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的实施麻醉诱导
解读丙泊酚静脉麻醉

解读丙泊酚静脉麻醉丙泊酚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麻醉药剂,它还有另一种名称叫异丙酚,丙泊酚是通过人体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而有效的镇痛的。
丙泊酚具有药效快、时间短的麻醉药物特点。
一旦实施丙泊酚麻醉后,医生完成手术,患者苏醒后可以快速的恢复意识,且注射后没有任何蓄积。
现目前,临床医学已经将丙泊酚广泛推广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等,并经常用于手术麻醉以及患者术后镇静。
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后药效可以快速的传输到全身,通常来讲,丙泊酚四十秒钟之内就可以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丙泊酚可以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脑部氧气消耗量,还可以抑制呼吸系统,让患者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而且,对患者身体的循环系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
但是,丙泊酚麻醉剂也可以引发患者身体不适感,比如恢复过程中,患者出现呕吐、头疼等不良症状。
一、关于丙泊酚的药理知识丙泊酚麻醉剂一旦输注终止后,可以采用三室开放的模型来展开描述。
首先,丙泊酚具有分布迅速且消除迅速的特点,分布迅速主要是指在半衰期两到四分钟这个时间段,消除迅速是指半衰期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丙泊酚用途十分广泛,而且可以有效的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高达每分钟一点五到两升。
而且,丙泊酚麻醉剂在人体中是通过肝脏来代谢的,形成丙泊酚和失活的醌醇结合物,醌醇结合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当用丙泊酚对患者维持麻醉状态的时候,其血药浓度会逐渐到达已经知道的药速率稳态值。
一旦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在推荐的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会呈现为线性。
二、丙泊酚麻醉剂使用范围通常情况下,丙泊酚麻醉剂主要用于对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和维持麻醉,也可以用于无痛人流手术,对患者采取脊髓、硬膜外麻醉方式。
丙泊酚还需要和吸入麻醉药物、止痛药进行配合来使用,而且,丙泊酚其药效快、代谢也较快,因此,不会停留于人体太久,也不会造成药物残留,对于患者而言,该麻醉剂是安全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丙泊酚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不可以私自麻醉。
丙泊酚有何特点

丙泊酚有何特点【术语与解答】①丙泊酚是一种较新型静脉全麻药,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产生良好的镇静、催眠、意识消失效应;②丙泊酚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分布广泛,其代谢产物基本无药理活性,故既适合全麻快速诱导,又适合于持续静脉输注全麻维持;③丙泊酚与其他静脉全麻药比较,令人满意且理想的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易于微量泵输注调控,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且术毕苏醒迅速,故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与选择性患者镇静。
1. 药理作用机制①丙泊酚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些证据显示,其催眠作用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诱导的氯离子电流所介导,此作用是通过与GABAA受体的β亚基结合而产生的;②丙泊酚可通过调节钠离子门控通道,产生广泛的NMDA(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的抑制;③丙泊酚通过对海马GABAA受体的作用,抑制海马和前额皮质的乙酰胆碱递质释放,此机制可能对丙泊酚的镇静作用很重要。
2.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①丙泊酚对中枢大脑皮层的作用主要是随剂量递增而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乃至意识消失;②静脉注射2mg/kg起效迅速,一次用药后可持续约5~10分钟,苏醒远较硫喷妥钠快,且苏醒质量好,醒后无宿醉感;③丙泊酚具有降低脑血流量、脑代谢率和颅内压的作用,但脑血流量的减少以及由于外周动脉的扩张,可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从而致使脑灌注压也降低。
3. 循环系统影响①丙泊酚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较等效的硫喷妥钠稍重,可使动脉压下降,总外周阻力降低,而心率无明显变化,心排血量稍降低;②稍大剂量(2.5mg/kg)静脉注射可引起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下降,尤其对老年患者与全身情况差者以及血容量不足患者,即使偏少的常规剂量或小剂量静脉注射,也可引起心血管抑制,甚至抑制较为严重。
4. 呼吸系统影响此药对呼吸功能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表现为潮气量减少,呼吸频率减慢,有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其发生率与剂量过大及注射速度过快有关,同等剂量对心脏病患者的呼吸抑制较非心脏病患者更为明显。
丙泊酚TCI的实施麻醉诱导课件

丙泊酚量效关系示意
抗呕吐作用 抗瘙痒作用
镇静作用 抗癫痫作用
麻醉作用
0
0.5
1
5
10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g/ml)
丙泊酚TCI的实施
➢ 麻醉诱导(术前药、年龄)
无术前药
4-8 ug/ml
有术前药
2-6 ug/ml
20岁后,每10岁靶浓度下降0.24 ug/ml
➢ 麻醉维持(常规辅助镇痛药)
小手术
1.5-4.5 ug/ml
大手术
3-6 ug/ml
TCI-临床应用
丙泊酚TCI的实施
➢ 苏醒
睁眼
1 – 1.5 ug/ml
定向力恢复 <1.2 ug/ml
清醒浓度与输注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清醒时血浆
浓度越高,而效应室浓度相同。
静脉麻醉药的血浆靶浓度参考(ug/ml)
病例
王××,男,51岁,因“慢性结石性胆囊 炎”,拟行“胆囊切除术”;
一般情况好,术前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麻醉?药物?
