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课程论文-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摘要: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学科。
单抗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病,尤其是用于治疗肿瘤,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本文参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治疗单抗药物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明确,因而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尤其是对肿瘤的治疗,能克服化疗药物不能有效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副作用大等缺点。
同时,单克隆抗体体积小,能更有效地透入肿瘤;分子小、消除快、累积毒性小;所携带的弹头脱离后,可较快被清除;循环中免疫靶向结合物对靶细胞的竞争作用小;半衰期短;穿透性好;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还可以作为新一代靶向载体。
与化学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生物因子、基因、分化诱导剂、光敏剂、酶等物质构成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把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特异的输送到肿瘤部位,利用单抗对肿瘤表面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而把药物直接导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对循环系统及其他部位的毒性[1]。
1作用机制目前,单抗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通过研究,目前认为有阻断作用、信号传导作用以及靶向作用等三种作用机制[1]。
1.1阻断作用现用于临床的大部分未偶联单抗主要用于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是通过阻断和调节作用完成的。
几乎在所有的单抗应用中,通常是通过阻断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的胞桨或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种相类似的阻断活性可能存在于单抗的抗病毒感染中,通过阻断和抵消病原体的进入和扩散表现出对机体的防御功能,短期给予单抗后可取得长期疗效。
肿瘤细胞生长、扩增和分化,需要各种生长因子的持续性刺激,而这些生长因子也参与肿瘤的侵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与其受体结合,可抑制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这些肿瘤细胞得不到生长因子的刺激而自行死亡。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摘要】单克隆抗体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
它们的第一个用途是作为致癌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拮抗剂,但今天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长期寻求的有效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的载体并作为操纵抗癌免疫反应的功能的强大的工具。
在临床上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未来将有可能看到持续增长治疗性抗体和它们的衍生物的发展。
由于单克隆抗体药物专一性强、疗效显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
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
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
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
抗体还可使B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
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
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
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药物。
但是,单抗药物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单抗的免疫原性,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的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异源性单抗进行改造以及人源性单抗的研制成为单抗研究的重要方向1.EGEG疗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靶标。
基因编码信息被翻译为特定蛋白,不过,许多蛋白必须经由翻译后程序激活,比如自身磷酸化。
蛋白激活影响着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
若EGFR 出现故障使这些过程脱离控制,就会导致癌症。
然而,尽管EGFR与癌症有着密切关联,人们对EGFR的激活机制还并不完全了解。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_郭亚军

郭亚军/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cjbcn June 25, 2015, 31(6): 857−870DOI: 10.13345/j.cjb.140638 ©2015 Chin J Biotech, All rights reservedReceived : December 25, 2014; Accepted : April 27, 2015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330061),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No. 2010CB833605),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No. 2014AA021004), State Key Project for New Drug Development (Nos. 2013ZX09101021, 2013ZX09401303), Shanghai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13DZ1930100), Shanghai Excellent Technical Leader (No. 13XD1424000). Corresponding author : Yajun Guo. Tel: +86-21-60129299; E-mail: guoyaju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8133006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No. 2010CB83360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No. 2014AA021004),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Nos. 2013ZX09101021, 2013ZX09401303),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No. 13DZ1930100),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No. 13XD1424000)资助。
