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爱情

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爱情
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亲密关系的维持
公平:付出与收获成比例 归因:对对方行为的观点 沟通:摆出你的观点 嫉妒:“吃醋”的正面作用
亲密关系的终结
A. 对待不满的策略 真诚: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 忽视:故意忽略对方,挑剔对方的缺点。 退出: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 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 B.情感伤痛
关系的定义:是指两个人彼此能相互影响对方,并且相互 依赖。
互赖模型 零接触(zero contact) 知晓 (awareness) 表面接触 (surface contact) 共同关系 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高时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 2、包含许多不同种类活动或事件,共享 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相互影响很大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的关心和 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 事等,也可能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 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 可能是物质援助。Gore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 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 紧张的缓冲器。

人际关系五亲密关系PPT课件

人际关系五亲密关系PPT课件

方式对待孩子的习惯。接着再次提醒家长,无论你
再烦燥、脾气再坏,千万记住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1.不要骂孩子“笨”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时通过与别人
互动后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丑”、
“不乖”的孩子,自然就会展现出“笨”、
“丑”、“不乖”的特质,更糟糕的是孩子潜
意识里也许就这样认定自己了。
• 2.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弱点
• 从小建立良好的 依恋感,是我们 长大后人格健康, 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 为什么每个人依恋的方式不一 样,有些人又显得不那么合群 呢?
依恋风格
• 安全型的依恋风格(secure attachment) • 如果自幼与母亲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
母亲在十分关爱孩子的同时,鼓励他面对 这个世界,学会如何适应、探索和改造外 部环境。
亲密关系的发展
无论快慢,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尤其是心理上接近的过程!
• 真爱的特征有:
• 1. 两人世界 爱情的独特性就是一定是两 人世界,这里讲的也一定是异性之间的两 人关系,第三者不能替代。
• 2. 爱的回应 爱是应该有回应的,如果仅 仅是一方的承诺那不是爱情,很可能是单 相思。
• 3. 互相渴求的期盼 在爱的关系中,互相 之间有一种默契,有共同的期盼,比如希 望共度人生。
孩子未来与异性或父母的相处模式,谁都不希望自己
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出现负面的障碍吧!

5.不要认为孩子能力不够、很多事都不会做,而
不让孩子动手学习

当父母是“万能”时,孩子就是“无能”的!并非
孩子“不能”或“不愿”去学,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观
察,的确是父母不给孩子学习机会!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密关系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密关系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一、爱情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 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根据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两个维度,建立了成人四中依
恋类型。
回避依恋 低
忧虑被弃 低
安全型
对亲密关系和相互 依赖安心;乐观,
好交际
痴迷型
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 警惕;贪婪、妒忌
忧虑被弃 高
疏离型
自立,漠视亲密关 系;冷淡,独立
恐惧型
害怕被遗弃,不信 任任何人;猜忌多
疑,害羞
社会资源
学历、收入、职业、家庭背景
心理资源
能力、性格、责任心理健康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们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我们先看一下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要素。
1、奖赏和代价,人际关系奖赏是指,我们与他人接触式所获得令人高兴的经 验和物品。我们用奖赏这个词来泛指人际交往中任何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 这能给人们带来喜悦感和成就感。与之相反,代价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 验。
3 、 替代收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 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替代比较水 平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是转投可以选择更好的伴侣或者处境,所 能得到的交往结果。
三社会学择偶理论page28择偶梯度理论认为在择偶双方组合上男女双方因为性别不同所以在考虑对方时经常会以自身条件为参考点女性多倾向于选择在教育水平职业阶层收入等方面与自己相当或者比自己高的作为配偶而男性多选择各种条件与自己相当或者比自己低的女性为配偶这里理论可以被通俗的概括为男高女低的配对模式从社会经济地位等外在特征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男性群体但这种模式并不完全能说明女性就是弱势实事上女性也在积极的利用自己的各项优势条件例如长相身材年龄乃至持家能力方面的资源来获取和男性在择偶中的对等地位

