宋朝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越剧”,它以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明代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清代的戏曲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

近现代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和舞蹈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戏曲开始吸收西方音乐和舞蹈元素,并且加入了新的题材和内容。

同时,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观众减少、观众结构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8世纪中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北京城。

当时,四大戏曲剧种(湖北黄梅戏、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浙江昆剧)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为了京剧的雏形。

京剧最早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杂剧、弹词和鼓书等元素组成,演员们通过面具和服饰来区分不同角色。

二、发展阶段(19世纪)19世纪,京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剧本创作方面,京剧开始注重情节的联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增加了对历史故事和名著的改编。

演员们也开始注重角色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的塑造,例如脸谱的设计和舞台动作的规范化。

三、改革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京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剧本和表演形式上。

在剧本方面,京剧开始引入现代话剧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对白和情感表达,使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在表演形式上,京剧开始注重真实感和自然表演,弱化了一些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形式。

四、现代化阶段(20世纪后半叶至今)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京剧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京剧开始注重舞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京剧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例如与舞蹈、音乐和戏剧等的结合,使得京剧在艺术表现力和欣赏性方面更加丰富多样。

五、国际传播阶段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20世纪中叶开始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爱慕。

京剧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演出、交流和教学等方式进行。

许多京剧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向外国观众展示了京剧的魅力。

同时,京剧的教学也逐渐在国外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京剧在中国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京剧院团在各地定期演出,京剧学校也在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戏剧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祭祀仪式到民间歌舞、文人雅集,再到正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不断吸收外来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艺形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戏剧起源及类型划分1. 戏剧起源古代戏剧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舞蹈、歌唱等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祭祀仪式逐渐融入到宗教仪式、宫廷礼仪以及民间节庆中,演变成为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

2. 戏剧类型中国古代戏剧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宫廷戏和民间戏。

宫廷戏是为皇族而演出的戏曲,包括皇帝或贵族家族所喜爱的各种剧种,如京剧、越剧等。

民间戏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戏剧形式,如评话、快板、皮影戏等。

二、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剧种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传统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传统剧种: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它以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形式为基础,注重表演者的唱、念、做三维度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文学名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越剧越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著名戏曲剧种,起源于浙江一带,后发展成为江浙一带的主要戏曲形式。

越剧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名,常以古典文学作品为剧本,描绘了许多爱情悲剧和女性的坚强形象。

3. 评剧评剧源于民间评书,是一种以评书为基础,结合唱、说、做、打、舞等艺术形式而形成的戏曲。

评剧既注重唱腔的悦耳动人,又有着鲜明的表演特点。

它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古代戏剧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演变与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戏剧文化。

1. 外来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古代戏剧吸收了伊朗、希腊等外来戏剧形式的影响。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文学领域,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都发展得十分繁荣,而戏曲则是中国文学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在中国古代,戏曲和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祭祀活动和民间娱乐形式。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音乐歌舞”,它们通常被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娱乐、教育、宣传等方面。

最早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戏曲作品是明朝的《汉宫秋》,它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正式诞生。

在中国古代,戏曲被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剧种,如昆曲、京剧、豫剧、越剧等等。

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其中,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源于13世纪的福建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婉转的唱腔著名于世。

京剧则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同时又融合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成为现代戏曲的代表之一。

二、戏曲与文学的相互关系戏曲和文学一直是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戏曲的代表作品。

如明朝的《西厢记》、清朝的《红楼梦》、《长生殿》等等,都是中国文学和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兼具文学和艺术性,不仅可以印证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跨时空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保持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戏曲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戏曲流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写作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曲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使得文学作品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深刻。

戏曲中的唱词、说白、表演手法等,都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三、戏曲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虽然中国现代的文化已然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戏曲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于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流变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流变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流变中国戏曲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经过不断的演化与变革,一直延续至今。

十二木偶戏和南北朝戏剧是戏曲的前身,它们都是社会上的流行形式,通过表演,传递出文化和历史上的故事,赢得了广泛的观众。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出现,戏曲呈现出了一个“花样繁多”的新时代,此时的戏曲包涵各种歌舞、杂技和说唱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曲艺。

在元朝时期,戏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窦娥冤》和《西厢记》为代表的戏剧作品,使戏曲进一步升华,在文化、艺术和演出手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戏曲又经历了一波新的变革。

这个时期印刻着戏曲的黄金时代,创作出了《长生殿》、《牡丹亭》等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演出上探索出了全新的表现艺术。

在这段历史上,地方戏剧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戏曲装扮、演出手法和表演形式都有了独特的发展。

20世纪初,戏曲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形式之一,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相呼应,戏曲也不断进化和变革。

