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1、课程分析:本课设计到知识点较多,如重点词语文言句式等,及虚词“之”“以”的多种用法。

应该牢固地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课文学过时间不长进行复习学生记忆的还比较深刻,所以很快就会扎实的掌握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但是向课外迁移仍然有点难度。

复习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设计思路:积累迁移巩固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课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把《曹刿论战》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重点词语的解释、翻译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的理解八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2、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背诵记忆。

导入语:今天我们复习文言文曹刿论战,通过这节的复习1、进一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夯实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0分钟)1、学生看书上笔记及本文注解,复习体验互动合作交流测评(1)文学常识(课件)(2)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3)引导归纳本课虚词(“之”“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之”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它的含义,明确:七次分别是: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忠之属也结构助词的④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⑤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⑥公将驰之代词代齐军⑦故克之代词代齐军⒉学生由上归纳:“之”在本课的三种用法⑴结构助词的⑵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⑶助词无意义⒊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他的几种“之”的用法举例一两狼之并驱如故学生明确含义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举例二之次所旁从祠中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⒋学生归纳出“之”常见的五种用法⑴结构助词的。

⑵代词代人也可代事。

⑶助词无意义。

⑷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⑸到去往。

第二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以”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含义明确:五次分别是①何以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信把④可以一战凭借⑤必以情按照2.学生由上归纳:“以”在本课的三种用法⑴凭借⑵把⑶按照3.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它的几种“以”的用法举例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明确含义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学生明确含义因为举例二愚以为宫中之事学生明确含义认为皆以美于徐公学生明确含义认为举例三以告先帝之灵学生明确含义用来4学生由上归纳出“以”常见的六种用法(1) 古今异义词(2) 背诵 、 默写(3) 重点句子翻译(4) 文章内容理解2、教师进行第二方面的引导归纳 即文中“ 之”“ 以 ”的用法。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要观点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讨论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曹刿论战》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步骤1. 复习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梳理主要观点。

2. 分析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并理解其逻辑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时的表现。

3.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文章现代意义和启示时的表现。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文章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2. 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词和句式的理解。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曹刿论战》的相关文本。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辅助材料:与《曹刿论战》相关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文本阅读与解析: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本,解释生僻词汇,分析句子结构和论证方法。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课程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课程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左传》丁河一中刘玉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复习并巩固重点词句的翻译。

2.深入体会曹刿“论战”的积极意义和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

3.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一、设疑自探:请同学们自背课文,结合“复习目标”及复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提出复习的重点问题或复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1、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庄公的“鄙”体现在哪?3、曹刿与庄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4、文章如何安排详略的?有何用意?自探提示1、请同学们结合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2、实在有困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标注,留待合探时在小组内交流。

温馨提示1.复习实词理解时重点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别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和特殊句式,使语句通顺连贯。

3.复习时间8--10分钟。

二、解疑合探合探要求: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展示内容展示组评价组第一组1题重点词第七组1题重点句2题第五组3题第八组4题第九组展示内容展示组评价组1题第一组第四组重点词第七组第十组1题重点句2题第五组第二组3题第八组第六组4题第九组第三组评价要求: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词句翻译是基础,夯实积累不放过。

文章内容与情感,深入品味莫错过。

思想内涵辩证看,古为今用细琢磨。

课内课外多比照,莘莘学子收益多。

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左传》丁河一中刘玉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复习并巩固重点词句的翻译。

2.深入体会曹刿“论战”的积极意义和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

3.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一、设疑自探:请同学们自背课文,结合“复习目标”及复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提出复习的重点问题或复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1、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庄公的“鄙”体现在哪?3、曹刿与庄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4、文章如何安排详略的有何用意自探提示1、请同学们结合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2、实在有困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标注,留待合探时在小组内交流。

温馨提示1.复习实词理解时重点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别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和特殊句式,使语句通顺连贯。

3.复习时间8--10分钟。

二、解疑合探合探要求: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评价要求: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词句翻译是基础,夯实积累不放过。

文章内容与情感,深入品味莫错过。

思想内涵辩证看,古为今用细琢磨。

课内课外多比照,莘莘学子收益多。

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

四、运用拓展:(一)自编习题:请同学们依据本节复习的内容,从词句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启示等方面编拟一道习题。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确凿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

2.确凿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意图,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体会作品魅力。

4.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能灵敏运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1.确凿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

2.确凿翻译课文,3.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意图,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体会作品魅力。

学习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意图,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体会作品魅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

2.教师准备:老师设计导学案;教学用PPT。

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和中考文言文考纲(一)出示学习目标(二)出示中考文言文考纲三、依据考点,教师精讲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2.曹刿怎样帮鲁庄公选择战机?3.这些事情中哪些事情写得详?哪些事情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4.曹刿是个怎样的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四、学生展示重点字词(课前先学)五、学生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翻译重点句子。

