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讲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 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 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 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 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 (初中) 元素化合物 (金属、非金属) (化学1)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有机化合物 (化学2)
4.通过科学探究和学与问等栏目,渗透化学学 科思想和方法
科学探究 依据周期表,呈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合 价,探究它们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本p.14
科学探究 实验讨论:比较典型元素的金属性 资料分析:比较典型元素的非金属性 得出结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 性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元素 周期律的有关知识,教材还 利用资料卡片和科学视野栏 目,介绍了的门捷列夫对元 素的预言和人造元素
谢谢大家
化学2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元素知识为基础 突出化学理论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 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 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 以使学生对《化学1(必修)》所学元素 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从微观结构上进一步认识、理解。
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 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 结构的关系,并对《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 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1.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 布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 2.能够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判断同一周期内元素性 质的递变规律。 3.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判断某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 属性,并能判断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4.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在学生基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再去探索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必修1的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以及上一节的碱金属、卤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验对比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完成书本P14-15页的表格,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复习,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对表中的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进行分析,请同学们以横坐标表示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以纵坐标表示原子半径来画下各原子在坐标轴中的位置,并从图形中得出相关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4、比较原子、离子半径 5、分析化学键类别 6、结合水解 7、写出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2、难度 全国卷要难一些。元素的推导有较 多的条件。
谢谢大家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的省份:河南、宁夏、海 南、新疆、黑龙江、吉林、 陕西、山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 江西、陕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 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辽宁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对比: 1、内容 广东
全国
1、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 1、由元素相对位置等推导
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
元素
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
2、根据性质推导元素 3、比较元素性质 4、比较原子半径 5、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
物和共价化合物
6、知道同主族元素的序数差
2、由结构、用途等推导元 素
3、比较沸点高低,酸性强 弱
(2)注重学习的过程化,促使学生主动 建构知识
在本章中,能体现知识获得的过 程化的形成是设计实验与设计图表。 实验设计是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 比较。图表设计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等随原子序数及电子层数的变化情况。
(3)注意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
案例二:课本P7卤族元素的教学 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元素的金属
教学建议
6、教学中要避免的误区 (1)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 (2)不要随意拓展难度,拓宽广度 。 (3)不要以为学生都应该懂,而讲得太
快,要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实验与做 练习)和多动手写(默写元素周期表、 写化学式和实验方案等)。
请老师们关注:
2012年高考大纲卷全国卷的省份:河北、广西、 云南、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贵州

必修二1-1,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必修二1-1,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步骤
一、本节结构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四、教学建议 五、问题讨论
一、本节结构
• 1.地位与作用:
①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二 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 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 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 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 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 学习的探究性。
④ 通过学与问知道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 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它们分别位于周期表的什么 位置。
非金属:
单质与氢气生成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 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 金属: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氧气的难易,置换出氢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反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氧化性越强,金属性越弱)





金 属 性
力 增 强



寻找农药成分
教学注意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表示方法
原子通过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形成阴离子,通过失 去一定数目的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核不变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 和元素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4.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2.内容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

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学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存储零乱。

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知识存储有序,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

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得很轻松,也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位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材内容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

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

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题1、某主族元素的原子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单质不能与冷水反应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C.其碳酸盐能溶于水 D.其氢氧化物属于强碱2、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若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的阳离子氧化性强于等电荷的X阳离子的氧化性,Z的阴离子半径大于等电荷的Y的阴离子半径,且Z离子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是W离子的两倍,W离子与Z离子的电子层相差两层。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PPT课件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PPT课件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考试说明要求
专题七 原子结构 化学键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依据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关系,质子数、 中子数、质量数的相互关系。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方法
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原子的构成
09高考题
广东 、安徽、浙江、 山东 广东、
位、构、性间关系
化学键 18电子的物质 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
广东、江苏、山东、 全国Ⅱ、北京、四川
安徽、 北京 江苏、浙江、福建、 安徽、
非选择题中的考查
考察的知识点
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推断 依据周期表的推断
(2009全国II)
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 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 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是副族元素 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 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 D. 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一般认为达到8电子为稳定结构。(K层为2)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较少,易失去电 子,显还原性。 3、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较多,易得到 电子,显氧化性。 4、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为稳定结 构,其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09高考题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全 国Ⅰ、四川、重庆、 天津、
知识整体结构与 内在联系
原子核 原子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
核素 同位素
元素周期表 核外电子 排布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

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并对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学生学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的学习。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整套中学化学教材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

必修一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选修三打下基础。

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节线条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节:纵向结构为线索。

在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横向结构为线索。

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1、人教版和山东版教材编写的区别注:山东版《化学键》和《化学反应与能量》列为一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材的编写各有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