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和爱情PPT课件

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和爱情PPT课件
第十一讲
社会交往、人际吸引、亲密关系、孤独、助人 行为、攻击行为、中国式关系和关系网
教学目标、方法和重点
2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掌 握人际吸引的原理和亲密关系的特点;学会正 确处理异性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重点:亲密关系
.
主要问题
3
为什么人类需要建立、保持和中断社会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人缘? 爱与喜欢有什么不同? 婚姻中能否没有浪漫的爱情?
外表美丽:美 丽的刻板印象
.
五、爱情
8
1. 喜欢≠爱 喜欢的成分:尊重和信任 爱的成分:
关心——为对方做事; 依附或依恋——相互厮守; 爱情的两个要素: 激情——魂牵梦绕、排他和性 渴望; 关怀——倾其所有给予对方和 偏袒对方。
.
五、爱情
9
2. 爱情的类型
Hatfield分类
狂热式爱情
几乎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情绪状态
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
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资源的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 。

(二)人际关系中包含着各种资源的

交换,人们在进行资源交换的时候,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际资源理论,
参见右图)。
(三)未形成相互吸引的个体,由于
物 品
都认同群体,形成了同一群体中两个 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 。
23
(一)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 社会生物学:利他是生物的本能 进化心理学:物种保存延续的需要 1. 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从而使
这一物种的传递成为可能。动物及人类的互助行为 中,受“亲属优先原则支配”。 2. 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行为。只有相互帮助,一个物 种才可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55页PPT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55页PPT
Thank you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பைடு நூலகம்、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效应 •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成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第五单元亲密关系介绍

第五单元亲密关系介绍
24
1=非常不同意 2=中度不同意 3=中立 4=中度同意 5=非常同意
29. 当我与他(她)之间发生问题时,我会寝食难安。 30. 假如我和我的男(女)朋友,我会很低沉,甚至 想到轻生。 31. 有时候,我会因为恋爱而兴奋失眠。 32. 当男(女)朋友不关心我时,我会感觉全身不适。 33. 从我爱上他(她)后,很难在其他事情上集中注 意力。 34. 当我怀疑他(她)和别人在一起时,我会不舒服。 35. 假如他(她)有一阵子忽视我,我有时会做出一 些傻事来吸引他(她)的注意。
46
◆ 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 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 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 势不可挡地汹 涌而出。于是,人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 多巴胺的作用下,人感觉爱的幸福。 ◆ 多巴胺也促使人进行交配,以此繁衍后 代。
47
◆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 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人的身体无 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 也就 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 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 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新陈代谢。 ◆ 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 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 平静。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2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什么是亲密
◆ “亲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 指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最私密。 ◆ 亲密是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 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 ◆ 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 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 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44
科学如何解释爱情
追求性满足,出现性行为
让人平静安定

解读《亲密关系》

解读《亲密关系》

解读《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支持、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寄托。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亲密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因为它对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亲密关系的内涵、形成过程和维持机制。

首先,亲密关系是指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理解的情感联系。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愿意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和经历,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亲密关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心。

为了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双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资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和支持。

其次,亲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受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亲密关系有助于人类的繁衍和生存,因为它能够提高生育率、降低疾病风险并增强抵抗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亲密关系能够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如依恋、认同和自我实现。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产生影响,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等。

最后,亲密关系的维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在亲密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双方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尊重对方的感受和立场。

