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可以分离并鉴定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近期,我们进行了一次薄层层析实验,这篇报告将分享我们的实验步骤和结果。
首先是实验步骤。
我们先准备好了需要分离的混合物和薄层层析板。
混合物可以是未知物质或准备好的化合物混合物,而薄层层析板则是由硅胶或氧化铝表面涂层的玻璃、铝箔或塑料板。
我们选用的是硅胶涂层的塑料板。
接下来,我们将薄层层析板切割成适当大小,并用铅笔在边缘标出几条线,以表示需要分离的混合物的位置。
然后,我们将混合物放在薄层层析板的起点处,这通常是一条小线段,位于板的底部。
接着,我们将薄层层析板放入层析槽中,加入少量的层析溶剂,通常是不极性或稍有极性的溶剂。
这样,溶剂就会在薄层层析板表面自由流动,将混合物逐步带向“终点”,即距起点最远的那个位置。
在此过程中,不同成分在薄层层析板上的迁移速度不同,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亲和性和亲水性。
最后,我们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晾干并使用紫外线灯照射。
这样,不同化合物的位置就可以被看到并标记。
涂有荧光物质的化合物将发出强烈的灰色或粉色荧光,从而可以容易地辨认。
接下来是实验结果。
我们选取了两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分别是苯甲酸和苯乙酸。
在用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酸混合作为溶剂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薄层层析分离。
结果显示,苯甲酸的迁移速度快于苯乙酸,因此苯甲酸到达终点的时间早于苯乙酸,这也符合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总之,薄层层析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分离并鉴定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迁移速度和荧光效应,这为我们在分析药物、食品、化妆品和环境样品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糖的层析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层析技术在糖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2.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薄层层析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层析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技术。
薄层层析(TLC)是一种常用的层析方法,其固定相为薄层板,流动相为有机溶剂。
糖类化合物在薄层层析过程中,由于分子量、极性等差异,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不同的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硼酸、硅胶G、丙酮、正己烷、无水乙醇、氨水、浓硫酸、苯酚、莫氏试剂等。
2. 实验器材:薄层层析板、展开缸、滴管、吹风机、紫外灯、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层析板:将硅胶G均匀涂布于薄层板上,晾干后备用。
2. 制备样品:将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点样:用滴管将各样品溶液滴加于薄层板上,点样点间距约2cm。
4. 展开层析:将薄层板置于展开缸中,加入适量溶剂,使溶剂液面略高于点样点。
待溶剂展开至适当位置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5. 显色:将薄层板置于紫外灯下观察,观察各糖类化合物在紫外光下的荧光特性。
6. 鉴定:根据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荧光颜色和位置,进行鉴定。
7. 数据处理:计算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Rf值,分析其分离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展开层析结果: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薄层板上分离效果良好,形成四个明显的斑点。
2. 显色结果: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紫外光下均呈现荧光,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红色、绿色。
3. 鉴定结果:根据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荧光颜色和位置,可以鉴定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
4. 数据处理结果:计算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Rf值,分别为0.25、0.40、0.50、0.75。
六、实验讨论1. 层析分离效果:本实验中,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薄层板上分离效果良好,说明薄层层析是一种有效的糖类化合物分离方法。
【最新2018】薄层析实验报告-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薄层析实验报告篇一: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学号: XXXXXX专业年级:临床八年制 __组别:第二实验室篇二: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学号: XXXXXX专业年级:临床八年制 __组别:第二实验室篇三: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XX学号: XXXXXXXXXXXXXX专业年级:XXXXXXXXXXXXXXX组别:第X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实验日期 XXXX-XX-XX合作者评分 XXXX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地点指导老师第X实验室 XXX 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实验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
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如玻璃板、塑料片、金属片等)上,形成薄层(常用厚度为0.25毫米左右)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
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硅胶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 -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硅胶吸附薄层层析的特点:②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篇一:柱层析实验报告柱层析分离色素一、【实验目的】1.了解柱层析的分类,掌握各种柱层析的原理。
2.熟练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是对其认识和了解的前提。
利用叶绿体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提取。
分离色素的方法有多种,如纸层析、柱层析等。
柱层析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洗脱剂(即移动相)的溶解度不同将各组分分离。
常用的柱色谱有吸附色柱谱和分配柱色谱两类。
吸附柱色谱通常是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物质或粉状固体作为吸附剂(如氧化铝或硅胶),当混合物的溶液流经吸附柱时,就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溶剂(洗脱剂)洗脱。
由于不同化合物在吸附柱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各组分随溶剂以不同速度下移,形成色带。
继续用溶剂洗脱,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就随溶剂首先流出,整个层析过程进行反复的吸附-解析-再吸附-再解吸。
