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共21张PPT)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 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 即无声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 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髙轩,也代表着 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 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 境之间的关系。“心远”一词,反映了诗 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16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 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 下,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 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南 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表 现了诗人悠然自得。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 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 ◆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远离世俗后的自得、闲 适,“见”字写出了诗人看 见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这 个句子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 的情怀和回归自然的喜悦。
飞鸟相与还的“还”自勉劝人
《饮酒(其五)》ppt课件

拓展延伸
结合本诗,说说你从两首诗中
归园田居
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悠然、淡泊、归隐自洁、独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善其身、超脱世俗、渴望自由,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毫无名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利之念。
课堂练习
1.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 归真的情趣;
内容解析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 欣赏南山。
傍晚山中的云雾很美丽,飞鸟结伴 一起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 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深入探究
1. 诗歌内容与饮酒无关,为什么题目叫“饮酒”?
《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 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 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 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作者简介 早年生活
2.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见” 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3.最后两句“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写出了面对良辰 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复杂感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深入探究 指此时此地的析第五句。
《饮酒(其五)》ppt课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 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良 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 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优美、宁静、 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 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 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 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自由读、 同桌互读、小组 评读等方式熟读 古诗。
饮酒(其五)
读准字音、节奏 陶渊明
/ /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 君/何 能 尔 ? 心 远/地 自 偏 。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 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 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 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 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
抓诗眼,理清脉络
➢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
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
提示:(1)偶 数句入韵,押“ɑn” 韵。韵脚要根据语 境读到位。(2)语 调、语气和节奏都 应是舒缓的。
朗读指导: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 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诗人 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 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 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 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讲授课件(共21张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
山。山中的气象傍晚时很美好,飞鸟结伴 回巢,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 情,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从中让人体会 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 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 受它。
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 谢灵运合称“陶谢”。
•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诗五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闹市,却听不到喧嚣的车马 声,你问我为何能这样,是因为心情闲 适,心境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 静
诗五首·饮酒
诗五首·饮酒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远离世俗后的自得、闲 适,“见”字写出了诗人看 见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这 个句子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 的情怀和回归自然的喜悦。
诗五首·饮酒
飞鸟相与还的“还”自勉劝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远离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世纷扰 回归自 然怀抱 坚守心 灵净土 这句诗的深刻含义:表面指夕阳西下, 倦鸟归巢。实际上是劝勉人们不要奔 波于黑暗的官场之中,应该回归到优 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 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诗五首·饮酒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 ◆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饮酒(其五)》ppt课件

象
境
意
美
(一) (二) (三)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片头标题
此中有真意
人生的真意,纯洁恬淡 的心情,不追名逐利的 意趣。
欲辨已忘言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晴
请同学们把你对陶渊明那份看不见的感悟,用看得见 的文字作为纪录片的旁白表达出来。
晴
感谢观看 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晴 没有车马的 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 然 就 觉 得 住 的 地 方 偏 僻晴 安 静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 在 地 看 见 南 晴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傲寒凌霜、卓尔不群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望 ? 晴
有目的,有计划
有: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的人生理 想,还有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课外材料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29岁以前,种田和读书 29岁-41岁,做过几次小官,三仕三隐 41岁-63岁,毅然隐退,田园生活。
象
境
(一)
拍摄取景
诗人心中的无
拍摄取景
任务一:你的镜头会捕捉什么?你觉得应该拍出什么样 的意境效果?
(可借助诗中形容词和动词讨论) 小组内讨论,一人记录
结
庐
菊
晴
东篱 南山
夕阳 山气
飞鸟
有
无
有
诗人的生活有什么?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晴
象
境
意
(一) (二)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饮酒》(其五) 课件