药胸饮
,探以
既心毒
悟,酒
如互,
初为迷
矣易死
。
置 ,
三 日
投,
以乃
神剖
日秽若 觉乃若
创,在 ,令疾
愈既肠 因先发
,而胃 刳以结
一缝, 破酒于
月合则 腹服内
之,断 背麻,
间付截 ,沸针
药物名称
意识消失 意识消失
切皮Cp50
Cp50
Cp95
切皮 Cp95
苏醒
丙泊酚
3.3
5.4
15.2
麻醉用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

麻醉用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药物名称丙泊酚药物别名丙泊酚、丙扑佛、丙扑怫、得普瑞麻、二异丙酚、普泊酚、普卤泊福、普鲁泊福、普罗弗尔、异丙酚Dipravin、Diprovan、Disoprivan、Disoprof英文名称 Propofol说明功用作用可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
由于单次注射起效快,无蓄积作用,苏醒快,醒后无酒醉感,所以多用于门诊手术和短小手术,术毕可回家。
此外可用于心脏、颅脑手术麻醉及 ICU 患者镇静、保持机械通气患者的安静等。
用法用量麻醉诱导:静注 2.0~2.5mg/kg,注速 4ml/10s,老年及体弱者用量较小,注速宜慢。
麻醉维持:连续静脉滴注 4~12mg/kg·h,或根据需要每次静注 25~50mg,因本品镇痛作用不强,常需与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合用。
为镇静需要则药量酌减。
本品为乳剂,用前要摇匀,可用 5%葡萄糖溶液稀释,不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由于对二氧化碳通气反应的抑制比硫喷妥钠长,所以有时患者已清醒但呼吸还可能有抑制应警惕。
本品应贮存于 2~25℃。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200mg/20ml,500mg/50ml,1g/100ml。
1.成人诱导麻醉对于术前给药和术前不给药的病人,应该静滴给药,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静脉滴入约4毫升(40毫克),观察病人的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开始,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2.0~2.5毫克/公斤的本品,超过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
ASA3级和4级病人,应该使用更低的给药速率:每10秒约2毫升(20毫克)。
维持麻醉通过持续静脉或反复静脉冲击注射本品,能够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深度。
持续静滴所需的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一般4~12毫克/公斤·小时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
静脉反复冲击注射根据临床需要,可以给予25毫克(2.5毫升)到50毫克(5.0毫升)的增量。
强化监护期间的镇静当作为对正在进行强化监护及接受人工通气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应持续静滴本品。
丙泊酚静脉麻醉科普常识

丙泊酚静脉麻醉科普常识丙泊酚又被称为异丙酚,它是一种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人体静脉注射起到镇静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
患者苏醒后能够迅速恢复且持续注射后无蓄积。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将丙泊酚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经常用于麻醉中、手术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
丙泊酚通过静脉注射后能够快速地遍布全身,40秒内能够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丙泊酚可以起到有效的镇痛效果,能够使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减少,对呼吸系统也有抑制作用,可以出现暂时性的呼吸停止,对循环系统也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血压。
使用丙泊酚后,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的情况。
1丙泊酚药理学特征丙泊酚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来描述。
首相具有迅速分布(半衰期2~4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30~60分钟)的特点。