此外,亲密关系还需要双方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或占有。

在应对冲突和挑战时,双方需要展现同理心、宽容和理解,以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之,亲密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亲密关系的内涵、形成过程和维持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和维护这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 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 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 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 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 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又称为 “矛盾型依恋”。
精品课件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 的取决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依恋 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 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发 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 心是最重要的。
2 John Bowlby (1907-1990) ,孤 儿院报告
3 Mary Ainsworth “陌生情境”实 验与依恋理论
精品课件
1 Harlow, 1958 ,恒河猴实验 视频观赏
精品课件
早期发现
➢对笼子底部的布垫子:“对于婴儿而言
,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猴子的幼婴,为了 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过一些的 东西”——哈罗
➢在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里,一个主要任务
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否则 ,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同他人的关系方 面,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人格问题
精品课件
3、 Mary Ainsworth “陌生情境”实验与 依恋理论
什么是依恋 依恋的形成 依恋的类型 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精品课件
依恋——是个体与其他特定个体间 所形成的持久而强烈的社会联系, 表现为相互关爱及寻求保持亲密关 系。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
➢依恋期(6个月—3岁):婴儿明显表现出对母
亲或照顾者的依恋。他们关心母亲的存在,喜 欢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就会哭 喊,母亲一回来,就特别高兴。婴儿形成了对 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
精品课件
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 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
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 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光看母亲 ,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 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 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 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 受到影响,感到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 。当母亲回来时,因而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 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 戏
➢幼猴表现出对木制母猴强烈的依恋 ➢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
程中有重要影响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
精品课件
思考
➢母亲亲自喂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
感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婴儿应由母 亲抚养
➢接触喂养时成功养育的关键——男性
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提供更多与人际向您身体接触 的机会
精品课件
父亲作用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对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
成深远影响。孩子(特别是在童年时期)能够从 父亲身上获取支持,那么在成年后,能够进入亲 密的婚姻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的形象 会给自己的儿子/女儿树立起“男人应有的样 子”,他对待女性的方式也会是孩子学习的模板。 研究显示,如果父亲在家中与母亲分担家务,无 论孩子性别是什么,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 观;同时这些父亲的女儿长大后的自尊水平也更 高,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她们的野心也更大, 对自我发展的期望更高(Croft, 2014)。
精品课件
➢回避型依恋——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
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 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 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 自己的。这类婴儿并没有母亲形成特别密切 的感情联结。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 恋婴儿”。
精品课件
➢反抗型依恋——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
精品课件
➢如果在福利院等一些机构呢?
精品课件
哈罗后继研究
➢对虐待问题——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
需求,他的作用远远超出施虐惩罚
精品课件
2、John Bowlby (1907-1990) 孤儿院报告
➢依恋对后期行为影响:鲍尔比的研究 ➢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
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 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 到满足和愉快。
精品课件
依恋的发生过程
➢无差别反应期(出生—3个月):婴儿对所有人
的反应几乎都一样,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喜欢 听人的声音、看人的脸,没有形成对某一个人 的偏爱。
➢有差别反应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
开始有了差别,对母亲更为偏爱。他们在母亲 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接近、依偎,对陌生 人这些反应明显减少,但仍然有这些反应。
➢如果没有布垫? ➢结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
理需求外,他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 软物质的需求。
精品课件
实验设计
精品课件
➢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
▪ 木制母猴喂养 ▪ 铁丝母猴喂养
➢恐惧物体实验 ➢陌生环境或旷场实验
精品课件
结果
➢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
良,经常腹泻,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 生心理上的紧张
➢激情:关系中“热”的方面,包括性的吸
引,基于浪漫、风流、身体吸引和性之上
➢承诺:认知因素,决定与恋爱对象保持关
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承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l 爱可由三部分中的一个成分或同时 由三部分组成
➢无爱: ➢喜爱:亲密 ➢痴迷的爱:激情 ➢空洞的爱:承诺 ➢友情的爱:亲密+承诺 ➢浪漫的爱:亲密+激情 ➢愚昧的爱:激情+承诺 ➢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
精品课件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是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
关系 在选择亲密的对象时会以父亲作为参照物 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 父亲缺失?
精品课件
二、罗伯特•斯腾伯格爱的三角的情侣彼此关心, 关注对方的快乐与幸福,重视对方,喜欢 、信任对方,理解对方
第六讲 爱与人际关系
爱能用科学方法研究吗? 爱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你最早爱的经历是什么? 生命早期爱的经历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精品课件
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 二、斯滕伯格爱的三角理论 三、亲密关系 四、人际吸引
精品课件
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
1 Harlow, 1969 猿猴实验与爱的本 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