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2015年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我校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大学英语培养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培养可持续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学术英语听说和学术英语写作等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辅助学业学习、学术交流。
(二)培养要求本科生在读期间,需根据教学要求修满10(8+2=10)学分的英语课程,并通过“东北师范大学英语水平测试”(DET)(普通类、术科类)(详见考试大纲)。
10学分课程中,8学分为大学英语必修课程,1-2学期修完;2学分为大学英语必选课程。
学生在修满8学分的课程后,可任选一门2学分英语选修课程。
(三)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语言能力提高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跨语言文化交际课程和第二外语课程五大模块(详见课程列表)。
其中,语言基础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程,其余模块为选修课程。
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4学时/周)配每周1学时的数字化平台上机学习课程。
必修课成绩设通过(P)和不通过(NP)两种,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
学生入学后,凡需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均需参加东北师范大学入学英语分级测试(英语读、写、听力),并按成绩分班。
普通类学生参加普通类大学英语分级测试,根据成绩分为A、B班,音体美专业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术科类大学英语分级测试,按成绩分为C、D班。
学生入学后,对已获得托福成绩90分(且单项分数不低于21分)或雅思成绩6.5分(且单项分数不低于6分)以上的学生可免修8学分的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成绩按折算成百分数后×1.2计算);托福成绩80分(且单项成绩不低于19.5分)或雅思成绩6.0分(且单项分数不低于5.5分)以上的学生可免修4学分的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成绩按折算成百分数后×1.2计算);大学英语四级成绩533分(且单项分数不低于70%)或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且单项分数不低于60%)的学生可免修4学分的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成绩按折算成百分数后×1.1计算);校内英语水平考试80分以上,可免修剩余英语必修课程(成绩按实际成绩×1.1计算)。
2018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英语)

国家试点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年6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试行)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专任教师。
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语言学习理论的基本知识,英语教师基本的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等,以及中学英语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内容。
(三)课程意识与能力。
包括在整体性的课程理念下,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能力。
(四)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包括分析学情和确定最近发展区的能力,差异化设计教学目标、任务、策略、评价的能力,以及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
(五)交往与合作能力。
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六)持续专业发展能力。
包括反思、研究、终身学习的专业习惯与能力,分析与使用信息的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
(七)人文关怀能力。
包括尊重、宽容、关爱、平等、公正、真诚、同情等等。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本科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实践教学)。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二)课程列表五、培养方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日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翻译硕士055100)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的精神,本着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将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及教指委对MTI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掌握扎实的专业化、职业化技能,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成为符合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能热忱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2.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后,能够胜任科技、经贸、商务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口笔译任务。
3.在外事、外企或合资企业中,能够胜任翻译和外联工作。
4.能够从事基础性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研究。
二、领域方向结合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中心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点、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以及我院翻译硕士指导教师队伍的研究特长,本专业还将以下三个领域作为翻译硕士培养的重点领域方向:1)商务翻译;2)教育翻译;3)文学翻译。
针对以上三个领域方向,特开设商务谈判与口译、商务交流、应用翻译、基础笔译和文学翻译等课程,并在口笔译工作坊、翻译实践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均有所侧重,以期培养出能够充分胜任这三个领域翻译工作的口笔译人才。
三、学习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成绩优异者可按2年毕业)。
学生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量,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否则将视情况予以延期。
经批准延期毕业者,其修业年限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1.教学实行过程化、开放式、弹性化管理模式。
(完整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3.课堂管理艺术(2学分)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2学分)2.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学分)4.小学数学学习心理(2学分)5.小学语文学习心理(2学分)6.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1学分)7.小学教学基本技能(1学分)8.小学教育管理(1学分)9.小学科学教育专题(1学分)10.小学课外活动研究(1学分)(三),小学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8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教育心理学3学分(5)儿童发展心理学3学分(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1)德育论(小学道德教育) 2学分(2)课程论(小学课程) 2学分(3)教学论(小学教育2学分(4)教育管理(小学管理) 2学分(5)教育史(学校发展史) 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1)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2学分(2)学校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学分(3)学校教育评价研究2学分(4)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5)学校教育资源集聚与辐射研究2学分(6)校本教育研究2学分(7)学校儿童工作研究2学分(8)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研究2学分(9)教育伦理研究2学分(10)小学语文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1)小学数学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2)小学英语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3门课程,不记学分;跨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课程,不记学分。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学科教学(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2.教育原理(2学分)3.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4.中国语言文化(2学分)5.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6.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2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2.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3.外语教育心理学(2学分)4. 教育统计学(2学分)5.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与论文写作(2学分)6.英语语音实践(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1)认知语言学与中学英语教学(2学分) (2)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2学分)(3)语用学与中学英语教学(2学分)(4)西方文化概况(2学分)(5)翻译理论与实践(2学分)(6)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学(2学分) 2.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1)现代教育技术(2学分)(2)英语教师口语(2学分)(3)中学英语写作与教学(2学分)(4)中学英语阅读与教学(2学分)(5)语言测试学(2学分)(6)高级英语写作(2学分)3.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1)中学英语教学专题研究(2学分)(2)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3)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英语)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中外教育简史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5.外语评估与测试6.语言学导论7.心理语言学8.应用语言学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8)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深厚的英语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又具有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与未来教育家。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服务。
2. 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前沿的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3. 系统掌握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用英语从事教学实践的能力。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二年,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三、培养方式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采用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即实行全过程到中学的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
2. 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聘请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
3. 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两次公开的读书报告,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四、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本培养方案设公共基础课(2学分)、教育理论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7学分)、学科教育课(8学分)、实践课(10学分)、选修课(4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2. 个人学习计划
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备案。
生源为非师范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学科教育理论课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不收费。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硕士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案例教学,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讲授与演讲相结合、专题讨论与学术报告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考核方式:硕士生课堂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教育课为考试课,其它课程为考查课,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
学科基础课中的“★”号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其它课程考核方式详见课程简介。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环节:个人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1. 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个人研究计划应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完成,并提交院里备案。
2.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时间原则上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六、文献阅读
1.Brown, J. D.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9.
3.Cunningsworth, A. 如何选择教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Davies, P. & Pearse, E. 英语教学成功之道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Dörnyei, Z., & Taguchi, T. Questionn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processing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10.
6.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Harmer, J. 怎样教英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Hedge, T.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Pickering, J. H. & Hoeper, J. D. Concis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Macmillan, 1981.
11.Lightbown, P. M. & Spada, N. 语言学习机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2.Macaro, E. 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近期研究与应用指南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13.Moran, P. R. 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4.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1999.
15.Richards, C. J. & Rodgers T. S. 语言教学的流派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6.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0.
17.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8.Steinberg, D. D. & Sciarini, N. V. 心理语言学导论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9.Stern, H. H.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Willis, J. & Willis, D. 语言教学的挑战与变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1.Yalden, J. 课文教学课程设计原理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4.王蔷、张虹编.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合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
发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5.魏立明、刘丽艳.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七、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