用柱层析法可以分别收集各组分,并逐个鉴定。
本实验是把三氧化二铝填入玻璃管中(压成柱状)作为吸附剂,将叶绿体色素的石油醚提取液倾于吸附柱上,色素即被吸附。
由于色素的种类不同,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在吸附柱上排列成为不同的色层,再利用吸附剂在不同溶剂中有不同的吸附力,用不同的溶剂进行洗脱,从而达到叶绿体主要的4种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分离。
三、【实验材料】原料:新鲜的菠菜叶试剂:1.无水乙醇或95%乙醇 5.三氧化二铝2.石英砂6.饱和氯化钠溶液3.丙酮7.水硫酸钠4.石油醚(60-90℃)8洗脱液:丙酮:石油醚=1:9 器材:层析柱(1×30cm),研钵,蒸馏装置,脱脂棉,天平,烧杯,过滤漏斗,玻璃棒,锥形瓶,分液漏斗,试管,铁架台四、【实验操作】1.色素的提取:20克菠菜,加少许石英砂,再加20毫升无水乙醇研磨成浆,脱脂棉过滤,保存滤液,滤渣再用无水乙醇提取一次,合并滤液,滤渣再加入30毫升石油醚提取一次,过滤,合并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震荡,弃去下层溶液,再分别加入20毫升水震荡洗涤几次,直至下层无色,保留上层溶液,转移至三角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5分钟,备用.2.样品的浓缩:将提取液放入蒸馏烧瓶中,蒸除多余的石油醚,至剩余液体5-8毫升左右,以备加样使用。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1. 引言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薄层)上的分配系数不同,通过流动相的上升或下降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层析法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给定的混合物样品•薄层层析板•层析溶剂:苯-乙酸乙酯(4:1)2.2 实验步骤1.将薄层层析板在气流或加热座上预热10分钟,使其温度稳定在室温。
2.在薄层层析板上使用铅笔或作记号笔标记线条。
通常使用2 cm和4cm的两条线作为上样线和运动相前进距离的参考线。
3.在上样线上将混合物样品均匀地涂抹在薄层层析板上。
4.将涂抹好的薄层层析板放入含有层析溶剂的玻璃层析槽中,使样品的底部轻轻浸入溶剂中。
5.等待溶剂上升或下降,直到达到预定的距离。
然后,从槽中取出薄层层析板并快速用热风吹干。
6.使用紫外灯或显色剂观察薄层层析板上的色带,并记录相应的Rf值。
3. 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中描述的方法,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层析实验。
观察到在薄层层析板上出现了多个色带,在紫外灯下或者使用显色剂后,这些色带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测量色带的迁移距离和计算Rf值,我们可以对混合物样品进行初步的分离和鉴定。
Rf值是层析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定义为色带中与运动相前进距离之比。
通过比较所得色带的Rf值和已知化合物的Rf值,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混合物样品中的化合物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薄层层析实验中,选择适当的层析溶剂非常重要。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到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标,以便提高分离效果和色带的清晰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苯-乙酸乙酯(4:1)作为层析溶剂,该溶剂对于一些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层析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作为化学实验室中常规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并且可以用于大量样品的高通量分析。
4. 结论通过薄层层析实验,我们成功地对给定的混合物样品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薄层层析技术对某种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薄层层析板、样品溶液、色谱柱、显色剂等。
然后,我们将薄层层析板放入色谱槽中,加入适量的流动相,使其在薄层板上均匀润湿。
接着,我们用微量管将待测样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然后将薄层板放入色谱槽中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我们取出薄层板,用显色剂喷洒在上面,观察化合物的色谱图案。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成功地将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开,并且得到了清晰的色谱图谱。
根据色谱图谱的Rf值和显色剂的反应,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中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成分。
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色谱图谱,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化合物的成分,并计算出其相对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样品溶液的制备、色谱板的均匀润湿以及显色剂的喷洒技巧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加以注意和改进。
总的来说,本次薄层层析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我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薄层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对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应用薄层层析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科研工作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薄层层析技术的操作技能,也加深了对化合物分离和鉴定原理的理解。
相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果。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操作技能;3.熟悉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在不同化合物分离和纯化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柱层析是基于分子在固体填充柱层析柱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得溶液中的化合物能够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柱层析柱,并在柱中相互分离的一种技术。
薄层层析是将待检样品加载在薄层层析板上,通过毛细作用使得样品在薄层上上升,并在薄层上相互分离的一种技术。
实验仪器和试剂:柱层析仪、薄层层析仪、柱层析柱、薄层层析板、溶液样品、色谱柱填充物、色谱溶剂、染色剂等。
实验步骤:1.柱层析(1)将填充好色谱柱的柱层析仪放置于实验台上并连接好流动相系统;(2)用适当的色谱溶剂预洗柱层析柱;(3)将样品加入柱层析柱并开启流动相系统,实时监测溶液流出;(4)根据溶液流出的情况和实验要求,采集柱层析柱流出的不同组分。
2.薄层层析(1)准备薄层层析板,标记好起点;(2)在薄层层析板上加载待测样品,并使其干燥;(3)将薄层层析板置于薄层层析仪中,并加入适当的色谱溶剂,使其与薄层层析板产生足够的接触;(4)升级薄层层析板,使样品在薄层上上升;(5)取出薄层层析板,根据实验要求,在带有紫外光源下观察色谱斑点,并记录下色谱斑点的相对迁移距离。
实验结果:1.柱层析实验结果展示了分离出的不同组分的溶液,并标记了每个组分的相对迁移时间和相对含量;2.薄层层析实验结果展示了在薄层上分离出的样品斑点,并根据相对迁移距离判断样品的相对含量和分离效果。
