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服装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作者:张鹏鑫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朝代,而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特点,如唐朝的开放华丽、宋朝的朴素淡雅、明清的端庄保守、民国的多样化等等,而每个朝代的服饰变化都与该朝代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政治政策、战争、经济、主流文化等等。

本文围绕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饰;政治政策;主流文化;经济实力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的朝代,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装扮的变化随着朝代更替也有着不同的改变,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流行风尚,那么为什么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独特风尚呢?这些流行风尚的变换规律是什么呢?有什么逻辑可寻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及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服饰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政策推行、战乱革命等等,都是可能会影响服饰风尚变化的因素,甚至通过一个朝代、国家的人民衣着形象能推断出该朝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一、唐朝人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及其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朝政策开明开放,对外贸交易发达,接纳不同国家的商人,同时也接纳了各国商人带来的文化差异,这个时期吸收许多外来文化,融入我国文化之中。

而且较长时间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而安逸。

盛唐时期的中国成为亚洲各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女子服装共分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四种。

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等于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服装。

唐代女子的常服,上身着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唐代女子追求极致美,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唐朝时期经济基础较好,百姓生活富足,因此才有财力追求更多的更精致的装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男子服饰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 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 礼帽清朝
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

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礼帽款型则相对较小。

除了按照风格样式来分,还可以按照礼帽的材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皮礼帽、呢子礼帽、兔绒礼帽、条绒礼帽等。

礼帽也可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呢礼帽皮礼帽2,瓜皮帽瓜皮帽,也称“小帽子”,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

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

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

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

俗称“帽头儿”。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

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
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

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顶帽和尖顶帽。

平顶有12瓣、8瓣两种,尖顶只有6瓣,12瓣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戴的。

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顶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

,质地分为硬胎和软胎,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

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

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

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

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

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

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

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

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3 ,鸭舌帽民国时期,流行鸭舌帽,为青少年和儿童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状好像舌头,戴时,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后面较高,成为斜形,看起来类似瓦盖,因此,也有人叫它“瓦盖帽”,一般用灰色或蓝色的呢、布制成的。

另外,还有一种男学生所戴的帽子,称为学生帽。

造型和鸭舌帽相同,但帽围较坚实,用厚胶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镜、钢笔随着西服东渐的热潮,新的饰物也开始出现,眼镜流行趋势的大盛就是这时的一个代表,滴溜溜儿园的镜片固定在无框的金属架上,一时被称为金丝眼镜。

民国初期男子最时髦的配饰就是一副金丝边眼镜,大城市里的洋行高级职员带一副金丝边眼镜当然是气派非凡,并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性象征。

后来小城镇中的“布衣绅士”也不甘落后,也要带上一副金丝边眼镜以证明自己的新潮。

还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视,但也要找副金丝边眼镜来戴,也算过了时髦隐。

(三)表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

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

(四)腰带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

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

(五)长围巾民国时期最有只是的人群是大学学生和大、中学教师。

他们的穿着与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习惯在长衫上系一条长
围巾。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装束了。

当时女性专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广泛的运用了,放在西装的口袋里显得格外绅士。

(六)手杖民国初期,手杖更与眼镜、怀表一道,装饰着留学归来或者文明人士的虚荣世界,甚至令一些阔家小姐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装时髦一下。

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好莱坞电影及西欧绘画的影响,人们逐渐钟爱于步行手杖了。

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

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

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

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