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习惯。
下面我将从解读文本、分析问题、积累词汇和总结归纳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解读文本。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和难句,因此学会解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
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应该注重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子,并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一些解读技巧,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通过词的形状和位置猜测词义、通过对比和推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等。
其次是分析问题。
在解答阅读题时,学生应该注意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然后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提示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逐段阅读,找出问题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仔细阅读和分析相关的语句,最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学生还可以运用一些问题解决技巧,如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汇、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进行逻辑推理等,以提高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第三是积累词汇。
阅读中的生词和短语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因此学生应该注重积累词汇。
学生可以使用词典、课外阅读和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来积累词汇。
在积累词汇时,学生应该注重掌握词义、词性和用法,并通过练习运用来牢记这些词汇。
学生还可以通过整理词汇表、制作词汇卡片来进行词汇记忆和复习,以提高词汇量和运用能力。
最后是总结归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题、要点和关键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汇、标注重要句子、梳理文章结构等方式来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还可以通过做笔记、写读书报告、参加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是帮助学生掌握与阅读有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指导方法。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法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语言意识是学生正确理解和理解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阅读的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语言特点,如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并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学法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阅读策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阅读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模仿和创新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和扫读等。
学法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背后的意义和观点的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的主题、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意图等。
并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点,并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辨能力。
学法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学生持续进行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如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阅读、课外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每日读书、读书笔记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阅读教学要注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进行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安静的环境:当阅读的环境安静时,学生能更好地专注于阅读,减少分心的因素,提高阅读效果。
2、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阅读教学中的书籍应该适合所教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
除了教材内容外,学生可以选择课外的读物,以培养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水平。
3、定期阅读: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需要定期进行阅读练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二、阅读前的预览预览是阅读的重要一环,预览的目的是:1、了解文章的大意、段落结构和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找到问题、答案和重点内容。
3、激发兴趣和信心,提高阅读效率。
在预览时,可以做到:1、浏览标题和副标题。
2、观察插图和图片。
3、预估内容、结论和重点词语。
三、阅读中的自我提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来深入理解文章,加强对文章的掌握和记忆。
提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聚焦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提问方式应该开放而不限定。
3、要避免抄袭问题和简单复述。
四、理解文中关键词理解文中关键词是阅读中的重要一环。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2、关键词和文章的主题的关系。
五、阅读后的总结和评估在阅读结束后,学生需要总结和评估自己的阅读效果,可以进行以下方式:1、回答预估的问题2、检查自己的阅读目标是否达成。
3、评估自己在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一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当的预览、自我提问、理解关键词和阅读后的总结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以更高效的方式阅读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借助学法指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阅读时应注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蕴含的思想,学生在学习阅读时,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对文章标题、开篇句和结尾段的分析,以及对每段的概括归纳,来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还要从文章中寻找相关细节,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在阅读时应注重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是阅读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注意语言的细节,如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词语的多义、词语的用法等。
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语感,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其在阅读中更加流畅。
学生在阅读时应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还要思考其中的逻辑、价值观等。
在学习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能够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时应注重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在学习阅读时,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并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在学习阅读时,学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文章进行每日阅读,并进行定时定量的练习。
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法指导,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因为小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让他们能够有步骤、有方向地学习和掌握阅读技能。
一、阅读前的学法指导
在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审题:启发学生先从题目入手,读懂题目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
2.预测:通过文章的标题、选取的局部、插图等途径,逐渐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与思想。
3.猜词:提示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猜测词汇的含义,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1.定位: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和关键词语快速定位文章的位置,找到要阅读的内容。
2.标记: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圈出关键词、话题、人物、情节等,以便日后复习时能够快速找到要点。
3.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问,探究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
1.梳理:让学生对所读文章的主旨、结构、情节、人物等进行全面归纳总结。
2.对比:将不同文章(如古诗和现代诗)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意义和内涵。
3.表达: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创作自己的作文和说话的思想。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策略,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拓宽看待文学的视角,增强整个科目的学习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
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
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四、比较阅读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下面就现代文阅读的相关方法作些归纳。
一、比较阅读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
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
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
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
谈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定量地阅读,坚持阅读,善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细节,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把握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细节,提高阅读速度,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细节,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发表时间:2011-12-05T10:37:29.3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2月下供稿作者:徐辉[导读]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许多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徐辉江苏省江都市花荡中学225214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许多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如学习议论文即可采用此法。
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
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
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与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
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
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
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
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
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B处无法辩而不得不辩。
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
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
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
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
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
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方法的列举至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
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
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