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精选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 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 比的各部分名称。 3.情感目标: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 单的生活问题。
哪几张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
B
3
2 8
12
12
D C
长方形 长 A B
6 3 8 12 12 3
3 :4 4 :3
比值可以是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24︰50
12 : 3 9:3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 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 还用到了比?
E
8
2
宽 长是宽的几倍
4 2 3 8 2 1.5 1.5
8 3
宽是长的几分之 几
2 3 3 8 2 3 1 6
2
C
D E
1.5 6
谁快?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
40 45
2 3
20 15
路程÷时间=速度
15 9 12
哪个摊位上的 苹果最便宜 ? 3 5
2 3 4.5 4
总价÷数量=单价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4
写作
6∶ 4
读作6比4
前比 后 项号 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6 6 ∶ 4 = 6÷4 = = 1.5 4
… … …
比值
填空
)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 比,比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前项 ),比号 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 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 比值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生活中的比(比的意义)学习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编写说明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教科书结合“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借助“甘蔗汁”“树高和影长”“速度”“苹果价格”等现实背景,进一步理解比,感受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同时理解比的数学意义,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等的密切联系。

主情境呈现5张有趣的图片,利于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探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感受比产生的必要性。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直接提出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让学生寻求其中隐含的道理。

教科书呈现两个学生的对话,一方面是学生自己作出像或不像的判断,另一方面引发思考:“像不像”与长方形的两个特征量(长与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下面问题的学习。

·上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利用附页中的图2一起来研究一下。

附页中的图2是把主情境的5张图片放在方格纸上观察,发现相像的图片,它们的长除以宽(或者宽除以长)所得的商相同;不像的图片,它们的长除以宽(或者宽除以长)所得的商都不同。

因此,可以进一步发现长方形的形状可以用它的长和宽这两个特征量来表示。

这就是比的现实来源。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属性像形状那样是不可以度量的,但它们却可以通过两个可以度量的对等的量进行比较,这就是学习比的必要性。

·认一认。

以“认一认”的方式,提出了比的概念;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比的数学意义、读写方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为学生利用比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比的现实背景,体会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生活中的比》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联系学 生生活实际,遵照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兴趣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 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 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 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 构。
(3)甲数∶乙数=5∶2,则甲数是乙数的2.5倍。 ( )(4)小明和哥哥去年的年龄比是 5∶8,今年年龄比不变。 ( )7. 有两块菜地,一块是正方形,边长是6米,一块是长 方形,长是8米,宽是5米,写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
【参考答案】:
八、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 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 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求比值。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还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会学习到很多关于比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假设我们要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土地面积相等。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比来计算每份土地的面积。

具体做法是:先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将长和宽相除,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比例系数。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比例系数去计算每份土地的面积了。

除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比来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两个苹果的重量,看看哪个苹果更重;我们也可以参考一本书的页数,判断这本书是否足够厚。

这些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比较两个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判断它们的优劣的。

此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这个数学概念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去购物时,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我们吃饭时,会比较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我们做运动时,会比较不同运动的消耗热量等等。

这些都是比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购物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去买一件衣服,价格是100元,一条裤子的价格是200元。

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衣服的价格是裤子价格的一半,或者说,裤子的价格是衣服价格的两倍。

这就是比的应用。

我们可以写成1:2或者2:1。

这里的“1”和“2”就是比例的两个数,它们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

再来看一个吃饭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比较苹果和香蕉的营养成分。

我们知道,每100克苹果中含有0.4克蛋白质,每100克香蕉中含有0.9克蛋白质。

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苹果的蛋白质含量是香蕉的一半,或者说,香蕉的蛋白质含量是苹果的两倍。

这就是比的应用。

我们可以写成0.4:0.9或者0.9:0.4。

这里的“0.4”和“0.9”就是比例的两个数,它们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做运动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比较跑步和游泳的消耗热量。

我们知道,跑步一小时可以消耗600卡路里,游泳一小时可以消耗400卡路里。

六年级上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上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上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这个概念无处不在。

从比较物品的价格,到衡量不同运动员的速度,“比”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情况。

当我们进入六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深入学习“生活中的比”时,会发现它不仅有趣,还非常实用。

先来说说什么是比。

比就是两个数相除,比如 3÷2 可以写成 3:2。

在这个比中,3 是前项,2 是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就像 3:2 的比值是 15 。

