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通用版)

合集下载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存在着风险,隐含着伤害,运动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心理、生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中小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动安全知识和自护方法,是造成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因此,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的首位,让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范,防止受到运动伤害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的正确判断与辨析,但还不善于进行自律与调控,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安全要求比较熟悉,但从总体上说,运动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较差,安全认识不充分,防范意识不深刻,防护行为不规范,又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对安全的进行体育运动缺少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如果他们忽视体育运动的安全防范,那么,体育运动中碰到危险,发生意外伤害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无论任何运动,任何动作,学生们都想尝试,不畏恐惧。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的。

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的学习,主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自律意识,知道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应变能力,能够躲避危险,掌握必要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合理活动、科学锻炼,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一、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1、认识不足对运动伤害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当,及易导致运动伤害的发生。

2、准备活动不足(1)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及易造成肌肉损伤、肌腱扭伤,韧带拉伤等运动伤害;(2)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就进行运动,易对器官功能造成伤害;(3)准备活动内容不得当或准备活动过量,致使准备活动无效或身体功能有所下降。

小学体育安全知识

小学体育安全知识

小学体育安全知识小学体育安全知识大全以下是一些小学体育安全知识:1.安全地使用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上的尖锐物、有毒物体和受过强酸碱腐蚀的器材,都不得玩耍。

2.防止创伤。

加强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加强营养,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可避免骨折和扭挫伤。

3.保护视力。

室外体育必须戴眼镜,晴天应在树荫下锻炼,以避免由此发生的光线性弱视。

4.防止中暑。

夏季炎热天气,尽量在阴凉处进行户外活动,活动量以“运动后有点喘,呼吸加快,但不喘,微出汗”为度。

5.防止溺水。

教育学生不得私自下河游泳。

如要游泳,必须到游泳池或更衣室,并在家长或教练的监护下进行。

6.防止中毒。

有毒药品,如农药、化肥、杀虫剂等要放在安全地方,并要教育学生不能把这些有毒药品误入口内或涂抹到皮肤上,也不能放在口鼻附近,以防中毒。

7.禁止奔跑喊叫。

在道路上奔跑会撞伤或被车辆撞伤,在校园里奔跑会碰伤或跌伤。

8.体育器材要按顺序使用。

要按顺序使用体育器材,不得乱动或乱拿,否则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9.衣服。

衣服要宽松、柔软、舒适,以纯棉面料为宜。

10.眼睛。

要佩带眼镜,并及时检查眼镜,以免误吞。

11.创可贴。

运动中皮肤碰撞后,可应急使用。

12.号码。

衣服左胸前应缝上或别上写有电话号码的标志牌,以备迷路或发生意外时联系。

13.放学。

放学时应由家长接送,如有特殊情况一定要按时回家,不得单独行动。

14.课间活动要有所控制。

不在楼道和教室内跑,也不得在楼道和教室门口拥挤、停留。

15.遵守运动规则。

不得做危险的动作,也不得打闹或开玩笑。

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

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

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在运动的时候,该怎么注意安全呢,。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体育运动是广大中小学生在校园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课程,然而,在学校进行运动的时候,擦伤、扭伤、碰伤、撞伤等伤害时有发生,如何才能减少伤害,我们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及保护意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小常识:一、运动时的自护措施:1、准备:换胶底鞋,防滑并且增加弹性。

女生摘掉发卡等饰物,衣兜不装东西。

全身准备活动,以防肌肉拉伤、扭伤。

2、服从:在教师指导下再做器械运动,投掷运动要听口令,闪开跑道以免冲撞。

3、严肃:垫上运动若嘻嘻哈哈,容易扭伤颈部,会伤害脊柱或大脑。

4、处理:一旦受伤,不要着急,乱搬乱揉会加重伤势,要请校医来处理伤口,伤情彻底养好再运动。

二、运动时衣着上的注意事项:学校在组织学生运动时,活动量大,还要运用很多体育器械,如单双杠、铅球……所以为了安全,上课时衣着有一定的讲究。

1、上衣、裤子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

2、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资料共享平台《校园安全之运动安全常识》(https://www.)。

