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环境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空间环境问题分析

城市生态空间环境问题分析

城市生态空间环境问题分析摘要:通过对西安环城公园空间环境的调查,描述了公园及公园周围的环境现状,通过分析找出了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

建议通过附近施工污染防治、公园内部环境保护等措施改善环城公园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西安;环城公园;环境质量一、公园环境状况分析环城公园位于西安市市中心,绕古城镇一周,是明代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是陕西省独有的公园景观。

本次调查从大气环境、植被、声环境、水文及水资源、景观生态等方面展开,对环城公园的区域环境进行分析。

1.1大气污染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每逢沙尘暴季節,风沙长驱直入。

环城公园比邻主干道,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护城河污水所释放的污染气体,都对环城公园的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环城公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飘尘和气态污染物:飘尘主要是风带来的沙尘;气态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护城河及周围生活与工业污染源,主要有CO、CO2、SO2、NO2等.1.2植被环城公园主要的植物有雪松、小叶女贞、黄杨、国槐等。

倚城墙的一面兼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护坡上以酸枣和棟树为主,它们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牢固堤岸。

沿河的一面以低矮的灌木为主,在增强道路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市域的开阔性,加强了城墙以及护城河的景观效应。

尽管如此多的优点,但在实地调查中依旧发现些许问题:①草坪踩踏现象严重;②游客以及管理人员保护意识薄弱;③植被季节性太强,导致出现“秃头树”;1.3声环境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依托,城墙又处于市中心,其四周都为城市干道,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不可避免,人们在这里交谈、活动都会受到影响,绿化区中的休闲设施利用率极低,许多座椅无人问津。

经调查发现,这里休闲的当地市民喜好秦腔,经常在此练唱,但这样的声音,对周围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严重者可造成声污染。

1.4水文及水资源环城公园的可见水面主要是护城河,经过多年改造,河岸均为硬质铺地,护坡上种植有大面积的酸枣和棟树。

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

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

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成为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有效的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一、城市空间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目的是优化城市的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布和发展。

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1. 规划目标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

这包括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及交通网络的规划、公共设施的布局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 布局原则城市空间规划的布局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紧凑布局、分散布局、循环布局和多中心布局。

紧凑布局指的是将城市功能区域尽可能靠近,减少人口和交通资源的浪费;分散布局则是将城市功能区域分散布局,避免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

循环布局是指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使得人们可以便利地在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出行;多中心布局则是将城市的功能区域设置在不同的中心,形成多个互相独立的城市中心,以减少人口和交通的集中。

二、环境保护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突出,环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是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方面。

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水源地等自然环境,可以有效防止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 环境污染防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环境保护应注重防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通过科学规划和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级别,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空间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空间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空间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生产是指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城市空间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首要影响是土地利用的改变。

城市迅速扩张,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

森林、湿地和耕地的减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建筑物和硬化地面的增加导致了雨水的滞留和径流,进一步加剧了洪涝和水污染的问题。

解决方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需要重视生态保护,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留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划定保护区和绿地空间,有序进行城市扩张。

此外,鼓励节约用地和高效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2.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空间生产还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

大量的都市化建设导致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和车辆排放的废热无法及时释放,导致城市周围的气温升高。

高温和缺乏绿地及水体的城市环境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威胁,同时也增加了城市能耗和碳排放。

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绿地和水体的布局,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和绿化覆盖率,提供更多的天然树荫和水源。

此外,鼓励使用可持续材料和节能建筑技术,减少建筑物的热量吸收和释放,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热岛效应。

3. 城市交通与空气污染城市空间生产对城市交通布局有直接影响,而城市交通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大量的机动车辆和交通拥堵导致了废气排放的增加,空气质量恶化,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交通设施的规划不合理,如主要道路和公交站点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不适宜。

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中推崇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减少车辆使用量,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

此外,加强对尾气排放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减少交通污染。

4. 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城市空间生产还对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产生影响。

城市自然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保护

城市自然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保护

城市自然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保护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社交互动、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自然环境指的是城市中的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元素。

这些自然元素不仅提供了城市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功能。

为了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者需要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并恢复自然环境。

他们可以将大片的绿地作为城市的肺部,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修建湖泊和河流,并加强对水体的保护,在城市中增加水域景观,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热岛效应。

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

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包容、互动和多样化的空间,可以容纳不同群体的活动和意见。

为了设计和保护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规划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公共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不仅对城市居民开放,而且对外来人口也要开放。

其次,公共空间应该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结合,既能满足日常活动的需求,又能提供美丽的环境。

再次,公共空间应该注重人们的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设置座椅、长椅、餐桌、休息区等设施,鼓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停留、交流和互动。

最后,公共空间应该注重保护。

城市规划者需要增加公共空间的永久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城市规划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他们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城市建设和开发行为。

如制定绿化标准,规定城市的绿地比例和绿化率,限制城市的建设和开发行为,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

其次,他们可以加大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的投入。

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扩大公共空间的规模,提高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活质量。

再次,他们可以加强城市的环境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点,监测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