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近几年单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源于其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寻求新的分子靶点、抗体人源化及偶联物分子的小型化。
单抗药物能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以及其它病患,尤其在治疗肿瘤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抗肿瘤单抗;二是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或称免疫偶联物。
免疫偶联物分子由单抗与“弹头”药物两部分组成。
单抗所针对的靶标通常为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
用作“弹头”的物质主要有三类,及放射性核素、药物和毒素;其与单抗连接分别构成放射性免疫偶联物、化学免疫偶联物和免疫毒素。
单抗药物的研究进展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单抗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对表达有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的作用弱或无作用。
单抗药物偶联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比无关抗体偶联物的活性强;药物与单抗偶联后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游离药物强。
单抗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
曾与单抗进行偶联并在裸鼠进行疗效观察的抗癌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等长春碱类衍生物。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特定受体或特定的基因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单抗药物的靶点。
单抗药物对抗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单抗偶联物对于抗药性肿瘤细胞仍显示较强的杀伤活性。
例如长期服用氨甲喋呤而出现抗药性的成骨肉瘤细胞,单抗氨甲喋呤偶联物仍显示较强的杀伤作用。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单抗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已为其应用于治疗肿瘤展现出良好的前景,但仍存在涉及免疫学和药理学两方面的问题。
免疫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
药理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到达肿瘤的药量不足,由于单抗药物是异体蛋白,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有相当数量将积聚于肝、脾和骨髓。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学技术之一,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重点探讨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单克隆抗体技术是指通过克隆一种特定的抗体,制备出单一种类和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技术是从免疫学角度出发,通过免疫细胞的杂交技术实现的。
单克隆抗体可以制备出特异性更高、亲和力更强、更稳定且毒性更小的抗体,且可以用于各种生物学实验、生物医学研究以及免疫治疗。
按照抗体产生的细胞种类和方式,单克隆抗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小鼠、大鼠或兔子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mAb),另一种是由人体本身产生的单克隆抗体(hAb)。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将两种细胞杂交,形成一种新细胞,同时满足了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和对抗体的生成能力之间的要求。
具体过程如下:1、免疫动物体内引入特定的抗原2、从免疫动物中收集淋巴细胞3、将淋巴细胞与恶性自身克隆细胞杂交4、将杂交细胞进行筛选和培养,可获得特异性抗体获得单一的克隆抗体细胞,即单克隆抗体三、单克隆抗体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治疗癌症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癌症治疗领域。
单抗药物治疗癌症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定向抑制靶肿瘤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扩散,从而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近年来,以信号通路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癌症的重要手段。
2、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是用特殊的荧光素和激光光源结合起来使用。
这些荧光素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产生活性单体,能够瞬间杀死周围肿瘤组织。
而荧光素则可以直接靶向肿瘤组织,使治疗过程高效、对健康组织不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的效果与单克隆抗体技术密切相关。
3、免疫细胞治疗单克隆抗体技术还可以用于免疫细胞治疗,即利用改造后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抗原递呈细胞等进行靶向抗肿瘤治疗。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201101****摘要: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杂交瘤技术首次产生单克隆抗体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三个阶段。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研究出上千种单克隆抗体,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历程应用展望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是将能够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它只能识别某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且能够大量制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此外,单克隆抗体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农业、食品等领域。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抗体三个阶段。