实验讨论:1.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缺点;2.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若不符合预期,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方法;3.模拟实际应用场景,讨论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在不同化合物分离和纯化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原理和实验方法,熟悉了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操作技能。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是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常用的技术手段,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薄层层析在有机化合物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学会如何根据Rf值对化合物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通过展开剂在固定相上的流动,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发生不同的迁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Rf值(比移值)是衡量化合物在薄层板上迁移距离与展开剂迁移距离的比值,用于鉴定化合物。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薄层层析板、点样器、层析缸、展开剂、显色剂、烘箱、天平等。
2. 药品:待分离的混合物、硅胶、溶剂、显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1)称取适量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待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入少许水,调成匀浆。
(2)将匀浆均匀地涂布在薄层板上,轻轻敲打使其平整。
(3)将涂布好的薄层板放入烘箱中,105℃烘烤活化0.5小时。
2. 点样(1)在薄层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起始线,并在点样处用铅笔作一标记为原点。
(2)用点样器蘸取待分离的混合物,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量不宜过多。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准备(1)根据待分离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2)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略低于薄层板下端。
4. 展开与显色(1)将点好样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密封。
(2)待展开剂上升至薄层板上端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3)用显色剂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化合物的斑点。
5. 结果分析(1)记录各化合物的Rf值。
(2)根据Rf值对化合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以下化合物的Rf值:- 化合物A:Rf = 0.5- 化合物B:Rf = 0.7- 化合物C:Rf = 0.92. 结果分析根据Rf值,可以初步判断各化合物的性质。
在本实验中,化合物A、B、C的Rf值依次增大,说明它们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度依次变快,可能为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篇一: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第二课堂实验报告
一,基本信息
姓名:
年级:XX级专业层次:队别:
日期:XX年5月23日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二二、实验报告正文
实验题目:薄层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的应用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1.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紫外荧光灯,
铅笔暖风机、载玻片、钢勺、镊子等
药品:碱性湖蓝与荧光黄混合样品、咖啡因与阿司匹林混合样品、阿司匹林
纯样品二氯乙烷层析液、95%的乙醇溶液,硅胶粉、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水溶液等
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广口瓶),2-薄层板,4-层析液
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取3g 硅胶G粉于研钵中,加相当于8ml左右的用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水溶液,用力研磨1-2分钟,至成糊状后立即倒在准备好的薄层板中心线上,快速左右倾斜,使糊状物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板面上,厚度约为0.25mm,然后平放于平的桌面上干燥15分钟,再放入100℃的烘箱内活化
2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内保存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1.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拉好的毛细点样管,分别蘸取咖啡因与阿司匹林混合样品、阿司匹林纯样品,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到2mm为宜!斑点间距稍大一点。
点样次数5到7次)另取一块薄层板,点碱性湖蓝与荧光黄混合样品。
(3)定位及定性分析将点好样的薄层板分别放入装有二氯乙烷层析液和5%的乙醇溶液的两个广口瓶中,盖上盖子,待层析液上行至距薄层板上沿1cm左右时,有镊子取出,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点有阿司匹林的薄层板需用暖风机吹干),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
实验结果图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
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
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篇二: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
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 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
(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
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然后计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
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
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
七、思考题
篇三: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沈阳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 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
(老师代做!)固
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然后计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
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
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
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很重要,请填写!)
七、思考题。