随着电视和电影的出现,戏曲的受众也不断扩大,使戏曲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景观数不胜数。

不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戏曲在2000年代逐渐面临着一种悲观的前景。

尽管这一形象似乎陷入了困境,戏曲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气仍在上升。

当今戏曲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欣赏和推广,例如电视和广播的节目,以及越来越多的戏曲团体的巡回演出。

尽管其中一些形式已经失去了流行度,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一席之地,历史上留下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会被人们所忘记。

总之,中国戏曲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和文化意义深远。

它的流变史充满了变革与创新的历程。

尽管在当代社会,戏曲受到了新的挑战,它依旧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对于我们来讲,学习和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对于捍卫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代价无法估量的。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介绍,一起来看一下吧。

话剧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

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

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

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大力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6期第37卷(总202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No.6,2000G eneral No.202Vol.37文学研究20世纪初期古典戏曲史学的形成李 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 要: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观的崛起,古典戏曲研究获得了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和新的写作方式。

戏曲史学应运而生。

戏曲起源研究、戏曲的兴衰变化及其原因得到深入的探讨。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系统梳理宋元戏曲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标志着近代意义的戏曲史学的形成,并由此把古典戏曲研究带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20世纪初;戏曲史学;王国维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0)0620071210收稿日期:2000207212作者简介:李简(1963— ),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文明史学在西欧文明史学影响下产生,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由未开化、野蛮到文明的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

文明史学批判传统的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述王朝的兴衰、统治者的家谱起居;以儒家的思想评判历史事件、劝善惩恶。

主张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并以发现规律为根本目的;主张历史应该说明各个事件的因果关系;重视社会物质基础。

代表人物为福泽谕吉、田口卯吉。

梁启超亡命日本期间,对梁启超整体影响最大的明治思想家之一,即是福泽谕吉。

[1](参见P181-182及附录一)。

[2](P191-19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受进化论和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借鉴日本近代的史学思想,尤其是文明史学的思路①,中国人的史学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史学视野大大拓展。

在此基础上,现代意义的古典戏曲史学应运而生。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其1901年完成的《中国史叙论》、1902年完成的《新史学》中,提出了新的史学理论:一是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其间发展的规律。

历史不但要记载事实,而且要说明事实间的关系,与其原因结果。

而这种历史因果是与历史进化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

二是历史不仅要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而且要写国民全部之经历,要写出国民史、文化史,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历史有公理公例。

他说: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

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

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3](P1)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4]《中国史叙论》是梁启超计划撰写的中国通史的理论构想,书中指出,历史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

[3](P1-2)他把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上世、中世、近世三个阶段,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衔接起来,考察其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他的《新史学》清了旧史学的弊病,以进化论批评历史循环论。

不但如此,梁启超更在报刊上发表《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1902)、《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1902)、《格致学沿革考略》(1902)等一系列体现新史学观的文章。

梁启超的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历史研究及整个学术界。

夏曾佑在梁启超之后运用进化史观,在1904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章节体的《中国古代史》。

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也从新的史学观出发,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广泛的课题。

史学的重点转移到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及相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为主要内容,如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等等。

此时,文学艺术领域在新史学观的影响下,亦表现出重视历时性研究的倾向。

在《国粹学报》的许多文章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罗 的《文学源流》(第二年第四号1906年5月)、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的变迁》(第三年第一号1907年3月)、《中国美术学变迁论》(第三年第五号1907年6月)、《舞法起于祀神考》(第三年第四号1907年5月)、《原戏》(先刊于1904年12月的《警钟日报》,又刊于《国粹学报》第三年第九号1907年10月)等文。

而黄人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表示:文学史要“就既往之因,求其分合沿革之果,俾国民有所称述,学者有所遵守”[5](P39),认为中国以往无文学史,认为列传、目录、选本、批评不能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作出客观的描述,各守门户,画地为牢。

也不能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进行探讨,有己无人,无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

由于新史学的崛起,戏曲研究也进入了史学的研究范围。

新史学观,为古典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写作方式,从此,戏曲史学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古典戏曲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一戏曲起源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戏曲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古代曲论中每每谈及。

但是因为戏曲地位低下,文人不专注于此,故而少有详尽、准确、系统的论述。

在古人关于戏曲起源的讨论中,乐府—诗余—曲,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意见。

但人们在言由诗余而曲时,往往不再深究这中间导致变化的原因。

最有代表性的陈述是: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6](P25)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6](P27)“故事”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有的人以此为出发点,探寻戏曲的起源。

元人陶宗仪说: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

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金章宗时董解元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有人能解之者,况今杂剧中曲调之冗乎![7](P222)“传奇作而戏曲继”的“传奇”,学者一般认为指传奇小说;后一“传奇”则是指元杂剧剧本。

