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课题:质量及其测量淄博市张店区铝城一中崔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大致了解宏观物质世界的尺度。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
•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能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
•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会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和测量难点:1、质量概念的建立2、天平的使用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四、教学器材:天平、金属块、橡皮泥、冰块、一元硬币、鸡蛋、苹果、订书针张店区物理教研员宋波老师点评:崔红老师这一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知识获得的经过过程,通过一个个的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从而逐渐形成物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物理问题解决的方法。
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注重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一、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如六种物品的分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是一种对物理思想的渗透。
再如:生病了首先确定吃什么药(什么物质),再确定吃多少(物质多少)。
这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典型。
再如:“首先介绍一元硬币的质量,然后依据此标准让学生估测一个鸡蛋、一个大苹果、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
”又将物理回归到了生活中,应用到了生活中。
而且事例具有普遍性和很好的代表性。
所举的事例均为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物品。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课件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课件教案标题:质量及其测量教案课件教案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工具。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大纲:I. 引入A. 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什么是质量?质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B. 引入课程目标和学习重点。
II. 知识讲解A. 定义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具备的重量或重要性的程度。
B. 质量的测量单位:千克(kg)和克(g)。
C.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测量杯等。
D. 质量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III. 实践活动A. 实验1: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2.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讨论实验结果和可能的误差来源。
B. 实验2: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测量杯和水的位移量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
2.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讨论实验结果和可能的误差来源。
IV. 总结与评价A. 回顾课程目标和学习重点。
B.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C.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D. 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教案课件设计:1. 引入部分:使用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质量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部分:使用清晰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结合实例解释质量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3. 实践活动部分:提供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可以使用动画或实际实验照片展示实验过程。
4. 总结与评价部分: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
教案建议和指导:1.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可能的误差来源,并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深入思考,拓展他们对质量及其测量的理解。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5.1《质量及其测量》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理解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如克、千克、吨等,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判断物品质量、计算物体质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感知质量的存在,激发学生对质量问题的关注。
2.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质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质量与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授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节、如何准确读数等,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实验。
2.引导学生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准确测量、如何处理数据等。
3.组织学生讨论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判断物品质量等。
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强调学习质量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5.1《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对质量测量方法的掌握。
2.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质量单位换算、实际测量等应用能力的掌握。
3.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4.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质量单位换算的运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质量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培养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质量测量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及其测量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质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强调质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质量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3.知识整合,提高素养:将质量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数学运算、环保意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现场指导,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面的困惑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2.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如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2.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克(g)、毫克(mg)等。
3. 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台秤等。
4. 实验方法:如何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测量质量的工具及实验方法。
2. 难点:实验方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工具。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质量的方法。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面积等概念,引出质量的学习。
2. 讲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讲解质量的定义,介绍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 介绍测量质量的工具:展示托盘天平、电子秤等工具,讲解其原理和用法。
4.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质量的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质量及其测量的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课程拓展:介绍质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质量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测量质量工具的使用技能。
(4)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质量及其测量学案及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物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平常买菜、买水果多少公斤说起二、新课教学模块一:质量概念的建立环节一:区别物体和物质:有形状的物品称物体;把组成这种物体的材料叫物质。
1、用橡皮泥捏成一大一小两个物体,在用料上有什么区别?2、出示一把铁锤和一个铁钉。
提问: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用铁的多少相同吗?3、请学生找出以上四个例子中的物体和物质。
环节二:质量的和性质以上四个不同的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
概念: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符号:m。
由课本上的几个例子说明:具有以下性质:性质: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环节三:学生看书自学有关质量的其他知识。
单位:a国际制(SI制):千克㎏b常用:克(g)毫克(mg)吨(t)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模块二:质量的测量环节一:测量工具:学生阅读教材并认识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环节二;天平的使用活动一:认识天平天平的构造,说出铭牌的含义。
总结: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感量:分度值标尺0刻度:左侧活动二: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小组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下面的问题:1、怎样才能使天平水平放置?2、使用前游码应该停留在那个位置?3、横梁指针指在什么位置表示横梁平衡了?如果横梁的左臂偏高,应怎样调平衡螺母?4、在称量物体时,尝试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砝码还是小的?为什么?5、怎样读数?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给出相应的补充。
反馈练习:小练习册1、2、3、4、5、6小结:学生以实验操作过程为线索进行小结,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的概念和基本单位;2.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和基本单位;2.质量的测量方法;3.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模型、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显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它的特性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这个物体的特性?二、概念讲解(10分钟)1.介绍质量的概念,并给出质量的定义。
2.介绍质量的基本单位,并解释其含义。
三、示范实验(15分钟)1.展示一个简单的质量测量实验。
2.说明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器材和步骤。
3.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操作要点。
四、学生实验(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一个给定物体的质量。
3.给学生2-3分钟准备时间,然后开始实验。
4.检查学生实验的进行情况,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数据处理(15分钟)1.学生完成实验后,让他们整理实验数据,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平均质量,并填入实验报告纸中。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六、实验报告(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撰写一个实验报告。
2.报告中要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强调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七、小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扩展活动:1.给学生提供一些质量测量的实例,让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质量的测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概念讲解、示范实验、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和小结与反思等环节的设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题
9.2 质量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用
板 书
质量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量(m) 单位及单位换算:kg、g、mg、t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构造 测量(天平) 调节 使用 (略)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引言
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钢尺、钢钉、铁片、铁锤、玻璃杯、琉璃 球,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老师列举的这些东西,我们给 它一个统一的名称该叫什么呢?他们都是有什么组成?如何测量 他们的大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质量 讲授法 一、质量 1. 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 它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不随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 提问法 的改变而改变 3. 符号:m 4. 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巩固练习单位 克(g)、毫克(mg)、微克(μ g)、吨(t). 3 1 吨=1000 千克 1t=1000 kg=10 kg 1 千克=1000 克 3 3 1kg=1000g=10 g 1 克=1000 毫克 1 g=1000 mg=10 mg 3 1 毫克=1000 微克 1 mg=1000 μ g=10 μ g 5. 常见物体的质量 6. 测量工具:秤(生活中) 托盘天平(实验室中) 二.托盘天平 1.构造:托盘、游码、横梁、指针、分度盘、平衡螺母、砝码 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山东省威海新都中学杨龙飞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多举例子,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
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对于质量有大体的概念后,通过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测量,学习用天平的测量质量。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