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1.5~2 升/分钟)。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丙泊酚和相应的无活性的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
当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稳态值。
当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是线性的。
2丙泊酚静脉麻醉适用的范围一般情况下会将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上,也适用于一些无痛人流手术,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丙泊酚还可以和吸入麻药以及止痛药配合使用,丙泊酚的起效较快,代谢速度较快,一般不会在体内形成蓄积,比较安全。
但在使用时一定要配合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不能私自用药。
另外,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适用丙泊酚,有的人群对丙泊酚过敏。
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应避免与部分药物同时使用,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以免药物出现相互作用,对患者出现损伤。
如果必须同时使用,需咨询医生按照医嘱进行。
丙泊酚适用于静脉诱导,清醒速度快,脑功能彻底恢复快,但是注释时会有疼痛感;全凭静脉麻醉,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内镜或其他诊断性检查的麻醉,比如肠胃镜检查,大部分的肠胃镜检查都会采用无痛式,既能提高病人的适应性,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为检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丙泊酚注射液xx:Propofol Injection汉语拼音:Bingbofen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丙泊酚,2,6-二异丙基苯酚分子式:C12H18O 分子量:178.3 【性状】本品为白色均匀乳状液体。
每毫升乳剂含丙泊酚10 毫克,其它成份为大豆油、纯化卵磷脂、甘油、油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药理毒理】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的短效全身静脉麻醉药,起效时间约为30-40 秒。
由于药物被迅速代谢和清除,其麻醉时间很短,约4-6 分钟。
在通常的维持状态,通过单次重复注射或连续静脉输注丙泊酚,没有发现明显的蓄积。
由于大脑迷走神经紧张的影响和交感神经的抑制,在麻醉诱导期间,有报道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当然,在麻醉维持期间,血液动力学通常恢复到正常。
急性毒性研究表明,本品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53mg/kg,对大鼠的LD50为42mg/kg。
在大鼠及狗的慢性毒性研究中,按体重每日输注10~30mg/kg,持续1月,无毒性发生或病理学改变。
在大鼠和兔的胚胎及生殖毒性试验中未发现本品的毒性作用。
目前缺乏本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经验。
本品没有致突变及致畸作用,缺乏有关致癌毒性的资料。
【药代动力学】丙泊酚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8%。
静脉输注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可用三室模型描述:快速分布相(半衰期分钟);快速b消除相(半衰期分钟);缓慢丫消除相(半衰期为184~382分钟)。
在丫消除相中,由于从组织中缓慢释放,血药浓度下降缓慢。
其起始分布容积(V)为22~76升,总分布容积(VdB)为387~1587升。
丙泊酚在体内清除迅速,总清除率约每分钟 2 升。
药物清除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形成没有活性的丙泊酚葡糖苷酸结合物(40%)、相应的对苯酚及4-硫酸盐结合物,代谢产物通过尿排泄(约88%)不到0.3%的药物以原形由粪便排泄。
丙泊酚可透过胎盘屏障。
丙泊酚(异丙酚)用于儿科手术麻醉的诱导特性及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分析

日固
3 讨 论
丽 2 0 1 3 N O . 1 3 … …
.