试论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

试论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
和 谐 为 特 征 的 审 美 观 最 核 心 的 组
又反 过 来对 人 的身 心健 康 、 为举 成 部分 行 止 和精 神面 貌带 来直 接 、 间接 或潜
移默 化 的影 响 一个 环境和 谐 的城
市 . 该 是 给人 带来 正 面 的和 积极 应
宋代学者 程尹川 I曾对 中庸 做 了如 下解 释 :不偏 之 谓 中 , 易之 “ 不 谓 庸 。 者 . 下之 正 道 。 者 . 中 天 庸 天 下 之 定 理 ” 中庸 的 审 美 理 念在 我
年 来 形 成 的博 大精 深 的 和 谐 理 念
》 2 年刊 创 Q 特 刊周
们必 须认 真 对待 和解 决 的。十年前
是 城市 景 观 环境 上 的和谐 . 比如 它 是 拥 挤 还 是 舒 展 . 整 洁 还 是 杂 是 乱 . 污 浊还 是 清新 , 等 , 一 个 是 等 每 踏 进 这 座 城 市 的人 第 一 眼 观 察 城 市. 都会 有这 方 面的切 身感 受 但 这 些 元 素 能 被 人 感 知 并 能 直接 推 及 和谐 联 想 的 . 先 还 是城 首
群体 还 是 建筑 单 体 . 都 应该 是 彼 它 此 和谐 或 是 自身 和谐 的 . 给人 以 并
美感 。
住 、 闲 、 习和工 作 的载体 。 休 学 所
以 . 市 的各类 建 筑 就 必定 成 了构 城
成 城 市 景 观环 境 的 主要 组 成 部 分
由于种 种 原 因 . 市在 景 观 上 城
村 落 . 到宏 伟 的北 京 故 宫 , 们 大 它
给 人们 留下 的印象都 是和谐 。建筑
黪 穆 孽 霸 囊
设 计 中所 采 用 的各 种 造 型 和构 图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它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宜居、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不再是“污染制造器”,而是一种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首先是空气质量的改善。

生态城市中采用了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在道路、广场、公园中心等重点区域增加绿化带和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其次是水资源的保护。

生态城市采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水资源。

另外,在生态城市中,还采用了清洁能源、生态交通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清洁能源是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城市能源供应。

生态交通则是采用了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了机动车的出行量,有效地降低了城市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二、人居空间人居空间是城市环境的核心,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建设符合居民需求、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是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生态城市中,人居空间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舒适度高。

生态城市中应采用高品质、环保、人性化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设计出室内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

二是安全性高。

生态城市要注意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问题,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居环境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居环境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居环境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而人居环境设计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人居环境设计应遵循一些原则,以创造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居环境设计原则。

1. 基于人的原则人居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中心。

设计者应该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偏好,根据居民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特征,打造与居民紧密契合的人居环境。

这意味着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需求、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等方面,以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居环境设计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设计者应该优化城市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和节约使用,建设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系统,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多功能性原则人居环境设计应该具有多功能性,综合考虑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需求。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有利于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互动和衔接,创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满足各类需求,提高城市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4. 社区参与原则人居环境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居民的参与和沟通。

设计者应该与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共识,共同参与规划和决策过程,确保人居环境的设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增加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5. 公平与包容原则人居环境设计应该追求公平和包容。

设计者应该避免社会隔离和经济差距的扩大,注重社会平等和包容性。

通过提供各类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确保居民享有平等的生活条件和权益。

6. 文化保护与创新原则人居环境设计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设计者应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应该鼓励创新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城市环境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备时尚和创意。

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

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

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李小芬(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7000)摘要:城市空间环境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二种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是构成空间创造的基础。

人、建筑、水体、绿化、小品五大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

关键词:城市空间环境基本要素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和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即空间的主题和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

环境设计的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对其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一、城市环境构成的主体——人城市环境设计的中心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共柄共生的、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

人是环境的主体。

不考虑人的因素的环境设计是错误的设计,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理论上成功的设计,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是社会、自然、意识的统一体,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城市是人双重属性的一个载体.在人改造自然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的个性。

因此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宗旨是为了人。

人的交往。

社会网络的联结,要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中,应创造一些宜人的小空间,让人徜徉于花间、柳下。

使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得以放松,这种宜人的小空间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识。

一个发达和进步的社会。

其城市环境一定是令人愉悦、清新和振奋的,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所以搞好城市空间环境,就必须从研究人入手。

因为人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也是改造环境的源流。

“张力”。

在这种情况下。

艺术形式与人们的审美知觉就达到了异质同构。

四、视觉语言与设计信息传播法则.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要向受众传递大量的有效信息.它们应符合其基本视觉语言法则并准确地编码。

通过外在形象有效地传输信息。

并且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城市中心区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 (Uptown:城市的住宅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
商务职能 信息服务职能 生活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 专业市场 行政管理职能 居住职能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 境设施要素构成。
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 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 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 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 、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 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中心地学说图解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
单核结构形态
中小城市 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
多核结构形态
国际性大都市 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
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 哈罗新城市中心
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 香港维多利亚湾
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 纽约曼哈顿岛
哈罗新城市中心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
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 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 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 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 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 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 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 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 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 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 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 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
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 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 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
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 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的地域分化,形成商业中心 政府调控产生城市规划,提倡功能分区,促进城市功
香港维多利亚湾
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
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 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 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 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 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 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
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
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 商业中心区的位移 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
2.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
城市中心内容丰富多样 城市中心职能高度密集 城市中心规模发展巨大
3.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办公综合体”的大量兴建, 满足职员与游客需求
交通方式的改进,建立步行 系统与公交系统
历史地段的重建,综合文化 场所的开发
城市中心区环境的改善
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 “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 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 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 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 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 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 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 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 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 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 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 7倍)。
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
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 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 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 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 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 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 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 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 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 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 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 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 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 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 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 用价值大打折扣。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 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 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1.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
中国: 皇宫和官衙居于中心,市场居于次要地位
欧洲: 希腊化以后,城市广场取代卫城与庙宇成为城市中心 以教堂广场与市政厅广场为城市中心
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
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 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 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 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 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 出多核心模式。
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 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 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 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 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 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 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 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
第九章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中心区 第三节 城市广场
第一节 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 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 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 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