(见导学案)2.内容、写作意图、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的探究。

(见导学案)六、小结本文七、布置作业完成《公输》导学案附1:(1)通假字: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读去解释,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去理解。

2.古今异义:某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我们要牢记它的古义今义,以便于理解文言文。

3.一词多义:文言文词语精炼而用词灵敏多变,有时一个词在例外语言环境中意义会有例外,甚至读音也会有变化,我们在复习时要多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它们串起来理解并且结合详尽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

4.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复习指路:熟悉课文紧扣注释有用整理认真识记附2: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字字落实)为主,意译(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句式可以变化)为辅翻译技巧:留:保留,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国号、时间、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可保持不变,补:补充,补出省略成分。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2)理解《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曹刿论战》中的兵法思想和战略战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曹刿论战》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兵法思想和战略战术。

3. 讨论《曹刿论战》对现代战争的启示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曹刿论战》中的兵法思想和战略战术。

(2)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竞赛,加深对《曹刿论战》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给出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曹刿论战》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曹刿论战》原文和相关注释。

2. 课件:教师准备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 案例材料:教师准备的案例材料和分析问题所需的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小组竞赛:设计一个关于《曹刿论战》的问答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曹刿论战》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兵法思想和战略战术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兵法思想的体会。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情感与态度: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考文言文复习考查的分值、要点、学生的能力准备。

二、识记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比较著名的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3、字词基础。

曹刿(gui)又何间焉(jidn)肉食者鄙(bi)牺牲玉帛(bo)小信未孚(fd)登轼而望之(shi)吾视其辙乱(zhe)望其旗靡(mi)4、解释重点词。

5、识记、翻译原文重点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大官们、当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些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痕,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一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殆尽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i),故逐之。

译:我发现他们(齐军)的车痕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洎击他们。

三、理解1、引导学生用记叙文六要素复习文章大意时间一一庄公十年;地点一一鲁国长勺;人物一一曹刿、鲁庄公;事件起因――齐师伐我,公将迎战(反侵略、正义之战)经过一一长勺之战;结果一一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20、曹刿论战一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复习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复习难点:1、本文的文言词语。

2、对比的运用四、教具准备:幻灯片五、复习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就是《曹刿论战》,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一遍看20课。

(二)知识积累1、重点词句意思(1)齐师伐我军队;攻打(2)弗敢加也虚报(3)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4)公将鼓之击鼓进军(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6)既克已经(7)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3.一词多义(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2)故⎩⎨⎧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故克之 因此,所以 (3)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实情小信未孚 信用(4)以⎩⎨⎧何以战 凭,靠,凭借必以分人 把4.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2)肉食者鄙 古义:见识短浅;今义:专指品质低劣(3)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继续(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方位词,中间(5)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许可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6.特殊句式(1)必以分人 省略句,即“必以( 之 )分人”(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倒装句,即“公与之乘,于长勺战”(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三、综合探究1.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它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课导学案
主备人:刘玉玲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以及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复习方法:学会总结学会迁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导学过程:
一、中考文言文
①中考对文言文要求:诵读古诗词,默写要背诵的古诗文;熟悉通假字,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了解重要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能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能把文中重要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②题型:词语意思的理解、翻译言文中重点句子、课文内容填空、简答。

③题量:4道小题
④分值:10分左右。

二、背诵课文
方法:大声朗读,加深体会。

出声背诵,巩固记忆。

1、同桌相互背诵。

2、检测: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②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句子 .
③曹刿在第三鼓后才发动鲁军进攻的原因 .
④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原因 .
⑤曹刿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是 .
⑥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三、积累词语
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练习,根据提纲,自主复习。

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再二鼓可以一战又何间焉
必以情忠之属也肉食者鄙
必以信战则请从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肉食者谋之弗敢加也
弗敢专也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望其旗靡四:重要语句的翻译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意译相结合。

要学会必要的增、删、换、调,注意特殊句式。

翻译以下语句: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1、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3、出自本文的成语,意思及现在的意思。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怎样评价曹刿和鲁庄公?
6、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7、鲁国获胜给你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8、长勺之战鲁国能取胜,与鲁庄公也有很大的关系。

试作简要分析。

9、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六、模拟演练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______ ___史书。

2、解释划线词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小大之狱
3、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结合原文回答:
曹刿“下视其辙,凳轼而望之”的原因“忠这属也”具体指___ __ 5、回答问题
1、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鲁国获胜给你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八:中考演练
(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加横线的字。

(2分)(1)公将鼓之(2)既克,公问其故
2、翻译(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