本文主要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和展望三个大方面进行综述。
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1.1鼠源性单抗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了杂交瘤技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产生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小鼠脾细胞融合,首次获得人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
该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动物、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三个环节。
现阶段,所产生的McAb大部分是通过这种杂交瘤技术得到的鼠源性McAb,其在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首先,由于其多为鼠源性,具备免疫原性,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产生人抗鼠抗体,从而降低McAb的应用价值。
其次,McAb在人体内半衰期比较短,常不能有效激活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
再次,鼠源性McAb 与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亲和力较弱,并且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也较弱。
另外,传统杂交瘤技术还存在制备周期长,成本较高,杂交瘤细胞不稳定和抗性易丢失等缺陷。
单克隆抗体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试验结果: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
效果评估方法: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ELISA
临床指南的制定与更新
制定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考虑患者利益和医生经验
更新周期:根据新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定期更新
制定机构:由权威医学组织或专家团队负责制定和更新
指南内容:包括适应症、剂量、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单克隆抗体疗法的疗效持久,可以长期控制肿瘤生长
提高患者生存率
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精准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单克隆抗体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已经显示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潜力。
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降低副作用。
推广应用: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临床医生对指南的知晓率和应用率
医生培训与患者教育
沟通技巧: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医生培训:了解单克隆抗体疗法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患者教育:向患者解释单克隆抗体疗法的作用、可能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
患者参与: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单克隆抗体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01
02
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耐药性对单克隆抗体疗法的影响
03
04
解决耐药性问题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生产成本与可及性
单克隆抗体疗法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研究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可及性
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可及性是单克隆抗体疗法面临的挑战之一
单克隆抗体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针对实体瘤的治疗
单克隆抗体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药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研究进展抗体是一种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协助免疫系统鉴别、中和抗原或其他外来物质。
抗体由对称的2条重链及2条轻链组成,其中重链类型决定抗体亚型,抗原结合结构域(Fab)是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组合形成的抗原结合位点[1]。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单克隆抗体逐渐从单纯的科研工具转变为强大的生物药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治疗[2]。
迄今已有近50多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经美国FDA 获准上市[3,4](表1)。
本文通过抗体研究技术以及靶向肿瘤和免疫等相关分子进展,综述单克隆抗体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 单克隆抗体的技术进展自然界中有机体通过多克隆免疫应答对抗抗原。
抗原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这些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多样混合的单克隆抗体即为多克隆抗体。
此外,同一种抗原决定簇也可刺激机体产生IgG、IgM、IgA、IgE和IgD等5类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建立了杂交瘤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体外持续培养骨髓瘤细胞,融合可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再经次黄嘌呤氨基蝶呤胸苷筛选及克隆化得到大量单克隆细胞株。