药 物 与 临 床
管通透性增高与水肿 的病理作用 ,特异性增强镇静作 用及肾上
大 的改善l 1 I 。该研 究 中出于对丙泊 酚( 异丙酚) 在儿科手 术麻醉应 用过程 中诱导特性 以及相应 的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进 行分析探 讨 的 目的, 对 比分析 了丙泊酚和 一 羟基丁酸钠的麻醉效果 , 选取 2 0 1 0年 1 1月一2 0 l 2年 1 1月的 7 8例临床 患儿为研 究对 象 , 现
组患儿心率为 ( 1 1 0  ̄ 4 6 ) 次, 分, 观察组较对照组低( P < O . 0 5 ) 。 观察
组患 儿注射疼痛 者 1 0例 , 发生率为 2 5 . 6 4 %, 对 照组 注射疼痛 者 6 例, 发 生率 为 1 5 . 3 8 %, 观察组较 对照组 高 , 但是 差异无统计 学
能正确回答 问题 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结论 丙泊酚麻醉后在诱导期不会诱发患儿的心率加快 和血压升高现
象, 维持期患儿的恢复时间短 , 麻 醉效果显著 , 值得关 注。
【 关键词】 丙泊酚 ; 诱导特性 ; 诱 导维持期循环 变化 ; ^ y 一 羟基丁酸钠 [ 中图分类号】R 7 2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一 O 7 4 2 ( 2 O 1 3 ) 0 5 ( a ) 一 0 1 1 4 — 0 2
在2 0 1 0 年1 1 月一2 0 1 2年 1 1 月间该 院儿科收治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患儿病例 7 8 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 组 ,分别采取
^ y 一 羟基丁酸钠和丙泊酚进行麻醉 , 而后对 比分析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的诱导特性和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 。结果 诱导期两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丙泊酚,其化学名称为2,6-二异丙基苯酚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12H18O分子量:178.3所用辅料包括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纯化卵磷脂、甘油、油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白色均匀乳状液体。
【适应症】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
重症监护患者辅助通气治疗时的镇静。
单独或与局部麻醉药联合使用,用于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镇静。
【规格】(1)20ml:0.2g(2)50ml:0.5g(3)100ml:1.0g。
【用法用量】本品只能在医院或有合适设备的门诊由经过麻醉训练的医生使用或在重症监护病房使用。
使用本品时,所用设备应在麻醉下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复苏设备应能伸手可及,呼吸与循环功能应被监控(如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仪)。
本品作为手术和诊断过程中的镇静用药,不得由实施该手术或诊断的人给药。
应根据病人反应及术前用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麻醉时除了使用本品外,一般还应补充镇痛药。
■剂量成人麻醉: 麻醉诱导:本品应采用滴定法实施麻醉诱导(每10秒约20~40mg),直到临床体征显示麻醉作用已经产生。
大多数小于55岁的成人诱导剂量按体重计为1.5~2.5mg/kg。
超过55岁的成人以及ASA III-IV患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量也明显减少,总剂量最低可到1mg/kg。
给药速度应更加缓慢(每10秒约20mg)。
麻醉维持:可通过连续静脉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本品来维持麻醉深度。
连续静脉输注时,给药剂量和速度必须个体化,常规剂量按体重计每小时4~12mg/kg,在应激小的手术过程中,如微创手术,可将维持剂量减至按体重每小时4mg/kg。
对于老年人、一般状态不稳定或低血容量及ASA Ⅲ-Ⅳ患者,建议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麻醉技术的不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用量。
重复单次静脉注射给药时,建议单次剂量为25~50mg。
快速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单次或重复)不能用于老年人,因为这可能导致心肺功能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0
180
分析现代TIVA
和TCI的优越性,主要是由 于丙泊酚的临床应用。
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征;
苏醒的迅速和完全; 术源自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很低。丙泊酚优良的苏醒期特性是TIVA 优越性的主要原因
TCI 理 论 基 础
t1/2Ke0
ke0
—— 效应室转运至中央室速率常数
单次+ 持续静脉给药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持续静脉给药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 Ê ä ¼ (m in)
8 6 4 2 0
