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经络及头面用穴

18.头维穴
定义定位:足阳明胃经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功效:清利头目,止痛止痉 应用:主治头痛,眩晕, 目痛,迎风流泪。面部护 理 操作:按摩为主
19.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 缘处。眼睛外侧一厘米处 (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 处)。 功效:平肝熄风、明目;眼 保健、美容 应用:各种眼疾。指压此穴, 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 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 去除眼角皱纹。 操作:按摩为主
操作:按摩为主
17.下 关
定义定位:足阳明胃经穴。 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颧 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合 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消肿止痛、益气聪耳、 通关利窍之功, 应用:耳聋,耳鸣;牙痛, 口噤,口眼歪斜,面痛, 三叉神经痛、面N麻痹, 下颌疼痛,牙关紧闭,张 嘴困难、颞颌关节炎。
操作:按摩为主
12.听宫穴
定义定位:手太阳小 肠经穴。在面部,耳 屏前,下颌骨髁状突 的后方,张口时呈凹 陷处。 应用:主治耳鸣,耳 聋,聤耳,聋哑,癫 狂,齿痛,及神经性 耳聋,中耳炎,外耳 道炎。 操作:面部护理、耳 部保健时,点、揉、 刮痧
13.承泣穴
定义定位:足阳明胃 经穴。在面部,瞳孔 直下,当眼球与眶下 缘之间。 功效:通经活络、散 风清热,明目止泪。 应用:主治各种目疾、 面肌炎;眼部保健 (防近、远视、眼疲 劳);眼部美容(祛 眼袋、黑圈、皱纹) 操作:按摩为主
31.安眠穴
定位:在翳风与风池 连线的中点 功效:镇静催眠
应用:神经衰弱、癔 病、精神病、失眠、 头痛等
操作:点揉为主
经 络 面 部 投 射 区
经络面部反射区
开背的原理:
以优质精油为基础,按人 体淋巴管道方向进行按摩,配以不 同的精油,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开背着重于人体脊椎两旁 的膀胱经。膀胱经倘若有一处有故 障,人便开始患上隐疾,而现在的 人整天处于繁忙的工作中缺乏运动, 便处于亚健康状态。做开背可以明 显改善这些症状。 开背还需要天然的芳香精油, 十多分钟精油就能进入血液循及淋 巴循环中,4-12小时能将体内毒 素完全排出体外.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针灸穴位图解ppt(共107张PPT)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Piānlì
【穴名解释】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 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 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穴方法】 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针灸穴位图解
LOGO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 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
足三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足阳明胃经 4.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疾病
【穴名解释】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 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 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 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 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人体一共有多少个穴位,各有什么作用

人体一共有多少个穴位,各有什么作用目前国家标准经穴显示:人体周身409个穴位名,830个穴位,有60个单穴,770个多穴。
十二经腧穴分说(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
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
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
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
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
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
《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云门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
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
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
”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
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
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
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
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
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
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
故名天府。
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侠白穴位:天府穴下1寸。
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
针灸:针3~5分,灸3~7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乎JK明肺励厂
hNfila- uT l.un^ MuiridiHii ivf thuid laiyin, LI".
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醪: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扶突: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口禾醪: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0.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气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
气户:在胸部, 库房:在胸部, 屋翳:在胸部, 膺窗:在胸部, 乳中:在胸部, 乳根:在胸部,
4寸。
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 距前正中线 距前正中线 距前正中线
当第 当第 当第 当第 1肋间隙, 2肋间隙, 3肋间隙, 4肋间隙, 4寸。
4寸。
4寸。
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 4寸。
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
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寸。
足阳明胃经
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醪: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约 0.4寸,上直瞳孔。
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 形的
凹陷中取穴。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开
4.5寸。
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开 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大迎:在下颌角前下方约
足fl 洱卅住>御听閱餐枸崗釀晒
tMAM-期讥・L 敢 Wil. ffff-. l^B-.亚瓠 »*..
Wft+-ft
MBS.册干国.*RTfl. VK_ ::t 挥.Mff ;. PTMB4ii±p a
氏力應更 AH-. 1-NDE-.仝瓠 «A. NFT. ■ tVSJt..肚■畏.■壷.
M« 中貝・■「胃妙.IfftflUI [貞-H.AH±-白11砂I 护庄.曲轩过:为覽平事關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陷谷:在足背,当第 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在足背,当第 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指寸)。
不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6寸,距前正中线2寸。
5寸,距前正中线2寸。
4寸,距前正中线2寸。
3寸,距前正中线2寸。
2寸,距前正中线2寸。
1寸,距前正中线 2寸。
天枢: 在腹中部,距脐中
2寸。
外陵: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1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大巨: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2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水道: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3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归来: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4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气冲: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 5寸,距前正中线
髀关: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6寸。
阴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3寸。
梁丘: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寸。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上巨虚:当犊鼻下 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F 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当外踝尖上 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2
寸。
足太阴脾经
眦
Ur
k.\
足MlltM 耐 卜:的昭I
»fcJUA Hk*n. HH. HG. KM.
£44 Aid . nitf-H. HH. MaHHIHB. BHJI. MHu .. jwaitfctft. vuv>. H ■: ■**. Mt®. mftjNdHMKiJwJUt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寸(指寸)。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
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 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 3寸。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 6寸。
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
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 4寸。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 距前正中线
4寸。
食窦: 当第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6寸处。
天溪: 在胸侧部, 当第 4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6寸。
胸乡: 在胸侧部, 当第 3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6寸。
周荣: 在胸侧部, 当第
2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6寸。
大包: 在侧胸部, 腋中线上,当第 6肋间隙处。
i
E71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