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含答案)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

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的效率越

低。

2. 细胞核的控制能力制约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的增殖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不能周而复始地进行,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

注:① 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② 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

2.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 2 条染色单体)2)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 核仁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着丝点 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 染色体 ,并分别向细胞 两极 移动。 末期:① 纺锤体 、 染色体 消失 ② 核膜 、 核仁 重现 ③细胞质分裂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 前期: 由两组 中心粒 发出 由细胞 两极 发出

的 星射线 构成纺锤体 的 纺锤丝 构成纺锤体 同 纺锤体 的形成方式不同 末期:

由 细胞膜向内凹陷 把亲代细 由 细胞板形成细胞壁 把亲代 点 细胞质 的分裂方式不同

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

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5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 1 次,细胞分裂 1 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 平均 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 形态 相同 大小 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 遗传性状 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 染色体 和 纺锤体 等结构的出现( 有 DNA 的复制 )

2、举例: 蛙 的红细胞 等。

五、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有关试剂及作用:

(1)解离液:质量分数 15%和体积分数 95%按 1:1 混合而成的,作用是 将细胞分散开来

( 2)漂洗液:清水,作用 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利于染色 。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变化 (2N )

2N →2N 2N 2N 4N 4N → 2N DNA 变化( 2C )

2C →4C 4C 4C 4C 4C →2C

染色单体变化 0→4N

4N

4N

4N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目的变化:

DNA 数

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3)染色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

2.过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 观察装片的步骤

(1)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伸长区细胞呈长方形,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再用高倍镜观察

六、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

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七、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有能够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八、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降低);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降低;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 有限 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 自身的因素 决定的 九、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 基因 决定的细胞自行结 束生

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 对生物的 个体发育 、机体 稳定状态 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十、癌症

1、细胞癌变原因:

外因:致癌因子: 物理 致癌因子、 化学 致癌因子、 病毒 致癌因子

2、癌细胞的特征:

( 1) ( 2)癌细胞的 形态结构 发生显著变化。

( 3)细胞膜上 糖蛋白 等物质的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3、我国的肿瘤防治

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 (简称 放疗 ) 化学治疗 (简称 化疗 ) 手术切除

第二章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 (meiosis ) 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形成 生殖细胞 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 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 两次 ,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 减少一

半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 睾丸 )

原癌基因 和 抑癌基因 的变异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 2 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 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 4 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

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 n 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 2n 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 1 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2 种精子。 它的 1 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1 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 头部进入卵细胞, 尾部 留

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 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 和 受精作用 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

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对于生物的 遗传 和 变异

减Ⅰ后期

答案: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 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减Ⅱ前期 减Ⅱ后期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Ⅱ后期 有丝后期 减Ⅱ末期

、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Dd×Dd,子代出了D__及dd 的两种性状。红花相交后代有红

花和白花两种性状。)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 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 dd杂交试验中,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 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能做种子)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 × dd DD ×

Dd)。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

D

Dd× Dd)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非等位基因:染色体上不同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如:高茎的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5)完全显性:基因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使显性遗传性状完全显现出来。即DD和Dd 为相同性状(如DD和Dd 均为红花)

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即DD和Dd为不同的性状(如DD为红花而Dd为粉花dd 为白花)

6)常见遗传学符号

(7)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目的:用于鉴别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组合,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动植物都可以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好方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显性:隐性=1:1),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植物所采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方便的方法

最好之处是可以保持待测生物的纯度)若后代有性状分

离,则待测个体为 杂合子

在以动物和植物为材料所进行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中,一般采用 测交 方法鉴别某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个体 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豌豆、水稻、普通小麦等自花传粉的植物,则最好采用 自交 方法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 自花 传粉植物( 闭花授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 性状

(2)由 一对相对性状到 多对 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 统计学 分析

4) 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假说 -

- 演绎 法

三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测交: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P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P : DD × dd

Dd

× dd

F

1

: 高茎豌豆 F

1

: Dd

测交后代 Dd dd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F

2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 2: DD Dd dd 1

: 1 3 : 1 1 :2 :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 等位基因 随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

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 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 黄圆×绿皱

P

:YYRR ×yyrr

F

1

: 黄圆

F

1

: YyRr

↓自交

↓自交

F

2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F 2

: Y -- R -- yyR -- Y --rr yyrr

9 :3 : 3

: 1

9

: 3 : 3 : 1 在 F 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 9/16

绿皱 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 3/16 绿皱 3/16

纯合子 YYRR yyrr YYrr yyRR

共 4 种× 1/16 9 种基因型: 半纯半杂 YYRr yyRr YyRR Yyrr

共 4 种× 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 1 种×4/16

自由组合定侓的验证:测交( F1 代与隐性纯合子相交)结果: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比例为

1:1:1:1

注意: 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 YYRR ×yyrr ,但亲本为 YYrr ×yyRR ,F2 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

为 6/16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注意:符合孟德尔定侓的条件: 1)有性生殖,能够产生雌雄配子 2 )细胞核遗传

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实验材料:果蝇;优点:容易

饲养,繁殖快,后代多,性状明显果蝇染色体图解:

雌性: 3 对常染色体+XX雄性:3 对常染色体+XY

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 —红眼Y ——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白眼(雄)

基因a—白眼基因X 、P:X A X A×

X

a

Y

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符合分离定律,两对及三对及以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四、习题计算

1.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 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2. 自由组合中的题目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 种(2 n n 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2×3=18 种类型。(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 AabbCc,后代表现型数为多少?比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 2×

2=8 种表现型。(3A_:aa )(Bb:bb )(3C_:cc )=?