那比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应用呢?比如说在购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比较不同商品的性价比。

假设同一种巧克力,A 品牌 20 元能买 10 块,B 品牌 30 元能买 15 块。

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它们的单价来进行比较。

A 品牌的单价是 20÷10 = 2 元/块,B 品牌的单价是 30÷15 = 2元/块。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两种品牌的巧克力单价相同,性价比一样。

再比如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比例尺。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比如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 1:10000 ,这意味着地图上 1 厘米的距离,在实际中代表 10000 厘米,也就是 100 米。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规划路线和估计行程。

比还能帮助我们在调配溶液时做出准确的计算。

比如要配制一种糖水,糖和水的比例是 1:5 。

如果我们想配制 600 克这样的糖水,那么糖应该放多少克呢?因为糖和水的比例是 1:5 ,所以糖水一共被分成了 1 + 5 = 6 份。

那么每份就是 600÷6 = 100 克。

糖占 1 份,所以糖应该放 100×1 = 100 克,水就应该放 100×5 = 500 克。

在体育比赛中,比也经常被用到。

比如在足球比赛中,会比较各个球队的进球数与失球数的比例,来评估球队的进攻和防守能力。

又比如在跑步比赛中,会计算运动员跑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也就是速度,来判断谁跑得更快。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名师]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名师]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大家好!我是33号选手俞水英,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一、教材研究:掌握比是学生后续学习正、反比例的基础。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如“体育比赛中表示比赛分数的比”;“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广告词“金龙鱼,1:1:1”等等。

这里有表示差比的,也有表示倍比的,这些是学生学习比的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目标定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这一点,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比的意义(二)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三)进一步认识比,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四)尝试运用,体会比的必要性(五)巩固练习,质疑知新(六)课堂总结:五、实践与反思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大家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理解比的意义和学习比的必要性,下面我结合整个研讨过程,谈谈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历程。

1、教学比的意义的历程书上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
7.列表格表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作业1:完成教材P71练一练5、6题。 作业2:完成教材详解项

知识提炼
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
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3.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一个数,这个
数就是比值。
小试牛刀 判断对错
(1)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可以记作2∶0,所以比的后项可
以是0。
( ×)
(2)16 既可以看成一个分数,又可以看成一个比,还可
1.小兰的身高是1 m,爸爸的身高是170 cm。能 不能说爸爸和小兰身高的比是170:1?为什么?
答:不能。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比,应该化 成相同单位再比。
2.看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这些图形的 长、宽有什么关系? (2)写出几个比。
8∶5 8∶3 4∶3 (答案不唯一)
图片见教材P70
4.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例:上周天气晴天天数和阴天天数的比是3∶4。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 读写比,会求比值,体会认识比的重要性。
(重点)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A 像?右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例题分析
为了找出图B与图A形状相同的原因,可以将 这些长方形画到格子中,如图所示。
以看成一个比值。
(√)
(3)最小的质数与它的倒数的比的比值是1。 ( ×)
小试牛刀 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选自教材P71练一练第3题)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20∶2 。
付的钱数与买的米数的比是 72∶4 。
(1)谁快?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入研究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针对《生活中的比》这一章节,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中《生活中的比》这一章节展开。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比的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比的计算以及比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难点是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比的定义、比的读写、比的计算和比的应用等内容。

2. 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比的定义、比的读写和比的计算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4. 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比的定义比的读写比的计算七、作业设计实例: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和香蕉的比是多少?答案:苹果和香蕉的比是3:2。

实例:小华有20元钱,他买了3个糖果,每个糖果的价格是4元。

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华还剩下8元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比的读写和计算方面掌握得较好,但在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比的应用,并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精选
课堂教学说课稿3篇《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怎样才能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
情境二:比速度。
孩子们,看看谁快?引导学生思考: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经过计算,学生惊讶的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学生体会到: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个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情境三:比价格。
在购物的情境中,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体会到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这个比值就是单价。
通过三个情境的教学,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多次体会比的意义,突破了教学难点。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通过比较,发现A、B、D长除以宽都得1.5。
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比。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水到渠成。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师的责任。
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阅读书本第68页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比的来历,品味数学文化。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比形状
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哪些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1格就是1,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
1、写一写、算一算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练习比的读法、写法和计算方法。
2、在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用比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在福尔摩斯侦探术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课外阅读中,和学生区分篮球比赛中的“比”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不同。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