3、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

4、尽量不要戴眼镜。

5、不要穿塑料底的鞋或皮鞋,应当穿球鞋或一般胶底布鞋。

6、衣服要宽松合体,最好不穿钮扣多、拉锁多或者有金属饰物的服装。

有条件的应该穿着运动服。

三、运动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运动时中小学阶段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课程。

同时,运动训练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1、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结束时同样要做好放松整理活动,以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2、跑步运动时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

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体育运动安全小知识_体育课安全常识.doc

体育运动安全小知识_体育课安全常识.doc

体育运动安全小知识_体育课安全常识体育运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只有做好安全预防工作才能保证运动的安全,以下是由整理关于体育运动安全小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安全小知识运动中防止扭伤的自我防护:1、认真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田径运动很容易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损伤,尤其下肢受伤的机会更多。

防止的唯一办法是赛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越充分越不容易受伤。

可在慢跑的基础上对肩关节、肘关节、背腰肌肉、腿膝踝关节等部位进行活动,强化肌肉韧带的力量,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从而防止受伤,就可提高运动成绩。

2、要正确掌握各种运动的动作要领。

运动的动作要领是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机理特征科学总结出来的,违背了动作要领,采取一些不宜的违背科学的动作,就有可能造成身体部位的损伤。

学生在运动或比赛中应根据老师教导的动作要领,认真体会和掌握,切不可盲目随意,自行其事。

3、做好场地设备的检查,加强安全防护。

运动或比赛之前,老师应对场地设施进行认真检查,运动或比赛时,在各个环节配置人员做好互相防护。

运动中几种情况的自我把握:1、在中长跑运动中,多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发生腹痛情况,主要是由胃肠痉挛引起,此时学生切不可紧张,可用手按住痛的部位,减慢跑速,多做几次深呼吸,坚持一段时间,疼痛就会消失。

2、注意剧烈运动后的重力休克、此种情况主要是剧烈运动中的突然停止引起,多是赛跑后立即坐下或躺下,造成脑部和其他部位缺血、缺氧。

因此,赛后必须以逐步减少运动量来过渡,用慢跑、行走、放松体格及深呼吸运动来达到这一目的。

3、在运动中,如发生面色苍白、嘴唇发绀、高度呼吸困难、胸闷、脚痛、背痛、以及严重的四肢无力、头晕、气短、出冷汗等,或出现对自己的动作难以控制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或禁止运动的进行。

4、运动或比赛前,学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体力的积蓄,赛前应控制过多的饮食和饮水,更不得饮酒。

5、运动或比赛后,应做好放松活动,以尽快恢复体力和肌肉的力量。

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指南

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指南

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指南近年来,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然而,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屡屡发生。

为了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我们有必要了解并遵循一系列的安全指南。

1.了解个人身体状况在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之前,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对于有慢性疾病或心脏病史的学生来说,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增加风险。

因此,他们需要进行身体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体育锻炼中适当调整强度。

2.正确佩戴运动装备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学生应正确佩戴运动装备。

例如,接触性运动项目如橄榄球或冰球,学生应佩戴适合的护具,如头盔、护肩和护背。

此外,运动鞋也很关键,学生应选择合适的鞋子以保护他们的脚部。

3.参加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项目。

过度挑战自己可能会导致身体损伤。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活动,并逐渐提高难度和强度,以避免过度劳累。

4.热身运动和拉伸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热身运动和拉伸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

热身运动能够增加肌肉温度,提高关节灵活性,预防拉伤和劳损。

拉伸能够放松肌肉,防止过度拉伤。

学生应在体育活动前进行适量的热身运动和拉伸,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5.注意环境安全学生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应特别注意环境的安全性。

例如,在进行远足或攀岩时,学生应选择有经验的领队和专业的教练,确保活动场所的安全,并了解紧急情况下的求救方法。

此外,学生还应注意天气状况,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危险的户外活动。

6.饮食与水分摄入适当的饮食与水分摄入对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至关重要。

在体育锻炼前,学生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适量的蛋白质。

此外,饮水也很重要,避免脱水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7.合理控制运动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时,学生应合理控制运动时间。

长期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过度劳损和身体疲劳。

学生体育运动平安防范常识

学生体育运动平安防范常识

学生体育运动平安防范常识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类因素,存在着风险,隐含着损害,运动损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进程中的不平安因素,给学生心理、生理带来了庞大的损害。