(4)自交后代出现的新表现型(AaBbCc自交)重组类型=1-亲本类型(几率)2× 2× 2-1=7

(5)自交出现AabbCc的概率?(AaBbCc自交)

1/2 ×1/4 × 1/2=1/16

(6)后代中的纯合子的概率?杂合子的概率?(AaBbCc自交)

纯合子概率:1/2 ×1/2 × 1/2=1/8 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1-1/8=7/8

(7)后代全显性的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AaBbCc自交)

纯合子=1/3 × 1/3 ×1/3=1/27 杂合子=1-1/27=26/27

(8)与亲代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不同的个体的概率?(AaBbCc× aaBbCC)相同的概率=与母本相同的概率+与父本相同的概率(1/2 × 1/2 × 1/2) +(1/2 ×1/2 ×1/2)=1/4 不同的概率=1- 相同的概率1-1/4=3/4

(9)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率为 c ,正常的可能性为d,则这对夫妇生出患一种病的孩子的可能性为(多选)ABCD

A.ad+bc

B.1-ac-bd

C. (a-ac )+(c-ac )

D. (b- bd )+(d-bd )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与基因有关的几个科学家

遗传因子(基因)的发现:孟德尔(19 世纪中期)被称为“遗传学之父” 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约翰逊(1909 年)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萨顿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是:摩尔根二、萨顿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F1:红眼F1 :X A X a× X A Y

↓ F1 雌雄交配↓

F2:红眼(雌雄)白眼(雄)F2: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四、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五、性别决定

杂合子(Aa )1/2 ) n纯合子(AA+aa):1- (1/2 )n(注:AA=aa)

XY 型:XX 雌性XY 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XW 型:ZZ 雄性ZW 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六、伴性遗传

1. 定义: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 类型:X 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等

X 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 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3.伴X 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 3 )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

(4)女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母病子必病)

4.伴X 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

(2)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具有世代连续性。

(4)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父病女必病)

5、Y 染色体遗传: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6、遗传病类型的鉴别: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父子(女患者的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母女(男患者的母女)正常非伴性。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2)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1)实验目的: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

(2)实验材料:S 型细菌、R型细菌。

3)过程: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⑤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

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4)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实验材料:噬菌体。

(3)过程:①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 标记,侵染细菌。

② T2 噬菌体内部的DNA被32P 标记,侵染细菌。

(4)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32P 进入细菌,而35S 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4.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6.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DNA ,而是RNA 。

第二、三节DNA 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 DNA 的结构 1、DNA 的组成元素:

2、DNA 的基本单

位:

3、DNA 的结构:

① 由 两条、反向平行 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 外侧: 脱氧核糖 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骨架 。 内侧:由 氢键 相连的 碱基对 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

4、DNA 的功能: 携带 遗传信息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代表遗传信息)

DNA 的复制 1、概念: 以亲代 DNA 分子 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 主要在 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 解旋 ② 合成子链

③ 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 DNA 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

7、条件 :

①模板:亲代 DNA 分子的 两 条链 ②原料: 4 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 能量: ATP ④ 酶:解旋酶、 DNA 聚合酶 等

8、DNA 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 双螺旋 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 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 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 亲代 传递给 子代 ,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第三章第四节

1.一条染色体上有 1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上有 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性排列。 每

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 遗传效应 ,这说明 DNA 中蕴涵了大量的 遗传信息 。

2.概念: DNA 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 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 遗传单

位。

3.结构:基因的 脱氧核苷酸 排列顺序,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 遗传信息 。 4. DNA 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 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它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的 多样性 ,而 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 分子的 特异性 。

C 、H 、O 、N 、P 脱氧核

糖核苷酸 (4 种)

解旋酶: 解开 DNA 双链

聚合酶: 以母链为模板, 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 原料,严格遵循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4 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2)过程:DNA解旋→合成mRN→A 释放mRNA→ DNA双螺旋恢复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 4 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看书)

3)条

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 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

物:

多肽链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六、与DNA有关的计算

(一)在双链DNA分子中:

1.A=T 、G=C

2. 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A+G = A+C = T+G = T+C = 1/2 全部碱基

3. (A+C)/(T+G )= 1 或A+G / T+C = 1

4. 如果(A1+C1)/ (T1+G1)=b 那么(A2+C2)/ (T2+G2)=1/b

5. 如果(A1+ T1)/(C1 +G1)=a 那么(A2 + T2 )/(C2+G2)=a

(A+T)/ (C+G)= a

(二)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1.一个DNA 连续复制n次后,DNA 分子总数为:2n

2.第n 代的DNA 分子中,含原DNA 母链的有 2 个,占1/(2n-1)

3. 若某DNA 分子中含碱基T 为a,

(1)则连续复制n 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 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三)判断核酸种类

1. 如有U 无T,则此核酸为RNA;

2. 如有T 且A=T C=G ,则为双链DNA;

3. 如有T 且A≠ T C ≠ G,则为单链DNA ;

4. U 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四)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