品读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把 “见”改为“望”好不好?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 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 头来看,山一下子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 这个“见”字用的非常好,如果改成“望”, 则一片神气都索然。
品读赏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山间的云气 傍晚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疏通文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 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研读、品味诗情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
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 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 的心境。
朗读、感悟意境
读出节奏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 庐/在/人 境,而 无/车 马/喧。 问 君/何 能/尔?心 远/地 自/偏。 采 菊/东 篱/下,悠 然/见/南 山。 山 气/日 夕/佳,飞 鸟/相 与/还。 此 中/有/ 真 意,欲 辨/已/忘 言。
品读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句,赏析其意境。)
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 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 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 喧”呢?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 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 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 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 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❷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 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 田园风光的图景。
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胸襟
❸充分表达诗人热爱 自然、悠闲自适的情 感和超然物外、豁达 宽广的心胸。
【答案】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 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 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 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
亲爱的读者:
1、盛生年活不重相来信,眼一泪日,难眼再泪晨并。不及代时表宜软自弱勉。,20岁.7.月14不7.待14人.2。02。02200:.375.12407:3.154:1.220J2u0l-20:2305:2305:35:12Jul-2020:3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 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 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 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 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 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 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 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 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 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 天县令的彭泽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44张ppt)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言语之间 指心志高远,淡泊 尽显自豪和自足之情。 名利,宁静处世等。
东边的篱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
状元成才路
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
状元成才路
欣赏南山胜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畅言教育
教育部组织编写 八年级 / 下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
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 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 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答案】1.C(“一实一虚”错误,都是实景。)
2.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偏
其 采菊悠然
五
状元成才路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状元成才路
闲适自在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生命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 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 世俗的人生追求。
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 和狡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仕,但都极不情愿,最后 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指达官 贵人的轿乘,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 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然离不开“人境”,但却没
《 陶 渊 明
《 饮 酒 (
其 五 ) 篆
自问自答,言语之间 指心志高远,淡泊 尽显自豪和自足之情。 名利,宁静处世等。
东边的篱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
状元成才路
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
状元成才路
欣赏南山胜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畅言教育
教育部组织编写 八年级 / 下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
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 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 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答案】1.C(“一实一虚”错误,都是实景。)
2.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偏
其 采菊悠然
五
状元成才路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状元成才路
闲适自在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生命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 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 世俗的人生追求。
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 和狡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仕,但都极不情愿,最后 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指达官 贵人的轿乘,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 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然离不开“人境”,但却没
《 陶 渊 明
《 饮 酒 (
其 五 ) 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至10句为 第二层,说 明欣赏美丽 的自然景物, 能获得无限 的意趣。
赏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 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 平静、心灵是如此的 安宁呢?原来是自己 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 的心。这几句语言朴 实,却道出了他自己 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 洁的人生追求。
•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 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 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 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 在悠闲自得之中。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回 巢的飞鸟,都显 得那样美妙,诗 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官 归隐的联想。
此中有真意, 由山中之景领会 欲辨已忘言。 到人生真谛,
但诗人并未明
(总结全篇) 辨。世界上美
好的东西往往 是无法用语言 表达的,只能 用心灵去感受 它。
人物小结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 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 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 心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 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 求的心情。改成“望”不 好,“见”表现出诗人看 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 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 象映入眼帘。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 意义?
•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 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 却不能说出。
课外背诵全文
• 一、背诵默写: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听读全 诗,想想 这首诗讲 了几层意 思,分别 写的是什 么?
1至4句为第一层, 讲作者因为能够 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 界,所以觉得所 在的地方也偏僻 幽静了。
24 诗词五首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 《春望》/杜甫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赤壁》/杜牧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2018年5月22日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志豪感。的确,我国 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依《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二千 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 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 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 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 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 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 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 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 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 隐居之情,以纯朴自 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 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 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 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 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 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 “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 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 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 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 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 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 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 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 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 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 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 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 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 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 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 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 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 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 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 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 记》。
《 陶饮 渊酒 明》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427),名潜,字渊明, 一字元亮,东晋时期 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曾 著《五柳先生传》以 自况,卒后朋友私谥 “靖节”,故后人称 “靖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