中小学生平安防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动平安知识和自护方式,是造成体育活动中平安事故的全然缘故。

因此,将“平安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的首位,让体育运动平安防范意识渗透到每一名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爱惜,注意平安防范,避免受到运动损害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慢慢增强,已经能够进行必然的正确判定与辨析,但还不擅长进行自律与调控,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平安要求比较熟悉,但从整体上说,运动平安防范知识与技术较差,平安熟悉不充分,防范意识不深刻,防护行为不标准,又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对平安的进行体育运动缺少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

若是他们轻忽体育运动的平安防范,那么,体育运动中碰着危险,发生意外损害是超级容易的事。

在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咱们常常碰着这种现象,不管任何运动,任何动作,学生们都想尝试,不畏恐惧。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年龄的增加、生活体会的积存、自我爱惜意识增强而增强的。

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明白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确实是那个道理。

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平安防范常识的学习,要紧帮忙学生树立平安观念,增强学生的平安熟悉、自律意识,明白体育运动损害发生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平安防范大体常识,具有对危险的初步判定应变能力,能够躲避危险,把握必要的体育运动平安防范知识与技术,提高自我爱惜能力,增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合理活动、科学锻炼,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平安事件对学生造成的损害。

一、体育运动损害发生的因素一、熟悉不足对运动损害预防的重要性熟悉不足,未能踊跃有效地采取预防方法,或方法不妥,及易致使运动损害的发生。

二、预备活动不足(1)不做预备活动就进行猛烈的体育运动,及易造成肌肉损伤、肌腱扭伤,韧带拉伤等运动损害;(2)预备活动敷衍了事,在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就进行运动,易对器官功能造成损害;(3)预备活动内容不适当或预备活动过量,致使预备活动无效或躯体功能有所下降。

学生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

学生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

学生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
学生运动安全防护知识
衣服鞋子要穿对
学校天天都有体育课或是活动时间,家长应保证孩子每天的着装都适合运动。

鞋子:轻便、舒适、合脚、防滑为宜,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和弹性,最好穿运动鞋,不要穿皮鞋、凉鞋、塑料底鞋。

服装:长短、大小适中,宽松舒适的运动服。

※特别提醒:
不要在服装口袋里装笔等尖锐、坚硬的小物件,运动前摘下校徽、发卡等小物品,剧烈运动时也最好不要戴眼镜。

运动场地要合适
根据运动项目选择相应的运动场地,比如:到操场的塑胶跑道去跑步,到专门的固定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去进行相应的球类运动。

※特别提醒:
不在教室、过道、楼梯、饮水间、洗手间等不适合运动的场所奔跑打闹。

热身运动不可忘
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让全身肌肉和韧带得到足够拉伸,让每个关节得到充分活动和舒展,减少受伤的可能。

※特别提醒:
热身运动需活动到全身每个部位,最好持续5—10分钟。

各种护具戴起来
为了降低运动伤的伤害程度,根据运动类别佩戴相应的护具必不可少,比如:打篮球:佩戴护腕、护膝、护踝
踢足球:佩戴护膝、护踝,最好戴上护腿板
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佩戴护腕、护肘
※特别提醒:
佩戴护具只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想不受伤,更要注意各种运动的技术动作和规则。

间隔放松别忽视
运动完可以散一会儿步,拉伸、捶捶身体,甩甩四肢,让身体得到充分放松,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运动伤。

※特别提醒:
1. 剧烈运动结束切勿立即坐下。

2. 刚运动完不要喝冰水。

体育课堂安全知识

体育课堂安全知识

体育课堂安全知识
在体育课堂中,安全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体育课堂安全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保证舒适和安全。

2. 在进行高空或高速运动时,必须佩戴护具,如头盔、护膝、护肘等。

3. 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必须保持距离和安全,避免发生撞击或踩踏事件。

4. 在进行跳跃或翻滚等动作时,必须在合适的场地和设备上进行,避免受伤。

5. 在进行游泳或水上运动时,必须保证水质干净、设备齐全、有救生员在场。

6. 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必须做好防晒、防寒和防蚊虫等措施,避免因自然环境而受伤。

7. 在进行体育比赛时,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和裁判员的指令,保证公平和安全。