此外,关于戏曲与古代乐舞、与搬演、与宗教的关系,前人也曾经有所触及。

王阳明说:“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

[8](P74)王阳明本意在说古代圣人以自己一生实事,播在乐中;而当时的戏子无益风化。

若去掉妖淫词调,便于风化有益。

但陈述中注意到了乐舞与戏剧的共同点。

明代的胡应麟曾从搬演的角度讨论过戏曲的发生,认为优孟衣冠是戏曲的滥觞: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实始滥觞。

[9](P5)关于巫与戏剧的关系,明代的杨慎说:女乐之兴,本由巫觋,《周礼》所谓以神任者,在男曰巫,在女曰觋。

巫咸在上古已有之。

《汲冢周书》所谓“神巫用国”。

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歌舞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

[10](P331)已经注意到女乐之兴,本由巫觋,注意到了巫与倡优的相似之处。

20世纪初年,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输入,打破了人们旧有的思维习惯,为戏曲起源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在当时相继出版的一系列社会学译著中,以斯宾塞和甄克思的学说影响最大。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4年翻译出版)、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3年翻译出版)均以进化论为指导,但又各有特点。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意在探讨研治社会学的方法,而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则描述了古今社会的发展变化。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世界范围的殖民浪潮,人们发现了仍处于图腾社会的人种。

许多学者深入其中,探寻人类原始的真相。

这种人类早期社会的状况,在西学东渐中,由社会学诸书介绍进中国,从而打破了传统中关于上古的神话,打破了上古是理想社会的成见。

使人们对先民的生活、对上古社会有了客观的认识。

于是文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与思想。

戏曲的起源也因此得到真正科学的考察。

其中非常突出的便是刘师培。

刘师培是本世纪初学术转型期一位重要的学者。

其著述时间,始于1903年,终于1919年。

在这17年中,因见解的不同,又可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为1903—1908年,共6年,后期为1909—1919年,共11年。

“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竺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

”[11](册一,P27)而刘师培有关戏曲的著述,全部发表于前期。

《舞法起于祀神考》,是戏曲起源研究中两篇非常值得注意的论文(《古乐刘师培的《原戏》、原始论》发表于1905年12月16日的《国粹学报》。

文章着重讨论乐舞的起源,发古人歌舞并崇之旨。

其中涉及戏曲起源的部分,或是《原戏》一文的重申,或在《舞法起于祀神考》中有更详尽的阐释,故本文不准备详细加以讨论)。

两篇文章相互补充,共同探讨戏曲的起源,取得了超越时人的成绩。

刘师培对戏曲起源研究的贡献,首先在于他不仅看到了巫的“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而且把社会学理论运用到戏曲起源的研究中,关注巫、先民重祀祖与乐舞、与戏曲的关系,通过对巫与古代社会生活关系的分析,为“戏曲起源于巫”,为戏曲与降神、祭祀的关系,作出了更深入的、全新的理论阐释。

换句话说,刘师培在对戏曲起源的研究中,不仅注意到了戏曲的发生与巫、与降神紧密相连,而且对“戏曲起源于巫”从社会学角度作出了理论解说。

刘师培的学术研究,深受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他自己即认为“予于社会学研究最深”[12](P83)。

从刘师培这一时期发表的论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的涉猎。

比如在《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1904年)一文中,刘师培除引用甄克思和斯宾塞的相关《政治学及国家学》、日本岸本氏的《社会学》、高论述外,或注或引的著作还有《泰西新史揽要》、田氏的《国家学原理说》、那特 的《政治学》诸书,等等。

他接受西方的社会学理论,“用中国文字证明社会学者所阐发古代社会之状况”[11](册一,P28);他认为古代的宗教是“一切学术之祖”[11](册三,P279)。

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刘师培进而留意中国的巫:上古之时,学术之权操于祭司之手,以巫官为最崇,医卜二官,皆巫为之。

[11](册三,P287)《舞法起于并把这种观察带入他的古典戏曲研究。

在刘师培关于古典戏曲的著述中,《原戏》、祀神考》两篇论文在探讨中国戏曲起源时,均表现出对社会学理论的自觉运用,给后来的研究者以诸多启示。

《舞法起于祀神考》两篇论文的理论核心是:刘师培《原戏》、上古之时,最崇祀祖之典。

欲尊祖敬宗,不得不追溯往迹。

这一认识正源自社会学学说。

在社会学理论引入后,人们即以唐虞以下为宗法社会(参见严复《社会通诠序》)。

关于宗法社会,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云:“宗祀其先之礼”,“为宗法诸制之纲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