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案例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教案(优秀3篇)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优秀教案《劝学》8篇

优秀教案《劝学》8篇优秀教案《劝学》【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实用】劝学教案3篇

劝学教案【实用】劝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性本恶”→“明礼而化之”三、释题关键字:劝——何解?学——学什么?四、朗诵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怎样变?(比喻)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5、结构梳理: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2.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绝强假望闻七、小结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4、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7、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8、作业《劝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劝学》教案【最新5篇】

《劝学》教案【最新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
教学内容:《劝学》二。
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汉语知识。
2.翻译全文。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
目标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古汉语知识。
3.准确翻译。
四。
目标难点:1.第一段中五个比喻之间的关系。
2.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的内容。
五。
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探寻背景:荀子处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全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旧中国末期。
他曾在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做过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
后失官失居,著书立说,教授学生。
《劝学》是荀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这些观点,从认识论上讲,符合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从政治意义上讲,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劝学教案优秀3篇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㈠知识目标⒈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⒈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㈡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
⒈掌握背诵的技巧。
㈢德育目标⒈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⒈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⒈朗读法⒈点拨法⒈讲解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
(板书:《劝学》荀子)多媒体展示: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荀子(约公元前3一三—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案例
宁红
教学目标
1、把握好文章的语气和节奏,流畅地诵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3、在完成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法学法
教学中,集中体现“活动式教学”的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科学地记忆积累,体会到文本的无穷魅力,强化完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美文品读
1、情境导入
请学生说出五句有关读书勤学的名人名言。
教师预设5例,如: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③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④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⑤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2、教师解题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劝”出新意、深意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劝学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几代人的努力倡导,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如
果再去强调学习的重要和作用,便是拾人牙慧。
荀子所处的时代,对于学习的进一步理解是持之以恒,创造发展。
所以荀子的劝勉,师法孔子又高于孔子,显示出高妙深远的立意。
3、朗读文本。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进行字音订正点评,老师参与指导。
重点是文章的语气和句式节奏的把握。
点评后学生自我朗读,力求熟练。
(活动二)理解文意
1、教师略说高中课堂古文学习的新模式,要学习积累的文言知识构成。
2、分组合作,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进行文句疑难探究。
要求: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组内先行探究,本组探究不了的,组长记录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
3、概括文意。
指导学生
4、教师巡视、参与。
(活动三)制作知识卡片
1、教师示范方法。
《劝学》类别:文言实词
实词例句解释
生生非异
也
通性,资质
上上食埃
土
名词做状语,向
上
水非能水
也
名词做动词,游
水
根据上面制作文言知识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一词多义、句式等文本中的重点知识,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的形式,突破教学目标中掌握文本重点字词、文言知识的要求,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课时
(活动四)背诵比赛
1、制定规划。
课前讨论制定评分标准和比赛规则,通过民主推荐方式组成评委会。
2、赛前准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充分准备。
3、分组比赛,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背景或者音乐的形式,鼓励小组合作创新形式,提高朗诵的质量水平。
4.教师评点总结。
(活动五)引导学生整理名言
1、引导学生整理文本中的名言,并进行归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2、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搜集整理古今有关“劝学”的格言
3、交流评点。
小组之间展示成果,选出部分优秀做为班级中励志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名言展示以及交流,突破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在学生整理中明白学生需循序渐进、珍惜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活动六)探究问题
现在的“终身学习观”与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推荐发言、教师点评)
1、提供资料,关于终身学习的方面,让学生比较阐述。
2、各抒己见,自主准备。
3、教师点拨参与。
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的是学无止境。
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而现代人倡导的终身学习,是立足于一种基本生存需要。
这两个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目的都有很大的差异,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业布置
写一篇《劝学》读后感,600字左右。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劝学》文本是一篇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
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重视诵读,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特殊句式。
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
背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文本,同时提高了对文言学习的兴趣。
放开手让学生去创造去发挥,的确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申远同学小组的情景再现式的朗诵形式,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知识卡片,名言整理、探究学习、作业布置,目的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