总之,体育课堂安全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注意安全,才能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通
用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通用版)
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存在着风险,隐含着伤害,运动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心理、生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中小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动安全知识和自护方法,是造成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因此,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的首位,让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范,防止受到运动伤害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的正确判断与辨析,但还不善于进行自律与调控,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安全要求比较熟悉,但从总体上说,运动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较差,安
全认识不充分,防范意识不深刻,防护行为不规范,又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对安全的进行体育运动缺少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如果他们忽视体育运动的安全防范,那么,体育运动中碰到危险,发生意外伤害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无论任何运动,任何动作,学生们都想尝试,不畏恐惧。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的。

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常识的学习,主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自律意识,知道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安全防范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应变能力,能够躲避危险,掌握必要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合理活动、科学锻炼,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一、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
1、认识不足
对运动伤害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当,及易导致运动伤害的发生。

2、准备活动不足
(1)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及易造成肌肉损伤、肌腱扭伤,韧带拉伤等运动伤害;
(2)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就进行运动,易对器官功能造成伤害;
(3)准备活动内容不得当或准备活动过量,致使准备活动无效或身体功能有所下降。

3、心理状态不良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急燥,恐惧、害羞、麻痹、缺乏经验或不自量力,也容易导致伤害事故。

4、气候不宜
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
冬季易发生冻伤或其它伤害事故。

5、体质和素质不佳
身体素质低、体质弱,体育基础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运动的需要,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6、行为不规范
违反体育运动规律、纪律、规定和要求,也是造成身体伤害事故的原因。

二、体育运动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一)运动前准备好
1、检查自己的身体情况
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

切忌有心脏病或其他不适合参与体育活动的疾病而隐瞒病情,勉强参加活动。

学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禁止参加体育活动:
(1)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
(2)各种内脏疾病(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的急性阶段;
(3)凡是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气管咳血,鼻出血,伤后不久而有出血危险,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
(4)恶性肿瘤;
(5)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

(6)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学生,禁止参加长跑等长时间剧烈运动的项目锻炼。

2、检查场地和器材
要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安全隐患。

要注意场地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场地是否平整,要清除石头土块;检查沙坑的松散度、是否有石子杂物等;检查体育设施是否牢固安全可靠,器材的完好度等。

不冒险,确保自身安全。

3、做好运动准备
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不要携带尖利物品等。

做好热身准备活动。

为什么要做热身准备活动?
就是要克服内脏器官在生理上的惰性,以减低运动伤害发生的机会。

如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就会出现心慌、胸闷、肢体无力、呼吸困难、动作失调等现象。

运动前不重视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正确、不科学,是引起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内脏、神经系统机能不兴奋,肌肉供血量不足,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进行活动,动作僵硬、不协调,及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导致伤害事故。

(二)运动时讲科学
1、要掌握动作要领
在体育运动中,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不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发挥好技术动作,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要正确使用器材
要了解熟悉掌握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

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在一些体育器械(如铅球、实心球等)的使用中,要注
意选择适当场地,确保自身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伤及他人安全。

3、运动负荷要适当。

参加体育活动要根据身体素质条件,选择最有利于增强体质的运动负荷。

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小到大。

负荷过小,对身体作用不大;负荷过大,会损害身体;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三)运动后要恢复
1、认真做恢复整理活动
做恢复整理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人体更好的从紧张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放松身心。

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就会造成暂时性的贫血,产生心慌、晕倒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2、自我检查运动反应
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出现心慌、头晕,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调整与休息。

运动后经过合理的休息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
食欲增加,睡眠良好,说明运动负荷安排比较合理。

3、适当补充能量
参加体育运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运动后(运动前也应适当补充能量)要科学饮食,保证身体的需要,确保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1)半小时至1小时后进餐。

(2)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3)5至10分钟后饮水(含盐)。

体育运动安全口诀:
体育运动到操场,检查场地和器材;运动服装先换上,手表饰品要摘掉;
运动前要做热身,活动四肢扭扭腰;运动前后喝点水,剧烈运动要适量;
遵守规则讲文明,危险动作杜绝掉;运动全部结束后,恢复整理要做好。

科学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

相反,
体育运动如果做不到科学、合理、安全,就不能达到运动目的,运动不当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我们懂得一些体育运动安全常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运动习惯,就会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

安全组
2012-11-12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