达稳态血浆浓度需4 ~ 5个半衰期,随输注时间延长,清除 速率减慢,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产生蓄积作用,难以时调节 血药浓度。
12 10 8 6 4 2 0 0 20
血浆浓度
效应室浓度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40 60 80 100 120 140
±¼ Ê ä (min)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 度不能达到满意的平衡状态。
静脉给药方法--持续静脉注射
10
£ ug/ml © ¶ ¨ Å È £ ¨
t1/2Ke0 = 0.693/ke0 ,是效应室药物浓度血浆和
平衡达一半的时间;
ke0越大, t1/2Ke0越小,效应室达峰时间越快。
丙泊酚ke0=0.26/min,达峰2min; 芬太尼ke0=0.147/min,达峰3.5min。
t1/2cs
t1/2cs (Context - Sensitive Half Time)
TCI代表了今后临床麻醉可控、精确和自动
化的发展方向。
群体药代参数
vs 个体药代参数
围术期生理条件的改变
麻醉的均衡性
(镇静、镇痛和肌松)
血浆为靶控目标,丙泊酚达到95%平衡(效应
室达到95%的血药浓度)需9min;
效应室为靶控目标,血浆丙泊酚4min便可与效
应室平衡并达到目标浓度。
丙泊酚量效关系示意
麻醉作用
镇静作用
抗呕吐作用 抗瘙痒作用 抗癫痫作用
0
0.5
1
5
10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g/ml)
丙泊酚TCI的实施
麻醉诱导(术前药、年龄)
意识消失 丙泊酚效应
插管
自主呼吸
睁眼
拔管
定向力
室靶浓度 2.24±0.68 3.41±0.42 1.6±0.8 (μg /ml ) 时间 153±92s 310±89s
1.5±0.6
1.3±0.5
1.0±0.7
18.6±8.0 20.4±6.6 22.7±6.2 28.1±10. m m m 2m
TCI-展望
无术前药 有术前药
4-8 ug/ml 2-6 ug/ml
20岁后,每10岁靶浓度下降0.24 ug/ml
麻醉维持(常规辅助镇痛药)
小手术 大手术
1.5-4.5 ug/ml 3-6 ug/ml
TCI-临床应用
丙泊酚TCI的实施
苏醒
睁眼 定向力恢复
1 – 1.5 ug/ml <1.2 ug/ml
静脉给药方法-14 12 10 8 6 4 2 0 0 20 40 60
靶控输注(TCI)
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随意调节,易保持 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麻醉过程 更为平稳,可预测病人清醒时间。 血浆浓度
治疗窗
¶ (ug/ml) ¨È Å
效应室浓度
80 100 ±ä Ê ¼ (min)
120
140
清醒浓度与输注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清醒时血浆
浓度越高,而效应室浓度相同。
静脉麻醉药的血浆靶浓度参考(ug/ml)
药物名称 意识消失 Cp50 意识消失 Cp95 切皮Cp50 切皮 Cp95 苏 醒
丙泊酚
丙泊酚+芬 太尼1ng/ml 丙泊酚+芬 太尼2ng/ml 硫喷妥钠 咪唑安定 依托咪酯 氯 胺 酮
TCI 技 术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乔飞
病 例
王××,男,51岁,因“慢性结石性胆囊
炎”,拟行“胆囊切除术”;
一般情况好,术前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麻醉?药物?
药 , 既 悟 如 初 矣 。
胸 探 心 , 互 为 易 置 , 投 以 神
饮 以 毒 酒 , 迷 死 三 日 , 乃 剖
麻醉四要素: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抑
制不良应激反应
短效全麻药
1986年 ——
丙泊酚
1990年 —— 七氟烷
1996年 —— 瑞芬太尼
TCI问世
1996年
—— Diprifusor 上市 ——靶控输
TCI(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注
智能化的计算机控制输注系统,可使血浆药物
3.3
5.4
15.2
5.2
27.4
1.6-2.9
2.7
15.6 0.14-0.6 0.25-0.35 0.31-0.5 0.6 1.2 1.0 1.6 39.8 6 0.05-0.08 0.2-0.3
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诱导,设置靶浓度为4.0μg﹒ml-1,术中维持丙泊酚 (3.2±0.6)μg﹒ml-1+ 瑞芬0.15μg﹒kg-1﹒min-1 .
浓度快速达到设定的目标浓度,并可随时调整。
输入病人的体重和年龄,按所需的血药浓度
(单位μ g/ml)自动设定输注速度。
TCI系统的组成部分
麻醉医生选择目
病人
标控制浓度
病人数据
年龄、体重、身高等
内含药代学程 序的微处理器
输注泵
TCI-优势 ???
静脉给药方法--单次和重复静脉注射
14
È (ug/ml) ¨¶ Å
日 创 愈 , 一 月 之 间 皆 平 复 。
秽 , 既 而 缝 合 , 付 以 神 膏 , 四 五
若 在 肠 胃 , 则 断 截 湔 洗 , 除 去 疾
觉 , 因 刳 破 腹 背 , 抽 割 积 聚 。
乃 令 先 以 酒 服 麻 沸 散 , 既 醉 无 所
若 疾 发 结 于 内 , 针 药 所 不 能 及 者 ,
——持续输注敏感半衰期
指停止持续输注药物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
50%所需的时间 ;
随药物输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在多房室模型时能很好地描述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速度 。
t1/2cs——静脉麻醉药
t1/2cs——麻醉性镇痛药
TCI 临 床 应 用
效应室靶控输注及血浆靶控输注
例:丙泊酚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