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条文解析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条文解读

黄帝内经条文解读

黄帝内经条文解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它是由黄帝与他的医学大师们共同编纂而成,记录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中的条文是古代医学家们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重要条文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

首先,我们来看一条经典的条文:“人有五脏六腑,脏者藏之,腑者通之。

”这句话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进行了简洁而准确的描述。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在人体内起着不同的功能,脏器主要负责储藏和调节,而腑器则负责运化和排泄。

这一条文告诉我们,人体内的脏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保持脏腑的平衡和协调,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条重要的条文:“病生于气,治生于血。

”这句话强调了气和血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气的不畅通有关,而治疗疾病则需要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来恢复气的平衡。

这一条文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气血的平衡,使气血流通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条文:“病因于风,治因于风。

”这句话强调了风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风是一种外邪,可以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外邪的入侵有关,而治疗疾病则需要通过驱散外邪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这一条文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辨别病因,及时驱散外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条关于饮食的条文:“饮食有节,无忧无病。

”这句话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人体的营养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条文告诉我们,要保持健康,我们需要注意饮食的节制,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条文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内经、难经条文及释义

内经、难经条文及释义

论难易二⒈【原文】如寇宗奭引《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

”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

”【白话解】比如寇宗奭引用黄帝的言论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人是易治愈的;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

”又说【注】①形气:《素问绍识》云:“气即气息之气。

元气之盛衰,必征之于脉,又征之于气息之静躁,以与形貌之肥瘦刚脆,互相表里,而为诊察之紧要矣。

其古书于病之系于呼吸着,多命以气。

”②乃治之:“乃”副词,有“才”之意。

③形气相得:王冰说:“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④色泽以浮:王冰说:“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也。

”经脉之本三⒉【原文】《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白话解】《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注】①天癸:指男女之精。

杨上善说:“天癸,精气也。

”②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

③太冲脉:太冲脉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而上,到胸部为止。

⒊【原文】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白话解】考察《痿论》中记载:阳明为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并且使关节滑利。

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够渗透灌溉分肉腠理,于阳明合于众筋。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一、《黄帝内经》原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二、对原文的理解
诸湿:指的是湿邪造成的各种湿病。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

当人体感受湿邪或体内产生湿邪时,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湿病症状。

肿:指皮肤浮肿、水肿。

这是湿邪停留在体表的一种表现,由于湿邪的黏滞性,它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在体表形成浮肿。

满:指腹部胀满。

这是湿邪停留在内脏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停留在脾胃时,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从而产生胀满感。

当脾脏功能正常时,它能够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保持人体的营养供给和水液代谢平衡。

然而,当脾脏功能失常时,水液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不前,进而形成湿邪。

湿邪一旦形成,就会阻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在体表表现为浮肿;在内脏则表现为胀满等症状。

三、中医理论解释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脏之一,与中医五行中的土相对应。

这主要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将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

这种运化功能类似于大自然中土的“化”和“运”的功能,因此脾属土。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昨天以下文章来源于武汉庸胜堂,作者国际名中医张胜兵武汉庸胜堂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攀高峰,永不止步!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被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关键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疾病的规律的关键所在。

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我们每治一个疾病,首先要考虑它的病因病机,有了病因病机之后,才有可能去辨证论治,所以病机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病机理论来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并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病机十九条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病机十九条”在《黄帝内经》的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逆,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果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可以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总归纳为两条口决:“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条文解析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出养生的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人本身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虚邪贼风,是外界的治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内伤致病的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2.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出养生法则:一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二是和于术数,即恰当运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三食饮有节制;四是起居作息有规律;五劳作不违背常度。

只有掌握了养生之道,保持形神和谐协调,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
于生长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是综合前文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得出的结论。

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观点:1.马莳、高世轼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2.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以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3.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4.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
于本。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事物之所以能在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并指出阴阳两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

5.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已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经文旨在阐明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强调四诊合参和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重要性。

6.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药物饮食的五味也分阴阳。

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所以辛甘为阳而有走散作用。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所以酸苦为阴而有涌泄作用。

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藏。

气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为升降出入。

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赖之以变化。

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

8.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DUO度以为常也。

水液代谢的过程,成为后世论述有关津液代谢理论的依据。

文中说明脾、胃、肺、膀胱都参与了水液代谢,而其中肺的宣发通调水道的作用尤显重要。

肺在水液代谢中“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论述,成为后世“肺为水之上源”理论的导源。

如果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

可导致水液停留的水肿病证,在治疗上应用“提壶揭盖法”,以宣肺发越水气、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既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脾在水液代谢中起到运化、转输的作用,说明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如果脾气升清作用减退,使水湿不能上归于肺,停聚于体内而成水肿,因而可应用培土制水法治疗。

9.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邪气伤人,同类相聚,故风为阳邪而易伤上、伤阳、伤胃,湿为阴邪而易伤下、伤阴、伤脾。

10.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观点,为后世治疗学中多种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治疗耳目失聪的益气升提法,治疗表证的宣肺发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