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氨基糖苷类。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分为: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2.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拉氧头孢(latamoxef) 氟氧头孢(flomoxef)
(四)单环 ‐内酰胺类(monobactams) 抗G+菌作用强,对G-菌和厌氧菌弱,有
耐酶和低毒的特点。体内分布广泛:肾、肺、 胆囊、骨骼肌、脑脊液、皮肤处浓度较高, 前列腺、支气管分泌物中有一定含量,用于 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克雷伯菌、铜绿假 单胞菌所致下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及 脑膜炎、败血症的治疗。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 lincomycin 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克林霉素的抗菌 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特点:对各类厌 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需氧菌作用强, 对部分需氧G-球菌、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 体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同大环内酯类。
〔耐药性〕二药间有交叉耐药性,与大环内 酯类也存在交叉耐药性,且机制相同。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抗菌药概论

抗菌药概论

头孢菌素类
各代特点及应用
•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
肠杆菌科活性较其他三代头孢差,在胆汁中浓度较高。 轻、中度感染,成人1-2g/次,每12h 1次; 重度感 染,每8h2-3g;儿童50-200mg/kg/d。
我 厂 优 势
• 1.我厂的头孢类原料产品由合资企业生产。 • 2.齐鲁-安替比奥投资3500万美元,是山 东医药行业最大的合资项目。 • 3.齐鲁-安替比奥年生产能力可达200吨, 是国内最大的头孢菌素原料药生产厂。
头孢菌素类
各代特点及应用 • 第三代特点: 第三代特点:
1.对革兰氏阳性菌有相当抗菌作用,但不如第 一、二代,对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绿 脓杆菌属和厌氧菌有较强作用 2.血浆半衰期较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 强 3.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 4.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头孢菌素类
各代特点及应用 • 第三代应用: 第三代应用:
常和(或)组织、器官等的病理改变。
• 2.变态反应: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人体组织内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引起的病理改变。
• 3.二重感染:菌群交错症,在抗菌药物应用 二重感染
过程中引起的再次感染。
抗菌药物总论
• 细菌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4.其他
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 大环内脂类:阿奇霉素
抗菌药物总论
• 代表药物: 代表药物:
• 氨基甙类: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 喹诺酮类:氟哌酸、吡哌酸
氨苄西林
• 吸收、分布和排泄:口服吸收尚可,分 吸收、分布和排泄: 布良好,注射给药后可在脑脊液、胸腹 水、关节腔积液和支气管分泌物中有效 分布。 •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儿童脑膜炎细菌学确诊前用 药,伤寒用药、新生儿败血以及细菌所 致的肺炎、胆管感染和尿路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细菌 螺旋体 衣原体 病原微生物 支原体 立克次体 真菌 病毒
精选ppt课件
抗菌药: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
抗生素 人工合成、半合成抗菌药
精选ppt课件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定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
精选ppt课件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精选ppt课件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 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 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交叉耐药性: 种类:固有耐药性
精选ppt课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指数 (>3-5),治疗效果 ,毒性 ,
临床应用价值
精选ppt课件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 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后的一定 时间,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课件
耐药方式五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
胞浆膜外阶段:在转肽酶的作用下,将粘肽单体 交叉联结。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作 用于该环节
10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3. 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18
缺点: 滥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 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 伪的安全感,延误正确治疗。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①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后腹膜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
16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7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优点: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
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SMZco. SMZco.SMZco.
7
6.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药物最低浓度 杀菌药(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药物
8
7.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一般用 动物实验的 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17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一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中山大学 中山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汪雪兰
1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防治细菌性感
染疾病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抗微生物或癌细胞 的产物
▲多重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指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
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
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12
耐药的防止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
MPC=防突变浓度=在接种细菌量为1010CFU/ml的琼脂平板上 用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抗菌素浓度,此时 临床疗效最好
用杀菌剂不需要全疗程都保持在MPC之上 经试验的药物有:青、红、喹诺酮、氨基苷、利福平等
87654321 0
>MPC防突变浓度可限制突变耐药株的产生
MIC
MPC=防突变浓度
•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were first reported in England and France in 1987, and appeared in one New York City hospital in 1989.
5
2. 抑菌药---- 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 抑制并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10
11
第三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抗药性) (resistance)
--- 指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的产生耐受性,即反应性下降
甚至消失的一种状态。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 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甚至无效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
4
• Scottish physician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on accident in 1928.
• Drug companies began mass-producing penicillin in 1943.
• Microbes began appearing that could resist penicillin in 1947.
LD50 LD5 ── 或 ── ED50 ED95 化疗指数越大,治疗效果越好,毒性越小,应用价值高, 但并非绝对安全。
6.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病原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 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有较明显的PAE
3.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 -- 抗一种菌种或一属细菌 广谱抗菌药 -- 抗多种不同病原菌
4. 抗菌活性---- 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90 <1mg/L
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FEE) ----抗菌药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7
8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五、影响叶酸代谢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多重耐药G-杆菌 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 耐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
14
一、耐药机制★
1.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 抗菌药物失效 水解酶:β-内酰胺酶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2
Penicillins
The First Antibiotics Discovered in 1928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hibition zone
《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
Penicillium sp. mold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英国细菌学家
青霉素酶 -- 水解青霉素类 酰胺酶 -- 水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交叉耐药性
合成酶:乙酰化酶、磷酰化酶、核苷酸酰化酶 (钝化酶) 氨基甙类 (质粒介导)
15
青霉素
头孢菌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2. 细菌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 抗菌素不易 与细菌结合
3
Picture A shows the cell killing power of Penicillin G against the yellow bacterium, Micrococccus Luteus. Picture B shows the typical asexual sporing structures of a species of Penicillium.
高敏
MIC90 1mg/L~4mg/L 中敏
MIC90 4mg/L~32mg/L 低敏
MIC90 >32mg/L
耐药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 杀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
5.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mg/L
MPC MSW=细菌突变选择窗 MIC
敏感株受抑制,突变耐药株仍可繁殖
细菌继续繁殖,促进新的突变耐药株产生
1.5 2.0 2.5 3.0h
90年代后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MRSA MRCNS PRSP VRE VREF VRSA 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 AmpC 酶(高产头孢菌素酶) 金属-内酰胺酶 QRE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