这一技术为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奠定基础[5]。
根据单克隆抗体来源可分为鼠源化单克隆抗体(-omab,-莫单抗)、人鼠嵌合体单克隆抗体(-ximab,-昔单抗)、人源化单克隆抗体(-zumab,-组单抗)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umab,-人单抗)。
80年代末期,鼠源单克隆抗体开始进入临床。
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鼠源抗体存在明显不足,包括过敏反应、诱导形成抗抗体、半衰期短及与人Fc受体弱结合[6]。
更为重要的是,鼠源抗体的直接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omplementdependentcytotoxicity,CDC)相对较弱,限制临床尤其是肿瘤治疗的应用[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报告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高,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通过细胞丁程。
可以在体外定向地制备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在抗体生产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而特别重要的是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以及抗体分子的均质性,可大大降低在体内与正常组织的交叉反应,为利用抗体治疗疾病,特别是治疗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当时有人称之为“魔弹”,期望单克隆抗体可以靶向攻击致病细胞或病原体而不产生毒副作用。
近20年来,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在疾病治疗方面尽管遇到不少障碍,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肿瘤;现状;诊断;治疗一、单克隆抗体含义及特点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
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系,这一细胞系的每一个细胞均具有相同的特性且高度均一。
由这一细胞系分泌的抗体由于为同一细胞克隆产生,抗体分子的均一性极高,活性,亚类,亲和力均相同。
由于在筛选融合细胞时,系由一个细胞集落(即克隆)增殖而来,故称为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主要特点有:①由于来源于单克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分子在结构上高度均一,甚至在氨基酸序列及空间构型上均相同;②由于抗体识别的是抗原分子上单一抗原位区,且所有抗体分子均相同,由此,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二产生该抗体的为一无性细胞系,且可长期传代并保存,为此可持续稳定的生产同一性质的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细胞系建立以后,可根据需要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目前用于制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物体内法,为国内外实验室所广泛应用;另一种是体外培养法,是目前工业化生产常采用的方法。
(一)、动物体内诱生法此种方法操作简便、经济。
目前制备一般用途,如研究和诊断用单克隆抗体,多采用此种方法。
将杂交瘤细胞注射于同—品系的动物腹腔,诱生产生腹水,而在腹水中即含有高滴度的所需要的单克隆抗体,一般情况下,腹水中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浓度在2-5mg/ml之间,通常比培养法高100-1000倍,对于一般用途的单抗制备是首选的方法。
同品系的动物腹腔注射降植烷或液体石蜡,0.5ml/只处理动物,一周以后动物腹腔注射5-10x10^5个细胞,约1-2周后可见动物腹部明显增大,即可用注射器由腹腔抽取腹水,一般情况下每只小鼠可采集3-5ml腹水,腹水经离心去细胞后,即得所需的单抗腹水。
采用这种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需注意选择与杂交瘤同品系的动物,另可选择同品系动物与其他同种动物品系杂交一代制备,可提高每只动物产生腹水的量;此外在选择动物时,应注意动物微生物感染情况,应尽可能选择SPF动物,尤其是对用于体内目的的单克隆抗体。
另外,用这种方法制备的腹水,尚含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抗体,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纯化方法。
(二)、体外培养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地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尤其是用于人类防病治病的单克隆抗体的工业化生产。
由于是体外生产,生产工艺易控制,对保证产品质量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体外培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悬浮培养,另一种是细胞固定化培养系统。
可根据杂交瘤细胞贴壁依赖性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
1、悬浮培养法这种培养法是在微生物发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不同于微生物发酵。
由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易损伤,细胞培养营养要求高,无菌操作要求严格。
目前国际上已有生产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其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
这种培养法与常规的静置培养相比,增加细胞生长的空间,使单位体积内的细胞数量增多,抗体产量也增高。
此外,由于采用的生物反应器,各种条件均可自动化操作和监控,便于对整个生产过程监控,目前国际上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多采用此种方法,国内也有多家在研究开发,但尚未见有产品问世。
2、固定化培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贴壁性能较强的杂交瘤细胞,主要是以小的固体颗粒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细胞固定在载体表面上生长,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地悬浮在培养液巾,细胞在载体表面长成单层,这种培养为单层培养与悬浮培养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
因此,这种培养由于使用微载体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其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大,并可通过提高微载体的浓度而增大面积。
