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1、课程分析:本课设计到知识点较多,如重点词语文言句式等,及虚词“之”“以”的多种用法。

应该牢固地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课文学过时间不长进行复习学生记忆的还比较深刻,所以很快就会扎实的掌握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但是向课外迁移仍然有点难度。

复习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设计思路:积累迁移巩固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课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把《曹刿论战》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重点词语的解释、翻译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的理解八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2、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背诵记忆。

导入语:今天我们复习文言文曹刿论战,通过这节的复习1、进一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夯实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0分钟)1、学生看书上笔记及本文注解,复习体验互动合作交流测评(1)文学常识(课件)(2)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3)引导归纳本课虚词(“之”“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之”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它的含义,明确:七次分别是: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忠之属也结构助词的④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⑤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⑥公将驰之代词代齐军⑦故克之代词代齐军⒉学生由上归纳:“之”在本课的三种用法⑴结构助词的⑵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⑶助词无意义⒊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他的几种“之”的用法举例一两狼之并驱如故学生明确含义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举例二之次所旁从祠中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⒋学生归纳出“之”常见的五种用法⑴结构助词的。

⑵代词代人也可代事。

⑶助词无意义。

⑷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⑸到去往。

第二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以”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含义明确:五次分别是①何以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信把④可以一战凭借⑤必以情按照2.学生由上归纳:“以”在本课的三种用法⑴凭借⑵把⑶按照3.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它的几种“以”的用法举例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明确含义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学生明确含义因为举例二愚以为宫中之事学生明确含义认为皆以美于徐公学生明确含义认为举例三以告先帝之灵学生明确含义用来4学生由上归纳出“以”常见的六种用法(1) 古今异义词(2) 背诵 、 默写(3) 重点句子翻译(4) 文章内容理解2、教师进行第二方面的引导归纳 即文中“ 之”“ 以 ”的用法。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要观点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讨论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曹刿论战》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步骤1. 复习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梳理主要观点。

2. 分析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并理解其逻辑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时的表现。

3.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文章现代意义和启示时的表现。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2. 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词和句式的理解。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曹刿论战》的相关文本。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辅助材料:与《曹刿论战》相关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文本阅读与解析: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本,解释生僻词汇,分析句子结构和论证方法。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备课人:司瑞芳
一、课文背诵落实
二、文学常识
三、重点字词
间、鄙、以、专、对、牺牲、加、信、孚、福、狱、查、情、忠、从、鼓、败绩、驰、逐、克、故、一鼓作气、再、竭、盈、测、伏、靡
四、翻译句子
肉食者……间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课后题二
五、分析文本,原句回答: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而曹刿认为应该具备的条件?
3、文中曹刿发表对战争看法的句子?
六、理解本文主题。

1、长勺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结合课文分析鲁国
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刻画了曹刿怎样的形象,并举例分析。

3、鲁庄公真的很鄙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不是,①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课后题三。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曹刿论战》全文;(2)理解《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典故;(3)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及其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曹刿论战》;(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战争观,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2)学习曹刿的智勇双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曹刿论战》的背景及故事梗概;2. 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如“知己知彼”、“避实击虚”、“诱敌深入”等;3. 探讨曹刿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如战争信息化、快速反应等;4. 总结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如智慧取胜、勇敢担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背诵并默写《曹刿论战》全文;(2)理解《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典故;(3)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及其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

2. 难点:(1)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兵法思想;(2)运用比较法分析曹刿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曹刿论战》,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及其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3. 案例分析法:选取现代战争案例,与曹刿的论战策略进行对比分析;4.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曹刿论战》的背景及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曹刿论战》,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及其与现代战争策略的异同;4. 案例分析:选取现代战争案例,与曹刿的论战策略进行对比分析;5.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 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2(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二)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__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__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__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执教:吴海涛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复习重点:1、实词解释。

2、句子翻译。

3、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4、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复习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复习时间:1课时复习过程:一、导入:《曹刿论战》是一篇重点文言文篇目,从重点词句到内容都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全班齐读课文三、真题再现(宁夏中考试题文言文)四、展示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五、自主学习: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一)、文学常识积累:《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时期所作。

《左传》原名《》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答案:《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编年史学文学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曹刿.( guì) 又何间焉.( jiàn) 肉食者鄙.( bǐ) 牺牲玉帛.( bó) 小信未孚.( fú) (三)展示提升: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3、古今异义词(1)肉食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3)虽.不能察()(4)必以情.()(5)忠之属.也()(6)牺牲..玉帛()(7)再.而衰()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4、重点字词解释。

(1)肉食者...谋之(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必以信.(.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必以情.,忠之属.也(11)齐师败.绩(12)公将驰.之(13)登轼.而望之(14)下视其辙.(.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17)夫.战,勇气也(18)再.而衰(19)望其旗靡.(.20)大国,难测.也(21)惧有伏.焉(22)彼竭我盈.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参与;3、目光短浅;4、凭、靠;5、有“养”的意思;不;个人专有;6、指猪、牛、羊等;丝织品;7、虚报;实情;8、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9、案件;即使;明察;10、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大败;12、驱车(追赶);13、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14、车轮轧出的痕迹;15、追赶、追击;16、已经;原因、缘故;17、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8、第二次;19、倒下;20、推测、估计;21、埋伏;2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式:“何以战”等于“以何战”,译作:您靠什么作战?(2)省略句式:“必以分人” 等于“必以(之)分人”。

译作: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作: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

译作:作战,靠的是勇气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3、您靠什么作战?4、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6、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7、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8、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9、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0、作战,靠的是勇气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1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六、质疑释疑、精讲点拨: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翻译句子,注意红色字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的鄙在文中有没有体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找到这些句子并准确翻译,注意红色的字词。

(出示投影,战前:战中:)⑴战前: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问题:鲁庄公做到了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战中:①把握战机问题:曹刿论有怎样的见解呢?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详察敌情问题:为什么要详察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曹刿决定追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讨论分析:曹刿和庄公的性格特点。

曹刿:爱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政治远见----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军事才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稳健沉着------未可可矣庄公:不懂政治-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急躁鲁莽---将鼓将驰不通军事---不知取胜的原因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6、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7、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六.板书战前准备: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一鼓作气,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七、作业:作者介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句子翻译10个。

《曹刿论战》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刿论战》的教材地位:《曹刿论战》是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选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左传》。

“长勺之战”。

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重难点:《曹刿论战》一文,语言简洁,虽然内容不多,但人物形象又是呼之欲出,而曹刿又是本文的重点人物,对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又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为本文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三、说学法: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够统一,部分同学动口动手的能力仍较弱,有不爱动口说的现象,即使会了也羞于启齿。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法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和讨论交流。

文章语言比较简洁,理解课文的难度不大,但时间久远个别词语古今文义差别较大,也仍有一定的难度。

本篇课文就着重引导学生自己自学课文,通过学生的朗读,自己疏通文义,理解生字词;通过讨论形式解决有关课文内容,品析课文的中心,从而引出人物的形象分析,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里。

四、说教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六步诵读法:范读;译读;研读;品读;诵读;类读。

辅以多媒体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容量,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教育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一)教学设想: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则安排学生完成“论战”为题的原因,以及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主要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完成。

(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先在课前翻译课文,划出自己或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

2、诵读课文,为鲁曹二人对话加上神态、动作。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解释词语读读,翻译句子,在分析人物性格,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

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

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