单位体积内培养的细胞较普通悬浮培养的细胞的数量更多且操作监控也较简便,很适合用于当前细胞工程产品的大量生产。
三、单克隆抗体药物种类单抗药物种类有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1、鼠源单抗:鼠分泌的抗体,其所有序列都是鼠的,注射人体易产生人抗鼠反应(即HAMA 反应)。
最初的上市的单抗药物大多是鼠源性的,鉴于副反应较大,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但是由于鼠源单抗代谢快,适用于像利卡汀这样偶联放射性性物质的药物。
2、嵌合单抗: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鼠单抗的轻链、重链可变区基因插入含有人抗体的恒定区域的表达载体中,并转入合适的宿主表达出来的抗体。
这样抗体即具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又减少了抗体的人抗鼠反应。
3、人源化单抗:就是通过测定鼠源抗体的序列,截取其决定簇互补区的序列移植到人抗体的编码框中表达,并经过一定的亲和力测试和筛选,最终选出仍然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单抗。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抗体的人抗鼠反应,而且特异性、亲和力不变,应用性较强,已经成为主流技术。
但是实现人源化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是国内企业努力克服的技术难点。
4、全人源单抗:目前主要是通过转基因小鼠以及噬菌体展示文库制备的抗体,其重链和轻链都是来源于人,因此副作用更小,免疫亲和力基本保持不变,是未来的主流技术。
目前已经获批生产的有7个,其中雅培的阿达木单抗humira是剑桥抗体技术中心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而来,EvaluatePharma曾预测到2016年,Humira的销售额将超越罗氏公司的抗癌药物Avastin,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药物。
四、单克隆抗体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抗体根据结构可以分为可变区以及恒定区。
可变区可以特异性的识别抗原,能够将抗体靶向目标蛋白。
恒定区可以参与免疫调节。
结构决定功能,目前的抗体药物也是基于这两个功能设计。
所以相对于一般的传统药物,单抗具有非常明显的“精准性”,如果说传统的化药治疗是一种“地毯式”式的排查治疗,那么单抗药物就是“导弹”式的靶向治疗,能够减少了正常细胞的受损,减少副作用的同时还增强了药物疗效,所以目前在癌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大大提高,减少了可能的交叉反应,使试验结果可信度更大。
单克隆抗体的均一性和生物活性单一性使抗原抗体反应结果便于质量控制,利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一)、肿瘤治疗现状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基因性疾病,是体细胞后天获得性DNA 的改变导致细胞无节制地增殖,且这种增殖不断地侵袭周围正常组织所致。
近年来,肿瘤的治疗已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单克隆抗体靶向疗法治疗肿瘤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将抗体与化学药物、酶、放射性核素、毒素和生物诱导剂等耦联后直接杀伤肿瘤或者利用抗体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
目前,国际上与肿瘤治疗相关的抗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将抗体与耦联物作用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利用抗体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
(二)、单克隆抗体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1.淋巴样恶性病在对白血病及淋巴瘤分类时,单克隆抗体很有用。
这些试剂可将T和B细胞白血病清楚地分开,同时也能显示恶变T细胞的分化。
婴儿T细胞白血病代表着胸腺早期分化阶段(大多数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只与OKTl0反应,或与OKT9及OKTl0反应),而皮肤T细胞淋巴瘤,代表着具有更加成熟表型(OKT4)T细胞的恶变。
用单克隆抗体通常可将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分成T细胞白血病(OKTll+,OKIal-,CALLA-,BA-1-)以及与之相对的普通型白血病(OKTl工—,OKIal+,CALLA+,BA-i+)。
(CALLA是白血病相关抗原,见于ALL及某些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病人。
BA-1是一个单克隆抗体,它与主要分布在人B细胞系的决定簇反应。
当这类B细胞最终分化成浆细胞时,此决定簇便丢失。
)目前,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型的初步工作显示,除表面免疫球蛋白(SIgG+)外,还有一些具有OKT9+,10+,OKIal-表型的大细胞性组织细胞淋巴瘤。
鉴于OKT9及OKTl0抗原是非细胞系特异抗原,浆细胞又缺乏DR抗原,上述资料表明这些肿瘤是已失去DR抗原的B淋巴细胞克隆的扩展,这些B细胞已处于向浆细胞分化的阶段。
为了解在淋巴细胞分化中这种不寻常表型的意义和频率,需做进一步研究。
2.非淋巴样恶病肿瘤病人免疫调节状态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因动物和人的材料都表明恶变可能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
此外,用于肿瘤的很多治疗方式如X线照射和细胞毒药物,其本身便可以有免疫抑制作用。
已从肺癌、乳腺癌,及与治疗牛皮癣时所使用补骨质素或紫外线照射治疗(PUVA)有关皮肤癌中获得了一些初步资料。
对肺癌病人的任何分析,必需适当地分析吸烟的影响,因为吸烟本身引起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在内的白细胞增殖。
有很重吸烟史的病人常伴有OKT4/OKT8比例降低。
患有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病人有些变化可能与他们很重的吸烟史有关。
患有原发性腺癌病人表现有OKT8+细胞降低。
与吸烟史无关的一些最明显改变见于肺中有继发性转移灶的病人(原发肿瘤可以有多种类型)。
由于OKT8+细胞比例增加,这类病人的OK-Ti/OKT8比例降低。
这样,每种肺癌用单克隆抗体计数T细胞时,都有明显的特征。
特别是转移癌病例,具有OKT4/OKT8低比值的情况,都伴有免疫抑制状态。
但尚未查清的是免疫抑制先于肿瘤转移,抑或如同动物实验所示,转移肿瘤本身诱导免疫抑制。
对乳腺癌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一些刚刚诊断出来尚未治疗的病人,随病期不同表现不一。
局限的病变表现有正常T细胞,以及OKT4,OKT8细胞比例正常,而初诊时便发现肿瘤扩散的病人,表现有OKT4/OKT8比例下降,表明有免疫抑制状态。
未治疗的牛皮癣病人OKT4/OKT8比例正常,而经长疗程紫外线照射(PUVA)治疗病人比例降低。
紫外线照射看来暂时降低OKT4水平,这种降低对治疗后所观察到的改变的免疫状态(免疫抑制效应)可能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